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申府:从共产党的创始人到共产党的“老朋友”
文/阎丽
提起张申府,很多人可能比较陌生,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却有着一系列显赫的头衔:中共创始人之一,周恩来、朱德的入党介绍人,黄埔军校的筹建者之一,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和总指挥,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介绍罗素哲学的中国第一人……他还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串联人。
五四运动的急先锋之一
张申府原名张崧年。1893年生于河北献县一个书香门第,1914年考入北大哲学系,后又转到数学系。在了解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罗素的过程中他又迷上了罗素的哲学。1917年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数学助教,同时继续勤奋地研究哲学。
在北大上学期间,张申府认识了李大钊和陈独秀,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这期间,正是五四运动如火如荼之时。张申府积极投身到这场运动中,很快成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不久还担任了《新青年》编委。随着形势的发展,李大钊、陈独秀、张申府感觉到仅靠《新青年》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的需要,于是,1916年冬,三人又商量创办一本“更迅速、刊期更短、与现实更紧密”的刊物,与《新青年》互相配合,相互补充。经过筹备,1918年12月,《每周评论》诞生了。之后,张申府又积极为《每周评论》撰稿。仅1918年到1920年他就为《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杂志撰稿30多篇,大力宣传“自由”、“革新”、“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和风云人物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张申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开始酝酿建党事宜,张申府也积极参与筹备工作。春,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来到北京帮助建党,在与李大钊和张申府的谈话中,维经斯基说,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希望中国早日建立党的组织。于是,李大钊和张申府开始在北京酝酿建立北京党的早期组织,同时将维经斯基介绍给上海的陈独秀。经过物色,张申府首先把张国焘发展进来。1920年10月,北京党的早期组织——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成员为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
张申府:从共产党的创始人到共产党的“老朋友”
1920年在北京岳云别墅留影,右三为李大钊,右七为张申府,右九为邓中夏。
随着各地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统一党的名称提上日程。陈独秀写信给张申府,征求他和李大钊的意见。张申府经过和李大钊商量,并按照第三国际的意思,认为叫“中国共产党”比较合适。于是,张申府给陈独秀回信,陈独秀非常赞成。于是,“中国共产党”的名称正式诞生。
作为党的创始人之一,张申府并没有参加党的一大,因为在1920年11月,他肩负着李大钊、陈独秀“到欧洲的中国留学生中发展党员”的秘密使命到法国里昂中法大学任教。1921年2月,他首先发展了与他一路同行到法国的刘清扬(后与刘清扬结为夫妻)入党,随后,二人又一起发展周恩来入党。1922年,张申府和周恩来一起又介绍朱德入党。
张申府:从共产党的创始人到共产党的“老朋友”
张申府在德国柏林和刘清扬(左二)、周恩来(左三)、赵光宸(左四)合影。
虽然后来张申府退党了,但介绍周恩来、朱德入党是他一生引以为豪的事情。
黄埔军校筹建者之一
1923年,张申府回国。1924年初到广东大学任教。当时,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由苏联支持、国共共同创办的黄埔军校正在筹建中。中共派张申府参与了筹建工作。由于当时参与筹建的苏联军事顾问有的讲英语,有的讲德语,通晓英语和德语的张申府便担任了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英文、德文秘书。1924年5月,张申府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这是当时中共在黄埔军校最高的任职。在招录学生工作中,张申府负责第一期学员的口试、笔试监考和阅卷,并担任了苏联教官的翻译。可以说,黄埔一期那些后来大名鼎鼎、叱咤风云的学生都曾经是张申府的学生。
在黄埔军校刚刚创办的日子里,急需人才。时任黄埔军校党代表的廖仲恺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让张申府举荐人才。张申府第一个推荐的就是周恩来,并同他们说:周恩来是个穷留学生,要给他寄去路费让他回国。廖、戴满口应允。不久,年仅26岁的周恩来回国来到黄埔军校担任了政治部主任,并被授予中将军衔。正是在周恩来的影响下,很多黄埔军校的学生加入到了中共的阵营,并为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推荐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是张申府又一次明智的选择。
罗素哲学最早的权威介绍者
在北大读书时,张申府痴迷于对罗素哲学的研究,年仅25岁就成了国内研究罗素的第一位权威专家。“罗素”二字的翻译即出自张申府之手。他后来回忆说:“有些现代新学说新人物,都是我第一个介绍到中国来,有些名字也是我第一次翻译的,后来都流行了。特别是罗曼罗兰、罗丹、罗讷、巴比塞、伊本讷兹,等等都是,以后大大同情中国的罗素尤其是一个。”
1925年1月,在中共四大上,因为统一战线问题,张申府与别人发生争执,因为被人说幼稚可笑,他愤而表示要退党。尽管周恩来、李大钊等人多次劝说,他仍然坚持退出了中国共产党。
退党之后,张申府以教学和著述为生,在很多大学任教,教授罗素哲学和逻辑学。那时候的张申府是国内罗素哲学的绝对权威,他对罗素的著作了如指掌。罗素曾对友人说:“中国的张申府先生,比我还了解我的著作。”1931年,张申府被清华大学聘为哲学教授,讲授逻辑学和西洋哲学史。他和当时哲学系的冯友兰、金岳霖、邓以蛰并成为“四大金刚”,名噪一时。
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和总指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不断攫取和蚕食中国华北地区,这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抗日呼声不断高涨。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领导下,张申府、刘清扬、姚依林、孙荪荃(时任女一中校长)等共同组织和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张申府担任了学生游行总指挥。
一二九运动轰动全国,点燃了人民心中长期积压的怒火,各地各阶层人民纷纷响应,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的新高潮。为了将活动引向深入,1936年1月27日,张申府又和杨秀峰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北平文化界救国会”(民盟的前身),张申府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和救国会执行委员。但不久,作为对一二九运动组织者的报复,当局于2月29日拘捕了张申府和刘清扬,将他们关押到了安定门外的陆军监狱。两个月后,经党组织营救和冯玉祥保释出狱。
张申府:从共产党的创始人到共产党的“老朋友”
旅欧期间在柏林留影。前排右一朱德,前排左一张申府。
出狱后,张申府继续抗日救亡活动。不久,“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张申府担任了负责人。次年,张申府又加入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暑假,清华大学囿于当局压力把张申府解聘了。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1938年7月,张申府辗转到了武汉,被国民政府聘为第一届参政员。后来,因与蒋介石的矛盾日渐加深,被蒋介石取消参政员职务。之后,他一直从事报刊图书教育工作。
跟不上形势,退出历史舞台
1948年10月,解放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在国共胜负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正在北平教书的张申府却不合时宜的在《观察》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呼吁和平》的政论文章,说什么战争“必致国人,至少东北人与华北人,或至少东北华北大城市住的人,却不得活,国家更将丧尽了元气,丢尽了脸……”
正是这篇文章让他的政治生命遭受了毁灭性打击,政治地位急转直下,一落千丈。11月16日,民盟以张申府已经走上“反人民民主的道路”为由开除了他的盟籍。12月11日,张申府又发表文章为自己辩解,说他呼吁和平是“只不过代人民立言”。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民盟发表时局声明——痛斥叛徒张申府卖身投靠》,将张申府定性为“叛徒”和“卖国贼”。此时,已经到达解放区的刘清扬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不得不于12月2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启事,表明和张申府断绝一切公私关系。
至此,张申府因为这篇文章身败名裂,众叛亲离。
建国后,彻底离开政治舞台的张申府被周恩来安排到北京图书馆工作。“文革”中受到了冲击和批斗。“文革”结束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去世。
平生最悔两件事
张申府的前半生辉煌耀眼,后半生默默无闻,黯淡无光。在晚年他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坦言自己最后悔的有两件事情。第一件就是他退出了自己创建的中国共产党。由于自己暴躁和偏执的性格,造成了负气退党。作为一名党的创始人,对党组织铁的纪律认识不足,相反却表现出合则聚、不合则离的文人意气,这也是他人生悲剧的伏笔。
第二件事就是发表《呼吁和平》的文章。1955年3月他在《北京日报》发表题为《忏悔》的文章,认为由于自己“一向过于主观,过好表现,不知自己的立场,发言不考虑后果,不能周观周围全部客观事实,迷于局部表面情况,而不能深察事情的底里,与党的路线不配合,以致整个丢弃了自己的政治生命”。1979年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他说;“我一生后悔的事不多,但1948年的文章是我最后悔的事情之一……”
张申府去世后,《人民日报》刊出讣告,称他是“著名爱国人士,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
纵观张申府的一生,从学术到政治,从政治到学术;从共产党的创始人到共产党的“老朋友”,从政治明星到学术权威,从时代弄潮儿到被时代所抛弃,从活跃于历史舞台到被历史所湮没,真的是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与传奇。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