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7-12 15:09
鄌郚总编

文学物语:菁毛野稞

  菁毛野稞
  刘文安
  我们一下子进入了微信时代,昌乐有个"寻找美丽乡愁"群,由一些周末赋闲的人组成的,大都有着一代人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更多的志趣在于对乡村民情和农耕印记的沉缅。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纵情于青山绿水;在村落中走街串巷,留意于断壁残垣;张望于废弃的老屋、散落草丛的碌碡和锈迹斑驳的马灯……历历在目,从一些不经意的老物证里捡拾起对青春、对岁月的积淀和追忆。
  最近我们组团去了几个古老而美丽的村庄,一路寻觅一路歌,从庵上湖到土埠沟,再到鄌郚的沙埠沟;从静美田园、古槐老屋再到现代化的新农村。有的拍摄农村影像,有的应制作文,我就写了几首诗,我的诗作不拘于平仄韵律和起承转合,从体例上归于散文诗之列,有的说是属于唐朝以前的古诗体范畴,我也不在乎什么?不拘格律的诗作,应该是中国诗词边缘化、平民化的创作形式,我们姑且称之为自由散漫体吧。一、飞翠流丹四月天,美丽乡愁在故园。先去庵上觅湖色,转向土埠做茶仙。一路飞驰沙埠沟,雅集新居成景观。推杯换盏杏山上,与君周未赋清闲。二、缘是乡愁与君同,漫卷宝都酒旗风。菁茅野稞有滋味,抒怀畅饮真性情。德艺双馨座上客,风云际会识凤龙。恭敬长天一杯酒,故园情思月明中。
  在诗作里我用了一个比较生疏的词语"菁茅野稞",当时聚餐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为了寻找乡愁,吃到乡愁,就点了小豆腐,青毛豆、花米生和荠菜之类的坡野之物,我遣词"菁茅野稞"寄望高度概括和烘灹一下,虽然当时也点了热辣滚烫的新疆大盘鸡和几个"硬菜"."菁茅野稞"在口语中泛指时令菜蔬和坡野之物,在过去常常是对菜园里的白菜萝卜、扁豆茄子和韭菜辣椒,以及田野里野菜山果的说法。那时候经济短缺,平日里粗粮淡饭,客人来了,却一点也不含糊,想着法子置办,说起来也有大人的辛酸,那个时候别说是猪肉、就是豆腐也很受限制,市面上几乎不见踪迹,就是有,也讲究不起这么排场,说出来也不怕笑话,有时候鸡蛋,油盐也有可能取借邻里街坊,充其量做个碗,比较常见的就是韭菜煎鸡蛋啦,鹅蛋汆油炸果什么的,沉甸甸端上桌。常常向客人解释庄户人家"菁茅野稞"的别嫌弃,将就着吃。有时候也故作谦虚,甚为客套,明明酒桌上有鸡有鱼的,也会说"菁茅野稞"的不成敬意。
  "菁茅野稞"就是对时令菜蔬和坡野绿菜的统称,有别于鸡鱼肉蛋的"荤硬"之菜。走过曾有繁世浮华,美丽的乡愁就是"菁茅野稞",碧草茵茵的静美田园、月影幽篁的泉林之下, "菁茅野稞"为我们衍生出一份旷达和唯我的脱俗萦怀。至于平民化的诗作,也突破了词律平仄、押韵对仗的藩篱成了"菁茅野稞",虽不荤硬,却也有不加修饰,原生态的自然之气。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极其悠久的诗歌传统。《诗序》云:"诗者,志之所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言志"就注定了它的社会作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是一种最普遍的、也是最浪漫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种体裁。律诗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律诗,都要讲究对仗工整,做到起承转合,每一句需要平仄相反,字数相同,词性相近。单双句平仄相反,双单句需平仄相粘所谓平仄就是: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律诗的每一句都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中华新韵诗就是采用了普通话韵母四声(阴、阳、上、去)作为押韵的标准;主张平仄开放,(邻韵、近韵可以借用),形随意合,自然成韵,是中国古典诗词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集合,在唐代,产生了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今体诗,宋代以后称为近体诗,包括全部的律诗和一部分绝句。由此,就把近体诗产生以前的没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诗称之为古体诗。
  不管怎么说,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诗经》把来自乡野的歌唱称为风,所谓"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所谓"风雨凄凄,鸡鸣喈喈""冬日烈烈,飘风发发"等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人间的歌声与天地的节律相应和,皆因风化成万物,决定着人间礼乐教化。《诗经》有风、雅、颂三体,雅和颂比较士大夫,就有些刻意、造作,唯有风才是大地的歌唱、民间的呼吸,悠悠苍天,言笑宴宴,远远超过雅颂,构成了文学的主体。如"十五国风"才是《诗经》里最美丽也是最重要的篇章。
  我最初写诗就是七字八句,用来记事抒情,对平仄韵律,起承转合向来不懂,只是以潜意识里强调押韵,追求琅琅上口的基本特征,至于锤词炼句无从谈起,始终没有放弃码字之乐。七八五十六个字,这样的篇幅让我写了好多年,写了好几百首,却没有几首像样的格律诗作,后来纠结于格律的不得要领,便以散漫体说事,其实还是宽泛地融入诗词创作中,刻意追求诗歌意境和文字的凝炼。格律诗词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是一种高雅的文学形式,脱壳于格律的散漫体摆脱了格律的藩篱,首当其冲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边缘化、平民化进程。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入,电子信息、大众传媒的广泛普及,媒介时代的文学观念开始向朴素、通俗、平民倾斜,文学表达从单极化的语言称霸向多极化的话语言说转变,传统不一定就是权威,严肃也不一定就是高尚。在这种话语言说多极化转变的刺激下,文学和文化审美对象、审美趣味发生大规模位移,快速地向世俗化、大众化靠拢。自由散漫体和网络传媒介体推动了中国文学边缘化,平民化进程。现代诗歌的散漫体是一种大众文学,也是对近体诗的一场革命!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脱频而出,惠及大众情怀。"菁茅野稞"解析文学的边缘化和平民化的形态,是绿色的、根植大地的原生态,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菁茅野稞"也是中华汉语文学大众化和通俗化的美味精馔,钟鼎玉食。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