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7-21 16:33
鄌郚总编

闲读养精神

  闲读养精神
  作者:康娜
  闲时读高光村太郎的《山之四季》,写山雪、山花,写夏日食事,语言浅显纯白,内心广阔干净,文风散逸清新,有一种不闻世事的意思,很是欣赏。之后了解,他曾在创作上有过一些不好的事,便有了不愿卒读的立场。
  读书随心而为。喜欢就读,不喜欢就放下。
  信手翻开,若有摇心之字句词章,便坐下来细细玩味。今日须读三分之一,后日须读完一本,一年之内定啃完几大名著,只是想着就甚觉疲累劳人。
  01
  读书自然是好的。曾国藩说:“读书不独变气质,且改精神。”读书也要淡泊,舍弃功利之心。打坐时心系一处,不能思想杂乱。
  读书也是这样。若存了太多目的与功利,把读书当成一个苦差事,原本静笃无骛的事情搞得剑拔弩张密不透风,书便成了锁住人一副镣铐,人置身其中,即便卷册在握,心亦如孤舟,精神依然在流浪,游走在漂泊不定里,心神涣散,气泄针芒。
  若不是为了获得生存或生活的工具与技能,如此读书,精神层面便得不到滋养,仅仅以“有用”的判法死啃活吞,而忽视了“无用”的闲读滋养自己精神,不仅束缚了性灵,精神层面也得不到大富足。
  读书的滋味需细细品咂。不同的书,就像是风情各异的女子,有清雅可人者,妖艳多姿者,清新婉约者,大气从容者,温柔妥帖者。若还左顾右盼,无心读书,仅证明尚未相逢到适合你的那一款。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常在手边放一本王维的诗词,无喜无悲,自然淡远,诗中有画,画中有禅,读之使人物我两忘,如老僧入定。
  读他笔下的白石,绿蒲,碧玉,清水,好山好水好物,看得你眼睛里都冒出凉气,像被山泉洗过一样清凉干净。他是“诗佛”,把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写得静美、澄旷、寂悦。
  也偏爱日本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纳言趁百无聊赖之际,记录下许多趣事,或许落笔之时并未指望世人去看,仅予以整理书记,然则后人无论何时读取,它都像一个小巧明净的可人儿,一个个人物,脾气,心性,就摆在那儿,迷死人。
  沈复的《浮生六记》,交友,郊游,闺房,烟花,柳巷,精致,有趣,伤感,布艺菜饭,可乐终身,这才是活生生的生活,真有味儿呀。
  桌几,案头,厕所,枕边,放几本规格不同、色彩各异的书,闲时信手一翻,繁华场,过眼烟云,名利场,稍纵即逝。
  02
  读书,“只合在细雨小窗前,院落篱笆下,清风明月里,秋雨小窗前,泡一壶清茶,酿一缸子淡酒,慢慢品读。”闲读,更是怡情悦心。读文章,莫要囫囵吞枣,也要可吐可纳可呼可吸,让自己透上一口气,直至游目骋怀、灵光顿生。
  观花有情,观物有道,观器有韵,只有不急不躁,不紧不慢,剔除内心芜杂之念,摆脱稻粱之谋,才能品到书中滋味,身心感到愉悦,精神升华。
  生活的面目本来如此,何必刻意为之。闲读,主要在于一个“闲”字。生活精致。风来听风,雨来观雨,雪来赏雪,读书便读书,门掩疏尘,捧一卷书,浮尘烦扰,便消去了一半。
  此时,心是闲的,身也是放松的。以文学养性情,以史实知往来,以哲学度迷津,读我所爱,爱吾所知,既得人间之大雅。
  白居易有一首《不出门》诗,讲闭门读书之妙:“鹤笼开处见君子,书卷展时逢故人。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静心读书,不假于物,没有功利,不起波澜,不聒噪摇摆,不乱失态,精神在闲读中得滋养润泽,变得丰盛饱满,体现到气质里,举手投足之间就有了一份风雅之意。
  人皆艳羡庄子的逍遥与自在,闲读则是一种境界,可得超越世间万相之洒脱性灵。黄庭坚言,“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临窗伏案,清心观书,书一定是要读的,但一定读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书,心系一处,乐在其中,轻易便将喧嚣纷扰隔开了去。
  书中风月好,山水有清音。读书,本是一件益事,找一无烦事滋扰的日子,于园中搬一竹椅,往树荫下一坐,握一卷册闲书,乃得人间大自在。
  此时此刻,于荫荫夏木中闲读,如服决明子,清肝明目,消暑解热,平添多少意趣。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精品妙文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