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7 10:58
鄌郚总编

农家小院的摄影迷秦丹银

  农家小院的摄影迷
  鬼使神差,他,一个和土坷垃打交道的农民,竟和新闻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土里刨食之后,捧着八十块钱买来的照相机、自费的胶卷"咔嚓"了一张又一张。两年来,《农民日报》、《大众日报》、《农村大众》等报居然有百余幅片子缀着他的名字-秦丹银。
  说实话,他的片子质量还不高,获奖作品没他的份儿,但人们却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今年三十八岁的秦丹银,家里穷,祖辈农民的家庭给予他的只有昵图的芳香,可他却满脑子的艺术细胞。一首首诗歌,一片片散文变成了铅字,还拉一手好二胡。一九八零年县照相馆处理已是淘汰的上海四型照相机,他又眼热了。可八十块钱对他也是个大数目,哪有钱买着玩意儿,然而爱心驱使他宁肯借钱,也得把"新"照相机买回来。从此,两间茅草屋,既是他的卧室又是他的暗房。左邻右舍是他的模特,这个人一张,那个照一下,照了冲,冲了照……渐渐地他悟出按快门的一瞬间决不是简单的按动。于是,他跑到了八十里外的县城,向照相馆的老师求教。回到家,仔细琢磨,他就账务了人像摄影技巧,在当地成了小有名气的摄影师。艺术融进了他的心田,也为他带来了经济效益。他走街串户来往于几个乡镇,为老百姓照相,照的好,花钱少,人民都爱找他照,逢学生照毕业相,一年能收入上千元。可照相并不是为了赚几个钱,二是想在艺术的道路上得到发展。一九八五年求得一天,昌乐县包庄乡上千人上阵兴修水利工程。有一个感人的场面被他摄入了镜头,并投稿于《潍坊日报》,谁料,竟被采用了。他的第一炮打响,使他信心百倍。
  沂蒙山的水土给了他粗犷豪爽的性格,也给了他一个结实的身板,他就像一个上足发条的闹钟,东奔西跑,不知疲倦。每天他骑着车子在乡间小路上七八十里,晚上在暗屋里工作到十二点,有时三点起来再干,连着开两个"夜车".一次,到三十里外的乡村拍一幅片子,一天只吃了一顿饭。为了俯拍西瓜双膜覆盖的片子,从三米高的梯子上摔了下来,可他一骨碌爬起来像没事似的……是怜悯,还是编辑慧眼,终于,他的片子陆陆续续被几家报刊刊用,其中,省以上报刊用了儿时多幅,有一副少先队活动的片子被中国少年报和全国少工委评为最佳图片,还被编入几年少先队员四十周年大型画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被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日报社、昌乐县委宣传部评为模范通讯员。精神上的鼓励更使他发奋图强。如今他使的还是那部照相机,还是那间暗房、还是那股劲头……(王益群)《农民日报》 1989年10月5日第四版。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人物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