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柿子树
作者:吴爱良
俗话说得好:“七月的核桃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来赶集”。每到柿子收获的季节,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清泉村老家的柿子树,它是生长在我家房子后面的。老家留给了我太多的情感,柿子树留给了我许多童年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
老家房子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的三间土屋,房顶是用麦秸覆盖的,窗口是那古色古香的楸木打造的四方格窗棂子。老家大约有五间房屋的院落,院子四周是用土干打垒的院墙,房屋的后面是一块不到两米宽的空闲地,我们叫它后院。从我记事起,后院就均匀地生长着近乎碗口粗的三棵柿子树和一棵无核软枣树,西屋前面栽着一棵小一点的柿子树,主干长得有点歪斜,可能光照好一些的原因吧,它结的柿子却是最多的。
奶奶跟我们说过,柿子树是她娘家的哥哥给栽植和嫁接的,柿子的果实不是很大,但是出奇得甜。
每年春天的四月份,正是柿子开花的季节,满树都开满了金黄色的柿子花。花一落完,绿绿的小柿子就从萼片里慢慢长出来了,随着小柿子慢慢变大,总是自然地脱落一部分。脱落后的小柿子又成了我们小孩的玩伴了,把小柿子一个个的从地上捡起来,然后再用针线把它们串连起来,这就成了纯自然的“佛珠”了。
春华秋实,眼看着柿子一天天地长大,还未完全成熟,我们便悄悄地从树上摘下几个青柿子放到院子麦穰垛里捂熟,有时候放在哪个地方自己也找不到了。到了柿子采摘的季节,我们便邀几个小伙伴一起爬到柿子树上,用手慢慢地把柿子摘下来。高处的柿子用手摘不到,就用一根树杆,绑上一个小铁钩,把上面的一些小枝子连同柿子一起别下来,这带着枝叶的柿子把它挂到房子里的墙面上自然成熟,可以吃到很晚,红红的、软软的柿子吃到嘴里爽甜可口。
由于柿子富含单宁和鞣酸,所以不经过处理的柿子特别涩,咬一口那种感觉无法形容,沾满舌头的柿子脱都脱不开,那种感觉只有啃一口生柿子才能体会得到。那时奶奶会烧上大半锅水,水温大约在40度,以烫不坏柿子为原则,然后把柿子放到锅里,水需要不定时地加温,大约24小时,柿子就完全脱涩了,老家叫漤柿子。这样漤出的柿子,既脆又甜,特别爽口。漤好的柿子,除了分给邻居和亲戚一部分,其余的奶奶就拿到集市上去卖了。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卖了柿子换点钱买点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补贴家用。
岁月匆匆而过,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我们渐渐地长大了,老家的柿子树依然在一边结着柿子一边顽强地生长着,我也由小学、初中、高中,继而参加了工作。家中的柿子树在记忆中一年年地变淡了,然而童年的美好记忆却已深深地印在心中犹如昨天。1992年的春天,我休班回家,突然想到把老家房子前面的那棵最小的柿子树挪到新房院子、一口填了土的废弃地瓜井上,也不知是水跟不上,还是栽树不得法,栽上的柿子树只开了一次花,刚结出小柿子没多久就枯死了,至今想起来还是心存遗憾。树木因有生命而有灵魂的,而那棵树陪了我们那么多年,为我们付出和奉献了那么多,不知它会感到多么委屈,没有把它照料好。现在想起来那时真是心血来潮,让它提前夭折了,其实也是因为对它的挚爱造成了相反的结果。它最小而最能结果,小时候攀爬的情景历历在目。
此后几年,家中经历了许多的事情,先是奶奶离开了我们,父亲那些年人生和精神上受了挫折而不得志,天天喝酒,不问世事。而那时候的我,又深陷困境之中走不出来,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的复杂,所以老房子没顾得上修缮,没有几年就因为风吹雨打而慢慢地倒塌了,房土被后面的一些邻人们瓜分当作肥料上了田地。这此后留在我心中的一直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伤痛!“屋漏偏逢连阴雨”,后来妻子又因病去世,过了没几个月,村委下通知要求把院后的树全部伐掉。于是,那几棵柿子树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从此,留在我心中的只能是对那几棵柿子树永久的思念了!
岁月悠悠,曾经给我留下了无限的开心和欢乐,也给我留下了道不尽的惆怅和无奈。我留恋着过去的每一寸的美好时光,感恩我们的家人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好馈赠,同时也为我们注入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勇气。经过岁月洗礼的人更应懂得热爱生活,直面岁月给我们的瞻望人生的信心和力量,就像那咬在嘴里、甜在心里或者挂在高高枝头的红红的柿子一样,由涩变甜的一个生理转变过程,有苦有甜,酸甜苦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
这些年,在外面工作忙忙碌碌的,也无暇为过去的遗憾而多愁善感。在外面工作,环境再好,心里也总有一种漂泊的感觉,有一种对家乡的人和一草一木的无尽思念。2014年秋天,我所在的工作单位大明济北公司在济阳县垛石镇修井,垛石镇是当地有名的柿子之乡。有一天和同事去集市上看到有卖柿子树的,花了十元钱买了一棵手指般粗的小柿子树,休班时从济南坐上经过昌乐的高铁把柿子树带回家,然后栽植在我现在居住的院子里。现在柿子树已长得枝叶繁茂,要不了多久,就要开花结果了。
如今,抬眼看到外面柿树上的累累硕果,看到集市小摊上漤好的柿子,内心总想督促自己写下这么多年心中滞留的那份情感,敬献给逝去的亲人,感谢亲人给予我们的无私大爱和养育之恩,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和对童年的陪伴眷顾。
--
吴爱良,山东昌乐人。爱好文学,喜欢写作,多有文字在当地报刋发表。巜老家的柿子树》2016年发在县报上,并被多家网站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