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7-21 08:35
鄌郚总编

王庆荣丨葡萄图

  葡 萄 图
  ·王庆荣·
  在昌乐悠久的历史上,文人墨客指不胜屈。但自明朝以前,有声望的丹青名家却寥寥无几,绘画作品存世量几乎为零。直到清代,昌乐画坛才涌现出一批以“营陵四家”为代表的精英。其中, “王葡萄”位列营陵四家之首。
  “营陵四家”并非四位画家,而是指的是“秦虾、季雁、姜山水、王葡萄”四个绘画门派。“秦虾”是指秦姓一派专擅画虾;“季雁”则说季姓一家最善画雁;“姜山水”是指姜公路一人擅长山水;“王葡萄”的美称则是由王友直、王泰贞两人共同打造。
  营陵四家的作品据传均功力深厚,画法娴熟精到,且各有各的特点。从艺术造诣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综合评价,以“王葡萄”为营陵四家之首。尤其是秦、季、姜三家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作品存世,唯称四家之最的“王葡萄”有真迹作品得以流传。
  民国版《昌乐县续志·方技传》中记载;“王友直隐居邑东山,工淡墨葡萄,没后;有族人王泰贞者,踵之于后,结构笔力精严苍老,堪称双美。其用意处,友直写凤,泰真写龙,各自不同世,均称之为东山云云。”
  王友直、王泰贞均为昌乐县东山王村人。王友直约生活于清乾隆年间,因未发现存世遗作,详细情况无从考查。只流传画法以凤取势、且以“桐园焦老”的名号题跋的传说。
  王泰贞,字干卿,约生活于清嘉庆至光绪年间,根据临朐县博砚斋现存王泰贞用砚铭文“东山七十犹未觉,白头依旧卖丹青”来推断,王泰贞应为高寿而终。他虽府试中过秀才,也曾擢为岁贡生。但因出身寒门,不尚奉迎,终生没有踏入仕途。清代生员,官差徭役概免,所以他的生活始终较为安定。民间小康之家的平静环境,为他艺术上的成功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但从“白头依旧卖丹青”的砚铭分析,他晚年依靠卖画维持生计,生活并不富裕。
  王泰贞的父亲王致和也是读书人,所以他自幼就受到书香门第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传说父亲怕他干活累坏了手影响书画,连拿扫帚扫院子也受到父亲阻拦。成年之后,他不同意这种愚蒙的家训,经常参加体力劳动。为了练习用腕运笔,他专到打麦场上用簸箕扬小麦,一气能扬几百斤。为了练习画葡萄粒儿,常坐于葡萄架下,眼盯着架上的葡萄,用烟袋铜头画地临摹,磨损了几支烟袋。画卷中的果实浑圆一气、粒粒维肖,应该是他眼接天光、手接地气、中得心源之功。
  现存东山王社区的《葡萄图》是王泰贞的真迹水墨作品。全图纵1.8米,横5.9米,由12帧画面连袂为一株葡萄。每帧之间笔墨气韵衔接流畅,如泼墨挥毫一气呵成。整个画面气贯神足,绝无滞笔、滞墨、滞神、滞气之处。先人运化水墨之功,令今人汗颜。
  展示画卷,碗口粗的古拙藤蔓由画面中央下方绞劲而上,势如苍龙腾空,尔后似华盖飞涤泼散而下,两枝竞发,疏密有度,须如钢丝,实如缀珠。虚实明暗相得益彰,画面布局稳而险奇。近二百年的图卷,今日看来虽则纸黄绫旧,满枝葡萄仍呈现出一派水灵灵旺生生的润泽。尤其是葡萄实粒,尺度仿真,硕大肥圆,颗颗珠圆玉润,晶莹剔透,令人望而垂涎。一池水墨,不设颜色,尽显得形得神之妙。十二轴相联,浑然一体,堪称昌乐古今之巅。
  王泰贞匠心独具,全图果实累累,穗穗分明,或一穗全露,或半穗掩映,仔细计数,全株结果恰好一百穗,与题图名《百岁团圆图》遥相呼应。“岁”与“穗”读音相谐,果实的形状与“团圆”暗合。推断此图应该是为长者祝寿之作。是当今所知存世葡萄图中画面尺幅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珍稀文物。此图还配有一副对联,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损毁无存。
  1992年版《昌乐县志》收录刊载《百穗团圆图》全图。《话王葡萄》专题文章被潍坊市和昌乐县文史资料集收录,且在《作家报》发表刊出。
  关于葡萄颗粒的画法,曾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王泰贞以指蘸墨,用指画法点成;另一种说法则是用高粱秸芯,以硬笔画法点成。然而,当我们见过《葡萄图》真迹后,就会解开对葡萄颗粒画法的疑问。其实画家都是用毛笔做三或四笔画就,运笔时借助水墨的洇渍效果,产生明暗水灵的立体质感。水墨之作,不著色彩,能烘托一树老藤似像非像的神气、满纸书卷的灵光,真不知耗费了画家多少不为人知的时光和心血。这也充分显示出传统中国画的鲜明特色和画家的高超艺术水平。
  近年来,据说在潍坊文物拍卖市场上,发现有王泰贞的葡萄图作品真迹浮出水面,受到诸多藏家的青睐。看来《百岁团圆图》并非“王葡萄”的孤品。“王葡萄”的文化影响,也远不止在昌乐营陵,王泰贞这个名字也不只属于昌乐县东山王村。
  《葡萄图》虽植根脊土,蘖生田园,那蕴于画卷中的勃勃生机和阳刚之气,使它在五彩缤纷的画苑中独立一帜,罕有相匹。就是在百花盛开的今日画坛,也少有人望其项背。《葡萄图》,是营陵艺苑中一颗璀灿的明珠,至今仍绽放着令后人骄傲的光彩。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