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6-01 19:27
鄌郚总编

李玉成丨李家庄剧团

  李家庄剧团
  李家庄村文化氛围浓厚,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村内戏班每逢节日扎制戏台,进行表演,四乡八村的人们聚集观看,热闹非凡。
  看大戏。现在戏台高档了,也没有那个味了
  清朝,道光年间京剧传入村内。当时认为“戏子下贱”,村人虽然热爱京剧但无人肯做“戏子”。
  村内“协合堂”李文言发家以后,置 “戏箱” 一套,当时这套戏箱需六大车子才能推出。
  戏箱里的行头布料全是西藏货,属珍品,时间久了既不褪色,也不走形,质地非常好。女人的头饰多金银,道具象牙笏板为朝廷真品。此套戏箱有“安丘城西第一箱”的美誉。
  被村人俗称“大戏”的京剧,剧目丰富,唱腔优美,阵容整齐,文武兼备,故深受人们热爱。那时村内无戏班,逢节日,村内财东出钱出粮,由戏班“经纪”牵线,聘用演员,租赁戏箱,成立新“戏班”,班名为“协合班”。戏班不仅在村内演出,往往“经纪人”还带领戏班到外地演出,常活动于江浙一带。
  同治年间,戏箱流落浙江,由县(时为安邱县)内名流李星浦(字湘楼)系文言之子,通过在浙江做官的安邱夏坡人士出面,此箱才得以归还。
  后来,戏箱由李其庄(湘楼之子)管理。因李其庄早年去世,处于悲痛,这套戏箱在仁和堂(湘楼堂号)一压就是数年,最后于民国年间卖与安邱城里。
  当时演出的剧目主要有《拾玉镯》、《铁弓缘》、《乌盆记》、《探阳山》、《走麦城》、《追韩信》等。
  清末茂腔由安邱城传入村里。因剧本多为男女爱情,伦理道德为主。台词通俗易懂,唱腔自然纯朴,因此茂腔在村里极为流行,深受广大男女老幼的热爱。
  进入民国,村人根深蒂固的“唱戏下贱”思想遂渐淡化,开始有人以一家一户,或三人两人开始演唱肘鼓子戏(即茂腔),随即流行。故事剧目多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反映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村内以李和昌为主,主要剧目有《罗衫记》等,小戏十余出。
  每逢清明节,必在村后土湾崖搭台唱戏,为了助兴,常有文化名流书写匾额对联挂于台上。1937年(民国二十五年)的那场肘鼓子大戏,规模最为隆重。村内秀才用笤帚在大红对联纸上每张一字,写有“杏花天”,台口两侧撰一对联,上联曰“红粉佳人扭扭捏捏看足下悠悠大哉”。下联曰“白面书生摇摇摆摆腹中空空如也”。台前观众人山人海,来自周围几十个村庄的人们,村人被戏招惹的无心农事,唱大戏皆由村内大户包场。
  建国以后,李家庄村在1951年重新成立京剧班子,由李守印司鼓,李守道拉京胡。李和昌扮老旦、老生,李守其扮花脸,李季训扮花旦,李守亮、李锡德扮小生等组成。
  戏台通常搭建在小学外大街上,坐西朝东,春节前几天扎好。从各家借门板、木杆、桌、凳。从南林采柏树枝,扎制松门,装扮前脸。
  最开始剧目主要是《钓金龟》、《武家坡》、《花田错》、《双蝴蝶》、《三岔口》。
  1952年冬,李家庄戏班招了一批新人。又从昌乐请了一位老师教京剧,2元学费,轮流管饭。一个冬天的学习,学员大有长进。新增《甘露寺》等剧目。
  1953年冬天,李家庄剧团在村内演出《打渔杀家》,李锡源从部队回家过年,他在戏台门脸题了一副对联:
  上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下联:“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956年,李其良与李正身自发的组建了李家庄业余剧团,并聘请昌乐的李明远、胡永惠到村里教戏,购制戏箱,成班演戏,较有影响的演员有:李其良(老生)、李守亮(老旦)、李季训(小旦)、李夕德(花脸)等人员遂渐发展到50多名。除在本公社演出外,还到高崖公社、朱汉公社及安邱县一带。
  主要剧目有《打渔杀家》、《三打祝家庄》《玉堂春》、《追韩信》、《二进宫》《群英会》、《捉放曹》等。
  那时候附近村里基本没有剧团,即便有的也没有受过专业老师指导培训,所以说李家庄剧团在周围四庄八里,也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
  每逢演出,附近村庄与河南村庄的人都来。有带小板凳坐前面的,有带高凳坐后面的,有小孩骑在父亲脖子上,有爬墙头或树上的。笑的、叫的,嘁嘁喳喳的,追逐嬉闹的,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那个时候文化活动少,平常日也没大有娱乐活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一个突破口。戏剧演出赋予了人们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对精神自由的一种追求。于是村里很多青年迷恋上了“戏”,还有些高中生为了唱戏放弃学业。
  全民成了“戏迷”。
  那个年代政治气氛很压抑,成分不好的平时大声也不敢说话。但是看了戏,心情自然轻松,在上坡劳动时也时常“呜呜呀呀”一阵,发泄心中的郁闷!更有一些思想先进的妇女也不顾世俗的偏见,也不顾演员成分孬好,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婚姻。
  那时在李家庄剧团唱戏的、拉琴弦的都娶了些好媳妇。
  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京剧被禁演后,改演现代京剧。戏箱也被破四旧、立四新时焚烧。
  2000年由李其德等几位离退休老干部和几个五十年代的老艺人的倡导下,组建成立了昌乐县红河镇李家庄文艺宣传队。该队属自发的,利用劳作之余的时间活动。宗旨是活跃村里文化,以李季训家为活动场所。
  建队之初演出设备一无所有,为克服困难,演职员自发捐款2000余元。购置了服装、道具、音响、乐器、幕布等演出用具。
  演出形式多种多样,有小品、小吕剧、黄梅戏、京剧选段、歌曲、曲艺等。演出内容有争当科技人才的;有宣传计划生育的;有尊老爱幼的。节目多自编自演,短小精悍,教育面广,寓教于人,喜闻乐见,深受群众欢迎。其事迹在《昌乐报》报道。
  2002年春节,红河镇文艺会演中,宣传队选送的由李夕德、孙业曾、李守亮表演的小品《争女婿》获演出一等奖。
  村内京剧知名者主要有:李法顺、李祥曾…
  2017年,李旺金曾代表平原乐化油漆参赛《百姓大舞台晋级赛》,演唱剧目为京剧《武家坡》,成功晋级全县前十。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