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5-27 15:08
鄌郚总编

郑道昭与玲珑山《白驹谷题名》

  郑道昭与玲珑山《白驹谷题名》
  官场失意出任青州刺史
  -
  北朝著名政治家、诗人、书法家郑道昭任青州刺史期间,题玲珑山北麓一山谷内书法题刻,世称《白驹谷题名》。巨大石壁上刻有“中岳先生荥阳郑道昭游盘之山谷也”“此白驹谷”共19个大字,字径一尺见方,整个题名结构宽博,笔意苍秀,雄浑淳穆,为潍坊境内一处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瑰宝。
  -
  出身名门望族 受孝文帝赏识
  郑道昭(455—516),字僖伯,雅称中岳先生,北魏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市)人。北朝著名政治家、诗人、书法家。工书,善正书,体式高逸,作大字尤佳。
  郑道昭出身于北魏簪缨世家,父亲郑羲学识渊博,不仅是朝中重臣,也是当时著名的学者,郑氏家族是北魏时期崔、卢、王、郑四大名门望族之一。郑羲字幼麟,历官北魏中书令,秘书监,安东将军,兖州刺史等职。郑道昭哥哥郑懿,气度雍容,谦和美好,器望兼资:早年就掌管朝廷政要,能声徽著,喜欢《诗》与《礼》,尤其精通《易》理。
  《魏书》载,郑道昭“少而好学,综览群言”“好为诗赋”,在父亲的指点下,接受了严格的儒学教育。他7岁随父兄入平城,11岁与兄郑懿以博士子弟身份入中书学,26岁娶孝文帝宠臣李冲之女为妻。
  郑道昭23岁时就在朝中做了秘书郎,且深受孝文帝宠信,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孝文帝喜欢读书,笃好诗赋,爱惜人才,对郑道昭的文采尤为赏识。太和十九年(495),郑道昭随孝文帝南征,在悬瓠(今河南汝县)君臣联句作诗,传为佳话,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
  郑道昭所作《中岳赋》,为孝文帝所爱,称为天下第一,自此郑道昭得到了“中岳先生”的雅称。郑道昭的书法同样为时人称道,孝文帝下令全国学者学习他的书法,后人称之为“魏体”。
  《郑文公碑》载:“季子道昭,博学明,才颖秘书之冠,精于研图注篆,获破格提拔于中枢机关。每郑公(羲)行于前,郑懿(任吏部郎中)郑道昭(任秘书监)随其后……”同僚无不钦慕,有识之士则比之“汉时三杰”。
  然而,宦海风云,吉凶难测。景明二年(501),郑道昭从弟郑恩和因参与谋反伏诛,郑道昭受牵连,被降为咨议参军,开始了他历时10年的坎坷之路。
  -
  政治理想破灭 转而寄情山水
  宣武帝正始元年(504),郑道昭被任命为国子祭酒,他三次给魏宣武帝上表,建议重视国子学,崇尚文治,重刊石经,加强对国子学生的教育,而宣武帝只是表面褒奖几句,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同时,宣武帝佞佛,大兴佛事,波及国计民生与意识形态。郑道昭经世济时的政治热情和对信念的追求化为泡影。
  永平三年(510),郑道昭出任光州刺史、平东将军,后又任青州刺史,在任三年。光州地处边陲,民风淳朴,山海形胜的自然风光在郑道昭面前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使他找到了抚慰自己心灵的乐土。儒家入世与道家避世两种思想的此消彼长便在潜移默化中开始了。
  郑道昭开始喜欢修身养性,炼气化丹,曾于延昌元年(512年)在莱州大基山以东、西、南、北、中虚设“青烟寺”“白云堂”“宋阳台”“玄灵宫”“明坛”等炼气之处,并刻字志之。
  郑道昭游山玩水、谈玄论道、寄情自然,挥洒人生。但其“无为”之中也是有所为的,在“爱仙乐道”之道家思想倾向的背后,世人依然可以看到郑道昭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风尚。史学家魏收对郑道昭政绩的评价为“其在二州,政务宽厚,不任刑威,为吏民所爱”,其为政之道还是深受基层官吏、平民百姓称道的。
  -
  畅游玲珑山留题刻 白驹谷获称“字峪”
  青州玲珑山山势雄奇、洞窟众多、通体玲珑,因此而得名。元代人于钦所著《齐乘》赞青州时说“三山连翠(云门山、驼山、玲珑山),障城如画”,玲珑山之美可见一斑。山上寺、庙、祠等历代建筑散落其间,历经世代沧桑,大多被毁。玲珑山的灵气,最主要的还在于郑道昭留下的魏碑书法题刻。郑道昭在玲珑山上的题刻有三处,分别为《白云堂题名》《北峰山题名》(今已不存)《白驹谷题名》。
  -
  大动荡孕育魏碑体 云峰刻石价值重大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朝代更迭,南北民族交融。由于南北地域差异,形成了所谓的“南帖北碑”,如北方书法家长于碑榜、志铭,风格庄重朴茂,豪迈浑穆;南方书法家书体流便婉丽,潇洒飘逸。书体在这个时期逐渐由汉隶向楷书演变,“魏碑”体在这种情况下便应运而生。
  郑道昭在青州、光州期间留下了大量的魏碑石刻,合称云峰刻石,对我国书法艺术和文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年代久远,保存到现在的魏碑寥寥无几,全国不到200种,其中自成流派的大概只有10家。郑道昭的碑铭,现在有40余种,不论从数量还是艺术造诣来讲,都冠群家之首,主要集中在现山东的青州、平度、莱州等地。
  云峰刻石中比较著名的有天柱山的《郑文公上碑》,云峰山的《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玲珑山的《白驹谷题名》等。
  他的书艺风格特点是:下笔多用正锋(偶用侧锋),大起大落,起落转折,处处着实,间用侧锋取势,忽而峻发平铺,既有锋芒外耀,尤多筋骨内含。妙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而体圆。故能给人以结体宽博、笔力雄强的感受。
  -
  怪石嶙峋洞窟众多 汉代曾建道教宫祠
  玲珑山,坐落在青州西南16公里处的群山环抱之中,主峰海拔567米,怪石嶙峋,洞窟众多,山林葱翠,鸟语花香,游客如织。
  玲珑山在秦汉时期称逄山,因殷商时有逄伯陵而得名;北魏时又称石膏山,因山石色泽润滑如膏,故名;此外,还有北逄山、笔架山等名称。康熙初年,隐士吴三恪发现山腰石畔有隙,依稀有微光,遂召集子侄挖掘,越挖越曲折,上下相连,通体玲珑,因此又名为玲珑山。
  玲珑山为石灰岩结构,三面崖壁如削,只有一条蜿蜒石阶小路可以通达山顶。崖畔怪石林立之间,洞穴密布。穿心洞、通天洞、仙宝洞、观音洞,洞洞曲折勾连,各具妙处。游客穿往洞间,忽而狭窄难行,伸手不见五指;忽而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洞中怪石千姿百态、变化莫测,令人目不暇接。至于那些人迹罕至的峭壁悬崖上,各种洞穴究竟还有多少,里面景致如何,怕只有栖于此的山鹰、麻雀知道了。
  山巅之上,玉皇顶、凌霞关、卡天门等都别开生面,独有妙处。天降石、飞来石,如天造神设,蔚为壮观。
  玲珑山历代建筑较多,但大多被毁,现在还残存的遗址有“王母行宫”等。汉代皇帝和上层贵族崇尚道教、迷信黄老之术,山上香火颇为兴盛。西汉中期的汉宣帝曾派钦差大臣专程到此祭祀“石社”“石鼓”。“石社”指的是山上的石质建筑逄宫祠;至于“石鼓”,郦道元所著《水经注》称,逄山有鼓状石头,每逢荒乱年景,它会自然发出特殊声音,数里之外都能听到。《齐乘》说石鼓“今不存矣”。
  -
  三处题刻现存两处 “解衣冠处”留佳话
  玲珑山的灵气,最主要的还在于郑道昭留下的魏碑书法题刻。
  郑道昭在玲珑山上的题刻有三处,因其字径大,居郑道昭诸碑刻之冠。一处为《白云堂题名》,刻于山顶崖畔的通天洞,全文是“荥阳郑道昭白云堂中解易老也”,共十三字,字径一寸四分,现保存完好。一处为《北峰山题名》,全文九字,乃“荥阳郑道昭解衣冠处”,据志书记载,它刻在“山巅祠宇东北门侧”,可惜年代久远,祠宇毁坏,今已不存,现仅有碑上半部的拓片传世,极为珍贵。在山阴有一道名叫“白驹谷”的山谷,当地群众称作“字峪”,著名的《白驹谷题名》即刻于西崖壁间。
  据说当年玲珑山有一座道教庙宇“白玉堂”,这里山清水秀、林壑幽深,是郑道昭忘情游乐的地方。有一天,郑道昭忽发游兴,顺着南阳河溯流而上,来到玲珑山。玲珑山山势陡峭、道路崎岖,郑道昭边走边看,兴趣盎然。登上山顶,飞掠的云雾,磅礴的山势,尽收眼底。游兴之极,郑道昭索性脱掉衣衫,摘掉冕冠,怡然自得,令白云观道长准备笔墨,挥笔写下“荥阳郑道昭解衣冠处”,九个大字,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好一派放浪形骸的魏晋风度。
  郑道昭游玲珑山时的感情是复杂的。他在白云观解读道家“易老”(《老子》《周易》),如同古代许多失意文人一样,是为了在道家哲学思想中寻找人生答案。但是,凡尘之中,官身不由己,最终还是要下山回衙门做事。回程中,他来到南阳河发源的谷壑,看到这里泉水叮咚,凉风习习,心潮澎湃,意犹未尽,随即挥毫泼墨,写下了震撼千古的传世之作:“中岳先生荥阳郑道昭游之山谷也,此白驹谷”。“白驹”出自《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郑道昭感慨岁月已逝,年华不再,人生如白驹过隙,一生抱负难以实现,一种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孝明帝熙平元年,他61岁暴病卒于洛阳晖文里。追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文恭”,葬于先茔(今荥阳广武原)。这位历经坎坷而不移其志的一代书圣,独守儒家的立身理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其光辉的书法艺术成就,为世人称颂。
  被誉魏碑三奇之一 吸引历代名人志士
  郑道昭玲珑山的魏碑石刻,与莱州、平度的郑文公碑刻并称“魏碑三奇”。后人盛赞:“雄冠魏碑一成风,白驹走笔似飞龙”。
  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因久慕郑道昭玲珑山摩崖题名,于清光绪癸未(1883)年专程来到玲珑山,在白驹谷郑道昭题刻前驻足观赏,反复揣摩。兴之所至,挥毫泼墨,仿郑碑写下大字,请人刻在白驹谷东面的石壁上:“此白驹谷,中岳先生荥阳郑道昭游盘之山谷也。北魏郑道昭白驹谷题字。光绪癸未四月,宿雨后晴,率途应之,赵之谦。”
  1925年,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康有为曾来到青州,目的之一就是造访玲珑山,瞻仰鉴赏郑道昭留在青州的无价墨宝,并慨叹再三,称赞道:“庄雅凝重,美于观望。”他在《广艺舟双辑》中还说:“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
  近代祝嘉亦谓“其成就绝不在于王羲之之下,应奉为北方书圣,与王羲之并尊”。近年来,众多中外书法爱好者,尤其是日本的书法家不远万里、登山越岭专程来玲珑山瞻拜郑道昭《白驹谷题名》。
  玲珑山焕发新生机 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再探玲珑山,一进山,就有十几株高大的柿树,再越过几道高高的石堰,就到了郑道昭《白驹谷题名》处,现在已经建了石厦设了铁栏保护起来。
  沧海桑田,郑道昭白驹谷题刻已成为历史文物,2007年10月,潍坊市人民政府、青州市人民政府立碑保护,确定为潍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玲珑山,已成为旅游胜地,成为青州旅游线路上的重要一环。山下的井塘村,2016年11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玲珑山白驹谷探源,古井塘村内看古民居,让热爱人文景观的各地游客不虚此行。
  -
  ●相关链接
  代表作《郑文公碑》 历1500年保存完好
  《郑文公碑》是郑道昭的代表作,记述了荥阳郑氏家族历史及郑羲生前事略。上碑,字小,无碑额,20行,每行50字,今已难以辨识内容;下碑字较大,51行,每行23到29字,历经1500年基本保存完好,字迹清楚,因此也比上碑有名。
  人们通常所说的《郑文公碑》一般即指下碑。其用笔和风格可概括为:结字宽博舒展,谨严浑厚;笔致凝重厚实,刚劲秀美。方笔见棱,圆笔敛锋,多以方笔隶益。篆籀气息极浓,尽显华贵之美。他的书法在蔡邕、钟繇、卫璀、韦诞等人楷书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总结了篆、隶以来、特别是北魏初期的书法创作经验,吸收了各家、各书法类型的有益因素,摈弃了粗陋的野气,净化了线条,创造出了“颤而枯涩”的道家文体。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清代叶昌炽评价:“郑道昭《云峰山上、下碑》及《论经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如筚路蓝缕进入文明。”祝嘉把郑道昭与王羲之并列为“北方书圣”,刘海棠则赞其为“一代文宗”。
  文 房永江 郇志侠
  图片由巩建国提供
  资料来源:《青州(王府)先贤故事》《青州之旅》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营陵诗词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