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6-06 16:18
鄌郚史志总编

昌乐巨变:工业篇 第一集 跨越

  巨变:工业篇
  第一集 跨越
  刘兴国等

  近三年,最令昌乐人倍感自豪的莫过于工业的迅速崛起。
  "一年大变样,两年大变化,三年创一流。"昌乐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奇迹,改变了历史。"昌乐现象",立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昌乐现象"不仅为媒体所关注,也引起学术界的浓厚兴趣。一位社会学家密切关注着昌乐,认真思考着昌乐现象。他就是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东岳论丛》主编郭墨兰先生。
  这位学者长期从事齐文化研究,他是从文明演进史的角度   看待"昌乐现象"的。
  采访:社会学家、齐文化专家、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墨兰谈昌乐现象
  古代的齐文化是一个(种)高度发达的工商业文明,今天的昌乐现象就是这种文明的回归。由农业县过渡到工业县,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一个彻底的文化转型,用我们研究人员的话讲,就是一次巨大的跨越。
  从农业县跨越到工业县,是多么不容易。就为了跨越这一步,昌乐人期盼了60年,思索了60年,奋斗了60年。
  谈起昌乐的工业史,老一辈的企业人无限感慨。他们说,我们奋斗过,努力过,期间的艰辛,真是不堪回首。但是,我们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总是落在别人后头呢?
  有人把昌乐工业落后的根源归结为"基础差、底子薄",或许是这样,但不完全是。与大多数县市区一样,大家当初都是在一个起点上搞工业的,为什么别人领先了,而我们却落后了呢?昌乐工业落后的根源,乃在于工业意识的长期缺失。
  有学者剖析过"温州现象",发现温州工商业发达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农业基础异常薄弱,人均三分地,不足以养活众多的人口,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谋生活,这种求生方式,养成了温州人走南闯北搞工商的习惯,于是,温州人天然地成了中国的"吉普赛人".
  同样,姜太公封营丘,之所以选择"工商立国",是因为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不足以大规模发展农业。搞工商业,便成了明智的选择。那时昌乐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曾经领先全世界。据专家考证,齐国的制盐业,年产量占周王朝的80%以上,海外贸易则远达辽东及今天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但随着秦灭齐,这种早熟的工商业文明昙花一现,很快消失。告别工商业,昌乐只好重新回到农业的怀抱。
  重新选择了农业的昌乐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展开殊死搏斗,终于使农业有了一个理想的生产环境。我们从尧治丹河、窦公渠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中,都能看到昌乐人战天斗地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昌乐人又是凭借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完成了足以载入史册的南水北调工程。昌乐的农业一路领先,黄烟、棉花、西瓜美名远播。改革开放之后,昌乐在农业产业化领域闯出了自己的路子,尧沟成为中国最大的大棚瓜菜专业化生产基地。谈起农业,昌乐人深感自豪。
  但是,在工业领域昌乐乏善可陈。长期领先的农业与长期落后的工业,两相对照,反差竟如此之大,不能不值得人们深思。
  其实,昌乐工业落后的历史命运,早在秦灭齐的时候已经注定。由于农业过于发达, 使昌乐人农业意识根深蒂固,视土地为命根子,"靠种地吃饭",几千年来难以改变。"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祖祖辈辈昌乐人的生活理想。想必大多数昌乐人还记得,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十年代,当温州人进军昌乐,在昌乐形成服装一条街的时候,还有不少人看不起这个行当,那时,人们不理解温州人为什么会背井离乡。如今,温州的服装业全国知名,许多品牌足以与外国品牌相抗衡。
  今天,世界已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工业迅猛发展的时代,而工业化就是现代化。在工业化浪潮席卷中国的大气候下,昌乐农业的一时风光,很快就黯淡下去了。猛然醒来,人们发现昌乐依然落后。现实让昌乐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工业兴则昌乐兴,工业衰则昌乐衰,工业是决定昌乐前途命运的生死线。没有发达的工业,昌乐就永远甩不掉"传统农业县"的帽子。
  大工业时代已经来临,大工业呼唤大工业意识。
  面对各地工业化风起云涌的大趋势,昌乐的决策者们冷静地分析昌乐工业的出路问题。基础差、底子薄是实情,但昌乐的决策者们更多地看到了积极因素:经过历代昌乐企业人的不懈努力,昌乐工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形成了相对成型的产业基础;历代领导者在发展工业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昌乐人不乏聪明才智,不乏勤劳能干,只要因势利导,昌乐工业就一定能打破僵局,走出低谷。通过认真分析昌乐县情,一个"工业强县"的新战略浮出水面,这就是走一体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之路。
  所谓"一体化",就是以融入中心城市为契机,与潍坊市区相向对接,一体发展,主动接受市区的辐射带动,进而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最终融入全球一体化的大格局,搭上新一轮工业化发展高峰期这班快车。
  所谓"差异化",就是找准昌乐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方向所在,把培植的重点放在那些最能发挥效益的产业和项目上,扬长避短,整合优势,以最优势的部分参与国际化竞争,力求在全球一体化竞争中昌乐占有一席之地。
  所谓"集群化",就是聚集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一搞一个产业,一搞一个园区,一搞一个群落,形成更大的聚集效应。
  几经修定和完善,昌乐最终确立了"一圈、两带、三轴、四大组团"的总体发展规划。"一圈",就是城市发展圈,以县城为中心,实施北优南进,西控东接,积极推进与潍坊中心城区相向发展,对接融合,形成与潍坊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打造以城区为中心,辐射5个街道和经济开发区的城市发展圈。"两带",就是丹河、桂河两条滨水景观带。"三轴",就是北宫街、东风街、宝通街三条连通潍坊中心城区的经济生长轴。北宫街(昌乐段)经济生长轴主要发展工业,东风街(昌乐段)经济生长轴主要发展物流,宝通街(昌乐段)经济生长轴主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四大组团",就是红河、鄌郚、乔官、营丘四个镇域发展组团,主要走集群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重点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采访:县政府党组成员县经贸局局长尹长禄谈昌乐工业发展
  前些年,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昌乐县工业发展的路子,2007年昌乐提出了加快昌乐县工业发展的战略,特别是(2009年)"1234"产业提升工程的实施,为昌乐县工业的发展,找到了一条真正适合昌乐县工业发展的新途径,昌乐工业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有望突破400亿元,这一项指标可比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翻两番。
  工业化新战略,开启了昌乐工业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近三年来,昌乐工业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成长,走出低谷,一路攀升,最终引发了被媒体誉为"昌乐速度"和"昌乐现象"的当代传奇。
  这三年,昌乐工业出现了上交税金过亿元的企业3家,过5000万元的企业5家,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亿元、过1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5家和8家,9家企业进入全市百强企业行列,从而结束了昌乐没有顶天立地的大型骨干企业的历史。
  这三年,昌乐工业出现了境外上市企业2家,即将上市企业3家,产业整体即将上市1个,从而开创了昌乐企业融资的新模式。
  这三年,昌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都以30%以上的惊人速度递增,每年开工大项目200个以上,其中,2009年新开工过千万元的项目260个,新增外贸企业37家,实现进出口4.44亿美元,增幅居全市第一位,从而揭开了跨越式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这三年,昌乐工业整体规模迅速膨胀,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增长18.9%,增幅全市第一,改写了昌乐工业一直落后的历史。
  这三年,昌乐工业总产值在全县GDP中的比重逐年增加,2009年达到55.7%.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宣告昌乐工业社会已经到来。
  采访:原潍坊塑料六厂厂长刘海亮谈昌乐工业
  (昌乐工业原先)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在全市名次一直在倒数第几名上,实实在在的说呢,我们干工业呢,也是觉得脸面无光, 整个的昌乐县经济由于工业在后面,所以整个经济在后面。近几年来,由于县委县政府带领人民大抓工业,我们的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都非常高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种历史性的跨越,必将继续激发昌乐人的雄心壮志,去迎接工业化的明天!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