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08 19:38
鄌郚总编

第六节   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据土壤普查,全县可利用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园地、荒山荒地)1313573.7亩,占总面积的83.8%。裸岩山地和未开发利用的土地21082.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
  全县土壤普查分析,境内只有1~7级地,1~4级地在正常条件下,种植适宜的作物可获得较好的收成,5~7级地以林,牧业为主。
  一级地   主要分布在尧沟、昌乐、朱刘3镇的大部地区和包庄、平原的汶河沿岸,面积39075亩,占土壤面积的2.97%。土壤深厚,无不良层次,质地适中,地势平缓,无侵蚀现象。保肥保水性能好,能灌能排,旱涝保收,气候条件良好,适种作物广泛,在一般施肥管理条件下,可获得良好收成。
  二级地   分布在全县各乡镇,面积275212亩,占土壤面积的20.95%。灌溉条件一般,有一定干旱威胁,有轻微侵蚀,土壤养成含量不均,比例失调。宜灌溉农业,平整土地,加强作物管理,防止水土流失。
  三级地   分布在红河镇中南部,乔官镇西北部,阿陀乡中西部及五图、北岩、马宋、朱刘、漳河、鄌郚等乡(镇)。土地利用受较大限制,对作物的选择性较强,需要开展水利、土壤改造工作,加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四级地   分布于阿陀乡中南部和东部,大宅科、朱汉乡大部地区,漳河乡、鄌郚镇西部,马宋镇南部,五图镇大部,南郝乡东南部。面积198390亩,占土壤面积15.1%。土地利用对农业有较大限制,应发展林果和畜牧业生产,适种植耐寒、耐旱、耐涝等作物。
  五级地   分布于五图、北岩、乔官、马宋、大宅科、鄌郚、毕都等乡(镇)的山丘中上部。面积151257亩,占土壤面积11.51%。由于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限制,不宜农业,主要用于牧业和林业。
  六级地   分布于孤山、方山、荆山、乔山、黑山、桃花山、卧虎山、打鼓山、金山、马驹岭、车罗顶周围及崔家庄的黄山,蟠龙山等山丘的中上部。面积50030亩,占土壤面积3.81%。只宜牧业和林业生产。
  七级地   主要在朱刘镇的草龙山和五图镇的陀山(亦名蛇山)顶部,面积475.8亩,占土壤面积0.04%。岩石裸露,土层极薄,只长稀疏杂草,造林困难。
  耕地   1936年,耕地1146342亩,垦殖率73.1%,农业人口185152人,人均耕地6.10亩。1949年,耕地999931亩,垦殖率63.79%,农业人口265285人,人均耕地3.77亩。1971年,耕地978839亩,垦殖率62.44%,农业人口446086人,人均耕地2.19亩。1986年,耕地890423亩,垦殖率56.8%,农业人口480477人,人均耕地1.85亩。昌乐县全县土地垦殖率比全省低4.6个百分点,人均耕地比全省多0.31亩。
  园地   指果园和桑园,面积30695.7亩。主要分布在坡麓梯田、近山阶地、河谷平地处。土壤类型以棕壤、褐土和淋溶土亚类为主,多属5级地。
  林地   包括成林地、未成林地、疏林地和苗圃,面积113208.8亩。多分布于山丘中上部,土层浅薄,石多土少,土壤类型以棕壤和褐土为主。
  荒山荒地   指有利用价值,而未利用的土地,面积103945亩。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土层多在20~40厘米,质地砾石含量多。
  不可利用的土地   包括交通、水域、村矿、军事用地等,面积254011.2亩。其中交通用地(包括铁路、公路、村路)33593.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1%;村矿用地(包括村庄、工矿)123535.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9%;水域占地(包括河流、水库、塘坝、苇地和沟渠)74214.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7%;军事用地158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在低山顶部分布着尚不能利用的裸岩地21082.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
  二、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   昌乐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4341.68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3490万立方米(包括客水17402万立方米),地下水15525.68万立方米(包括客水7223万立方米),重复量14674万立方米(包括客水7223万立方米)。
  地表水   据水文资料统计,全县全年平均降水量为648.9毫米,总降水量67809万立方米。其中南部雨量大,北部雨量小,鄌郚以南多年平均量为710毫米,乔官以北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30毫米。年际分布也不均匀,1964年降雨量最大,为1083.8毫米,1981年降雨量最小,为362.4毫米。县内河流大部属季节性河流,直接受大气降水控制,雨季涨水,枯季断流,流域面积1436.84平方公里(包括客水416.0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130413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3490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153.5毫米。
  地下水   昌乐县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和灌溉回渗补给。经县水利局区划小组1985年水资源调查计算,延长系列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15525.68万立方米(包括客水7223万立方米)。地下水的丰缺除受降水影响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形、水文、地质状况。全县低山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59.2%,该区潜水位常年在5~10米之间,土壤的形成发育基本脱离地下水的影响。东南部侵蚀丘陵,花岗片麻岩结构致密,无岩隙储水,单井出水量小于每小时10立方米;低山区岩石结构缝隙较多,但渗漏较重,单井出水量每小时10~45立方米;北部山前平原和南部沿河平原及山间谷地岭间低平处为第四纪洪积冲积层,孔隙水较丰富,潜水位历年平均2.5米左右,枯水年3~5米,丰水年1~2米。但微地貌不同,潜水埋深不一样,河谷平原一般年平均1.5~2米,丰水年1米,枯水年3米;山前倾斜平地一般年6~7米,丰水年4米,枯水年8米;山前缓平地一般年4米,丰水年3米,枯水年6米。该区层间水储量丰富,约计地下水总储量3.304亿立方米,单井出水量每小时30~150立方米。全县灌溉回渗补给量为1959.91万立方米。第四系地层静储量为23770万立方米,隐伏玄武岩静储量为8808.83万立方米。
  可利用水   全县可供利用的水资源量,主要是靠工程拦蓄和开发地下水。建国以来,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截止1985年,已建成高崖、荆山、马宋3座大、中型水库,108座小型水库,475座塘坝,总库容2.5亿立方米,总兴利库容1.17亿立方米;固定机电扬水站335处;修干渠12条,152.6公里,支渠123条,203.2公里;开发万亩以上水库自流灌区3处,扬水站灌区5处。全县有效灌溉面积已达4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9.5%。
  用水量   昌乐县用水现状,农业灌溉用水占比重最大,现农业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95.5%,全县有效灌溉面积45.1万亩,按50%的保证率,年用水量可达16026.4万立方米。工业用水,按1983年的生产规模,全年用水量为749.9万立方米。生活用水,县城生活用水现状每人每天40公斤,农村生活用水现状每人每天25公斤,牲畜每头每天30公斤,人畜全年用水量704.4万立方米。
  全县年总需水量为17480.7万立方米,现状可利用水17613.31万立方米。按50%的保证率仅余水132.61万立方米,如按75%的保证率,全县尚缺水7463万立方米。
  水质   昌乐县河流及地下水矿化度范围一般在200~300毫克/升,PH值为7.2~8.1,基本属中性。水化类型,绝大部分属重碳酸盐类钙组,总硬度1.92~11毫克当量/升。南部为软水和中等硬水,北部为硬水。
  水质污染区集中在朱刘镇、昌乐镇和马宋镇,污染白浪河、丹河、桂河河段长达23公里。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属5级严重污染水。非污染区水质良好;一般都能达到一二级标准,适于饮用和灌溉。
  县境北部地下水氟离子含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能引起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昌乐镇的石家庄、高家河、黄埠;朱刘镇的前牟、大石桥、后牟、西石桥、赵家庄;尧沟镇的东西王、西三里、西辛;马宋镇的大北庄。另外朱刘、五图、南郝、乔官、大宅科、北岩、鄌郚、漳河等乡(镇)的山区地下水缺碘,多有粗脖子病(甲状腺肿大)发现。
  三、矿产资源
  昌乐县处于沂沭断裂带上,地质构造复杂,具有一定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的有铜、煤、石灰石、粘土、石英、焦宝石、膨润土、钾长石、重晶石、大理石、蓝宝石、沙金和矿泉水等,主要分布在昌乐、朱刘、五图、鄌郚等乡(镇)。特别是石灰石,储量大,分布广。
  铜   矿址在鄌郚镇青上村东南豹子山。1957年,山东省第一勘探队进行勘探,求出储量C1+C级储量为135万吨,其中C级为49万吨,平均品位以0.78%计,金属量为11700吨。1971年,该矿自己进行勘探,探得平均品位为0.83%,金属量为8956.5吨。1978年底重新核实,矿石量为87.3万吨,平均品位以0.76%计,金属量为6626吨。
  煤   境内先后发现高镇、五图、朱刘3处煤矿。
  高镇煤矿   位于鄌郚镇高镇村南杏山子北坡。华北煤田地质局普查队探明:该地区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煤分5层,厚处5米,薄处几公分,煤层结构呈鸡窝状,煤质为优质,总储量250万吨。1971年,县政府与有关单位核实,该矿区的5层煤700米长,300米宽,储量101万吨。
  五图煤矿   1914年日本“北支那株式会社农商务技师调查局”对五图煤田进行地质调查,确定了煤矿的地理位置。1957年8月,山东省工业厅勘探队勘察该矿,分别见煤11层。1958年,省煤炭管理局121队又勘探该煤田,探井深70~100米,倾斜13°~15°,探明五图煤田中煤组四、五、六煤储量为B+C1+C2级778.5万吨,油母页岩42.3万吨,煤质为褐煤。
  朱刘煤矿   位于胶济铁路朱刘店火车站西北2公里,钱家庄附近。经勘探6平方公里证明,地面标高14米,煤层深度垂直65~600米,可采煤为7层,煤层厚度在0.6~2米之间,走向为东西倾向北,斜度为20度。煤田形成时期为石炭二迭纪,矿藏基底为奥陶纪石灰岩。煤质牌号为气肥煤,总储量1777.3万吨。
  石灰石   境内最为丰富的非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昌乐、朱刘、五图3镇的孤山山脉。另外,鄌郚镇的雪山、杏山一带,崔家庄乡的大山、蟠龙山一带也均有分布。据勘查,总储量为120亿立方米,其中以孤山山脉的储量最大,仅地表以上的储量就有50多亿立方米,而以驼山的岩石质量为冠首,品位较高,含氧化钙在45~50%,是生产水泥和烧制石灰的优质原料。鄌郚杏山一带的石灰石。品位含氧化钙50%以上,质量颇优。
  石英矿   位于漳河乡马鞍山以东,总储量为300万吨。矿体裸露地表,氧化硅含量较高,具有质纯耐高温的特点。
  粘土   主要分布在五图、鄌郚、崔家庄等地。储量较大的粘土矿在五图镇北部的邵家庄附近,经勘探粘土厚度在30米左右,总储量在300万吨以上。该矿的粘土质量较差,少量为三级粘土,多数为次质粘土,是砖瓦生产的主要配合料。鄌郚杏山、寺山附近的粘土矿,其品质基本和五图粘土矿类似,总储量为200万吨左右。崔家庄乡的平柳粘土矿,原为昌乐所辖,该矿储量大,质量好,开采价值大。1983年划归潍坊市坊子区。
  钾长石   位于阿陀乡西南部任家宅科附近,1980年进行钻探。并进行过小规模开采,后因水大,加之技术、设备、开采能力差而停产。
  重晶石   位于漳河陈家沟一带,该矿赋存于沂术断裂带的西侧,花岗岩地层中,埋藏较浅,品位较高,但地质储量尚未探明。
  大理石   在五图、北展、乔官、鄌郚等地均有一定储量,已探明的品种有:紫竹花、营陵青、寿阳灰等。
  膨润土   位于昌乐镇南萧村附近。1985年7月,经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队勘探,储量38.39万吨。该矿埋藏浅,质量中等。
  蓝宝石   经省地质部门勘探,在县境内3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所分布。颜色鲜艳,质量好,品位高,储量大于1000万克拉,易采易挖,是全国最大的蓝宝石矿之一,为山东省第一个蓝宝石矿,填补了省内空白。
  四、生物资源
  县境内的生物资源有植物、动物和菌(蕈)三大类。
  植物类   植物是构成生物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又分为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两大类。
  野生植物   县境内有经济价值的主要野生植物有27科85种,应用经济价值主要是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部分或整株入药治病。其中以茵陈、远志、车前子、坤草、薄荷、柏子仁、槐米、元胡等分布广、产量多,年收购量和调出量较大。茵陈年收购量达3.3吨,调出量3吨,占收购量的91%。
  栽培作物   县境内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双子叶和单子叶两个纲,有禾本科、豆科、旋花科、锦葵科、十字花科、茄科、蓼科、葫芦科等8科83种,其中粮食作物有26个种,以小麦、玉米、谷子、地瓜、大豆和高粱等分布与栽培的面积最广。经济作物主要6个种,以棉、烟、花生分布与栽培面积最广。瓜菜栽培共有60个种。瓜类以西瓜栽培分布面积最广;蔬菜以葱、韭、芥、蒜、白菜、芹菜、茄子、黄瓜、辣椒、西红柿、土豆、甘蓝等栽培分布面积最广。
  林木、果树   县境内林木共有83科74属105种,其中以刺槐、加杨和泡桐等分布面积最广。乔木中有刺槐、加杨、泡桐、楸叶泡桐等,楸叶泡桐、毛白杨、楸树等树种为优质种。灌木主要有白腊和紫穗槐。
  果树,主要有7科17种,其中以苹果、山楂种分布最广。苹果种的红星、金帅、小国光品种最好。
  动物类   动物包括野生和人工驯化饲养的两大类。
  野生动物   县境内主要有兽、鸟、虫三类。野生陆栖脊椎动物主要有草兔、狐狸、黄鼠狼、刺猬、野狸、家鼠、田鼠、鼹鼠、蝙蝠、狗獾等。两栖动物主要有大蟾蜍、花脊蟾蜍、黄斑蛙、青蛙等。爬行动物主要有蛇、蜥蜴、壁虎。鸟类既有留鸟也有候鸟,主要有麻雀、喜鹊、灰喜鹊、燕子、鹞鹰、猫头鹰等。虫类分益虫和害虫,益虫有瓢虫、赤眼蜂、寄生蜂、食蚜蝇等;害虫有蚜虫、粘虫、棉蛉虫、秋毛虫、蝼蛄、蛴螬、金针虫等。
  饲养动物   主要是人工饲养的畜、禽、鱼类。畜类:县内有2纲4目6科9属10种,其中猪、羊、兔养殖量最大。禽类:主要饲养鸡、鸭、鹅、鹌鹑、鸽子,其中以鸡、鹅饲养量最大。鱼类:县内有2科14种,其中以花、白鲢养殖量最大。
  农用菌和蕈类   菌类主要有杀螟杆菌、青虫菌、磷细菌、五四○六。蕈类主要是人工栽培的食用蕈,县内主要是平菇、凤尾菇及草菇、银耳等。
  昌乐县适于多种中草药的生长。1955年以前,种植的中草药花卉多供欣赏,少做药用,无大面积种植。1956年,县药材公司设药材生产收购门市部,药材生产逐步纳入规划。当年种植3亩,品种单一。1985年,家种药材达15种,900亩。家养药材除可作药用的家畜、家禽外,还有蜜蜂、全蝎、鹿、土元等。1985年5月,全县开始药源普查,查明共有中药材148种,其中植物药102种,分属46科,动物药25种,分属25科,加工类3种,总蕴藏量约70万公斤。蕴藏量在万公斤以上的品种有益母草、柏子仁、枣仁、葶力子、茅根、硬蒺藜、小蓟、青蒿、侧柏叶、山楂、翻白草、菌陈、艾叶、薄荷、霜桑叶、蜂蜜、芫花条等,每种每年可提供商品2000公斤以上。昌乐山楂具有个大、肉厚、色红、种子少等特点,栽培时间长,1984年产30万公斤,药材收购量1962年为2400公斤,1985年增加到14万公斤。
  第七节   自然灾害
  一、旱灾
  县内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分为全年旱、春旱、初夏旱、伏旱、晚秋旱。据1959~1983年25年的气象资料,各种旱灾的情况如下:
  全年性大旱   在25年中共发生2次,即1977年和1978年。偏旱6年,即1966、1968、1969、1972、1982、1983年。
  春旱   在25年中有17年发生。
  初夏旱   发生在6月下旬和7月上旬。昌乐县在25年中有8年发生初夏旱。
  伏旱   发生的时间是7月中旬到8月上旬。在25年中有4年发生。
  晚秋旱   是指夏玉米接近成熟和灭茬秋播阶段的旱情。昌乐县在25年中有6年发生。
  二、涝灾
  分为全年涝、春季多雨、盛夏涝、秋涝和暴雨成灾。
  全年涝   在25年中只发生1次,出现在1964年。
  春季多雨   在25年中发生2次。春季多雨,影响地温回升,妨碍春播作物的生长,容易引起小麦锈病。
  盛夏涝   发生在盛夏季节,因降雨量过大或暴雨积水,发生作物涝死,形成减产或绝产。在25年中发生2次。
  秋涝   夏季降水高峰过后,仍是雨水连绵,造成秋涝。在25年中于1961、1962、1964年3次发生。
  暴雨   是指日降水量大于50毫米以上的雨,日降水量100~200毫米为大暴雨,大于200毫米为特大暴雨。昌乐县在25年中降暴雨38次,年内最早出现在4月5日(1980年),最晚出现在9月2日(1972年)。大于100毫米的暴雨共出现过3次,最大的一次出现在1974年8月13日,雨量达154.4毫米。年最多暴雨数为3次,年最少是一次没有。
  三、雹灾
  俗话说:“雹打两黄——麦黄、豆黄。”昌乐县一年当中发生冰雹最多的时段是5月下旬到6月上旬,以及10月份。一年中最早发生在4月15日,最晚发生在11月25日。年内平均降雹0.9次。
  昌乐的冰雹路径有3条:一条是自寿光的纪台入境,在尧沟镇铁路北加强,而后沿铁路东移,经昌乐镇到朱刘,从孤山北部向东出境。二条是从南郝乡东起到乔官镇,在方山的西南坡加重,然后到马宋镇消失。三条是从北岩乡以西的黄村西北入境,向南或向东南,在淳于一带加重,此条雹路有时在北岩南部、鄌郚镇西北部起,到鄌郚的马驹岭一带加重,后到平原乡出境。
  四、风灾
  风灾指大风和干热风造成的危害。
  大风   年平均大风为26.6天,年最多为48天。全年以3~5月份最多,分别为3.3天、3天、2.7天,8~9月份最少,平均不到1天。
  干热风   俗称“火风”,日最高气温大于35℃,14时相对湿度小于25%,风速大于3米/秒。轻干热风,日最高气温大于32℃,14时相对湿度小于30%,风速大于2米/秒。
  昌乐境内的干热风集中出现在5月20日至6月27日,以6月5日以前的干热风对小麦影响最重。25年中有10年发生重干热风,有15年发生轻干热风。在一年内,出现天数最少的是一天,最多的是3天,往往有连续发生的规律。5月下旬、6月上旬的干热风,影响小麦灌浆,造成秕粒;6月中、下旬的干热风,造成空气干燥,加重旱情,抑制作物生长。
  五、低温连阴雨
  棉播期低温连阴雨   可分为阴雨型和低温型:阴雨型为连阴雨日3天以上,降雨量5毫米以上,5厘米地温14℃以下;低温型为日平均气温10℃以下,连续日数3天以上。棉花播种后(4月11~30日)遇上低温连阴雨天气,影响棉籽正常发芽出苗,严重时棉籽腐烂。1959~1983年,昌乐县共出现低温连阴雨7次,其中阴雨型3次,低温型4次。1965年4月下旬的一次低温阴雨天气,降雨17.3毫米,造成棉田大面积烂种。
  烂麦场连阴雨   县内麦收打场一般在6月8~30日,其间常常因为雨季早来而出现连阴雨天气,指标是,连阴雨日数在3天以上,总雨量30毫米以上,其中有3天每日雨量达10毫米。1959~1983年,共发生8次连阴雨天气。年内最多出现1次,1962年的1次最长,为7天,降雨量达98毫米。
  烂瓜干连阴雨   本县切晒瓜干一般集中在10月中、下旬,其间遇有连阴雨3天,并有2天雨量大于0.1毫米的,称为烂瓜干连阴雨。25年中,出现烂瓜干连阴雨9次,最长为5天(1961、1971),雨量27.8毫米。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