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 古来境内信神拜佛者普遍,但脱俗僧侣极少。元代以来先后建方山、孤山、隋姑山、木梁台庙宇三十余所,和尚仅几十人。民国时期,五图一带佛教活动极盛时,仅有真顺、真修、常盛、常玉、识恒、识法和尚十余人,福增、福泰尼姑数人,分别居方山庙、郝家庄庙及南郝乡北寨庙。民间老妪信佛者众多,逢年过节烧香焚纸叩头念佛,以积善修德。1958年以来破除迷信,信奉佛教的趋少。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来,佛教信奉者几近绝迹。1978年以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仰自由政策的宽松,城乡老妪信佛敬佛的增多,佛事却简化形式走过场而已。
2、道教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2年)崂山道士马元禄隐居金山传道。至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道士七代,共有脱俗道士二十余人。1948年5月,第十代道士下山还俗,回故里平原村务农,县境内道教活动消失。1966年“文化革命”中,道观毁圮。1978年以来,逢三月三烧香焚纸者越来越多。清道光年间(公元1820-1850年)道观香火盛极一时,金山周围村庄信徒达数百户。
3、基督教(俗称耶稣教) 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英籍传教士李捉摩太入山东登州一带传教。是年,侨居昌乐县北岩镇罗家庄子村的潍县人李悦彦返里探亲入基督教,创办罗家庄子基督教会,首批教徒李悦刚、王效舜等七人。翌年,美国基督教牧师伊维斯、狄考文到乔官镇于家山前购农舍设点传教。选于家山前信徒于士林任长老,歇头仓杨文宪等八人入教。1889年昌乐镇东田村张世功在县城西门里建立教会,教徒有四图村孙继祥、肖家庄肖洪书、邓家庄王元德等十几人。1919年张世功献县城东关地基一块,信徒集资于1924年建成昌乐基督教教堂。后相继出现朱刘镇水坡、五图镇邓家庄、高崖镇西石山、鄌郚镇鄌郚村教会,教徒有数百户。1920-1939年美国基督教奋兴会入县境布道,基督教活动达盛期,境内教会十处,教徒几千户。时美籍牧师芮道明带冀东会等人组成的布道团常在昌乐集、鄌郚镇刘家沟、北岩镇罗家庄子撑棚传教、过奋兴会,每有听众百余人,帝国主义文化入侵昭然。当时境内基督教有长老会、耶稣家庭、真耶稣教(即新兴的复旧派)三种形式,信徒中入长老会的占90%。1937年日军入侵以来,基督教活动中辍。1949年以后,按照新中国的宗教政策,建立了昌乐县基督教会,开展“三自爱国运动”,各地恢复活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来,基督教活动被迫中止。1978年以来,教徒遵循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开展活动,五图镇邓家庄、高崖镇西石山和泊庄、朱刘镇南庄和东西水坡、朱刘东村教会活动有所发展,仅五图镇邓家庄、宇家、罗圈、永富庄、戴家庄等十几个村就有教徒二百余人。1984年召开了昌乐县基督教第一届代表会,成立了“昌乐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各地教徒陡增。据1986年上半年统计,全县共有教徒8582人,神职人员、教牧人员9名。南郝镇、乔官镇、昌乐镇入教者最多,共1253人。其中乔官镇夏庄教徒达41名,是全县基督教活动最盛的村庄。2003年昌乐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在全县设活动场所15处,信徒4208人,神职、教牧人员10余人。
4、天主教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法籍神甫窦氏、高氏和几名女传教士先后来乔官镇北展村设教堂(旧小学院内)传教,发展北展、胡田等村教徒二三十人。1938年日军侵占北展,抄袭教堂,外国教牧人员撤离,教徒自散。
5、伊斯兰教(俗称“回教”) 此教仅限回族居民信仰,不向外族传播。1949年以前,昌乐城共有回族居民17人,均信奉伊斯兰教。1949年以后,昌乐镇、朱刘镇、尧沟镇、五图镇、乔官镇共有回族居民48人,连同户籍在昌乐的驻军、劳教人员中的回族居民共六七十人,均信奉伊斯兰教。2003年昌乐境内回族居民20人,都信奉伊斯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