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09-29 10:49
昌乐 刘文安

那年那节:端午节艾叶香(刘文安)

  那年那节:端午节
  刘文安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民谣生动地描绘了端午节的民俗影像。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在我们这边却是一个很平常的节日。但是年年有节年年过,一年下来节日本来就不是很多。端午节对于我们,最多的只是一份说说道道的感受,从来就没有好吃好喝的向往。在这个节日里,从课本上知道通常是吃粽子,喝雄黄酒。眼前呈现出大江浪阔、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据说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的说与东汉孝女曹娥、民国“鉴湖女侠”秋瑾有关,还提到了面目狰狞的钟馗捉鬼。直到后来才知道,端午节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然而在大集体的年代,即便粽子--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节日食品,我们也很少见到。只知道粽子是用米做的,在我们这个北方地区压根不产大米,没有米,谈何粽子。至于与端午节有关的饮雄黄酒、佩香袋、悬艾草、插菖蒲、挂钟馗像等习俗更是闻所未闻。
  但到了五月端午,我们依然过,在我们这里,一旦母亲拿出花花绿绿的荷包给你系在纽扣上,第一感觉就是端午节。平淡的节日,却有着很特别的感受,不过在那一天,吃的却不是粽子,最多的是艾蒿煮鸡蛋。喝了艾蒿水,有不酷夏之说。不过说起艾蒿煮鸡蛋,在我们的心目中对艾蒿煮鸡蛋的看法,却是耿耿于怀。在农村,艾蒿煎鸡蛋,更多的时候是用在打饥荒上,譬如孩子打仗难免撇石头打瓦,时有打破头的事发生,老的就会用艾蒿煮些鸡蛋,送过去,顺便说些宽慰的话语,算是大人代表孩子赔礼道歉。不过有一次,我却没有吃到,有个来我们村走亲戚的,在交火之中,我的头被打破了,正好父亲回家碰到,二话没说就给了人家两巴掌。打得人家呜呜的苦,也害得我没有吃上艾蒿煮的鸡蛋。
  繁茂生长在井沿的艾蒿是端午节的象征,家家户户到了这一天,会采些来,捆扎着挂在自家门前,为的是辟邪消灾,禳解、祛除、避五毒
  当然在孩子们身上最为盛行的就是戴荷包,大人会选用漂亮的花布,缝成元宝形状的荷包,有的装上艾蒿,有的放上五谷杂粮。再坠上五颜六色的丝线,样子和中国结差不多,一般女的戴簸箕,男的戴香包。有大的,也有小的,挂在胸前。寄寓了父母精致的祈福情怀,赋予儿女们平安护佑的心愿。到了学校里,大家纷纷显摆着自己的荷包,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不过有时候,在更多的意义上就是体现在饭食的改善,最能烘托出过节的气氛。通常也只会认为端午节是南方盛大的节日,江南稻米香,粽子是当地特产。和汤圆一样,跟我们北方吃水饺差不多。我们已经习惯于粗粮淡饭的生活,不在意生活如何安排,哪怕是吃煎饼就咸菜过个端午节,也不会埋怨的,憋屈的,生活就是这样,节日也无非是超度生活的盛典。一年就那么365天。还不是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
  端午节,艾草香,青粽祭祀长。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刘文安文集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