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赡的故乡之行
刘元兴
或许是太多的纷扰牵绊了我的双脚,或许是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方便了我与家乡人的联系,惭愧得很,一年中我回不了几趟老家。偶尔回去一趟,必是琐事缠身,忙得脚不沾地,往往板凳还没坐热,就急匆匆地返程了。
接到县作协去鄌郚采风的通知,心中异常兴奋。藉着采风的机会,我终于可以停下那来去匆匆的脚步,让漂泊的心停靠在故乡温馨的港湾。
沿着昌高路南行,一踏上家乡的土地,我就被一种无处不在的发展氛围深深感动着。
以前的“鄌郚街”,只有一条路面狭窄、颠簸难行的昌高路,两边全是荒凉的山岭,没有一座像样的建筑。今天的镇区,仿佛一夜之间改变了摸样:宽阔的柏油路面,整齐的行道树,五彩缤纷的绿化带,造型别致的路灯,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高楼林立的门店厂房,川流不息的车辆……。一路走来,仿佛置身于繁华的都市。
在镇区入口、音乐文化广场和警务中心,动感张扬的变形吉他、“琴之韵”雕塑、音符雕塑和气势磅礴的“中国红”,给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走进惠好、百灵、雅风、宏韵乐器和盛大音响,如同迈进了一座座音乐的殿堂,那天籁般的乐风流韵,带着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
在惠好乐器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我遇到了一位姓吕的邻居。简短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是车间的技术员,同时还担任着公司的调音师。真没想到,眼前这位常年同土坷垃打交道的泥腿子,眨眼间变成了操琴弄弦的音乐人。难以想象,握了几十年农具的双手,却能弹奏出如此美妙的琴音。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出自老乡之手的西洋乐器,居然漂洋过海,销往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让人赞叹的是,当年只有十几个人的镇办乐器厂,竟然发展成为八十多家企业的大产业,还创出了“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的牌子。
为了筑巢引凤,家乡的创业者们将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培植同步推进,先后投入巨资,对镇区和工业园“五纵四横”九条街道进行了高标准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不仅大大提升了城镇建设水平,同时也为项目引进打造了一流的招商环境。我手上拿到的一份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引进项目27个,总投资达20多亿元,其中过亿元的项目2个,过5千万元的项目4个。
在一批大项目的强力拉动下,家乡的小城镇建设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工业园里,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投资5千万元的乐器产业园项目、投资6千万元的纳米氧化锌项目和投资1.2亿元的食品加工项目,正在陆续开工建设。镇区内,一座座商厦、一幢幢住宅楼拔地而起。已建成投入使用的行政服务大厅和乐器产业发展中心,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为古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观。新近建设的盛唐现代花园、商业步行街、教育中心和农信大楼,在家乡的小城镇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亲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一个长辈亲戚,成了青上村改造建设的第一批受益者。现在姨母和表妹在新建的商住房门店加工面食,姨夫经营机械维修,表弟则在村后的一家乐器配件公司上班,全家每月收入近万元。谈起这几年的变化,姨夫深有感慨:“现在很多户都买上了汽车,有的还搬进了新建的小区,住上了高楼。真没想到发展得这么快。”
一位陪同参观的负责同志介绍说,前些年主要是帮着群众牵线搭桥,寻找致富门路,组织劳务输出,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现在经济发展了,新上项目多了,农民工反倒成了企业老板眼中的座上客、香饽饽。
在宇通服装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一位姓李的同学高兴地对我说:“招商引资上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工作岗位,乡亲们再也不用四处打工找活干了,报酬也不比城里低。如今种粮有补贴,政府又为我们办理养老保险,将来我们也能和城里人一样领到养老金。”言语间,老同学一脸的幸福和满足。
变了,一切都变了。改变的不仅仅是家乡的面貌,还有乡亲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水平。曾几何时,他们有的常年地里来地里去,满足于“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耕生活;还有的远走他乡,到城市打工谋生。然而,仅仅过了几年的时间,他们纷纷走出农田,返回家乡,当起了董事长、经理、老板,成为了公司的工程师和企业员工,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鄌郚人,故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南鄌北都”的传说,曾让我倍感荣耀。今天,当我站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重新审视眼前发生的一切的时候,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故乡之行,我看到的是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感受到的是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收获的是家乡人民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和对我心灵的巨大震撼。
故乡的变化是我意料之中的,但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真该“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