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12-09 13:59
鄌郚总编

昌乐最美的传统村落——响水崖村

  昌乐最美的传统村落——响水崖村
  王效民
  2014年,第一批“山东省传统村落”。2015年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
  响水崖与“双龙桥”的传说
  在昌乐县城西南二十公里处,有一个700多口人,依山傍水的山村——乔官镇响水崖村,此村北临省道潍临路1.5公里,县道昌柳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民风淳朴,村东北方向上有座修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的古石桥,叫“双龙桥”。那么该村为啥叫响水崖村,而石桥为啥又叫“双龙桥”,千百年来又有哪些民间传说和传奇故事呢?
  据村里老人讲,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秋,山西省吉县的王氏五兄弟,为避战乱,拖家带口南逃。第二年春天,王氏五兄弟来到此地,当时此地尚未开发,人烟也很稀少。四周群山环抱,环境幽静。遍地是参天的古松、古柏、古槐、古秋,满山遍野都是野山杏、野山桃、核桃、栗子等山果。几条深几十米的沟壑,哗哗的山溪顺山势飞流直下,溪水清澈,鱼虾穿梭,真可谓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家五兄弟见此地险峻幽静,便商议后在此地扎根住下来。他们开荒种地种菜,采石盖屋建院,养鸡养鸭养鹅,一家二十几口人,过上了与世隔绝的农耕生活,村庄起名王家庄。后来随着夏姓、巢姓、韩姓、刘姓等外姓的迁入,他们在王家庄南的山坡上,建起了上百处石屋石院,村庄越来越大。因为王家庄在昌乐县最高峰车罗顶的北部,此处有两座山峰分别叫东虎头山和西虎头山,两山中间的峡谷便是小丹河发源地。在小丹河发源地有眼山泉,泉眼粗若碗口,泉水汹涌,深不见底。有人曾将扁担插入,扁担马上被冲出来。泉水流下几十米处,有一处数丈高的石崖,泉水流到此便形成瀑布,瀑布宽十几米,几丈高。在太阳的照射下,远远望去像无数条银龙飞舞,非常壮观。流水跌落,声传数里,每到雨季,声音则传得更远。泉水流下石崖后,形成一个方圆十几丈阔,深丈余的水潭。此石崖故得名响湾崖。崖北的山村便是王家庄村,后来村里的韩姓、巢姓、夏姓、刘姓等姓氏的长者,便和王氏兄弟商议,将村名改为响湾崖村,后演变为响水崖村。响水崖村北一公里有村庄叫南音村,南音村的音就是指响湾崖的瀑布声。相传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兵东征高丽时,大军走到这里,看到此地山峦起伏,古木参天、民风淳朴、水源丰富,曾在此休整了二十多天,将士们渴了喝山泉里涌出的甘冽的泉水。洗澡饮马则用瀑布下水潭里的水。他们的行军地图上曾标上了响湾崖的地名。
  在抗战时期,在响湾崖南的虎头山上,曾发生过惨烈的激战。1942年10月12日,日军调集铁路沿线各据点兵力及32师团暨平津间治安军一万多人,以日军第五混成旅团旅团长奥村和旅团参谋长喜多二为指挥,施用钢圈战术,兵分八路,齐头并进,迫使国军张天佐部穈集于纪山、车罗顶一带狭窄地域,双方发生激战。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军,张部官兵同仇敌忾,誓死抗敌。日军以步骑炮队争夺山头,分进合击,企图将张部一网打尽。张部三营营长谢茂圻,临危受命,奉命率部在西虎头山上阻击日军。谢营官兵与日军短兵相接,奋勇冲杀,阻击日军四五个小时,最后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营长谢茂圻及手下官兵一百多人全部阵亡。这场战役,双方损失惨重,国军五团击毙日军200余人,伤敌无数。五团损失轻重机枪19挺,步枪100多只,除谢营官兵全部阵亡外,另外负伤71人,被俘40人。战后,日军旅团长奥村望着漫山遍野的日军和国军官兵的尸体,在军用地图上,将响湾崖用红笔划了一个醒目的圆圈。据响水崖村上了年纪的老人讲,在纪山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在响水崖村地下党的秘密组织下,组织了二十多名妇女,冒着敌我双方密集炮火和弹雨,将煎饼、白面饼、小米粥等送到了我军阵地,鼓舞了我军奋勇杀敌的士气。
  在响水崖村的东山上,既绵延三千多亩的黑山生态园内,有一处古桥遗址,当地人叫它卧龙桥遗址。说起这处古桥遗址,还有一段历史传说。
  明朝洪武年间,青州府一带连年闹天灾,农民饥寒交迫,饿殍遍野。又加上山东是“靖难之役”的主战场,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到了明永乐年间,明政府为营建北京城,开凿会通河等,先后在山东征派民夫数十万,给当地农民造成很重的负担。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初,青州府蒲台县农民林三的妻子唐赛儿,联合当地农民在益都卸石寨发动了起义。义军很快发展到了近万人。他们抗官府、杀贪官、除恶霸,先后攻占了诸城、即墨等地。义军的行动震动了整个山东。明成祖朱棣急忙派军队镇压,1420年初秋,唐赛儿的义军六千多人与明军主力在车罗顶、大纪山一带展开激战,双方伤亡惨重。激战到第三天傍晚,义军在求援无望的情况下,唐赛儿下令向安丘、诸城一带败退。
  当时唐赛儿的儿子,封号“小唐王”的林啸天身负重伤,不能随军行动,唐赛儿便安排三十名亲信卫兵,抬着“小唐王”隐蔽到了大纪山北十几里路远的黑山、韩家山、龙头山一带深山里疗伤治病。几天后明军撤走,林啸天便和众卫兵,在韩家山南的黑山西坡隐居下来。他们藏起兵器,换上当地农民的衣服,一边给“小唐王”疗伤,一边派人出山打探义军的消息。不久传来消息,由于叛徒出卖,唐赛儿领导的起义失败。三个月后,林啸天的伤养好了。他组织卫兵砍来木料,重新修了房子,并利用义军给留下的银两,购买了农具,养起耕牛,做好了长期隐居的准备。当时,在黑山和韩家山之间,有一条通往临朐、青州、安丘、诸城的官道,每年往返于四地的商贾学子、贩夫走卒络绎不绝。每到雨季,从两山上下来的洪水都会将官道路冲断,给行人带来很大不便。1420年初冬,林啸天组织卫兵,在两山之间修了一座长十米、宽四米、高三米的两孔石桥。林啸天亲书“卧龙桥”三个仿宋体大字于桥侧。1421年晚秋,河南、安徽等省传来了白莲教起义的消息,林啸天他们得到消息后,卖掉了耕牛、农具、粮食。拜别了黑山和响水崖村的众乡亲,轻装简行,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悄悄南下了,后来不知所终。过了段日子,响水崖村的管事的,才将唐赛儿的义军余部在黑山一带隐藏了一年多的消息,报告了官府。当地官府马上派兵捣毁了林部建在深山密林处的房屋,并将林啸天题字的卧龙桥也拆毁了。
  几百年过去了,唐赛儿起义军已成为历史,“小唐王”林啸天隐居的地方也找不到当年的痕迹。只有修卧龙桥时用过的几块巨石遗落在路边,向人们昭示着这段不平凡的历史。
  在响水崖村古村落中,有一条长百余米、宽不到两米的南北胡同,因为当时住在这条胡同里的人,大都是巢氏家族的人,所以村里人习惯称之为巢氏胡同。
  早些年,巢氏从外地迁来时,首先就是在此落脚。他们从山上采来石头盖屋,割来野山干草罩屋顶,开荒种地种菜。几十年的工夫,二十几家住户,便形成了这条百余米的胡通。巢家人在这条胡同里,开旅店、开马车店、经营烧酒房、杂货铺。是昔日响水崖村最繁华的街道之一。明、清时期,从安丘、诸城等地到青州府赶考的学子,每每都在巢家旅店住宿吃饭休息,第二天再启程。清乾隆八年(1743年)初秋,二十四岁的诸城学子刘墉,乘坐一辆二轮马车到济南府考举人。当他沿着崎 岖的官道,来到响水崖村东一华里的韩家山脚下时,顿时被眼前险峻的道路惊呆了,只见沿着韩家山脚下,一条两米多宽的山路弯弯曲曲,到响水崖村约一华里的路程,道路的高低落差竟有一百多米。而山道的南侧,则是几十米高的悬崖,崖下是飞流直下的山溪,远处便是飘着炊烟的响水崖村。面对如此险境,驾车师傅也被震住了,他急忙下车,用手死死地攥着车刹,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往下滑。刘墉和书童也不敢吱声。两手死死地把着车帮,眼睛盯着车左的悬崖。一华里的路程,竟走了一个多小时。车到了响水崖村头,三个人身上到冒了汗。刘墉回头望了望那段险峻的山路,不由长叹一声,说:“响水崖村赶大车——作天业(冒天险)”。如今。响水崖村东的险道,已修成了六米宽的柏油路,路南几十米高的悬崖,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淋,垮塌成了漫坡。而村中也铺了贯穿南北的水泥大道。现在再也没有人会感叹“响水崖村赶大车——作天业(冒天险)的了。刘墉到了响水崖村后,太阳已经压西山,于是便在巢家老店住下来。吃罢晚饭后,他和书童外出散步,听到村内传来“吱呦吱呦”的声音,两个人走近一看,原来是村里人在用石碾碾煎饼粮食。刘墉便在石碾旁的青石上坐下来,跟推碾的老者啦起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刘墉被当地淳朴奇异的风土人情所感动,临睡前,在巢家老店的墙壁上题下了四句诗:“临山近水响湾崖,飞瀑流泉到人家。犬吠鸦啼伴客睡,静寂小村披夜纱”。因为响水崖的石磨煎饼给刘墉留下了好的印象,所以第二天一早,刘墉临走还从巢家老店,捎走了七八斤煎饼,准备到济南后分给各举子尝尝。
  响水崖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个武举人。明朝初年,响水崖村有个土财主叫韩守财,韩家有十几顷土地,几百亩山林,家里还雇着六个长工。别看韩家在当地算的上是富户,但老掌柜的韩守财却非常节俭,绫罗绸缎不穿,山珍海味不吃,整天穿的像个讨饭的。春夏秋跟着长工短工下地干活,到了冬闲,就穿件旧棉袄,背着粪筐四处捡粪。这年冬天的一个傍午,他拾粪转到村东时,看见三个买卖人,正在背风朝阳处蹲着吃煎饼卷子,地上稀稀零零地掉了些煎饼末子。韩守财一见,急忙将粪筐放在远处,来到三个买卖人跟前,将掉在地上的煎饼末子用手蘸着唾沫粘起来吃了。然后问三个人是干什么的,其中一个人说是收芝麻的。他又问多少钱一斤,三个买卖人看他那穷样,料想家里也没芝麻。于是本该三元一斤,他们故意说成五元,并问韩守财家里有没有。韩守财站起身,慢吞吞地说家里有个三葫芦头两葫芦头的,并让他们去收。三个买卖人半信半疑,跟着韩守财到家里一看,韩家仅芝麻就有三仓囤,足足有上千斤。三个买卖人顿时傻了眼,只好忍气吞声地收了韩家的芝麻。从此,村里人送韩守财绰号“韩葫芦头”。
  韩葫芦头不仅自己节俭,对家里人也是一样。平时都是煎饼咸菜,不逢年过节不吃顿白面。这年夏天北岩大集,韩葫芦头吃了饭赶集去了,家里的三个儿媳妇决定吃顿白面,她们从菜园里割来韭菜,一家人忙活着包水饺。傍午,家里人刚将水饺下到锅里,突然听到大门外的街上,传来了韩葫芦头的咳嗽声。三个儿媳一惊,眼疾手快的三儿媳急忙端来一瓢豆子,撒在了大门里的地上,韩葫芦头进大门一看,见地上撒了豆子,便嘟嘟囔囔地骂着败家子,一边捡拾豆粒。等一瓢豆粒捡完了,屋里也吃饱了饭。三个儿媳相视一笑,将煎饼给老公公热在了锅里。
  别看韩葫芦头平时过日子扎实节俭,但对庄里的公益事业却挺热心。庄里修桥修路什么的,他都积极出资。谁家到了吃不上穿不上的地步,他也会时常上门接济。因此村里人都称他为韩大善人。到了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韩家的二儿子考中了武举人,后来到济南参政铁铉手下当了名武官。明建文年间,在朱棣与建文帝争夺皇位的济南保卫战中阵亡。朱棣做了皇帝后,因韩武举是铁铉的部下,是永乐帝的死对头。因此,朝廷除下旨罚了韩葫芦头三千两银子外,还给他家记下了一笔账。这事对韩葫芦头打击很大,过日子开始大手大脚,并张扬炫富。到后来韩家又在村北自家地里打响场,这事又被驻昌乐县衙的大内密探侦知,并上报朝廷。永历帝闻听大怒,下旨将韩家剿了。几百年过去了,韩葫芦头及韩家被剿的事,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韩家当时的一些地名山名却一直沿用至今。譬如,响水崖村东,柏树罩顶以出土古生物化石而闻名于世的韩家山,当时就是韩家的山林.
  在响水崖村西200米的山坡上,有一块方圆几百米的平坦地,在地的中央有一座方圆三四米,高一米的荒丘。荒丘四周荒草丛生,荆棘缠绕,荒丘前不时留下游客焚烧的纸灰和供果。据当地人说,此荒丘就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丑女无艳娘娘的墓。
  无艳娘娘,战国无盐邑人(今山东东平),复姓钟离名春。又称钟无艳,钟无盐。自幼被奇人鬼谷子收养。并跟着鬼谷子研习兵书战法和武功。钟无艳天资聪颖,文韬武略,无所不通。为修练上乘武功绝情功,她无奈自绝情欲,不能再动情念。静心与当时的师弟孙膑庞涓一起研习兵法和武功。后来庞涓下了山,她在与孙膑的长期研修中动了真情。与绝情武功发生了冲突,结果一夜之间,使她变的“臼头深目,长指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成了当时最丑的女子。又过了几年,孙膑被庞涓骗下了山,并受到了是师弟庞涓的残酷的刖刑,后来装疯卖傻流落街头,被齐国设计救走。钟无艳也辞别恩师鬼谷子,回到了无盐老家。钟无艳回家后,因父母早已过世,有无兄弟姐妹,便开了几亩地,种桑养蚕,独自过着孤独寂寞的日子。因为长得丑,无人敢娶,年近四十了,还独身一人。史书记载了她当时的窘况,“媒妁恐人嗔责,不敢通言。偶有见着,皆远远避去……”
  当时齐国虽强,但齐宣王却每日耽于游玩淫乐,不过问朝政。而周围邻国都蠢蠢欲动。为此,钟无艳实在看不去了,于是决定面见齐宣王。(明)冯梦龙著的《东周列国志》载:一日,宣王宴于雪宫,盛陈女乐。忽有一妇人,广额深目,高鼻结喉,驼背肥项,长指大足,发若秋草,皮肤如漆。身穿破衣,自外而入。声言:“愿见齐王。”武士止之曰:“丑妇何人,敢见大王!”丑妇曰:“吾乃齐之无盐人也,复姓钟离,名春,年四十余,择嫁不得,闻大王游宴离宫,特来求见,愿入后宫,以备洒扫。”左右皆掩口而笑曰:“此天下强颜之女子也。”乃奏知宣王。宣王召入,群臣侍宴者,见其丑陋,亦皆含笑。宣王问曰:“我宫中妃侍已备,今妇人貌丑,不容于乡里,以布衣欲干千乘之君,得无有奇能呼?”钟离春对曰:“妾无奇能,特有隐语之术。”…….钟离春乃扬目炫齿,举手再四,拊膝而呼曰:“殆哉,殆哉!”宣王不解其意,问于群臣,群臣莫能对。宣王曰:“春前来,为寡人明言之”,春顿首曰:“大王赦妾之死,妾乃敢言.”宣王曰:“赦尔无罪。”钟离春这才不慌不忙地对齐宣王讲了治国用人之策,古称“四殆”。齐宣王听后,即日罢宴,以车载春回宫,立为正后。春辞曰:“大王不纳妾言,安用妾身?”于是齐宣王招贤纳士,疏远嬖佞,以田婴为国相,以孟轲为上宾,齐国大治。
  后来,五国联合伐齐,在泗水设下埋伏,邀请齐后钟离春赴会,钟离春的儿子田丹下山助母,大破五国联军,生擒主帅吴起,为齐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几年后的一个夏天,鲁国大军主帅吴若起兵征伐齐国,齐国告急。钟无艳临危受命,领兵出征。在青州以东的临朐、昌乐的大纪山、车罗顶一带,两军展开激战。激战中钟无艳被鲁军的强弩射中腹部,因弩头带剧毒,昏迷后不一会儿,便气绝身亡。主帅身亡,齐军大溃。再将无艳娘娘的尸体运回临淄已不可能,最后十几个亲兵趁乱将无言娘娘的尸体,偷运到车罗顶北部一个背山朝阳的地方悄悄地埋了。由于急促,记号也没顾得留下。齐军大败后退回临淄,齐宣王听到无言娘娘阵亡的消息后痛苦长嚎。当听说钟后的尸体已悄悄掩埋了时,才稍稍心安了些。当时由于忙于溃败的军务,没有及时运回钟后的尸体。等到第二年秋天,齐宣王带着群臣来起钟后的遗体时,当时埋得地方,已被大片大片的荒草荆棘掩盖,根本找不到具体掩埋钟后的地方。无奈,齐宣王只好安排群臣在钟后掩埋的大体位置,起了个坟头,君臣们默默祭拜了一番,无可奈何地回到了临淄。往后,每年的清明、七月十四、十月一,齐国都派人来祭拜,直至齐国灭亡。
  如今,无艳娘娘墓已成为响水崖村的一个旅游景点,每年来响水崖村旅游的人,都来祭拜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下一步响水崖村委决定,將对无艳娘娘墓进行进一步的修缮、整理、保护。
  前边咱们讲了响水崖村名的由来。那么,响水崖村的“双龙桥”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叫“双龙桥”呢?
  因为响水崖村自古就是古官道,来往于青州、安丘、诸城等地的商贾学子,每每走到该村时都得涉水而过,遇到暴雨天,山洪爆发,往往要在村东住下,等洪水小了再过河。当时人们都盼着修座桥。据村里巢姓老人讲,清乾隆年间,响水崖村巢姓第三代传人巢锋先,为人忠厚老实,急公好义,且又长得膀阔腰圆身强力壮。52岁这年突然得了疾病,而且不几日,便水米不沾奄奄一息了。昏迷中判官小鬼将他的魂魄拘到了阎罗宝殿,阎王爷见他长得身强力壮且带着一身正气,便动了怜悯之心。问道:"你还有什么挂心事未了?"巢锋先说:"我还有三件事未了。"阎王爷问"哪三件事?"巢锋先说."第一件,我要在村东修座桥,方便行人。第二件,我还有个蘸没搭(请道士设坛祷告)。第三件,我闺女还小,还没有出嫁。”阎王爷听罢,便又给了他十年阳寿。放他的魂魄回来了。几天后,也没再请医问药,巢锋先的病竟渐渐好了。他病好了后,第一件事就是修桥。他联合周围村的石匠工匠和青壮年劳力,从山里抬来石头,自己动手烧制石灰,周围村的富户为他的急公好义所感动,纷纷捐款捐物。就连临朐、青州、安丘、诸城等地的商贾学子也都捐了银两。经过近三个月的施工,到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秋,一座呈东西方向的两孔石桥就建成了。因为每逢雨季,从东南方向上黑山和西南方向的虎头山上下来的洪水,像两条从天而降的巨龙咆哮着从两桥洞内穿过,故此桥名为"双龙"桥
  经测量,此桥东西长10.4米(不含引桥),南北宽3.4米,高2.4米桥面两侧用玄武岩石条砌成,中间用乱石加土填平。在两桥孔的中间向南修了一条2.4米宽、2.4米高的石砌拦洪坝直通村内,是人们出入村的唯一通道。
  巢锋先修起了"双龙桥"后,又请道士搭了蘸,几年后,闺女也出了嫁。到了第十年上的某一天,三件挂心事都干了的巢锋先穿戴整齐,与众乡邻告别后,果然无疾而终。
  响水崖西北距青州三十公里,西南距安丘四十公里,是当时沟通临朐、青州、诸城、安丘等府县的咽喉要道。随着"双龙桥"的建成,响水村渐渐繁华起来,桥两头陆续出现了十几家酒馆、茶馆、旅店、马车店,每年往返于诸、安、青三地的商贾学子,农工迁客、云游僧道及文人骚客常常在此歇脚住店,他们夜宿"双龙桥"畔,梦闻桥南响湾崖的瀑布声,人人都会对宁静、温馨、美丽的山村留下美好的回忆。 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双龙桥”畔虽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历经几百年风雨的古桥却风貌依旧。
  响水崖村人有着传统的乒乓情结,1975年全民兴起乒乓运动,尤其是各学校,校校成立了乒乓球队。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差,各学校买不起正规的乒乓球拍,学生们就地取材,利用瓦片、石板、木板等当球拍,没有乒乓桌,就对着墙壁练习。当时的响水崖小学以校长夏德堂,教练高洪禄为主,成立了十几人的乒乓球运动队。后到当时的南音联中参加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后来多次代表北岩公社、昌乐县、昌潍地区外出参加比赛,并都获得骄人的成绩。1985年,响水崖村乒乓球运动员巢翠芳、巢翠荣、巢翠香、刘爱红、刘乐峰等昌潍地区体工队的乒乓球运动员,代表山东省到湖南省长沙市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响水崖村的巢翠香、巢翠荣获乒乓球赛亚军,邻村丁家山村的丁翠香获乒乓球赛冠军。后来参加各级乒乓球比赛并获得好成绩的响水崖村的乒乓名将,退役后都在昌乐、青州、潍坊、日照等地,担任了各学校、体委的乒乓球教练,风风雨雨三十多年。他们继续为祖国的乒乓事业,发挥着自己的余热。2015年春,新一代响水崖村乒乓运动的后起之秀,在村党支部书记巢贵春的带领下,又参加了县体育局组织的全县乒乓球运动会,并取得了冠军的好成绩。2013年初夏,为了继续发扬响水崖村乒乓运动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培养优秀的乒乓人才。村两委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设立了响水崖村乒乓球节,定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响水崖村“乒乓球节。”每到这天,临朐、安丘、昌乐、潍坊等地十几支民间代表队,齐聚响水崖村文化广场,他们赛出了技艺、赛出了友谊、赛出了欢乐。这天,周围县市区的民间业余文艺表演队伍,也纷纷赶来捧场,京剧、吕剧、歌舞、广场舞、秧歌队,你方唱罢我登场,热热闹闹,欢欢乐乐,将“乒乓球节”推上了节日的高潮。
  如今,响水崖村被省 住建厅定为省级传统村落,村南修复了几十处古石屋石院,村内建起了民俗博物馆,农家乐饭店。修建了“双龙桥”碑亭,文化广场,滨河公园。发掘出了唐代古井、元代石碾、巢氏古屋,发掘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无艳娘娘墓。村内的大街和交通主干道,全部水泥硬化,小街小巷都铺成了石板小道。村两委还将村南栽植于五十年代初的老苹果园,列为游客自由采摘园,园内五十年代的苹果老品种——小国光、青香蕉、黄香蕉等品种,吸引着游客纷纷驻足观赏采摘。每逢节假日,响水崖村内车如流人如织,成了人们休闲、观光、娱乐的好去处。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