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6-08 17:25
鄌郚总编

医者丰碑——药王庙

  医者丰碑——药王庙
  出昌乐县城,沿省道大沂路南行25公里,有一古镇,名为北展。此村西侧,一片小山延绵起伏。登高俯视,细细数来,有山头九个,尤为称奇的是每座皆如姿态各异、绰约娇羞的莲花,故名九顶莲花山。在此山北端,有一平地,唤作邓阁埠,一座"药王庙"屹立其上,历经一千四百多年,期间虽几经损坏,却从未消失。
  (一)
  昌乐县志载:"药王,唐之良医也,姓邓名阁字青云。"邓青云,年幼患病,家贫无依,延误医治,遂落下终生残疾,身材矮小、脚跛腿瘸。面对苦难,他暗暗发誓,定要潜心学医,学成悬壶济世。自此,他刻苦研究,四处游学,遍访名师,终拜于药王孙思邈门下。花开花落、朝夕晨暮,十年时光一晃而过。其医术已与师傅难分上下,时人尊为"小药王".
  公元644年(唐贞观18年),唐太宗李世民欲征讨虎狼之邦——高句丽国。然公元611年隋炀帝征讨大败而归的往事,不得不让太宗将征召技艺精湛的随军御医的事提上日程。遂派左卫下将军李积远赴陕西省耀县孙家塬延请药王孙思邈。而孙思邈因对十几年前唐兵无辜杀害双亲而耿耿于怀,遂以赴终南山治瘟疫为由避而不见,但也知太宗乃一代明君,左右为难,只好推荐了爱徒邓青云。青云启程之际,孙思邈谆谆告诫,"好生爱惜自己的身体,更要尽心尽力,不过,伴君伴虎,当知时而退,为黎民百姓驱除病痛才好。"
  半月后,瘸腿郎中邓青云来到长安,面见圣上。大殿之上,太宗见其貌不扬,步履蹒跚,半是鄙夷半是嘲讽:"下跪何人,如此不堪?"要是常人,听这声音,恐怕早就战战兢兢。只见邓青云不慌不忙,字正腔圆道:"启禀圣上,草民邓青云,邓是‘深宅邓公来’的邓,青是‘青天好白日’的青,云是‘云来能遮日’的云。"
  举止落落大方,竟然毫无惧色,太宗心下自是一惊,随即问道:"邓青云,可否读过四书五经?又读过那些医书啊?"青云知道这是太宗考他呢,故作放荡状:"圣上,我是郎中,四书五经读的甚少,不过能背诵千八百篇。至于医书,《黄帝内经》读了十几遍,《伤寒论》十五六遍,《本草经》十七八遍,《时后备急方》十八九遍,《素问》二十来遍,《甲乙》二十三四遍。至于师傅的《千金要方》,我爱不释手,有空就翻,大约读了一百多遍。还有他的《千金翼方》,也有五六十遍。"太宗听后,心说:"好你个邓青云,好大的口气,一会儿就叫你现出原形。"
  太宗故意露出赞许的样子,微笑着说:"自三皇五帝至今,汝最佩服哪位名医?"邓青云答道:"圣上,令我佩服的不过几个而已,如……"太宗这个气呀,这个家伙,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没等他说完,面色不悦,故意羞臊他说:"邓青云,你本领如此之高,可治得了骡马这些畜牲?"青云明白,这是太宗在拐着弯儿骂他呢?他不露声色,不温不火:"圣上,我是治人的郎中。不过,像骡马特别是战马,草民视它为与人一样的生灵,一样会竭尽全力。草民行医时,顺便也给骡马治过不少病,鲜见治不好的。"太宗本为嘲笑之语,青云故装糊涂,却分明抓住了太宗的"弦外之音"——给人治病的郎中,能不能给马医治?
  太宗脸上不禁绽出一丝笑容,和颜悦色道:"邓爱卿,你来说说,这虚喘症和痨伤咳嗽有何不同,让朕弄个明白。"这下连称呼都变了,青云焉能不觉,心说这才是真正考验我的时刻。"一般说来,虚喘症就是肺气肿,痨伤咳嗽是气管炎,两者虽然都咳都喘,徒然相似,可有很大不同。若马的咳嗽较重,而喘气轻微者,为痨伤咳嗽。若马的喘气急迫、短促,兼有轻微的咳嗽,为虚喘。虚喘中,又以呼吸喘促表前者为小喘,呼吸喘促表深而高度困难者为大喘。"太宗听闻分析如此细致,耐不住性子,急忙追问:"倘东征时,朕的青葱马突患虚喘症,该当如何?"青云略微沉思,答道:"将元参、生地、麦冬、贝母、花粉、银花、黄芩各一大把,加上菊花、甘草、石斛、薄荷各一把半,用猛火熬煎半个时辰,等汤凉了给马儿灌下,一天四次,只服一天,便可好转。"
  太宗作色道:"给人医病,至少三五日,给战马医治,却只服用一日?邓青云,你可知欺君之罪?"青云见太宗似动雷霆之怒,胸有成竹道:"圣上既运筹帷幄,又身先士卒,给您的战马医治,怎能三五日才见效?贻误了战机,那才是弥天大罪。"太宗转怒为喜,道:"邓爱卿,果真说到朕的心里去了。看来,你的医术绝不在汝师之下,来人,赐座!"
  君臣皆有相见恨晚之意,交谈甚欢。御宴之上,太宗与青云对饮三杯,令群臣羡慕不已。是日,太宗开怀畅饮,钦封邓青云为御医,任唐朝征东大军御医总管,负责近百名郎中的训练与管理,以及对将校兵员病症的诊断与治疗。
  (二)
  公元645年(唐贞观19年)二月,唐军东征拉开序幕。太宗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5万精兵、乘500艘战船,经莱州、过黄海向平壤进军;太宗亲领大军10万,从洛阳出发,从陆路经秦皇岛,直扑辽东半岛的抚顺。青云自知责任之重,出征之前周密准备,以期做到万无一失。他未雨绸缪,将100多种中草药,装进牛皮、羊皮袋子,用十几辆带蓬布的战车运载,并派专人看护;因他不能随水路大军东征,针对预测到的一些疾病,写了几十个验方,交由一个经验老到的御医带在身上。
  水路大军,快速渡过渤海,攻克卑沙(大连),乘胜向平壤进发;陆路大军,接连攻占盖牟(抚顺)、辽东(辽阳),向安市城(鞍山)进发。此时正值五月,天竟降鹅毛大雪。已换发夏装的唐军,怎经得住严寒侵袭,大面积发烧、咳嗽。安市城外敌军将领高延寿,闻讯喜出望外,率6万人马前来"坐拾渔翁之利".太宗指挥10万多唐军在驻华山一带设伏,包围、分割、聚歼敌军,仅投降者就达3.6万之众。高延寿被俘归顺唐朝后才知:当时御医邓青云将患病将士集中安置在十多个村里,发放大姜、黄芪、白术、陈皮、柴胡、党参、桔梗、甘草、当归等十几味中草药,借用百姓锅灶,由随军郎中熬煎,一人一大钵,趁热饮下,一日三次,只三日患病将士几近痊愈。唐军战斗力并未消弱,故致其大败。这场暴风雪,也同样给水路大军带来了麻烦。约过半数的战马患风湿病,全身佝偻,不吃也不喝。山重水复,无计可施之际,那个叫魏井的御医用邓青云交付的"火山战船"验方进行医治,患病战马健康如初。
  随后,陆路大军,围攻安市城。此城虽小,但异常坚固,屡次攻打,不能得手,人员伤亡不小。太宗愁眉不展,可"屋漏偏逢连夜雨".两千多匹战马误饮黑河水,口吐白沫,全身抽搐。邓青云当即操刀解剖一匹病马,认为是饮水中毒造成的急性肠胃炎,应立即服用一种叫野黄腰子的草药。可遍寻库存,唯独缺这味药。事不宜迟,青云访寻一个当地郎中后,亲率几百名士兵,采回十多车野黄腰子。用大锅熬药、喂马,那马半日就好了起来。太宗望着邓青云风尘仆仆的脸,又瞅了瞅他那条瘸腿,动情地说:"邓卿,汝真乃朕的肱股之臣,等战事结束,吾定不负汝!"
  大半年的时间里,唐军先后攻克10多个城市,歼敌数十万人,还迁徙7万多百姓来到关内。然而辽东半岛已入冬季,严寒异常。只得从长计议,太宗果断班师回朝。是年冬初,为与水路征讨军会合,陆路大军到了山东一带,驻扎在一个叫九顶莲花山的地方休整。太宗见此山风景秀丽,所饮泉水清冽甘甜,恰史官萧瑀在侧,诗兴大发、口占一绝:"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吟完,追问萧瑀:"爱卿,汝可知吾吟此诗是褒奖哪位?"萧瑀接连回答多个文武功臣。太宗连连摇头,娓娓道出答案:"爱卿,吾赞的是邓青云。他虽为孙思邈的徒弟,可医术和忠诚却在师傅之上;他虽是一个瘸子,可胜吾等常人。"
  (三)
  自太宗班师回朝的那一天起,青云就对左右说,身上不适,恐命不久矣。等抵达九顶莲花山,突然跌落马下。太宗闻听,一路小跑赶到榻前。青云紧执太宗之手,言语凄切:"圣上,吾病恐难救治,就把吾留在此地,听天由命。吾这一生,能得圣上垂怜,知足矣。"说完,放声痛哭,旋即昏厥。太宗尽管心有不舍,可见他奄奄一息,别无他法。太宗强忍内心苦痛,封邓青云为"药王",为其选择了一个面山背水的山包作为墓地,并赐名"邓阁埠".太宗留下诸多银两,嘱托当地一个叫李赤乐的百姓安葬邓青云。
  李赤乐与众人建造墓穴回来,一眼瞅到,刚才还有上气没下气的邓青云,竟坐在炕上瞅着窗外的远山,神情满是陶醉。李赤乐当即惊得仆倒在地。邓青云哈哈大笑,拉起这个善良厚道人,一五一十告诉他,如何时时谨记师傅教诲,如何被这莲花山"九顶三泉十八道沟"所吸引,如何从班师回朝起装病等。
  九顶莲花山来了太宗钦封的 "药王",一下子传遍了周围村庄。前来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青云自是细心医治,且分文不取。每当阴雨天,就披上蓑衣,到附近村里转转,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做诊断,或者回访一下老病号。这日,他寻访到一个青年壮汉从屋顶掉下来,跌了腿,疼痛难忍。青云摸摸疼痛处,蜷起患者的腿、顺势一推,"嘎巴"一声,患者登时喊不疼了。又一日,邓青云寻访到一位老叟患了尿潴留病,吃药是来不及了。因来时匆忙,没有可以导尿的东西。回头瞅到一个小孩掐着葱管吹着玩儿,他选了一根细的、尖的,在火上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小心翼翼插到病人尿道里,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就流了出来,病人小肚子也慢慢瘪了下去。自此,邓青云又得了个"活神仙"的美名。
  九顶莲花山虽然景色优美,可疑难病症却异常地猖獗肆虐。青云求助知县,知县派几个郎中下青州、莱州、登州等地,采来各种药物籽粒,挖来各种苗木,建成了50多亩、中草药种类不下200种的种植园。据记载,唐贞观23年,莲花山一带有十多个村庄闹痢疾;唐贞观25年,莲花山东部的一些村落闹霍乱……邓青云靠精湛的技艺,用种植园的草药入方,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30年过去了,邓青云由一个中年人变成了一个老叟。他的农舍里接待了成千上万的病人,他的足迹遍布莲花山周围大大小小的四五十个村庄,莲花山的道道山梁和沟壑,也见证了这位矮小残疾的医者对患者的虔诚和仁爱。一日,青云在他的种植园里劳作时,无疾而终。当地百姓这才发现,这位仁心医者,无婚娶、无子嗣,除却满屋的中草药和流传于世的药方,竟无一样值钱物件。
  逝者已矣,当地百姓忍痛,将他安葬在邓阁埠,并建造了一座"药王"庙,以纪念他的功德。一千四百多年来,药王庙香火总在缭绕,可却不断老化、倒塌,当地官府和百姓怀虔诚之心,不断修缮或重建。据历史记载,建国前最后的一次大规模修缮,是光绪30年(公元1901年)。解放后,药王庙曾于五十年代受到严重损坏,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重建。进入21世纪,当地民众自发捐款,重建药王庙。新建的庙宇,北靠青龙河,南望卧龙岗,西邻仙人沟,东接莲花池,比原来的更有神韵。
  后记:采风结束那天,我又重登邓阁埠,站在大殿前,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在这一带乃至更远的地方,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妇孺稚童,说起药王的本领和仁德,必是满腔嘉许和敬仰;农历的四月初八、十月初十,成千上万的人来药王庙焚香悼念、缅怀祈福、顶礼膜拜。所有这些,昭示着:一人能为一代明君挂怀、钦赐名号和墓地,那只是历史,而能活在百姓心中,却是撼天动地的大功德。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