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09-29 10:44
昌乐 刘文安

民俗纪事:隆重的葬礼(刘文安)

  隆重的葬礼
  刘文安
  在林林总总的民俗风情中,丧葬是一个重大的礼仪。“人死为丧,尸埋为葬,居丧治葬,礼不容辞”,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在农村,丧葬和婚庆礼仪一样,合称红白喜事。在几千年的崇尚和演变中,逐渐成为族人合议、众人众事的盛典。可能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通俗,不管如何,白幡飘摇,哀乐低回,都是为了丧葬逝去的亲人,我也耳闻目睹了一些白公事的场面。
  1976年,我爷爷去世,是我参加的第一个葬礼,那时候,还是个六七岁的孩子,其情其景已是模糊。只记得大人们跟着爷爷的棺木,一路哭豪,悲痛欲绝。我只是穿着大人的白色衣服,在场面上跑来跑去的、打闹不止。甚至在送殡的路上,还嘎伙着叔家的哥哥抄近路。后来只知道爷爷干过私塾先生,给刘汉三干过书记员,解放后靠干外柜、写对联过生活。令家人宽慰的是,爷爷也是我们村实行火化殡葬改革前最后一个土葬的人。后来父亲逢年节就带着我去给爷爷上坟,摆上两碗饺子,摆上筷子,压上坟头纸,然后烧纸磕头,临近年根的那次,还会放鞭炮、放几个爆竹,后来我也慢慢领会,这个上坟仪式是最简易朴素的孝道教谕,潜移默化地一代传一代,但留孝悌在人间。其后也参加了一些亲人的葬礼,场面不算隆重,总也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记忆也是零零碎碎,已经难以梳理。
  今天去参加了一个葬礼,是一个属辈舅舅的去世,头天那边就来讣告,父母安排我去,我便以外甥的身份去参加葬礼,
  ……,买上烧纸后,就直奔外柜处。所谓外柜就是接受钱粮赙资的地方,一般由三个人组成,一个掌笔,一个专管现金,也就构成了相互监督制约的机构,另一个就是出纳,整个现金的支付都由大总管说了算,要知道葬礼在我们这边是庞大的运营活动,千头万绪,点多面广。忙来忙去的,多是由自家近属兄弟跟前跟后的跑腿,缺什么安排什么,有条不紊地进行。大总管一般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办事能力强的族人担当,先期参入决策和规划,后期全权负责整个葬仪后勤的组织和协调事务,我付上赙金后,就被指派人引领到祭奠现场,在入门前,有人专门负责击鼓传信的,鼓响之后,便立马听到从里面传来嚎哭的声音,惨惨凄凄的,夹杂着声嘶力竭的哭叫。我便踉跄进入灵棚,跪向祭台磕了四个头。一般来讲 磕头有“神三鬼四”之说,就是对神磕三个头,对死去的人磕四个头,这也算是对死者最高的礼节。至于灵棚,现在有专门的殡仪服务机构操办,搭起一个简易的灵棚,一张桌子摆中间,挂起的帏幔上悬着一个大大的“奠”字,十分醒目,感到庄严而肃穆。桌子上竖着逝者的照片,正中摆放了三个菜品,一般有大块方肉,整条鱼和炸鸡块,两边摞着馒头,各五个,成品字形,看起来很是对称。中间放着个香笼子,里面竖燃着三炷香,烛台放两边,由于风大,没点,期间摆放着酒盅和筷子之类。有的放上水果,这次是摆放了饼干。自家子弟披麻戴孝跪立两边,由于天气寒冷,地上铺上了柴禾,大家都蜷缩在杂乱柴禾里,冻得抖抖瑟瑟,不苟言笑,面目十分漠然。
  我磕完头,哭声便嘎然而至,我便被引领着领来了白大褂穿上,便参入其中,只要一听到外面鼓响,便跪趴在地上,迎接络绎不绝的吊唁者,大多是逝者自家的亲戚朋友或生前友好,场面十分肃穆。这时候,我们专等着封柜仪式了,一般在12点左右,在此之前,我们或站立、或蹲坐在凛冽的寒风中,来来去去的陪跪,真的很是繁琐。跪坐了一个上午,感到有些疲惫,我们就专等宴席安排了。
  等到封了柜,我们就被安排着坐席。宴席是丰盛的,是所有宴会的规格标准,鸡鱼肉蛋、煎炸烹炒,一应俱全,不过有所区别的就是,气氛不敢热烈,略显得有点凝重,很少有让酒夹菜的。吃完饭就回到灵棚里,等着例行进入送殡的环节了。
  农村一般火花后,就用棺木盛装起来,从封棺开始,这个工作由木匠来完成,子女们大呼小叫的,我们便陪跪在一旁,哀乐低回,场面十分凄惨,不时地传来,“别害怕”、“别害怕”的哭喊,主持仪式的在灵堂前高声宣读“起灵文”,就开始出殡了,一般是迎着棺木倒退却步而行,年幼的长孙捧着遗像,随着 “摔牢盆”,就是将烧纸泥盆摔在长孝子前方的地上,一声哗啦声响,便为送葬拉开了序幕,有个挎筐的,专门在前面撒着纸钱,算是引路,丧葬队伍浩浩荡荡,男的在前面,女的跟行在后面。时进时停,一般遇到拐弯,过桥处就下跪磕头,到了大街上,那里有一个早已安置好的灵帐,我们便列跪在两边,开始了拜祭仪式,一个主持祭礼的喊着科目,一个司仪穿着古式的长袍大褂,戴着礼帽,有板有眼地磕头作揖,做祭拜礼仪,一招一式,十分讲究和规整。行完大礼后,开始直奔墓地而去,“孝子贤孙,居丧必杖”,我们这些近属都拿着一根哀杖,其实哀杖也有讲究,据《幼学琼林》“父之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节在内,故杖取乎桐”,在我们这里大多选用柳仗,用用灰毛纸缠制而成,一直陪送到墓地,把柳杖撂在那里,就算完成了全部的送殡过程。
  隆重的殡葬仪式又能说明什么,其实,我倡导的是“厚养薄葬”,一场葬礼下来,风风光光的,花销很高。也带动了变异的攀比之风,竭尽铺张之能事,实在让人吃不消。真的不如关怀他们的老年生活,生前孝顺奉养,葬礼即便简易一点,也无可厚非。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还望居丧子孙节哀顺变。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刘文安文集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