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21 10:31
鄌郚总编

漫谈"腊八节"与"腊八粥"

  漫谈"腊八节"与"腊八粥"
  刘福新

  "腊八节",我们这里俗称"腊八日".今天,它降临人间了。
  "腊八粥"根据各地风俗,有不同的名称,如:"五味粥"、"七宝粥"、"八宝粥"等等。腊八粥大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因此,古代寺院在"腊八"这天,用蔬果和米煮粥,供奉神佛,尊为"佛粥".
  有关"腊八粥"的传说还有不少地方色彩,据一作者介绍,他的老家河北冀中平原,就有一个传说:当地某老祖宗不知道节俭,竟至断炊,收拾缸底盆底,好歹找了些杂粮,熬了一锅粥喝。后人为了记住这一不会过日子的教训,就把此风俗传下来了。目的是为了叫人记住一件大事——节约。这赋予了"腊八日"积极的意义 .
  敝文对"腊八日"的来历从略,主要谈一谈"腊八粥".
  南宋年间,腊八粥除了供佛以外,逐渐成为民间盛行的食品,并作为相互馈赠的礼物。
  元朝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故事。"孙国老先生是奉了皇帝命令写的,当为真实。
  明朝时,《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槽粥以供佛饭僧。"
  清朝时代,腊八粥日趋丰富,达到鼎盛。清朝人富察敦崇(姓富察)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加水煮熟,外用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以及白糖、红塘、葡萄干作点染".这样的腊八粥色香味俱佳,因此腊八日吃腊八粥的风俗早就与元宵节吃圆子、清明节吃冷食、端午节吃粽子、仲秋节吃月饼一样,成为中华民族沿袭而来的传统食品了。
  由于各地做粥使用的原料不同,腊八粥的风味也不尽相同,历史上已经形成北咸南甜的风味。如北方爱用江米、赤豆、大枣、莲子、荸荠、栗子、银杏、青菜、肉丁等制成咸味腊八粥,有的还在粥里掺入少许桂皮、茴香,以增加腊八粥的味道。据一些资料介绍,陕西人喜欢做"腊八面",潼关一带则多放辣椒油,去"辣"、"腊"谐音,当地称为喝"腊八面汤".但北方也不尽是咸味的,譬如我们山东潍坊也算北方了,可我们这里民间熬的"腊八粥"基本上是甜的。
  腊八粥在某些地方是有制度的,宫廷里自不必说,山东曲阜"孔府食制"中明确规定,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进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以此做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则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给孔府当差者喝的。
  据某资料介绍说,江苏亦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惟咸粥加青菜和油。各地风味等等不一,在此不必细说。
  有关"腊八日"与"腊八粥"的诗词也不少,仅举宋朝三例:
  王洋有诗曰:"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栗桃枣柿杂甘香,菱椇芝栭俱不录。金仟吒言成道时,不认饕馋借称目。谁谓毗耶清净身,何有尘埃更须浴。今晨雪屋梳白头,南邻与馈如素求。未须怊怅思往昔,坐变劲峭同春柔。铺排短韵一作戏,为君姑续岁时记。"
  喻良能有诗曰:"玉树参差见,银花子细看。淖糜分腊序,圆炭度寒朝。冉冉头新白,匆匆岁又残。聊凭一杯醉,忍把两眉攒。"
  宋朝另一文人方回作《腊八日不寒未雪》曰:"寒暖违时节,于民有弗堪。岂应今腊入,恰似旧春三。夜口蒸肤汗,朝壶溢唾痰。浑疑北风雪,不肯到江南。"
  王诗主要讲中原地区到了腊八日这一天,家家熬腊八粥馈赠僧人以及救济贫穷人的善行。喻诗里的"淖糜分腊序"就是指的在腊八日这天把各种物品熬烂的事。我最欣赏方回的诗,方回作诗时肯定是在江南的,诗中说,应该到了冷的时候却冷不起来,倒像是春天一样,连雪都没有下。老百姓是非常担忧的。为什么?很简单,雪水少了,田地里的禾苗就要冻死,过了年就没有好收成。诗里含着对老百姓来年生活深深的担忧。
  此诗令我想起了我们这里,好几年都没有下一场正儿八经的雪了,迄今仍是零上五、六度左右,怎么不叫人忧心重重呢?古语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是说腊八时节是很冷的,冷天对古代的乞丐不利,这是势所必然的事。隐约记得有个一贫如洗的才子在未发迹前,腹内难忍饥饿,到寺院去吃腊八粥,被僧人呵斥,这故事忘记哪个朝代了。还有个文人郑元和到京城赶考,与一个名妓李娃打得火热,却落榜了,老鸨见他没钱把他撵了出来,流落街头,幸被一群叫花子救了,就当了乞丐,腊八日这天去分食大户人家熬的腊八粥……
  但是,腊八时节寒冷却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转,如果不冷,却真真如诗人方回所说的"寒暖违时节,于民有弗堪"了。
  2007.01.25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春节特刊 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