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8 21:56
鄌郚总编

元宵节才是情人节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新年假期好像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匆忙地又回到工作的地方,抬头望天,虽然头顶悬挂的还是那轮越来越圆的明月,却总感觉还是家乡的月亮比较有味道。
  月亮越来越圆代表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即将到来,也就是热闹的元宵佳节。古时元宵节是举国狂欢,普天同庆的大日子。
  苍穹满月之下,整个国家张灯结彩,火光冲天,已然掩过圆月的光芒。人群熙来攘往,杂耍的、卖小吃的、赏灯赏月的都汇集一处,锣鼓喧天的好不热闹。
  现代大家都知道元宵节要赏月赏灯吃汤圆,但你们大概不知道,元宵节在古代不仅是中国情人节,城中的聚会狂欢更是一场大型约会节目现场。
  元宵节的来源比较模糊,从西汉汉武帝时就有正月十五祭祀神明的习俗,但也只是皇族自己重视。后来东汉时出现了元宵炼药的习俗,大概是觉得在满月月光的加持下,炼出来的丹药更有神力加持吧。
  某些地方在当天也会像皇族一样祭祀神明,但他们祭祀的是“厕神紫姑”,“紫姑”生前因蒙冤死在厕所边,后被人推为神。
  《荆楚岁时记》中提过:“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祀门户。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当中的“祀门户”习俗就是祭祀“紫姑”,以保佑蚕桑农事一切顺利。
  到了晋代,元宵节就渐渐变成登高的风俗活动了,直到元宵灯会悄然崛起,这些旧习俗才慢慢被淘汰遗忘,最令人信服的来源估计是因为皇帝要点灯火通宵祭祀神明,然后民间效仿,家家户户都点灯,再加上一些传说习俗,才慢慢有了元宵灯会的吧。
  发展到隋朝的时候,元宵灯会已经颇具规模,场面极度热闹,简直就是现代的狂欢派对,而且是全国性的,这样的狂欢难免引起守旧之人的鄙夷,《柳彧传》中曾述写过隋朝大臣的抱怨。
  “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广幕陵云,袨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醑肆陈,丝竹繁会,竭赀破产,竟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
  上元灯彩图(局部)
  这里讲的就是元宵节的狂欢盛况了,有敲锣打鼓的,有魔术演出的,有男人穿女装的,男女混杂,还有带兽头表演的,在这场派对中,古代封建制度的规则似乎全部消失不见,在柳彧眼里,这根本就是乱了套。
  于是上奏皇上,正经的隋文帝杨坚也略觉不妥,下令对元宵派对加以干预,节日狂欢便收敛了许多。
  隋文帝杨坚
  后来穷奢极欲的隋炀帝杨广上场了,为了向外国人展示自己的国力,他斥巨资召集无数歌姬、表演人士在元宵节时通宵演出,届时万国来朝,金银珠宝、盛饰衣服随处可见,元宵节再次回复当初的热闹,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朝正月十五夜,许三夜夜行,其寺观街巷,灯明若画,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严饬,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
  这段是《雍洛灵异小录》中对当时元宵节的描述,就是说灯会的时候人山人海,灯火通明,有些人甚至不用走路都会被拥挤的人群夹着浮空走十几步。可想而知人流量有多大。
  爱玩爱娱乐的宋朝更不用说,元宵节的热闹还超前两朝,新年前那些表演的人就已经在准备搭戏台了。
  就连皇宫中文武百官,宫女太监都会蜂拥而出与庶民同游灯会,纵情享乐,南宋画家李嵩还将此盛况记录在《观灯图》中。
  李嵩《观灯图》
  明朝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则记录了皇帝在宫内庆赏元宵的画面,有小童拖着动物形状的灯在放鞭炮,有宫女太监围观杂耍团,也有货郎推着小车在贩卖,明宪宗则穿着龙袍在殿前观赏。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上元灯彩图》就诠释了人山人海这个词,整张图看上去密密麻麻,难怪会有人不用走路就能被夹着走,螃蟹、鱼虾、蟾蜍、荷花灯形状的灯应有尽有,喷火的,耍枪的比比皆是,再一对比如今,人人低头玩手机,真想穿越去参加这场大会。
  《上元灯彩图》满满全是人头
  最近的清朝也留下了描述元宵佳节的画作,传闻擅长画写实画的郎世宁画了《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这张画,以记录宫中皇族子女与长辈们的节日之乐,虽不比民间的热闹,但也有股弄弄的亲情味。其次康熙帝在元宵前后都会宴请诸国,以显国力。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
  那为什么元宵节那么多人狂欢,又为什么被称之为中国情人节呢?
  首先因为古人们是基本没有夜生活的,毕竟月黑风高的夜晚对于没有照明系统的古代来讲,正是犯罪的好时机,所以就算唐宋这种国风开放的朝代,依然会实行宵禁制度。
  即是按时关闭城门和禁止居民夜间出行。若真有要事还需要得到官府文牒才行,若被抓到夜间随意出行就会被入罪,最轻的责罚都是杖刑。
  就算皇亲国戚都要遵守这个规定,更不用说百姓了,所以晚上的街道都是空荡荡的,想玩也只能睡觉。
  其次,古代女子受礼教束缚,通常都会被禁足在家,并不像电视剧里一样满大街乱跑,大家闺秀就算出门也会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藏在轿子里,就像现在的伊斯兰教女性一样,不会轻易露脸见人。
  从唐朝一些风俗画作来看,每个女性出现的场景必然会有男性相伴,她们也不能单独出行。另外,清明上河图是描绘北宋首都风土民情的画作,图中的人物773人,但女性仅仅只有43人。
  《清明上河图》局部
  可想而知古代对女性外出的限制有多强,若无故外出就很容易被当成去做“暗昧奸盗”之事,除了一些最最平民的女性或者青楼女子才会出现在大街上。如此一来,约会泡妞在古代也就成了极难实现的事情。
  但从汉朝开始元宵祭祀神明,皇帝便下旨全国放假,没有宵禁,女子也不禁足,通宵狂欢,加上元宵还有“走百病”的说法,在元宵节出门走走就可以沾福气,预防百病。所以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走上了街头庆祝。
  不分贵贱,不分男女,都在参加灯会,元宵灯会顺利成章成为了看美女,看帅哥的约会现场,《武林旧事》中曾记载了无数南宋士女游灯会的情景:“都城士女,罗绮如云,盖无夕不然也。”
  男女结伴相约、一见钟情或情人重聚的情景在元宵佳节多不胜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对此情此景就有诠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灯会千万人,找不到意中人的时候,一回头,就看见那个他站在灯火旁。
  北宋宰相王安石也曾因元宵成就一段佳话。当时王安石元宵节时赴京赶考,路上遇到有人征联招亲,上联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于是他便记下了。
  后来考试时主考官的题目正好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他便以招亲的上联对上,没想到高中进士,回乡路上看到招亲的下联还没对出,于是他又用主考官的联对上,没想到竟被招为女婿,实为双喜临门。
  王安石
  有人会说七夕才是中国情人节,其实不然,七夕在古代其实是女性会访闺中好友,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的女性专属节日,只是后来人们渐渐塑造了牛郎织女的形象,才成了中国情人节,远不比汉朝后的元宵节更像情人节。
  元宵大家都爱吃汤圆猜灯谜,其实汤圆也和元宵没多大关系,汤圆在一开始就已经有,早期称之为“汤团”,后来人们慢慢将汤圆寓意为团团圆圆,与元宵联系在了一起,并改进了制作方法。
  灯谜则源起于宋朝,是为了增添游玩灯会的乐趣,一路延伸至今。
  回头看如今,认识情人已经不用压抑一年等到元宵节,只需要按按手机便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灯会的热闹也一年不如一年,就像除夕新年一般,年味渐去渐远。
  相比埋头玩手机看着照片傻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似乎好太多了。
  资料来源:
  元宵节的浪漫时光,南宋李嵩《观灯图》
  万盏明灯,一天星月 | 明朝宫廷元宵图景
  13 The Lantern Festival 上元节
  龙德 上师:中元节的缘由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春节特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