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11-23 00:53
昌乐 刘文安

潍坊市商务局特色小吃调研报告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3-31 07:50
鄌郚总编
  潍坊市商务局特色小吃调研报告:
  按照省商务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地方特色小吃调研工作的通知》之后,潍坊市商务局高度重视,对各县市区下发通知,并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部署。要求各地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特色小吃的调研征集工作。各地在调研过程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走访了众多餐饮企业,查阅了大量资料,并深入民间进行餐饮文化的挖掘整理,有的还通过媒体进行地方特色小吃征集。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共收集整理特色小吃:面点类20个;糕点类14个;肉食类14个;汤羹类6个;酱菜类8个;菜肴类8个。这些小吃基本代表了潍坊的餐饮特色和餐饮文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面点类:
  1、景芝三页饼
  景芝三页饼历史悠久,是安丘市景芝镇传统名吃,于300年前伴随着景芝酒的兴盛应运而生。相传昔日到景芝贩酒的客商络绎不绝,常在镇内饮酒用饭,当地居民便做起了卖饼生意。三页饼是以精面粉、豆油和食盐为原料。百斤精面粉配细盐3斤,兑水7斤。先将精面粉用湿盐水和成油条面状,再撕团擀饼,每张3个面剂儿,每个剂儿40克左右,擀至碗口大时,三页摞在一起,中间一页两面抹上适量豆油,再擀薄后,置饼于铁鏊之上,文火慢烧,边烙边转边翻,随时清除鏊上煳渣,烙至两面金黄,饼花大小、多少基本一致,不带煳花,晾透叠起放好,数日不爆不裂,柔软如初。为调众口,三页饼加工工艺逐渐改进,最后形成了三页如一,每页薄如纸、软如稠,焦柔相济,清香可口,一抖三开的三页饼,成为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为“三产灵芝真宝地”酒美饭香驰名,起到了配独为偶的作用。
  近年来,景芝三页饼走出安丘、走向齐鲁大地,成为好客山东人餐桌的美食和城乡馈赠亲朋的佳品。1987年,景芝三页饼获省优产品称号;其后,再获第十一届国际风筝会博览会金奖,第十二届国际风筝会参展荣誉奖;现已被列入《山东名吃大全》和《山东风物志》。
  2、马宋饼
  马宋饼发源于昌乐县马宋镇马宋村,故曰“马宋饼”,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数世不衰,久食不腻。199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贸易厅、潍坊市人民政府财贸办公室分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潍坊名吃”。
  制作方法:用温水和面,加少量食盐,面要软,每张饼用三块相等的面团,先在中间面团的两面抹上花生油,然后摞在一起用擀饼杖擀抻成直径为50厘米的圆形,放在饼鏊子上烙制而成。烙好后卷拿为一张,捆起来一拌擞即散为三页,每页几乎薄得透明,却厚薄均匀。
  特点:烙花细碎,熟而不糊,吃起来柔而筋力,松软可口,油丰而不腻,微咸透清香,开人口胃。
  3、年豆包
  昌邑人过年都要做的一种面食,把豇豆煮熟压一压,再用面包起来,蒸熟,豇豆没有完全压碎,可以看出豆子的形状!透过面皮可以看到鼓出来的豆子,可以直接吃,而最地道的吃法是把豆包挤碎,把里面的豇豆放进粥里,和粥吃!
  4、年糕
  昌邑的年糕与别处不同!他用黄米面做的,形状也不好看!上面顶着几个大红枣!就是这其貌不扬得东西却非常好吃,可以直接就糖吃,而最好吃的是把它切片蒸熟,放糖用油炒着吃!外面靠的酥焦,里面却软糯得不得了!超好吃!可也不能多吃!不好消化!
  5、青州煎饼
  青州人摊制的煎饼,薄如纸张,色如蛋黄,味道甜丝丝,香喷喷,曾是青州人的主要食品。青州煎饼用五谷杂粮煎制,上等的用百分之七十的小米,百分之三十的大豆,呈金黄色,柔软、劲道、香馥,不散口。生活在西南山里的人们,喜欢把做柿饼时削下来的柿皮等加进粮食内,磨制成煎饼,更是别有风味。煎饼的制作方法简单,把粮食用石磨磨成糊状,用勺子舀在烧热的鏊子上,再用煎饼筢子将面糊筢匀、刮薄,烙熟揭下来便成。但要注意掌握火候,如果火旺鏊子太热,煎饼容易烙糊揭碎;太凉了太冷了煎饼难以揭下。每摊几张,用蘸着豆油的抹布擦抹鏊子,使其滑润不粘。另外,青州煎饼还有一种叫“酸煎饼”,将磨糊发酵到微酸,加上适量的食盐,加工而成,具有味酸质嫩,可口开胃。
  6、葱油饼
  将面粉搅合到不硬不软的适宜状态,按照烙饼的鏊子大小,面团适当分成数块揉成团,擀成圆饼,将切好的葱花、备好的豆油、芝麻盐均匀的摊放在上面。然后再团在一起揉动,再擀成圆饼放上一层葱花油盐,作团揉动后擀成圆饼。在饼鏊子上慢火烙,待两面有了微黄的面花即可。用刀切成方块状,表皮薄脆,一层层重叠的里瓤,薄如婵翼,柔韧劲道,香气四溢。
  7、青州酥饼
  酥饼,系有特制的脂烙酥而得名。脂烙酥用上好的猪油,拌以适量蒸好的面粉,化油时加适量花椒、桂皮,油化后剔出已炸酥的花椒、桂皮,再和面成焰。火烧皮用香油和面,包制好入炉,用文火烘烤而成。其特点是皮酥,瓤有异香而不腻。
  8、软枣炒面
  软枣也称黑枣,是青州南部山区的土特产之一。做软枣炒面前,先将软枣水洗干净,仔细的剥去核儿。然后选好小麦,同样在清水中淘洗干净,放在太阳下晾晒干燥。再选好黄豆,黄豆的数量是小麦的三分之一,也可再少些。这些工作准备就绪后,生上灶火,在热大锅中,分别炒小麦和黄豆。用铁铲慢慢地搅动,这样能够炒得均匀。小麦炒至泛黄,有些爆花的程度,切忌灶火过于旺盛,如果大锅过热,小麦炒得过火,有了糊气味,做出的炒面就会发黑、发苦,既不雅观也不好吃。黄豆炒至放香,豆脐处呈显出开裂状既可。将软枣、炒熟的小麦、黄豆分别搬到石碾上,开始将小麦黄豆掺合在一起,摊在碾盘上轮番的碾压,用细箩一遍遍的箩成细面。然后把细面与软枣掺合在一起,在碾上慢慢碾压。由于软枣油软发粘,经过碾压后,形成一块块大如巴掌,小似茶碗口儿大小的饼状,白中带黄的平铺在碾底上。拣起来后一层层的叠放在一块,吃起来又香又甜十分可口。
  9、油香
  油香是回民的传统食品,相传元代从古波斯的布哈拉和赤思法罕传入中国。色红质软,味美醇香。其制作方法是:将用开水烫过的面、发酵面和干面,适当搭配均匀,做成圆饼,用香油、花生油放在油锅里炸熟,但一般不叫“炸”而称“下油”。回民做油香一般要请年长和有经验的人掌锅,下油前要洗大净,环境衣着清洁,不宜喧哗,不准非穆斯林者观望。种类有:咸油香、枣油香、柿子油香等。回民把油香视为珍重的食品,不得随便丢放或轻易送人。
  10、烧饼
  回民传统制作的烧饼,芝麻去皮,正面浅棕色,外焦里嫩,吃起来又酥又软,有特殊的香味。如果夹上熟牛肉或油条更为可口。五十年代最有名的烧饼铺数东关的张万贵与城里的丁凤友两家。那时候的烧饼炉,是用大缸紧靠墙壁架起来,缸口朝外,四周砌以土墼,缸下面烧无烟木炭火。烧饼贴在上面,传热和缓均匀。烧饼正面烤熟焦黄之后,底面仍有一定水分而保持软嫩。现在的烧饼炉,改用了铁板,传热快,底面一起熟,只有酥而不嫩了。
  11、烀糕
  烀在有些地方方言是“贴”的意思。烀糕的做法是在略小于锅口的篦子上先铺一层和好的黄米面(黍子面),然后再铺红枣、豇豆等,上面再盖一层黄米面,放在锅内蒸,四周靠在锅边上。等糕熟后,周围靠锅边的地方,烙上焦黄的硬边。吃起来中间是黏的,靠边部分是硬的,红枣和豇豆又松软又香甜。多半在秋冬季食用,宜热吃。
  12、汤面包子
  是用七成烫熟的面粉再和以生面做皮,加牛羊肉馅或馅做成的蒸包。皮薄面软,有透明感。馅成丸状,一边吃一边流汤,别有风味,一般是上街叫卖,供晚餐或夜宵,现在已不多见了。
  13、高密炉包
  是高密本地独有的特色面点。高密炉包的外形类似倒置的小笼包,底面金黄酥香,在油锅中煎制而成,向来以外皮“香、焦、酥、脆”,内馅“菜生、肉熟”着名,在周边地区享有盛誉。炉包用料讲究,以鲜猪肉、鲜韭菜、鲜白菜和上好的精面粉为主料,以海米、木耳及各种调料为辅料,精心加工。
  炉包的制作一般分为六个步骤:一、水加热后晾凉到40度左右,放入干酵母溶化后,静置10分钟,以激发其活性;   二、面粉+糖+盐+酵母水(注意不要让酵母和盐直接接触,影响活性),搅拌成面团,揉至光滑面团后,放入盆中,盖保鲜膜或湿布或锅盖,保持表皮不干裂,30度发酵60-80分钟,发至2-2.5倍大,手指沾干粉,戳洞不回缩,就算发酵充分;三、发好的面团排气后取出,分割成两份,最好盖湿布放置醒一会;四、将新鲜猪肉切成丁,加菜,加配料混合搅拌成馅;五、将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剂子,擀成小圆面皮填入馅,做成饺子形状的包子,比饺子大1-2倍,然后再用湿布覆盖放置发酵一会;六、平底锅中热油(油量比炒菜多一点),包子倒置放入略煎一下(注意火不要太大),一碗水加一点面粉调成面浆,倒入锅中,称为挂浆,要淹没到包子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盖锅盖小火闷至水干,炉包的底面出现焦酥硬壳(高密人俗称“嘎渣”),就制作完成,可以出锅食用。
  14、“吉祥”面花
  面花是从馒头演变而来的一种带有花样造型的面食,造型丰富多彩。高密面花,分两大类:一是简洁生动的贴花型,类似浮雕,这些纹饰细腻、喻意吉祥、巧夺天工、美仑美奂、精妙卓绝;二是夸张性强的变体型,选取花鸟虫鱼、瓜果菜蔬等自然对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造形夸张、栩栩如生的神、人、花、草,别出心裁、匠心独具,倾注着面花艺人巧妙构思的心血,饱含着深情的厚意。这都反映和体现了高密精妙绝伦的民间文化的积淀,展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地方风情和高密人的豪迈与细法。
  制作原料有:小麦面、玉米面、高梁面、红薯面,还有小米面、黄豆面、栗子面等等,以及自己榨取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汁液如:菠菜、南瓜、胡萝卜、紫甘蓝等等。制作工具有:剪刀、梳子、镊子、笔帽、瓶盖、或直或弯的钢筋、各种豆粒等等。
  高密面花制作要经过和面、发面、揉面、染面、造型、蒸、点染等步骤。
  要做好高密面花,和面是第一步,也是很难掌握的一步。老面引子与面粉的比例是:夏天,1斤半老面引子,需加10斤面粉。春、秋天,2斤老面引子,需加10斤半面粉。冬天,3斤老面引子,需加9斤面粉。和面标准达到柔韧性强,弹性大,有利于面花造型和制作。
  发面:夏天需要5-6个小时,冬天大约7-8个小时,面团发酵火候,凭个人多年经验掌握。揉面:面揉韧性越好,造型就越容易,反之,不易造型。
  染面:高密面花色泽鲜艳明亮,大红大绿,极具民间特色,这里使用的染色是蔬菜压榨的食用染料。
  造型:主要采用手工剪、捏、压,设计出形态各异的花样。从外形上那个可以分为简洁生动的贴花型和夸张性强的变体型。题材一般选取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为表现对象,突出特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蒸:一定要等水烧开之后,再将笼屉放到蒸锅内蒸,盖上盖子,大火蒸10-15分钟就可以了。
  点染:最能体现高密面花的民俗气息,艺人们通常会用棉签蘸着蔬菜汁颜料,在蒸好的面花上进行点染装饰。
  15、“石磨”火烧
  是“杠子头”火烧的一种,从前的“杠子头”火烧是用石磨磨面,用木杠压出来的,产量极低。后经制作改良,演变为现在的“石磨”火烧。“石磨”火烧以小麦面粉、老面、食用碱、水、啤酒为制作材料,经独特工艺精制而成,因个大、味香、水分少、不易变质、食用方便、易于携带的特点,深受大众消费者喜爱。
  “石磨”火烧制作采用了纯天然优质小麦。首先是和面,用一半发面、一半呆面一起揉和,和好的面柔软、不粘、不塌,生面闻起来就有自然的香甜味。其次再经过擀、搓、撕、揉、卷五道工序,最后用火烧模具磕出形状来,再装炉烤制而成。
  16、鸡鸭和乐
  潍坊传统名吃,据说起源于山西、陕西,后经北京传至潍坊,由历史上的“河漏”演变而来。“河漏”是用荞麦面在密凿细孔的河漏床上压出的面条,本是农家日常食品。潍坊人对此作了改进,用小麦代替荞麦面,并配以鸡鸭肉、“憨肉”和小调料的卤子,用期谐音取名“和乐”,因卤子以鸡鸭为主,遂名“鸡鸭和乐”。经民间食品艺人不断加工发展至今,成为人匀喜闻乐见的面食。它以制作考究,佐料齐全、味美汤鲜而闻名齐鲁大地,又以味美价廉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1997年鸡鸭和乐被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贸易厅分别评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
  潍都鸡鸭和乐的制作方法为:把面粉和淀粉和成的面用和乐床子压入老田鸡、鸭共煮的汤内,熟后捞出,再配入原汤、鸡鸭肉、旱肉、甜蒜、咸香椿、咸韭菜、辣椒油等即可。特点是:和乐条柔韧有劲,肉香、汤醇,别有风味。
  17、(三)临朐煎饼
  临朐手工煎饼历史悠久,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创制年代无考,明代已成家常便饭。以玉米、高粱、谷子、地瓜干等粗粮为原料,经过粉碎泡糁、磨细成糊、摊于鏊子上,边刮边烙,烙熟即成。
  临朐煎饼,质地细薄,水分少,耐久储,香酥可口,大体分5种:用未发酵磨糊子制作的为甜煎饼;用发酵糊子制作的为酸煎饼;冷却的煎饼再烙酥为酥煎饼;煎饼加葱油或豆腐、白菜等馅烙制的为油煎饼;小米面加白糖烙制的为糖酥煎饼。
  在临朐县城的大街小巷和乡镇农村,随处可见手工煎饼加工摊点。临朐手工煎饼纯粮制作,饼体菲薄,外观细腻,闻着香、吃着香、吃后口留余香,并且极耐贮存,携带方便,是临朐县的特色名吃。
  煎饼含丰富的蛋白质、淀粉、粗纤维、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做煎饼的原料都带皮壳,含粗纤维多,能清除体内垃圾,有排毒养颜的功效;还能降血脂,健脾养胃,对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来说,是一种健康食品。
  临朐煎饼加工技术难度较大。传统制作方法是,先将粮食粉碎,磨成糊,再用柴草火把鏊子烧热,抹上一层豆油后,将糊子舀到鏊子上,用T型木耙将糊子轮圆轮平,再用梯形刮板把糊子刮光滑刮均匀,待煎饼7-8成干时,从一边顺次揭下,摞放在秫秸钉制的锅盖上。等煎饼凉透后,折叠整齐、包好,以备食用。现在改进的做法是,用蜂窝煤做燃料,鏊子能转动,梯形刮板完成轮、刮工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昔日被当做粗粮的煎饼,今日成了细粮和奢侈品。除原来的地瓜、玉米煎饼外,还出现了小米煎饼、大米煎饼、豆子煎饼、山楂煎饼、柿子煎饼等各种各样的煎饼品种,登上了高级宾馆、饭店的大雅之堂,成为探亲走访替代鸡鸭鱼肉的馈赠珍品。目前市面上多以个人手工作坊式制作销售各类品种的煎饼。
  18、诸城大饽饽
  是从春秋末至战国,从秦汉至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在百姓中流传着,遇到灾荒年,总要千方百计讨换点面,蒸几个饽饽,有时甚至好几家为了供奉,互相共用祭祀祖先,所以老面饽饽一直延续至今,延续了2400多年,结婚、满月、供奉、日常生活都少不了它,逢年过节,探亲访友,带上几个,又方便又实惠还喜庆,中粮大饽饽现已销往北京、广州、济南、青岛、潍坊、临沂等地并已通过国家QS认证,在2006年被评为“首届诸城名吃”,其制作工艺2010年被我市获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获批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诸城及我国北方的传统主食,是孩满月娘生日嫁娶的首选,根据需要还可做成面鱼、荷叶、枣山等品种。
  蒸出时呈半圆形,热时用手指一按,随即弹起。闻之具有面粉的原始香味,食之绵软香甜,是诸城及我国北方的传统主食,远销至北京、上海、济南、青岛、潍坊等地,历年深受百姓喜爱。
  19、东坡月饼
  苏东坡离任密州太守,密州人民深感其德,为纪念这位好太守,每年八月十五,人们便把东坡吃的月饼命名为“东坡月饼”,代代相传。至今中粮大月饼在保持原来风味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有大小不一、饼馅不同的各式“传统五仁月饼”。中粮大月饼已通过国家QS认证,在2006年被评为“首届诸城名吃”,其制作工艺2010年被我市获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佳节馈赠亲朋的理想之品。
  a.按馅不同分为:五仁月饼、枣泥月饼、豆沙月饼、绿茶月饼、板栗月饼、南瓜月饼……
  b.按形状不同分为:赖皮月饼、酥皮月饼……味道酥甜可口,加工工艺地道,可根据需要制作不同品种或不同大小的各式月饼,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20、青州煎饼
  青州人摊制的煎饼,薄如纸张,色如蛋黄,味道甜丝丝,香喷喷,曾是青州人的主要食品。青州煎饼用五谷杂粮煎制,上等的用百分之七十的小米,百分之三十的大豆,呈金黄色,柔软、劲道、香馥,不散口。生活在西南山里的人们,喜欢把做柿饼时削下来的柿皮等加进粮食内,磨制成煎饼,更是别有风味。煎饼的制作方法简单,把粮食用石磨磨成糊状,用勺子舀在烧热的鏊子上,再用煎饼筢子将面糊筢匀、刮薄,烙熟揭下来便成。但要注意掌握火候,如果火旺鏊子太热,煎饼容易烙糊揭碎;太凉了太冷了煎饼难以揭下。每摊几张,用蘸着豆油的抹布擦抹鏊子,使其滑润不粘。另外,青州煎饼还有一种叫“酸煎饼”,将磨糊发酵到微酸,加上适量的食盐,加工而成,具有味酸质嫩,可口开胃。
  二、糕点类:
  1、景芝绿豆糕
  绿豆糕是景芝镇传统小食品之一,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工艺独到,风味奇特,呈淡黄色,结构松软,富有弹性,味道甜美,入口即化,能消暑解毒,清肺利痰。分单料、全料两种。单料用绿豆和白糖制成。将绿豆煮熟晾干,去皮、磨细,加白糖调匀,用细筛筛在特制的方形蒸笼内,用铜铲压匀,割为适宜的长方形,蒸熟即成。全料绿豆糕,另加青红丝、玫瑰酱、核桃仁、桔饼等佐料,多味并重,让人倍感新鲜爽口,百吃不厌。
  景芝绿豆糕1987年荣获省优产品;1994年荣获第十一届国际风筝会博览会金奖;十二届国际风筝会参展荣誉奖;被评为潍坊市第一、二届“潍坊名吃”。
  2、重油月饼、蒸酥月饼
  重油月饼在全国烘焙展会上是仅有的特色产品。重油的含义是油面与馅料的油配比相同。重油的表皮制作方法很严格,工艺要求很高。
  制作步骤大体是:在面粉中分别加水加油和面,然后将水面和油面混合,再将混合后的面团盘旋成塔状备用;用面粉、糖、油、核桃仁、芝麻、南瓜籽仁、葵花籽仁等制作馅料。包制后打成饼状,花纹重重叠叠,层次分明,烤制45分钟。重量从1斤4个到8斤1个各种规格都有,品相精美,口感香甜,是地道的潍县地方风味食品。糖瓜(贺糖)更是恒盛斋历代传人精心打造的特色食品,其制作方法也更为考究:将黄米水泡4小时;将小麦用温水泡12小时,其间换水6次,使麦粒发芽5-6厘米,备用。水泡后的黄米上锅蒸制2小时后加水打成浆状,麦芽切碎放入大锅搅拌,隔离出稀,加入砂糖熬制到85℃出锅,拉白,成条状。最后一道工序,用麻绳勒成球状的,称之为糖瓜;长条裹上芝麻的,称之为贺糖。特别是贺糖,是恒盛斋创始人“刘石头”最早创制并命名的。
  3、景芝芝麻片
  芝麻片是景芝镇传统小食品之一,已有三百多年的生产历史。产品工艺独到,风味特异。制作时将精选的饴糖、麦芽糖、白砂糖等放入容器内熬制,到一定火候,放入炒熟的精选上等芝麻,进行搅拌,直至混合饴糖和芝麻均匀的黏附,然后经过专制的模具成型,手工切制而成。成品为小方块,色泽乳白,质地细密,松脆爽口、甜香宜人、入口即化。
  近几年来,芝麻片与景芝三页饼一起,1987年荣获省优产品;1994年荣获第十一届国际风筝会博览会金奖;十二届国际风筝会参展荣誉奖;被评为潍坊市第一、二届“潍坊名吃”。
  4、春堂八宝糕
  是百年老店昌乐县春堂八宝食品店创制的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的糕,它是汲取多种糕点食品制作之精华,结合当地饮食习惯及喜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经数百年传承,不断改进,数百次实验,用一套独特配方和工艺方法制作而成的一种绿色食品。
  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制粽术传入山东潍县。昌乐县东管庄郄氏家族始有人学习包粽子。学成后,创办了以制粽为主兼制糕点的家庭食品作坊。1902年郄乐俭(1872—1939年)始尝试把制粽术用于制糕,1937年郄忠江(1905—1975年)进一步改进配方,1978年郄春堂(1941—)传承祖艺,潜心琢磨制糕之术,经过反复实验,不断改进,终于研制出 “春堂八宝糕”。并创立春堂八宝食品店。
  春堂八宝糕,是选取优质糯米、大红豆、赤小豆、豇豆、花生米、乐陵小枣、北京果脯、宁夏枸杞、新疆葡萄干、莲子等纯天然原料,按一定比例配方,经数道工序精制而成,各种原料保持天然色彩,晶莹剔透,自然亮丽,糕点拼图巧妙,不含色素,含糖量低,口味纯正,老少皆宜,既可冷吃,又可热食,不仅味道甜美香嫩,具有保健作用,而且造型美观,赏心悦目,是一种集艺术、保健、喜庆于一体的绿色美食和礼品。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任何糕类的全新食品,它的配方和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该产品为广大城乡民众所喜爱,是人们过生日、祝寿和日常生活追捧的上佳礼品与食品,在当地食“春堂八宝糕”已成为一种时尚。
  春堂八宝糕,199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贸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2005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007年作为中国南极考察团专用食品登上南极大陆,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南极考察团,产生很大影响。
  5、昌邑粽子
  粽子是华夏民族的经典食品,但是昌邑民间“粽”味更浓,昌邑的农村中经常可以听到“拉乡”卖粽子的生意人的吆喝声,交上钱,他给你剥了粽子,小孩子们就可以握着粽子的内皮(粽叶——苇叶)蹦蹦跳跳的一边品尝美味一边在道上玩耍了,而外皮(粽子外面的那层粽叶)卖粽子的手艺人要收回,用于再次使用,所以农村中叫买粽子为“剥粽子”。至于这两层皮工艺,也可能是为了为新鲜的粽子保温吧?因为卖粽子的人总是喜欢吆喝“卖热粽子啦”,也就是说趁热吃是最可口的。这个食品老年人也特愿意吃,因为粽子发粘,容易咬,略带甜味,更方便老年人进食。昌邑奎聚街办宫家鄑水村是远近文明的粽子村,该村自古沿袭粽子制作传统,在解放前就有很多粽子作坊,在用小推车步行叫卖的年代竟然都卖到寒亭坊子等地。每当五月端午以前,该村就家家户户开始包制粽子,一片繁忙景象,还没进村你就可以看到村口凑在一起整粽叶的人了。在昌邑的各超市里你也会发现几乎每个超市都常年经营粽子,昌邑人的口味让这些商家入乡随俗了。
  6、萨其玛
  满族的名点,传说是一位满族将军流传下来的。因为他喜欢甜食,好打猎,为了携带方便,便制作了这样一种糕点。做法是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熟黄豆面搓成条状,用油炸,然后切成块,再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即成。从前满族用它做供神用品,称为“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黄豆面,便成了“糖缠”,更名萨其玛。现在的萨其玛以鸡蛋和白面为原料,做成细条,过油煎炸,再加入蜂蜜、白糖、瓜子仁,成为金黄色糕点。压切成块后,糕面上洒上青红丝,其形美观,其味香甜可口。还有一种面加红糖,艳如芙蓉的萨其玛,于是又有了一个漂亮的名字——芙蓉糕。
  7、太阳糕
  满族有个传说,农历二月初一是太阳的生日。这天人们要用米粉做成太阳形状的糕,另外糯米面捏十二只各种颜色的小鸡,围绕着太阳作金鸡报晓之状,孩子们除了吃太阳糕,还可以玩小鸡,以示给太阳过生日,后来便有了以糯米粉做的甜食——太阳糕。
  8、乌塔
  用奶皮子卷蜜糕及制作芝麻盐奶卷,或用糖和酥酪制软奶子饽饽,满语称“乌塔”。其中又分水乌塔和奶乌塔两种。有人称赞乌塔时说:“于天极寒时,乘夜造出,洁白如霜,食之口中如嚼雪,真北方之奇味也。”
  9、刚 啷、光头
  是专卖满族特有风味的点心铺“义聚成”制作的糕点。主要原料为白面和粘米面,蒸后加入白糖在制成圆形小厚饼,中间有眼的叫做“刚啷”,中间突起无眼的叫做“光头”。烤制后其色如玉,味腻如脂,并且成为可以观赏的艺术品。
  10、芝麻片
  芝麻去皮,与糖汁擀压而成,其薄如纸,光泽如镜,手拿不粘,到口栈脆,其中糖汁的老嫩,压力匀衡,恰倒好处,都堪称绝活,适销于冬季。
  11、蜜食
  也称蜜三刀,枣红色,是在正面切三条刀痕而闻名,是用精粉、蔗糖、糖饴,经过油香炸制、灌浆等工艺而成,色泽光滑油润,口感酥软,中间含以浆汁,咬开后,顺口流出,倍感香甜。
  12、绿豆糕
  把绿豆煮后去皮磨粉,加蔗糖、香油,成型后蒸制而成,切成方块,成黄绿色,中间夹一层豆沙,有浓厚的香油味,口感细软,是春季的应时糕点,有败火解热之功能。吃的时候如果泡一壶马上鲜绿茶,更有一种清新感。
  13、油炸糖糕
  是在街头上随卖随做的小吃,先用开水烫熟的面醒透后,做成直径10公分一个的面皮,包上白糖,并加入青红丝、玫瑰酱、芝麻等成馅,用手拍成圆饼,放入温油中炸,不断搅动,呈金黄色后出锅。最好是趁热吃,外酥里嫩,咬开后糖馅成浆,从中流出,散发出调料的香味。油炸糖糕,是青州原东南城根的脱姓家族的传统产品。
  14、高密大蜜枣
  是高密的民间特色小吃,在周围县市区广负盛名,是每年过春节家家户户摆供祭祀的必备之物。高密的大蜜枣以皮薄酥脆、清香蜜甜、食而不腻着称于世,它形态圆满,馅松不散,皮薄不裂,表面芝麻均匀,不生不糊,微黄香甜,味美纯正,营养丰富,八个一斤,大小一致,深受消费者欢迎。
  高密大蜜枣,因以蜂蜜调制而得名“蜜枣”,产品选料考究,多选用当地产或周边县市产的特色原料,以蜂蜜、香油、芝麻、糖和面粉为主料,以玫瑰、冰糖、红绿丝、核桃丝、瓜子仁和米稀等为辅料,经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加工而成。
  高密大蜜枣,选料上乘,用料近二十种,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加工而成。首先筛选粒大、丰满、香浓的高密双羊芝麻,用钢砖在笸箩里搓压去皮;用石磨推的面粉加香油、蔗糖拌和成糖油面;将玫瑰、冰糖、红绿丝、桃仁、瓜子仁、米稀等包入糖油面皮内,再经油炸、熬糖、加蜜、蘸糖、滚芝麻等工序,香甜可口的大蜜枣就制作完成了。
  高密大蜜枣除选料考究之外,关键在于皮薄而不裂,油炸熟而不糊,炸出香味,熬糖要熬到火候,做成蜜枣掰开能拉出丝来才行。油炸和熬糖稀的火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全凭果子匠们(高密方言,即中国传统糕点师)多年的实践经验来体现。
  三、肉食类:
  1、芝畔烧肉
  芝畔烧肉是安丘名吃,产于安丘市景芝镇芝畔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主料是猪头和猪肠、肚、蹄、心、肝、肺等,采用明朝宫廷膳食秘方,添加20多种中药,经洗、揉、煮、熏、烤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制作时,先用细盐将主料轻搓几遍,然后放入原汤锅中,同时放入用纱袋包好的豆蔻、砂仁、肉桂、八角、茴香等佐料,约两小时左右将熟肉捞出控水,放在另一锅内铁箅子上,不加水,用急火将铁锅烧红,再将红糖、谷糠洒在锅底,用锅内腾起的青烟将肉熏成橙黄色即成。
  芝畔烧肉以其营养丰富、口味独特、食之爽口、肥而不腻、延年前寿等特点,被收入《山东名吃大全》,荣获1997年第14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农副产品博览会金奖。
  2、青州夹河驴肉
  夹河肉制品加工区域以加工驴肉而闻名,有着几百年悠久的历史。成品后的驴肉色泽红润,瘦而不柴,烂而不松,浓香四溢,具有保健功能,享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之美誉。明朝由藩居青州的衡王带入宫中遂成为朝廷贡品,于是闻名遐迩,被誉为“青州府第一名吃”。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夹河驴肉”成为青州地方名吃,在省内外有着一定影响。
  3、庙子全羊
  庙子烹调的羊肉,技艺精湛,色、味、香、形俱佳,享有很高的声誉。庙子全羊的做法有很多种花样,把羊的身体和五脏的各种不同组织,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做出各种菜肴,叫全羊宴。一只全羊可做菜八十多种。背部、臀部有较多的肌肉,可做成溜羊茸、网油羊肉、木须肉、宫爆羊肉、清汁圆汤等;腹部、头部、四肢肌肉较少,可做成糖醋羊排、烧羊头、扒羊蹄、焖羊腿等;腑脏可做成烩天花、卤羊肝、爆腰花、拌羊肚、烩三样等。这些菜肴在制作上,刀工精细,调味考究。炸、溜、爆、烧,脆嫩爽鲜,焖、炖、煨、炒,醇而不腻。选用羊身各个部位合而做成的“全羊汤”,酸辣麻香,清素不膻。用眼耳舌心等做成的“明开夜合、迎风扇、迎香草、五福玲珑、八仙过海等菜肴,质脆而嫩,味美形奇。
  4、青州满族鹿尾儿
  形似灌肠,用料有鲜猪肝、生鸡蛋、海米、肥肉丁。制作时先把鲜猪肝剁碎再加上鸡蛋、海米、肥肉丁用高汤和粉团搅成糊状,灌入肠衣内,下锅煮熟、晾干,然后用油炸。吃时切成片,鲜嫩松软,别具风味。
  5、白肉血肠
  原先这种肉食为祭祀供品,即杀完猪后用猪血加佐料灌肠,再放入水中煮熟,祭祀后用刀切片分食。白肉是刚宰杀的新鲜猪肉,用清水炖煮,不加盐和酱油,保持其猪肉的本色,故称“白肉”。白肉是否鲜嫩好吃,首先在于选猪。满族祭祀必须是纯黑色的公猪,而且必须是骟过的,这种猪吃起来鲜嫩,富有营养。猪宰杀后刮毛留皮分成八大块。先供生,后供熟,然后切成片,盛入盘内,蘸酱油和调料食用,其味鲜美可口。因为它先敬神敬祖故称“福肉”,满族语叫“阿木孙肉”。
  6、清真酱牛肉
  青州清真酱牛肉具有浓厚的回族风俗传统风味。其选料精细要求加工的肉必须是经阿訇诵经后亲自操宰的,并要求干净卫生。制作上严格按照祖传秘方和操作规程。这样加工成的肉品用刀切开后断面如花糕状,清香浓郁、咸淡适中、劲道可口、食后余香回味悠长,营养价值极高。青州清真酱牛肉经历代传承仍保持原汁原味,是地道、绿色、安全的健康食品。清真酱牛肉不仅味美,民族风格浓郁;并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E、锌、硒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经常食用有壮力、养颜、益智等多重功效。适合各民族群众消费需求,为打造老字号品牌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
  7、青州羊蹄
  羊蹄经过开水退毛、烤燎后,挂在通风处,自然风干,完全去掉水份,象干柴一样,然后储藏起来。一年的库存,等进入腊月后,放水中浸泡,使其吸收水份,逐渐还原,并反复换水洗净,下锅煮烂、凉干,待正月初一春节吃羊蹄。它烂而不腻,不膻不腥,口感劲道,香味特殊,不仅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也是春节正月馈赠亲友的礼品。煮羊蹄的汤冷冻后,呈胶状,有弹性,叫“羊蹄汤”加醋、香油、蒜调拌后是下酒的佳肴。
  8、老汤牛肉
  顾名思义,就是用陈年老汤煮的牛肉。青州的牛肉属于这种煮法,群众习惯地叫做老汤牛肉。上世纪五十年代前,青州东关有十几家较大的牛肉作坊,都有直径1米多的大铁锅,可容全牛入锅。把牛肉反复洗净后,码入锅中,锅底垫以牛排,然后放入老汤,加硬水、适量的盐。用木柴煮。先急后缓,再“淤”。约4—5小时即可煮熟,老汤可以延缓使用,一家中断,相互调剂。开锅煮出的牛肉,原汁原味,不带较味香料味道,走到作坊门口,就能闻到牛肉老汤的浑厚幽香的气味。买牛肉带一汤罐,在热腾腾的锅上,挑选你中意想吃的部位,什么三带葫芦、牛头腱子等等,再舀上一瓢老汤,上面飘着金黄的油花,可使你大饱口福,且回味无穷。卖牛肉的一般都有固定摊点,不但遍及城市主要街口和各大集市,而且延伸到了临近的昌乐、寿光、临朐、临淄等县市区。
  9、青州熟羊肉
  以嫩烂为特点,青州亦是以清煮为主,掌握好火候,使其恰到好处烂而不腻。夏季吃“伏羊”或羊羔,冬季则吃较肥一些的老山羊。羊头特别烂,人们都爱吃。特别是十冬腊月,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时候,用沙锅炖上半肥半瘦的熟羊肉或羊头肉,再切上豆腐,加上香菜、香油,三五知己,围在炉旁喝着老烧酒,相互间谈笑风生,大有“室外寒风吹,事内温如春”的感受。
  10、高密市姚哥庄烤鸡
  在高密有着悠久的历史,高密人俗称为“烧鸡”,都是整只烤制而成。特色是油光滑泽、皮酥肉嫩、清香飘逸、形态饱满,色香味俱佳。在消费者中有着良好的口碑。适合大众消费、居家餐饮、礼品馈赠。
  11、潍坊朝天锅
  朝天锅是山东潍坊地方名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民间早市,流传至今。潍坊朝天锅经不断改进于1997年分别被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贸易厅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
  朝天锅据说与郑板桥有关。当年,郑板桥治理潍坊时,对民间疾苦十分关心。某年腊月,他微服赶集以了解民情,见当时潍县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便命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铁锅,为路人煮菜热饭,锅内煮着鸡、猪的肚与肠、肉丸子、豆腐干等。汤沸肉烂,顾客围锅而坐,由掌锅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和酱油等,并备有薄面饼,随意自用,因锅无盖,人们便称之为“朝天锅”。
  据《潍城政协文史资料》第三辑上介绍:"设于集市,露天支锅,围一秫秸箔,名朝天锅。以锅台为桌,食者围锅而坐,吃饼卷肉(猪下货)、肉丸子、鸡蛋,用木勺喝汤,佐以疙瘩咸菜和葱白。由于就餐时消费者参与性强,加上价位适中,肥而不腻,营养丰富,味美可口,朝天锅自然深受当地市民喜爱。
  “朝天锅”的发展前景,有其独特之处。一是真正具有潍坊地方特色的名菜、点品牌不响,知名度不大,“朝天锅”可填补“空白”;二是“朝天锅”的名牌效应,使潍坊的饮食文化发展提高了新的层次。特别是自十芴园宾馆的“朝天锅”走出潍坊,走向全国的“山东名小吃”、“中华名小吃”荣誉称号获得之后,的确给潍坊增添了光彩,带来了效益,使潍坊饮食的知名度一夜之间誉满全国,带动了旅游业、餐饮业和各项服务行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民间组织潍坊烹饪协会与各地烹饪协会的互相交流。
  12、临朐全羊宴
  临朐是山区县,各类饲草资源比较丰富。五井、寺头、沂山等乡镇的农民有养黑山羊的习惯。这种黑山羊,名为“沂蒙黑山羊”,是全国的优良品种,山东省最好的羊品种。这种羊特别爱运动,雅称“黑麒麟”或“墨麒麟”,俗称“山羊猴子”,极善登高攀岩。山区生态环境优美,山好水好空气好。可以说,农民养的羊吃的是优质饲草,春夏季节吃的多是鲜嫩草梢,其中有不少中草药,喝的是清澈干净的山间溪流和山泉之水,呼吸的是“天然氧”,穿行在山风中,沐浴在日光下。因此,黑山羊肉质鲜嫩,脂肪含量低,营养丰富,并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养胃驱寒、强阴壮阳的滋补功能。用沂蒙黑山羊加工制作的“临朐全羊”,具有“不膻不腻,鲜美无比,滋阴壮阳,男女皆宜”的特点。因其风味独特,广受欢迎,名闻遐迩,成为“山东地方名吃”,居临朐名吃之首。
  “临朐全羊”,是在宫廷“全羊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代,临朐城里有一家菜庄,名“德顺楼”,烹调羊肉驰名齐鲁。因旧时临朐属青州,曾有“青州游,莫过德顺楼”之说。后经历代厨师不断发掘创新,无论是从菜品特点,还是烹调技艺方面,“临朐全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如今,“临朐全羊”主要有三种吃法:“全羊汤”、“手扒羊肉”和“全羊宴”。
  “全羊汤”,俗称“大锅羊肉”。选用临朐青石山上三年以上的羯(经过阉割的公羊)黑山羊为主料。宰杀前只饮水,不喂食,使其空腹。宰杀后,将整身肉分割为6—8块,头、蹄及整身肉先入锅,内脏肉复上,加适量山泉水和盐,水烧开后放肉,水沸时去沫,再用温火煮2—3小时熟烂出锅,剔除骨头挂凉,然后将整身肉顺丝切片,内脏肉横丝切片,一并与原羊肉汤入锅煮沸,再将适量葱丝、香菜段、胡椒面、香油、味精放汤盆中倒入锅内,“全羊汤”即成。这种用全只羊的各部位肉,包括头、蹄、肝、肺、心、肠、血一起合做成的“全羊汤”,就象用各种酒兑成的风味独特的鸡尾酒一样,因羊的各部位肉都有独特风味,合做一起,恰到好处地产生了一种独有的美味,吃起来肥而不腻、醇厚鲜美。再加上临朐传统的羊肉烹调手法、肉与水的比例、加料、煮法、原汁老汤等方面的一整套特有技术,于是,这“全羊汤”便愈加芳香四溢了。
  “手扒羊肉”,是由全羊汤发展而来的。制作方法:将带骨生羊肉、头、蹄剁块,放入开水锅内煮熟烂,吃时蘸香菜末、葱末、蒜末、胡椒粉、盐、甜面酱、酱油、味精、辣椒油等作料,跟随一盆原汁老汤,边吃边喝,回味无穷。
  “全羊宴”是把羊的躯体和内脏不同部位的肉,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做成各种佳肴。从羊血开始,按宰杀的顺序,割到哪个部位,即以哪个部位的全部或部分,分别施以烹、炒、煎、炸、烧、烤、蒸、闷、炝、拌等不同的烹饪方法,加入酸、甜、辣、咸等各种不同的佐料,分别制成各种各样的成品菜。最后,再上一盆各部混炖的全羊汤,组成味道极佳、风味独特的“全羊宴”。
  成菜的羊体部位有:羊血、羊脑、羊蹄、羊腿、羊肝、羊肺、羊心、羊脾、羊肠、羊里脊、羊肚、羊口条、羊腰子、羊头、羊排、羊耳、羊唇、羊项、羊百页、羊肺管、羊食管、羊鞭、羊尾、羊眼、羊蹄筋、羊宝、眼皮肉、羊髓、鼻软骨等。
  成菜的名称,则是根据各个部位不同的烹调方法,分别冠以不同的名称。例如:羊头的名称,根据成菜的制作方法,分别冠以红扒羊头、麻辣羊头、香酥羊头、栗子羊头等;羊肚成菜的名称,又可分为清拌羊肚、爆炒羊肚、红烧羊肚、芥菜羊肚等。也就是说,羊体的各个部位,可根据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菜肴。
  “临朐全羊宴”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张梅五先生创始——高乃治传承——王光成发展而来,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全羊宴起初是由张梅五尝试将羊体分割部位单独成菜上席,逐步形成宴席---全羊席。当时,分别成菜的羊体部位从头到尾有24个部位、72道菜,碟和碗盛装,分“八八、十二八、十六八”数种席口。首创“全羊席”,很受广大食客青睐,五井“张家店”张梅五闻名遐迩,被冠以“河西第一勺”美名。
  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在“张家店”帮厨的高乃治先生,在五井煤矿食堂重新操起了“全羊席”旧业,从1979年到1984年数十次接受县招待所等地邀请,为一些重要来宾制作“全羊席”。
  1985年春,时任五井供销社饭店厨师的王光成(现为中餐烹调高级技师、中国烹饪大师),曾多次到高乃治师傅家中请教,得高师傅亲传。经其多年研究、整理、完善、发展,王光成将原来的全羊入菜的24个部位发掘、创新到30个部位,将传统的72道菜,创造、翻新到128道菜,盛装容器改碟碗为用盘,同时规范了各道菜的名称,虽系全羊菜却无一带“羊”字的名称。从此,传统的“全羊席”逐步被“全羊宴”取代,并实现了由“五井全羊席”到“临朐全羊宴”的历史性的改变。
  全羊宴的每道菜,选料讲究,均选自青石山上的上等黑山羊,全羊菜品具有软烂、清淡、味口宜中以及酸、辣、和谐、不腥不膻、脆、嫩、鲜香之特点。 1991年,“五井全羊宴”正式冠名为“临朐全羊宴”。1998年王光成创作的“光成”牌“全羊宴”被评为潍坊“地方名吃”。2006年“光成”牌“全羊宴”被评为“山东名宴”。在当地制作全羊宴叫得响的企业主要有光成大酒店、五井供销宾馆、九福来大酒店等几家酒店。
  13、临朐烤全羊
  临朐烤全羊采用一年生黑山乳羊, 宰杀后,用100度开水烫全身,退毛,取内脏,用清水洗干净晾干,加入配料、主,调料入味,再晾干后刷上糖色,上笼蒸制七成熟,再入烤炉烤熟,装盘媃中,配以葱段、蒜泥、面酱、荷中饼。肉鲜味美油光红亮,入口外酥里嫩。具有补气养利肺血,暖中补虚、性甘温而不燥、益肝益肾、养胆明目、开胃健脾、养颜美容之功效。
  2011年10月,在“海正杯”山东省首届鲁菜创新大赛潍坊赛区选拔赛中,临朐宾馆贵宾楼厨师长刘明华制作的“临朐烤全羊”获得金奖,并被纳入潍坊地方标准创新菜名录。
  14、诸城烧烤
  始创于东汉桓帝年间,延续至北宋神宗时,相传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知密州(今诸城),在府衙内,绕松柏苦吟,偶至府厨,只见煮熟的猪肉皮白而多鬃毛,便让厨师取来院内松柏枝烧烤,谁知,烧烤过后的猪肉奇香无比,口味独特,苏东坡谓之一奇。后此方传入民间,日臻完善,成为诸城肉食制品的一个特殊工艺—中粮烧烤工艺,中粮烧烤已通过国家QS认证,在2006年被评为“首届诸城名吃”,2011年我们已向国家商标局申报“诸城烧烤”商标的注册,是佳节馈赠亲朋,餐桌上的理想之品。
  四、汤羹类:
  1、咸汤
  昌邑人的专利,其他地区很少有人会做,尽管近几年国内各种粥店大行其道,但不管高低档次,很少有能做出正宗昌邑咸汤的大厨。
  作料:小麦粉、海鲜 [蛤蜊(昌邑读gala)肉、虾虎肉、扇贝或者蛏子肉。以上几种鲜美海产肉,可以配比使用或者单独下锅,昌邑人最喜欢蛤蜊肉的咸汤。
  (1)、鲜蛤蜊买回家后浇上清水,让蛤蜊把肚子里的泥沙都吐出来,否则吃的时候牙碜(就是沙子会硌牙),然后把蛤蜊煮熟,把肉剥出来。煮蛤蜊的汤绝不能倒掉,那是原汤巨鲜,拿来做底汤是最好味儿。
  (2)、蛤蜊肉里打上俩鸡蛋,搅匀备用。
  (3)、取适量面粉放盆子里,一手拿一双竹筷,另一手拿一小水壶,一点点往面里加水,用筷子使劲搅拌,直到把面粉甩成一个个黄豆大小的面疙瘩。加水要慢,否则疙瘩变成面团啦。
  (4)、煮蛤蜊的汤沉淀后倒入锅里。汤底会有细沙,所以有此步骤。
  (5)、汤中加水烧开,加姜末和葱花,然后下面疙瘩。下时要用筷子迅速打开以避免粘在一起。再开锅时,将蛤蜊和鸡蛋慢慢顺锅沿淋进去,注意不要一下子倒成一堆,要象打鸡蛋花那样。
  (6)、汤里本来就有咸度,所以可以少加盐或不加盐,根据口味定。
  (7)、开锅停火,撒上香菜、韭菜,淋香油。
  2、青州酸梅汤
  是人们夏季防暑降温的常用饮料。其做法是使玉米面团发酵有酸味,然后用特制工具挤压成条,直接下入烧开的汤中。捞出后再拌以佐料或蔬菜,连汤盛出。其味酸甜,夏日食用清凉爽口。后来青州满族人将这一传统食品加以改造,用料上更换成了青州特产的柿饼、杏干等,煮熟后捣烂成汤,放入冰糖、薄荷霜,用罐封存,夏日加以冰镇。味酸冰凉,防暑降温,便改名为“酸梅汤”。
  3、青州油茶
  是回民冬季常用的食品,它的制作方法是:把牛油或牛骨髓与香油混合溶化,烧开后,加入葱花、姜末、精盐。然后加入适量的面粉,抄拌均匀至金黄色,倒出晾透,放入核桃仁、芝麻、瓜子等。食用时把1—2匙放入碗中,用开水冲开,一般作为早点用,带上旅行出差,浸泡食用也很方便,不但营养丰富,而且香味特殊。
  4、青州大米黏粥
  把洗去面筋的面粉浆(淀粉部分)加入煮熟的大米、绿豆烧煮而成。夏季加入适量的栀子水,呈现黄色。由于火候和工艺的控制,煮开花的绿豆和大米,均匀的分布在粥中,上不浮,下不沉,喝起来黏不沾口,并有一种清爽感,不仅常年可用于早点,而且在夏季还可以消暑解渴。冬天则改为咸的,不放绿豆和栀子水,改加粉条、豆腐、豇豆,又是一种风味,喝一碗便觉得热乎乎的。做粥洗出的面筋,经过炒色、酱油腌制,再加入香油、香菜末,成为喝粥不可缺少的小菜。
  5、糗糕
  是用黍米加大枣及花生仁等煮成的。稠于粥而黏,吃起来黏而甜,有特殊的米香味,是回民过生日、迁新居、新婚后的三日及小儿百岁必备食品。既是一种美食,又有“高”的偕意,象征着高升、高寿,含有吉庆的意思。一般米糕都是经过蒸制而成,糗糕则是经过水煮和不断搅动而成,所以人们把搅动叫做“糗”,习惯地称其为糗糕,以区别于其他糕类。
  6、孙氏疙瘩汤
  疙瘩汤是高密地区民间一种常见的面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又当汤又当菜的简单美食。制作材料以面为主,辅料有青菜、海鲜、五花肉、鸡蛋、花生油、香菜、香油等。现在的疙瘩汤有多种口味,有肉有菜,荤素搭配,还可以加海鲜,又营养、开胃、养生,做起来还简单。适应各个消费群体。
  五、酱菜类:
  1、昌邑豆酱和豆豉
  豆酱和豆豉(chi)也是昌邑农家常见的小菜种类,豆酱是将黄豆煮熟,然后取出去水让它自己发酵而成,豆豉则是用发酵好的大豆加面萝卜、青萝卜片调和,加花椒、食盐等调料,然后再放置发酵数日,即可食用。
  2、虾酱
  昌邑北部沿海特产,虾酱一般由在海上“使船”的船工现场制造,百姓仅仅购买了来吃,但是北部沿海一带农村也有百姓自己在家里做虾酱的。不过虾酱的腥味特浓,没有吃过这个东西的人乍一吃还真享用不了,而习惯了的却常年离不了这一口了,特别是大葱蘸虾酱,非常对味的地方小吃,如今昌邑本地很多饭店都特意上这个小菜。
  3、蟹酱
  蟹酱的腌制比虾酱简单,到集市上买几斤鲜蟹子回家用两剁上葱花,和辣椒丝(三者的比例根据各家自己的口味定,没有严格要求)然后浇上煮好的盐水(要等盐水凉了以后),过几日打开罐子,一般外地人无法享受发制腥香扑鼻而来,但是地道的昌邑人都很留恋这种过去曾经盛行昌邑北部的特色小吃,甚至每每回忆起它的味道都是那么朴实亲切。
  4、咸蟹子
  昌邑人都爱吃的东西,冬天把鲜蟹子控干放进坛里,放一层蟹子,铺厚厚一层粗盐,然后密封起来,放上几天。打开坛子一股腥鲜味扑鼻而来,蟹子肉还是生的,直接吃,这东西特咸,吃一点就要咬一大口馒头,而且最好吃的还是壳上的黄,鲜美至极啊!
  5、鱼披
  昌邑北部沿海的一种特色小吃,现在快要绝迹了,只有少数老渔民还会做,就是把刚捕捞上来的鱼鱼肚剖开,钉在木板上晒,说起来简单,可是这也是技术活,现在这种鱼披只能在昌邑下营一带的农村才能吃到,而且不卖,就算有也很少,我是没有吃过,听说这几年越来越少了!
  6、昌邑咸菜
  咸菜是最常见的昌邑民间小菜(用芥菜疙瘩在盐水缸里腌制而成)。本来绿头白屁股的芥菜疙瘩经过一段时间的腌制以后就变成褐色,并且没有了原来的脆性,变的柔软韧性了,也失去芥菜原有的“辣喉气”,这样的咸菜就可以食用了。咸菜切成丝以后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油锅炒着吃或香油拌着吃。
  7、青州酸白菜
  以鲜白菜为料,一棵分切成六半或半,放在大锅内用开水激,然后放入大缸内分层储存,保持原汤不动,十几天后便可食用。这样既保存了白菜的鲜嫩脆的特色,又能百煮不烂,宫廷宴中的“野鸡酸菜汤”就是用酸白菜。过去没有大棚蔬菜,每到鲜菜缺少的冬季,原野上一片白茫茫的,把炉火烧旺,在肉锅里炖上白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吃起来爽口开胃,别有情趣。
  8、羊口老咸菜
  寿光民间有一种普及的腌菜称为“辣疙瘩”。因其腌制时间越长越好吃,所以人称之为老咸菜。而寿光老咸菜尤以羊口产的味道最好,是因为配料不同工艺独特的原因。正宗的羊口老咸菜以鱼卤腌制,在腌制过程中还加入了一些纯正的虾油,使得味道更加的独特。它有着棕红的颜色,油油亮亮的,吃在嘴里有点咸,但是很香很脆。腌制过程是:得鱼卤后,先晒鱼卤,使其发酵,除油。(须经过30天,每天缸内温度达到60℃)然后再进行腌制成菜,经多年的翻、晒、倒缸,而得家喻户晓的羊口老咸菜。2006年被寿光政府部门定为标志性“寿光地方名吃”。
  六、菜肴类:
  1、景芝小炒肉
  正综的景芝小炒肉有四种: 香菜小炒肉、韭菜小炒肉、蒜薹小炒肉、贡菜小炒肉。
  特点是其肉细如粉丝,加木耳、香油、茴香、虾米,其中一盘小炒肉中菜占三成、肉占七成。
  2、高崖炸鸡
  始于元朝末年,发源地为昌乐南部高崖一带,喻吉祥如意,为节日、喜庆日民间招待亲朋好友的一道肴馔。
  主料:宰杀洗净的嫩公鸡一只约(500克)。
  调配料:鸡蛋150克、面粉50克、淀粉50克、精盐10克、葱姜、味精、香油、料酒各适量、发好的松莪50克、炸油1000克(耗100克)。
  制作方法:(1)、把炸鸡剁成2厘米左右的块盛盆内加葱姜丝、食盐调味略腌。
  (2)、鸡蛋磕开抽出蛋黄盛碗内加入面粉,粉团合成浓糊。
  (3)、座锅放炸油烧至八成热,将鸡块逐一放糊内挂匀下油锅炸至皮成黄色捞出备用。
  (4)、座勺放清水(约500克)烧开,将炸好的鸡块、葱姜丝、八角、食盐、料酒放入水中,用慢火炖,不要翻动,半小时后再放入松莪、粉皮等,锅内水汁靠至少许时再放香菜梗、味精,淋上香油,出锅装盘。
  特点:色泽金黄,滑嫩浓香。
  3、蒸鸡白菜
  蒸鸡白菜相传始于清朝中期,昌乐县包庄乡一举子春节前进京赶考时,村民们为了表示自己的一片真心,在欢送时特意做的这道菜,愿这位举子象“蒸鸡白菜”一样蒸蒸日上,大吉(鸡)大利。考中为官后,举子清正廉明,爱民如子,一生清白,深受乡里赞誉。此后这道菜不断延伸,地域不断扩大,临朐、安丘北部也非常盛行。
  主料:嫩公鸡一只(750)、嫩大白菜芯一棵(1000克)。
  调配料:豆油250克,精盐50克。葱、姜、八角、味精、香油各适量。
  制作方法:(1)、宰杀洗净的小鸡先用油里外搓抹均匀,再放入葱姜丝、八角、食盐煨上口腌制约两个小时。
  (2)、取砂锅,将白菜切成大块先放锅底一层,再将鸡放入,然后再把其余白菜均匀排放在鸡上面,加上调料盖好锅盖置入微火蒸煮约两个小时即酥透,香味四溢即可离火,凉热均可食之。
  特点:鸡肉鲜嫩味醇,白菜嫩滑清香,爽口不腻,百吃不厌,尤以凉透装盘淋上香油,味道最佳。
  4、三八全鸡
  原名“昌乐全鸡”,系昌乐县城萧氏祖先创制于清朝末年的一种地方名吃。当时萧氏祖上在县城当铺巷开设一家“广兴号”饭庄,“广兴号”制作的全鸡以其工艺考究、风味独特享誉县城,当地居民,四方商族多来此品尝。经肖氏几代人的努力,这一传统名吃盛名远播,历经百年而不衰。
  改革开放以来,萧氏后人萧传祥之妻刘玉芬在继承“昌乐全鸡”祖传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结合营养学、美食学的新理论,几经改进配方,完善制作工艺,研制出“三八全鸡”,使这一百年名吃又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昌乐通讯》、《潍坊日报》等媒体多有报道。
  “三八全鸡"使以本地产优质笨公鸡为主料,无污染、无公害,再配以十几种辅料精制而成的。鸡为雉科动物,鸡肉鲜嫩味美,营养丰富,素为人们所喜食。清代袁牧赞之:“鸡功最巨,诸菜赖之。”从药用方面看,鸡肉性味甘平,微温。入脾、胃经,具有温中益气,滋养五脏,补经填髓,固胎利产之功能。《随息居饮食谱》认为:“鸡,甘温。补虚,暖胃,强筋骨,续绝伤,活血调经。“从营养学成分看,鸡肉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病患者的理想食品,每1 00克中含蛋白质23.3克,约为牛肉的1.5倍,羊肉的2倍,猪肉的2.5倍;含脂肪酸约为1.2克,是牛肉的1/20,羊肉的1/24.,猪肉的1/49,且所含脂肪酸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此外,还有钙、磷、铁、维生素A、A1、B2等营养成分。以鸡入菜,营养丰富,味美可口,确为百菜之首。
  八角、桂皮、砂仁、构杞等名贵中草药,据医学典籍介绍,具有调味开胃,解痉镇痛,健胃祛风,强心利尿,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清除肠道积滞,促进消化的作用,与鸡同食,风味独特,功效显着。
  三八全鸡自面世以来,深受大众喜爱、盛名远扬,销量逐年递增,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名吃,199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荣誉称号,2000年10月成功注册了商标;1997年和2001年连续两届被认定为“潍坊名吃”;2004年又被认定为“昌乐名吃”,高科技产品真空包装“三八全鸡”2001年获世界蓝天杯金奖。2003年和2005年均被潍坊市人民政府评为“百佳个体工商户”;2005年被评为昌乐县“十佳饭店”。“三八全鸡”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入口细嫩,回味无穷,是宴请宾朋、家庭聚会的美味佳肴。“三八全鸡店”总经理刘玉芬偕全体员工愿以良好的信誉,优质的服务,欢迎四海宾朋光临惠顾。
  5、酥鱼咸菜
  昌邑人很爱吃的一种小菜,用鲫鱼,咸菜疙瘩切的片,白菜叶,加上一些材料一起煮出来的!味道奇特,鲫鱼鲜美,咸菜软糯,非常好吃。如果要吃正宗的酥鱼咸菜要冒点险,真正正宗的酥鱼咸菜是要放罂粟果的!别的地方是见不到,也享用不了的!
  6、虾酱油拌葱花
  说起虾酱油昌邑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特别是下营港一带出产的虾酱油更是物以稀为贵!拿来大葱把葱白切成几段,在切成丝,加点青椒丝,倒上少许虾酱油,淋上些许香油,就成了,如此简单的一道小菜却百吃不厌!让人爱又让人恨的一道菜!吃完满口的腥味和大葱的味道!却还是要吃。
  7、虎头鸡
  是寿光市的一道传统特色菜,最早起源于清朝时期的寿光王高
  村,因将鸡剁成块、挂糊炸成金黄色后,状如虎头,故名“王高虎头鸡”。其特点是:炖熟后鸡酥肉烂、醇香可口,鸡汤更是鲜美,为菜都人招待贵宾、喜庆宴席之必备美味。“老王高牌虎头鸡”于2006年被寿光政府部门定为标志性“寿光地方名吃”。
  8、扒古
  寿光民间的一种传统菜肴,民间称为“pagu”。制作材料:绿豆、菠菜、萝卜、水,制作方法其实很简单:将绿豆发出小芽,跟菠菜汁、绿萝卜一起用料理机打 成泥(传统制作方法是用石磨),保存的时候将水分挤出,捏成拳头大小的团状,颜色呈现暗绿色。烹调的时候先炝锅,放入大料、肉片、粉条等勾兑好汤汁,将筢菇团捏碎放入锅中,混合韭菜、香菜等中火加热五六分钟后,炒好出锅。上盘后的外形有点类似于蔬菜豆腐。90年代以前,北方乡村在冬天基本上吃不到太多的新鲜蔬菜,于是老百姓便利用手中的几项材料制作出各种菜肴,故而有了这道传统美食。扒谷是一种有着独特风味的营养品,老少皆宜,很受当地人的喜爱。“绿豆扒古”于2006年被寿光政府部门定为标志性“寿光地方名吃”。
  七、地方特色小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地方特色小吃的发展环境收到多种因素影响。
  纵观我市餐饮业发展现状,有如下特点。首先是几家大型酒店几乎占领了高档餐饮的市场份额,他们以海鲜为主打菜品,一现身便以高高在上的贵族自居;其次是中档餐饮,其显着的特点便是川菜各家连锁经营的名店大量涌入,将这一层次市场份额吃尽。为数不多的几家鲁味中档餐馆,要想成为弘扬本土饮食文化的中坚,也显得力不从心;第三,数量最为众多的子餐饮店,就因为毫无特色而往往被淹没于众餐馆之中,分不出点味道。
  ——缺乏一个标准化的机制。
  潍坊各地小吃虽有其独特的风味,但是缺乏一个集中的销售点,小吃摊点大多零散分布,而且经营者也没有规定统一的服装,显得杂乱无章。
  ——卫生条件不符,基础设施不够健全。
  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看到小吃的制作过程比较简陋,90%以上的摊点都是露天的,很多实物都暴露在空气中的,不符合食品卫生条件规定;制作设备简陋,缺乏规范。
  ——缺少自己的品牌注册和品牌连锁,以及制作标准。
  各种小吃都独具特色,无论是在口感上还是营养结构上,都优于其他小吃。但是大部分小吃没有自己的品牌,也缺乏一套制作标准,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吃的部分口味也在流逝,不能保证传统特色。品牌影响力较弱,缺乏字号和制作示范店,冒用招牌现象较多,市场品牌影响力度不够。
  ——缺乏创新,花样不多,形式单一。
  小吃的经营模式式相对单一,一个小吃点往往只经营1到2种小吃,这样就使得小吃的市场竞争力不足,很难在当今多元化的市场中生存下去。缺乏统一管理模式。店家各自为战,布局零散无序,店面规模大小不一,缺乏标准约束机制,形不成合力。
  ——宣传力度和社会关注度不够,。
  特色小吃,在口味跟外形上都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因宣传力度不够,关注度不够,没有闻名远扬,与全国性特色小吃相比知名度相差甚远,还需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缺乏一种文化氛围。
  很多时候,小吃是作为一种零食来增进和联络感情,所以小吃除了色香味,还讲究一种氛围和情调。有旅客曾经反映:“我们去其他城市旅游,总能吃到当地的名小吃,并了解到一些当地文化”。但来潍坊的游客却很难听到这样的评价。
  八、发展地方小吃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发展地方特色小吃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对策:
  1.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增强弘扬文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饮食文化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业的发展,将有力地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对推动全市服务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培植地方财源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对质量、特色、营养、品牌以及绿色食品的追求,更将呈上升趋势,这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潍坊小吃虽然多样,但制作形式较为单一,所以建议制作者要加强对当地小吃口味的研制,在维持原汁原味的同时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2.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饮食文化一条街,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加大对饮食文化的加宣传力度,帮助企业走向市场。各县市区要立足本地特点,对当地小吃进行包装宣传,当地政府要高度重视,要以建设饮食文化一条街为基础,保护和拓展发展空间,。
  3、将饮食文化与当地着名景观相结合。在景观处开设当地特色小吃经营网点,与其他旅游产品、当地文化同时推介。
  4.注重打造特色小吃知名品牌,引导企业开展品牌连锁经营。特色小吃的品牌化是当今小吃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特色小吃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程度也日益增强,可以说谁拥有了好的品牌,谁就能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要引导正确处理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关系,加快营销方式、消费环境、菜肴价格、服务质量、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要鼓励、引导、支持特色小吃不拘传统,大胆创新,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5.提升文化品位,增加饮食文化的附加值。饮食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人们吃什么,怎么吃,吃的目的,吃的效果,吃的观念,吃的情趣,吃的礼仪,都属于饮食文化范畴。它贯穿于餐饮企业经营和餐饮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饮食文化品位上去了,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客源。现在,提高饮食文化品位,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种发展趋势。要引导饮食文化就要注重企业的文化品位的提高,注重企业的无形资产的培育,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一日
  按照省商务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地方特色小吃调研工作的通知》之后,潍坊市商务局高度重视,对各县市区下发通知,并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部署。要求各地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特色小吃的调研征集工作。各地在调研过程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走访了众多餐饮企业,查阅了大量资料,并深入民间进行餐饮文化的挖掘整理,有的还通过媒体进行地方特色小吃征集。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共收集整理特色小吃:面点类20个;糕点类14个;肉食类14个;汤羹类6个;酱菜类8个;菜肴类8个。这些小吃基本代表了潍坊的餐饮特色和餐饮文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面点类:
  1、景芝三页饼
  景芝三页饼历史悠久,是安丘市景芝镇传统名吃,于300年前伴随着景芝酒的兴盛应运而生。相传昔日到景芝贩酒的客商络绎不绝,常在镇内饮酒用饭,当地居民便做起了卖饼生意。三页饼是以精面粉、豆油和食盐为原料。百斤精面粉配细盐3斤,兑水7斤。先将精面粉用湿盐水和成油条面状,再撕团擀饼,每张3个面剂儿,每个剂儿40克左右,擀至碗口大时,三页摞在一起,中间一页两面抹上适量豆油,再擀薄后,置饼于铁鏊之上,文火慢烧,边烙边转边翻,随时清除鏊上煳渣,烙至两面金黄,饼花大小、多少基本一致,不带煳花,晾透叠起放好,数日不爆不裂,柔软如初。为调众口,三页饼加工工艺逐渐改进,最后形成了三页如一,每页薄如纸、软如稠,焦柔相济,清香可口,一抖三开的三页饼,成为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为“三产灵芝真宝地”酒美饭香驰名,起到了配独为偶的作用。
  近年来,景芝三页饼走出安丘、走向齐鲁大地,成为好客山东人餐桌的美食和城乡馈赠亲朋的佳品。1987年,景芝三页饼获省优产品称号;其后,再获第十一届国际风筝会博览会金奖,第十二届国际风筝会参展荣誉奖;现已被列入《山东名吃大全》和《山东风物志》。
  2、马宋饼
  马宋饼发源于昌乐县马宋镇马宋村,故曰“马宋饼”,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数世不衰,久食不腻。199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贸易厅、潍坊市人民政府财贸办公室分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潍坊名吃”。
  制作方法:用温水和面,加少量食盐,面要软,每张饼用三块相等的面团,先在中间面团的两面抹上花生油,然后摞在一起用擀饼杖擀抻成直径为50厘米的圆形,放在饼鏊子上烙制而成。烙好后卷拿为一张,捆起来一拌擞即散为三页,每页几乎薄得透明,却厚薄均匀。
  特点:烙花细碎,熟而不糊,吃起来柔而筋力,松软可口,油丰而不腻,微咸透清香,开人口胃。
  3、年豆包
  昌邑人过年都要做的一种面食,把豇豆煮熟压一压,再用面包起来,蒸熟,豇豆没有完全压碎,可以看出豆子的形状!透过面皮可以看到鼓出来的豆子,可以直接吃,而最地道的吃法是把豆包挤碎,把里面的豇豆放进粥里,和粥吃!
  4、年糕
  昌邑的年糕与别处不同!他用黄米面做的,形状也不好看!上面顶着几个大红枣!就是这其貌不扬得东西却非常好吃,可以直接就糖吃,而最好吃的是把它切片蒸熟,放糖用油炒着吃!外面靠的酥焦,里面却软糯得不得了!超好吃!可也不能多吃!不好消化!
  5、青州煎饼
  青州人摊制的煎饼,薄如纸张,色如蛋黄,味道甜丝丝,香喷喷,曾是青州人的主要食品。青州煎饼用五谷杂粮煎制,上等的用百分之七十的小米,百分之三十的大豆,呈金黄色,柔软、劲道、香馥,不散口。生活在西南山里的人们,喜欢把做柿饼时削下来的柿皮等加进粮食内,磨制成煎饼,更是别有风味。煎饼的制作方法简单,把粮食用石磨磨成糊状,用勺子舀在烧热的鏊子上,再用煎饼筢子将面糊筢匀、刮薄,烙熟揭下来便成。但要注意掌握火候,如果火旺鏊子太热,煎饼容易烙糊揭碎;太凉了太冷了煎饼难以揭下。每摊几张,用蘸着豆油的抹布擦抹鏊子,使其滑润不粘。另外,青州煎饼还有一种叫“酸煎饼”,将磨糊发酵到微酸,加上适量的食盐,加工而成,具有味酸质嫩,可口开胃。
  6、葱油饼
  将面粉搅合到不硬不软的适宜状态,按照烙饼的鏊子大小,面团适当分成数块揉成团,擀成圆饼,将切好的葱花、备好的豆油、芝麻盐均匀的摊放在上面。然后再团在一起揉动,再擀成圆饼放上一层葱花油盐,作团揉动后擀成圆饼。在饼鏊子上慢火烙,待两面有了微黄的面花即可。用刀切成方块状,表皮薄脆,一层层重叠的里瓤,薄如婵翼,柔韧劲道,香气四溢。
  7、青州酥饼
  酥饼,系有特制的脂烙酥而得名。脂烙酥用上好的猪油,拌以适量蒸好的面粉,化油时加适量花椒、桂皮,油化后剔出已炸酥的花椒、桂皮,再和面成焰。火烧皮用香油和面,包制好入炉,用文火烘烤而成。其特点是皮酥,瓤有异香而不腻。
  8、软枣炒面
  软枣也称黑枣,是青州南部山区的土特产之一。做软枣炒面前,先将软枣水洗干净,仔细的剥去核儿。然后选好小麦,同样在清水中淘洗干净,放在太阳下晾晒干燥。再选好黄豆,黄豆的数量是小麦的三分之一,也可再少些。这些工作准备就绪后,生上灶火,在热大锅中,分别炒小麦和黄豆。用铁铲慢慢地搅动,这样能够炒得均匀。小麦炒至泛黄,有些爆花的程度,切忌灶火过于旺盛,如果大锅过热,小麦炒得过火,有了糊气味,做出的炒面就会发黑、发苦,既不雅观也不好吃。黄豆炒至放香,豆脐处呈显出开裂状既可。将软枣、炒熟的小麦、黄豆分别搬到石碾上,开始将小麦黄豆掺合在一起,摊在碾盘上轮番的碾压,用细箩一遍遍的箩成细面。然后把细面与软枣掺合在一起,在碾上慢慢碾压。由于软枣油软发粘,经过碾压后,形成一块块大如巴掌,小似茶碗口儿大小的饼状,白中带黄的平铺在碾底上。拣起来后一层层的叠放在一块,吃起来又香又甜十分可口。
  9、油香
  油香是回民的传统食品,相传元代从古波斯的布哈拉和赤思法罕传入中国。色红质软,味美醇香。其制作方法是:将用开水烫过的面、发酵面和干面,适当搭配均匀,做成圆饼,用香油、花生油放在油锅里炸熟,但一般不叫“炸”而称“下油”。回民做油香一般要请年长和有经验的人掌锅,下油前要洗大净,环境衣着清洁,不宜喧哗,不准非穆斯林者观望。种类有:咸油香、枣油香、柿子油香等。回民把油香视为珍重的食品,不得随便丢放或轻易送人。
  10、烧饼
  回民传统制作的烧饼,芝麻去皮,正面浅棕色,外焦里嫩,吃起来又酥又软,有特殊的香味。如果夹上熟牛肉或油条更为可口。五十年代最有名的烧饼铺数东关的张万贵与城里的丁凤友两家。那时候的烧饼炉,是用大缸紧靠墙壁架起来,缸口朝外,四周砌以土墼,缸下面烧无烟木炭火。烧饼贴在上面,传热和缓均匀。烧饼正面烤熟焦黄之后,底面仍有一定水分而保持软嫩。现在的烧饼炉,改用了铁板,传热快,底面一起熟,只有酥而不嫩了。
  11、烀糕
  烀在有些地方方言是“贴”的意思。烀糕的做法是在略小于锅口的篦子上先铺一层和好的黄米面(黍子面),然后再铺红枣、豇豆等,上面再盖一层黄米面,放在锅内蒸,四周靠在锅边上。等糕熟后,周围靠锅边的地方,烙上焦黄的硬边。吃起来中间是黏的,靠边部分是硬的,红枣和豇豆又松软又香甜。多半在秋冬季食用,宜热吃。
  12、汤面包子
  是用七成烫熟的面粉再和以生面做皮,加牛羊肉馅或馅做成的蒸包。皮薄面软,有透明感。馅成丸状,一边吃一边流汤,别有风味,一般是上街叫卖,供晚餐或夜宵,现在已不多见了。
  13、高密炉包
  是高密本地独有的特色面点。高密炉包的外形类似倒置的小笼包,底面金黄酥香,在油锅中煎制而成,向来以外皮“香、焦、酥、脆”,内馅“菜生、肉熟”着名,在周边地区享有盛誉。炉包用料讲究,以鲜猪肉、鲜韭菜、鲜白菜和上好的精面粉为主料,以海米、木耳及各种调料为辅料,精心加工。
  炉包的制作一般分为六个步骤:一、水加热后晾凉到40度左右,放入干酵母溶化后,静置10分钟,以激发其活性;   二、面粉+糖+盐+酵母水(注意不要让酵母和盐直接接触,影响活性),搅拌成面团,揉至光滑面团后,放入盆中,盖保鲜膜或湿布或锅盖,保持表皮不干裂,30度发酵60-80分钟,发至2-2.5倍大,手指沾干粉,戳洞不回缩,就算发酵充分;三、发好的面团排气后取出,分割成两份,最好盖湿布放置醒一会;四、将新鲜猪肉切成丁,加菜,加配料混合搅拌成馅;五、将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剂子,擀成小圆面皮填入馅,做成饺子形状的包子,比饺子大1-2倍,然后再用湿布覆盖放置发酵一会;六、平底锅中热油(油量比炒菜多一点),包子倒置放入略煎一下(注意火不要太大),一碗水加一点面粉调成面浆,倒入锅中,称为挂浆,要淹没到包子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盖锅盖小火闷至水干,炉包的底面出现焦酥硬壳(高密人俗称“嘎渣”),就制作完成,可以出锅食用。
  14、“吉祥”面花
  面花是从馒头演变而来的一种带有花样造型的面食,造型丰富多彩。高密面花,分两大类:一是简洁生动的贴花型,类似浮雕,这些纹饰细腻、喻意吉祥、巧夺天工、美仑美奂、精妙卓绝;二是夸张性强的变体型,选取花鸟虫鱼、瓜果菜蔬等自然对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造形夸张、栩栩如生的神、人、花、草,别出心裁、匠心独具,倾注着面花艺人巧妙构思的心血,饱含着深情的厚意。这都反映和体现了高密精妙绝伦的民间文化的积淀,展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地方风情和高密人的豪迈与细法。
  制作原料有:小麦面、玉米面、高梁面、红薯面,还有小米面、黄豆面、栗子面等等,以及自己榨取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汁液如:菠菜、南瓜、胡萝卜、紫甘蓝等等。制作工具有:剪刀、梳子、镊子、笔帽、瓶盖、或直或弯的钢筋、各种豆粒等等。
  高密面花制作要经过和面、发面、揉面、染面、造型、蒸、点染等步骤。
  要做好高密面花,和面是第一步,也是很难掌握的一步。老面引子与面粉的比例是:夏天,1斤半老面引子,需加10斤面粉。春、秋天,2斤老面引子,需加10斤半面粉。冬天,3斤老面引子,需加9斤面粉。和面标准达到柔韧性强,弹性大,有利于面花造型和制作。
  发面:夏天需要5-6个小时,冬天大约7-8个小时,面团发酵火候,凭个人多年经验掌握。揉面:面揉韧性越好,造型就越容易,反之,不易造型。
  染面:高密面花色泽鲜艳明亮,大红大绿,极具民间特色,这里使用的染色是蔬菜压榨的食用染料。
  造型:主要采用手工剪、捏、压,设计出形态各异的花样。从外形上那个可以分为简洁生动的贴花型和夸张性强的变体型。题材一般选取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为表现对象,突出特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蒸:一定要等水烧开之后,再将笼屉放到蒸锅内蒸,盖上盖子,大火蒸10-15分钟就可以了。
  点染:最能体现高密面花的民俗气息,艺人们通常会用棉签蘸着蔬菜汁颜料,在蒸好的面花上进行点染装饰。
  15、“石磨”火烧
  是“杠子头”火烧的一种,从前的“杠子头”火烧是用石磨磨面,用木杠压出来的,产量极低。后经制作改良,演变为现在的“石磨”火烧。“石磨”火烧以小麦面粉、老面、食用碱、水、啤酒为制作材料,经独特工艺精制而成,因个大、味香、水分少、不易变质、食用方便、易于携带的特点,深受大众消费者喜爱。
  “石磨”火烧制作采用了纯天然优质小麦。首先是和面,用一半发面、一半呆面一起揉和,和好的面柔软、不粘、不塌,生面闻起来就有自然的香甜味。其次再经过擀、搓、撕、揉、卷五道工序,最后用火烧模具磕出形状来,再装炉烤制而成。
  16、鸡鸭和乐
  潍坊传统名吃,据说起源于山西、陕西,后经北京传至潍坊,由历史上的“河漏”演变而来。“河漏”是用荞麦面在密凿细孔的河漏床上压出的面条,本是农家日常食品。潍坊人对此作了改进,用小麦代替荞麦面,并配以鸡鸭肉、“憨肉”和小调料的卤子,用期谐音取名“和乐”,因卤子以鸡鸭为主,遂名“鸡鸭和乐”。经民间食品艺人不断加工发展至今,成为人匀喜闻乐见的面食。它以制作考究,佐料齐全、味美汤鲜而闻名齐鲁大地,又以味美价廉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1997年鸡鸭和乐被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贸易厅分别评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
  潍都鸡鸭和乐的制作方法为:把面粉和淀粉和成的面用和乐床子压入老田鸡、鸭共煮的汤内,熟后捞出,再配入原汤、鸡鸭肉、旱肉、甜蒜、咸香椿、咸韭菜、辣椒油等即可。特点是:和乐条柔韧有劲,肉香、汤醇,别有风味。
  17、(三)临朐煎饼
  临朐手工煎饼历史悠久,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创制年代无考,明代已成家常便饭。以玉米、高粱、谷子、地瓜干等粗粮为原料,经过粉碎泡糁、磨细成糊、摊于鏊子上,边刮边烙,烙熟即成。
  临朐煎饼,质地细薄,水分少,耐久储,香酥可口,大体分5种:用未发酵磨糊子制作的为甜煎饼;用发酵糊子制作的为酸煎饼;冷却的煎饼再烙酥为酥煎饼;煎饼加葱油或豆腐、白菜等馅烙制的为油煎饼;小米面加白糖烙制的为糖酥煎饼。
  在临朐县城的大街小巷和乡镇农村,随处可见手工煎饼加工摊点。临朐手工煎饼纯粮制作,饼体菲薄,外观细腻,闻着香、吃着香、吃后口留余香,并且极耐贮存,携带方便,是临朐县的特色名吃。
  煎饼含丰富的蛋白质、淀粉、粗纤维、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做煎饼的原料都带皮壳,含粗纤维多,能清除体内垃圾,有排毒养颜的功效;还能降血脂,健脾养胃,对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来说,是一种健康食品。
  临朐煎饼加工技术难度较大。传统制作方法是,先将粮食粉碎,磨成糊,再用柴草火把鏊子烧热,抹上一层豆油后,将糊子舀到鏊子上,用T型木耙将糊子轮圆轮平,再用梯形刮板把糊子刮光滑刮均匀,待煎饼7-8成干时,从一边顺次揭下,摞放在秫秸钉制的锅盖上。等煎饼凉透后,折叠整齐、包好,以备食用。现在改进的做法是,用蜂窝煤做燃料,鏊子能转动,梯形刮板完成轮、刮工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昔日被当做粗粮的煎饼,今日成了细粮和奢侈品。除原来的地瓜、玉米煎饼外,还出现了小米煎饼、大米煎饼、豆子煎饼、山楂煎饼、柿子煎饼等各种各样的煎饼品种,登上了高级宾馆、饭店的大雅之堂,成为探亲走访替代鸡鸭鱼肉的馈赠珍品。目前市面上多以个人手工作坊式制作销售各类品种的煎饼。
  18、诸城大饽饽
  是从春秋末至战国,从秦汉至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在百姓中流传着,遇到灾荒年,总要千方百计讨换点面,蒸几个饽饽,有时甚至好几家为了供奉,互相共用祭祀祖先,所以老面饽饽一直延续至今,延续了2400多年,结婚、满月、供奉、日常生活都少不了它,逢年过节,探亲访友,带上几个,又方便又实惠还喜庆,中粮大饽饽现已销往北京、广州、济南、青岛、潍坊、临沂等地并已通过国家QS认证,在2006年被评为“首届诸城名吃”,其制作工艺2010年被我市获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获批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诸城及我国北方的传统主食,是孩满月娘生日嫁娶的首选,根据需要还可做成面鱼、荷叶、枣山等品种。
  蒸出时呈半圆形,热时用手指一按,随即弹起。闻之具有面粉的原始香味,食之绵软香甜,是诸城及我国北方的传统主食,远销至北京、上海、济南、青岛、潍坊等地,历年深受百姓喜爱。
  19、东坡月饼
  苏东坡离任密州太守,密州人民深感其德,为纪念这位好太守,每年八月十五,人们便把东坡吃的月饼命名为“东坡月饼”,代代相传。至今中粮大月饼在保持原来风味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有大小不一、饼馅不同的各式“传统五仁月饼”。中粮大月饼已通过国家QS认证,在2006年被评为“首届诸城名吃”,其制作工艺2010年被我市获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佳节馈赠亲朋的理想之品。
  a.按馅不同分为:五仁月饼、枣泥月饼、豆沙月饼、绿茶月饼、板栗月饼、南瓜月饼……
  b.按形状不同分为:赖皮月饼、酥皮月饼……味道酥甜可口,加工工艺地道,可根据需要制作不同品种或不同大小的各式月饼,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20、青州煎饼
  青州人摊制的煎饼,薄如纸张,色如蛋黄,味道甜丝丝,香喷喷,曾是青州人的主要食品。青州煎饼用五谷杂粮煎制,上等的用百分之七十的小米,百分之三十的大豆,呈金黄色,柔软、劲道、香馥,不散口。生活在西南山里的人们,喜欢把做柿饼时削下来的柿皮等加进粮食内,磨制成煎饼,更是别有风味。煎饼的制作方法简单,把粮食用石磨磨成糊状,用勺子舀在烧热的鏊子上,再用煎饼筢子将面糊筢匀、刮薄,烙熟揭下来便成。但要注意掌握火候,如果火旺鏊子太热,煎饼容易烙糊揭碎;太凉了太冷了煎饼难以揭下。每摊几张,用蘸着豆油的抹布擦抹鏊子,使其滑润不粘。另外,青州煎饼还有一种叫“酸煎饼”,将磨糊发酵到微酸,加上适量的食盐,加工而成,具有味酸质嫩,可口开胃。
  二、糕点类:
  1、景芝绿豆糕
  绿豆糕是景芝镇传统小食品之一,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工艺独到,风味奇特,呈淡黄色,结构松软,富有弹性,味道甜美,入口即化,能消暑解毒,清肺利痰。分单料、全料两种。单料用绿豆和白糖制成。将绿豆煮熟晾干,去皮、磨细,加白糖调匀,用细筛筛在特制的方形蒸笼内,用铜铲压匀,割为适宜的长方形,蒸熟即成。全料绿豆糕,另加青红丝、玫瑰酱、核桃仁、桔饼等佐料,多味并重,让人倍感新鲜爽口,百吃不厌。
  景芝绿豆糕1987年荣获省优产品;1994年荣获第十一届国际风筝会博览会金奖;十二届国际风筝会参展荣誉奖;被评为潍坊市第一、二届“潍坊名吃”。
  2、重油月饼、蒸酥月饼
  重油月饼在全国烘焙展会上是仅有的特色产品。重油的含义是油面与馅料的油配比相同。重油的表皮制作方法很严格,工艺要求很高。
  制作步骤大体是:在面粉中分别加水加油和面,然后将水面和油面混合,再将混合后的面团盘旋成塔状备用;用面粉、糖、油、核桃仁、芝麻、南瓜籽仁、葵花籽仁等制作馅料。包制后打成饼状,花纹重重叠叠,层次分明,烤制45分钟。重量从1斤4个到8斤1个各种规格都有,品相精美,口感香甜,是地道的潍县地方风味食品。糖瓜(贺糖)更是恒盛斋历代传人精心打造的特色食品,其制作方法也更为考究:将黄米水泡4小时;将小麦用温水泡12小时,其间换水6次,使麦粒发芽5-6厘米,备用。水泡后的黄米上锅蒸制2小时后加水打成浆状,麦芽切碎放入大锅搅拌,隔离出稀,加入砂糖熬制到85℃出锅,拉白,成条状。最后一道工序,用麻绳勒成球状的,称之为糖瓜;长条裹上芝麻的,称之为贺糖。特别是贺糖,是恒盛斋创始人“刘石头”最早创制并命名的。
  3、景芝芝麻片
  芝麻片是景芝镇传统小食品之一,已有三百多年的生产历史。产品工艺独到,风味特异。制作时将精选的饴糖、麦芽糖、白砂糖等放入容器内熬制,到一定火候,放入炒熟的精选上等芝麻,进行搅拌,直至混合饴糖和芝麻均匀的黏附,然后经过专制的模具成型,手工切制而成。成品为小方块,色泽乳白,质地细密,松脆爽口、甜香宜人、入口即化。
  近几年来,芝麻片与景芝三页饼一起,1987年荣获省优产品;1994年荣获第十一届国际风筝会博览会金奖;十二届国际风筝会参展荣誉奖;被评为潍坊市第一、二届“潍坊名吃”。
  4、春堂八宝糕
  是百年老店昌乐县春堂八宝食品店创制的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的糕,它是汲取多种糕点食品制作之精华,结合当地饮食习惯及喜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经数百年传承,不断改进,数百次实验,用一套独特配方和工艺方法制作而成的一种绿色食品。
  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制粽术传入山东潍县。昌乐县东管庄郄氏家族始有人学习包粽子。学成后,创办了以制粽为主兼制糕点的家庭食品作坊。1902年郄乐俭(1872—1939年)始尝试把制粽术用于制糕,1937年郄忠江(1905—1975年)进一步改进配方,1978年郄春堂(1941—)传承祖艺,潜心琢磨制糕之术,经过反复实验,不断改进,终于研制出 “春堂八宝糕”。并创立春堂八宝食品店。
  春堂八宝糕,是选取优质糯米、大红豆、赤小豆、豇豆、花生米、乐陵小枣、北京果脯、宁夏枸杞、新疆葡萄干、莲子等纯天然原料,按一定比例配方,经数道工序精制而成,各种原料保持天然色彩,晶莹剔透,自然亮丽,糕点拼图巧妙,不含色素,含糖量低,口味纯正,老少皆宜,既可冷吃,又可热食,不仅味道甜美香嫩,具有保健作用,而且造型美观,赏心悦目,是一种集艺术、保健、喜庆于一体的绿色美食和礼品。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任何糕类的全新食品,它的配方和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该产品为广大城乡民众所喜爱,是人们过生日、祝寿和日常生活追捧的上佳礼品与食品,在当地食“春堂八宝糕”已成为一种时尚。
  春堂八宝糕,199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贸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2005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007年作为中国南极考察团专用食品登上南极大陆,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南极考察团,产生很大影响。
  5、昌邑粽子
  粽子是华夏民族的经典食品,但是昌邑民间“粽”味更浓,昌邑的农村中经常可以听到“拉乡”卖粽子的生意人的吆喝声,交上钱,他给你剥了粽子,小孩子们就可以握着粽子的内皮(粽叶——苇叶)蹦蹦跳跳的一边品尝美味一边在道上玩耍了,而外皮(粽子外面的那层粽叶)卖粽子的手艺人要收回,用于再次使用,所以农村中叫买粽子为“剥粽子”。至于这两层皮工艺,也可能是为了为新鲜的粽子保温吧?因为卖粽子的人总是喜欢吆喝“卖热粽子啦”,也就是说趁热吃是最可口的。这个食品老年人也特愿意吃,因为粽子发粘,容易咬,略带甜味,更方便老年人进食。昌邑奎聚街办宫家鄑水村是远近文明的粽子村,该村自古沿袭粽子制作传统,在解放前就有很多粽子作坊,在用小推车步行叫卖的年代竟然都卖到寒亭坊子等地。每当五月端午以前,该村就家家户户开始包制粽子,一片繁忙景象,还没进村你就可以看到村口凑在一起整粽叶的人了。在昌邑的各超市里你也会发现几乎每个超市都常年经营粽子,昌邑人的口味让这些商家入乡随俗了。
  6、萨其玛
  满族的名点,传说是一位满族将军流传下来的。因为他喜欢甜食,好打猎,为了携带方便,便制作了这样一种糕点。做法是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熟黄豆面搓成条状,用油炸,然后切成块,再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即成。从前满族用它做供神用品,称为“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黄豆面,便成了“糖缠”,更名萨其玛。现在的萨其玛以鸡蛋和白面为原料,做成细条,过油煎炸,再加入蜂蜜、白糖、瓜子仁,成为金黄色糕点。压切成块后,糕面上洒上青红丝,其形美观,其味香甜可口。还有一种面加红糖,艳如芙蓉的萨其玛,于是又有了一个漂亮的名字——芙蓉糕。
  7、太阳糕
  满族有个传说,农历二月初一是太阳的生日。这天人们要用米粉做成太阳形状的糕,另外糯米面捏十二只各种颜色的小鸡,围绕着太阳作金鸡报晓之状,孩子们除了吃太阳糕,还可以玩小鸡,以示给太阳过生日,后来便有了以糯米粉做的甜食——太阳糕。
  8、乌塔
  用奶皮子卷蜜糕及制作芝麻盐奶卷,或用糖和酥酪制软奶子饽饽,满语称“乌塔”。其中又分水乌塔和奶乌塔两种。有人称赞乌塔时说:“于天极寒时,乘夜造出,洁白如霜,食之口中如嚼雪,真北方之奇味也。”
  9、刚 啷、光头
  是专卖满族特有风味的点心铺“义聚成”制作的糕点。主要原料为白面和粘米面,蒸后加入白糖在制成圆形小厚饼,中间有眼的叫做“刚啷”,中间突起无眼的叫做“光头”。烤制后其色如玉,味腻如脂,并且成为可以观赏的艺术品。
  10、芝麻片
  芝麻去皮,与糖汁擀压而成,其薄如纸,光泽如镜,手拿不粘,到口栈脆,其中糖汁的老嫩,压力匀衡,恰倒好处,都堪称绝活,适销于冬季。
  11、蜜食
  也称蜜三刀,枣红色,是在正面切三条刀痕而闻名,是用精粉、蔗糖、糖饴,经过油香炸制、灌浆等工艺而成,色泽光滑油润,口感酥软,中间含以浆汁,咬开后,顺口流出,倍感香甜。
  12、绿豆糕
  把绿豆煮后去皮磨粉,加蔗糖、香油,成型后蒸制而成,切成方块,成黄绿色,中间夹一层豆沙,有浓厚的香油味,口感细软,是春季的应时糕点,有败火解热之功能。吃的时候如果泡一壶马上鲜绿茶,更有一种清新感。
  13、油炸糖糕
  是在街头上随卖随做的小吃,先用开水烫熟的面醒透后,做成直径10公分一个的面皮,包上白糖,并加入青红丝、玫瑰酱、芝麻等成馅,用手拍成圆饼,放入温油中炸,不断搅动,呈金黄色后出锅。最好是趁热吃,外酥里嫩,咬开后糖馅成浆,从中流出,散发出调料的香味。油炸糖糕,是青州原东南城根的脱姓家族的传统产品。
  14、高密大蜜枣
  是高密的民间特色小吃,在周围县市区广负盛名,是每年过春节家家户户摆供祭祀的必备之物。高密的大蜜枣以皮薄酥脆、清香蜜甜、食而不腻着称于世,它形态圆满,馅松不散,皮薄不裂,表面芝麻均匀,不生不糊,微黄香甜,味美纯正,营养丰富,八个一斤,大小一致,深受消费者欢迎。
  高密大蜜枣,因以蜂蜜调制而得名“蜜枣”,产品选料考究,多选用当地产或周边县市产的特色原料,以蜂蜜、香油、芝麻、糖和面粉为主料,以玫瑰、冰糖、红绿丝、核桃丝、瓜子仁和米稀等为辅料,经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加工而成。
  高密大蜜枣,选料上乘,用料近二十种,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加工而成。首先筛选粒大、丰满、香浓的高密双羊芝麻,用钢砖在笸箩里搓压去皮;用石磨推的面粉加香油、蔗糖拌和成糖油面;将玫瑰、冰糖、红绿丝、桃仁、瓜子仁、米稀等包入糖油面皮内,再经油炸、熬糖、加蜜、蘸糖、滚芝麻等工序,香甜可口的大蜜枣就制作完成了。
  高密大蜜枣除选料考究之外,关键在于皮薄而不裂,油炸熟而不糊,炸出香味,熬糖要熬到火候,做成蜜枣掰开能拉出丝来才行。油炸和熬糖稀的火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全凭果子匠们(高密方言,即中国传统糕点师)多年的实践经验来体现。
  三、肉食类:
  1、芝畔烧肉
  芝畔烧肉是安丘名吃,产于安丘市景芝镇芝畔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主料是猪头和猪肠、肚、蹄、心、肝、肺等,采用明朝宫廷膳食秘方,添加20多种中药,经洗、揉、煮、熏、烤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制作时,先用细盐将主料轻搓几遍,然后放入原汤锅中,同时放入用纱袋包好的豆蔻、砂仁、肉桂、八角、茴香等佐料,约两小时左右将熟肉捞出控水,放在另一锅内铁箅子上,不加水,用急火将铁锅烧红,再将红糖、谷糠洒在锅底,用锅内腾起的青烟将肉熏成橙黄色即成。
  芝畔烧肉以其营养丰富、口味独特、食之爽口、肥而不腻、延年前寿等特点,被收入《山东名吃大全》,荣获1997年第14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农副产品博览会金奖。
  2、青州夹河驴肉
  夹河肉制品加工区域以加工驴肉而闻名,有着几百年悠久的历史。成品后的驴肉色泽红润,瘦而不柴,烂而不松,浓香四溢,具有保健功能,享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之美誉。明朝由藩居青州的衡王带入宫中遂成为朝廷贡品,于是闻名遐迩,被誉为“青州府第一名吃”。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夹河驴肉”成为青州地方名吃,在省内外有着一定影响。
  3、庙子全羊
  庙子烹调的羊肉,技艺精湛,色、味、香、形俱佳,享有很高的声誉。庙子全羊的做法有很多种花样,把羊的身体和五脏的各种不同组织,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做出各种菜肴,叫全羊宴。一只全羊可做菜八十多种。背部、臀部有较多的肌肉,可做成溜羊茸、网油羊肉、木须肉、宫爆羊肉、清汁圆汤等;腹部、头部、四肢肌肉较少,可做成糖醋羊排、烧羊头、扒羊蹄、焖羊腿等;腑脏可做成烩天花、卤羊肝、爆腰花、拌羊肚、烩三样等。这些菜肴在制作上,刀工精细,调味考究。炸、溜、爆、烧,脆嫩爽鲜,焖、炖、煨、炒,醇而不腻。选用羊身各个部位合而做成的“全羊汤”,酸辣麻香,清素不膻。用眼耳舌心等做成的“明开夜合、迎风扇、迎香草、五福玲珑、八仙过海等菜肴,质脆而嫩,味美形奇。
  4、青州满族鹿尾儿
  形似灌肠,用料有鲜猪肝、生鸡蛋、海米、肥肉丁。制作时先把鲜猪肝剁碎再加上鸡蛋、海米、肥肉丁用高汤和粉团搅成糊状,灌入肠衣内,下锅煮熟、晾干,然后用油炸。吃时切成片,鲜嫩松软,别具风味。
  5、白肉血肠
  原先这种肉食为祭祀供品,即杀完猪后用猪血加佐料灌肠,再放入水中煮熟,祭祀后用刀切片分食。白肉是刚宰杀的新鲜猪肉,用清水炖煮,不加盐和酱油,保持其猪肉的本色,故称“白肉”。白肉是否鲜嫩好吃,首先在于选猪。满族祭祀必须是纯黑色的公猪,而且必须是骟过的,这种猪吃起来鲜嫩,富有营养。猪宰杀后刮毛留皮分成八大块。先供生,后供熟,然后切成片,盛入盘内,蘸酱油和调料食用,其味鲜美可口。因为它先敬神敬祖故称“福肉”,满族语叫“阿木孙肉”。
  6、清真酱牛肉
  青州清真酱牛肉具有浓厚的回族风俗传统风味。其选料精细要求加工的肉必须是经阿訇诵经后亲自操宰的,并要求干净卫生。制作上严格按照祖传秘方和操作规程。这样加工成的肉品用刀切开后断面如花糕状,清香浓郁、咸淡适中、劲道可口、食后余香回味悠长,营养价值极高。青州清真酱牛肉经历代传承仍保持原汁原味,是地道、绿色、安全的健康食品。清真酱牛肉不仅味美,民族风格浓郁;并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E、锌、硒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经常食用有壮力、养颜、益智等多重功效。适合各民族群众消费需求,为打造老字号品牌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
  7、青州羊蹄
  羊蹄经过开水退毛、烤燎后,挂在通风处,自然风干,完全去掉水份,象干柴一样,然后储藏起来。一年的库存,等进入腊月后,放水中浸泡,使其吸收水份,逐渐还原,并反复换水洗净,下锅煮烂、凉干,待正月初一春节吃羊蹄。它烂而不腻,不膻不腥,口感劲道,香味特殊,不仅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也是春节正月馈赠亲友的礼品。煮羊蹄的汤冷冻后,呈胶状,有弹性,叫“羊蹄汤”加醋、香油、蒜调拌后是下酒的佳肴。
  8、老汤牛肉
  顾名思义,就是用陈年老汤煮的牛肉。青州的牛肉属于这种煮法,群众习惯地叫做老汤牛肉。上世纪五十年代前,青州东关有十几家较大的牛肉作坊,都有直径1米多的大铁锅,可容全牛入锅。把牛肉反复洗净后,码入锅中,锅底垫以牛排,然后放入老汤,加硬水、适量的盐。用木柴煮。先急后缓,再“淤”。约4—5小时即可煮熟,老汤可以延缓使用,一家中断,相互调剂。开锅煮出的牛肉,原汁原味,不带较味香料味道,走到作坊门口,就能闻到牛肉老汤的浑厚幽香的气味。买牛肉带一汤罐,在热腾腾的锅上,挑选你中意想吃的部位,什么三带葫芦、牛头腱子等等,再舀上一瓢老汤,上面飘着金黄的油花,可使你大饱口福,且回味无穷。卖牛肉的一般都有固定摊点,不但遍及城市主要街口和各大集市,而且延伸到了临近的昌乐、寿光、临朐、临淄等县市区。
  9、青州熟羊肉
  以嫩烂为特点,青州亦是以清煮为主,掌握好火候,使其恰到好处烂而不腻。夏季吃“伏羊”或羊羔,冬季则吃较肥一些的老山羊。羊头特别烂,人们都爱吃。特别是十冬腊月,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时候,用沙锅炖上半肥半瘦的熟羊肉或羊头肉,再切上豆腐,加上香菜、香油,三五知己,围在炉旁喝着老烧酒,相互间谈笑风生,大有“室外寒风吹,事内温如春”的感受。
  10、高密市姚哥庄烤鸡
  在高密有着悠久的历史,高密人俗称为“烧鸡”,都是整只烤制而成。特色是油光滑泽、皮酥肉嫩、清香飘逸、形态饱满,色香味俱佳。在消费者中有着良好的口碑。适合大众消费、居家餐饮、礼品馈赠。
  11、潍坊朝天锅
  朝天锅是山东潍坊地方名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民间早市,流传至今。潍坊朝天锅经不断改进于1997年分别被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贸易厅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
  朝天锅据说与郑板桥有关。当年,郑板桥治理潍坊时,对民间疾苦十分关心。某年腊月,他微服赶集以了解民情,见当时潍县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便命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铁锅,为路人煮菜热饭,锅内煮着鸡、猪的肚与肠、肉丸子、豆腐干等。汤沸肉烂,顾客围锅而坐,由掌锅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和酱油等,并备有薄面饼,随意自用,因锅无盖,人们便称之为“朝天锅”。
  据《潍城政协文史资料》第三辑上介绍:"设于集市,露天支锅,围一秫秸箔,名朝天锅。以锅台为桌,食者围锅而坐,吃饼卷肉(猪下货)、肉丸子、鸡蛋,用木勺喝汤,佐以疙瘩咸菜和葱白。由于就餐时消费者参与性强,加上价位适中,肥而不腻,营养丰富,味美可口,朝天锅自然深受当地市民喜爱。
  “朝天锅”的发展前景,有其独特之处。一是真正具有潍坊地方特色的名菜、点品牌不响,知名度不大,“朝天锅”可填补“空白”;二是“朝天锅”的名牌效应,使潍坊的饮食文化发展提高了新的层次。特别是自十芴园宾馆的“朝天锅”走出潍坊,走向全国的“山东名小吃”、“中华名小吃”荣誉称号获得之后,的确给潍坊增添了光彩,带来了效益,使潍坊饮食的知名度一夜之间誉满全国,带动了旅游业、餐饮业和各项服务行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民间组织潍坊烹饪协会与各地烹饪协会的互相交流。
  12、临朐全羊宴
  临朐是山区县,各类饲草资源比较丰富。五井、寺头、沂山等乡镇的农民有养黑山羊的习惯。这种黑山羊,名为“沂蒙黑山羊”,是全国的优良品种,山东省最好的羊品种。这种羊特别爱运动,雅称“黑麒麟”或“墨麒麟”,俗称“山羊猴子”,极善登高攀岩。山区生态环境优美,山好水好空气好。可以说,农民养的羊吃的是优质饲草,春夏季节吃的多是鲜嫩草梢,其中有不少中草药,喝的是清澈干净的山间溪流和山泉之水,呼吸的是“天然氧”,穿行在山风中,沐浴在日光下。因此,黑山羊肉质鲜嫩,脂肪含量低,营养丰富,并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养胃驱寒、强阴壮阳的滋补功能。用沂蒙黑山羊加工制作的“临朐全羊”,具有“不膻不腻,鲜美无比,滋阴壮阳,男女皆宜”的特点。因其风味独特,广受欢迎,名闻遐迩,成为“山东地方名吃”,居临朐名吃之首。
  “临朐全羊”,是在宫廷“全羊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代,临朐城里有一家菜庄,名“德顺楼”,烹调羊肉驰名齐鲁。因旧时临朐属青州,曾有“青州游,莫过德顺楼”之说。后经历代厨师不断发掘创新,无论是从菜品特点,还是烹调技艺方面,“临朐全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如今,“临朐全羊”主要有三种吃法:“全羊汤”、“手扒羊肉”和“全羊宴”。
  “全羊汤”,俗称“大锅羊肉”。选用临朐青石山上三年以上的羯(经过阉割的公羊)黑山羊为主料。宰杀前只饮水,不喂食,使其空腹。宰杀后,将整身肉分割为6—8块,头、蹄及整身肉先入锅,内脏肉复上,加适量山泉水和盐,水烧开后放肉,水沸时去沫,再用温火煮2—3小时熟烂出锅,剔除骨头挂凉,然后将整身肉顺丝切片,内脏肉横丝切片,一并与原羊肉汤入锅煮沸,再将适量葱丝、香菜段、胡椒面、香油、味精放汤盆中倒入锅内,“全羊汤”即成。这种用全只羊的各部位肉,包括头、蹄、肝、肺、心、肠、血一起合做成的“全羊汤”,就象用各种酒兑成的风味独特的鸡尾酒一样,因羊的各部位肉都有独特风味,合做一起,恰到好处地产生了一种独有的美味,吃起来肥而不腻、醇厚鲜美。再加上临朐传统的羊肉烹调手法、肉与水的比例、加料、煮法、原汁老汤等方面的一整套特有技术,于是,这“全羊汤”便愈加芳香四溢了。
  “手扒羊肉”,是由全羊汤发展而来的。制作方法:将带骨生羊肉、头、蹄剁块,放入开水锅内煮熟烂,吃时蘸香菜末、葱末、蒜末、胡椒粉、盐、甜面酱、酱油、味精、辣椒油等作料,跟随一盆原汁老汤,边吃边喝,回味无穷。
  “全羊宴”是把羊的躯体和内脏不同部位的肉,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做成各种佳肴。从羊血开始,按宰杀的顺序,割到哪个部位,即以哪个部位的全部或部分,分别施以烹、炒、煎、炸、烧、烤、蒸、闷、炝、拌等不同的烹饪方法,加入酸、甜、辣、咸等各种不同的佐料,分别制成各种各样的成品菜。最后,再上一盆各部混炖的全羊汤,组成味道极佳、风味独特的“全羊宴”。
  成菜的羊体部位有:羊血、羊脑、羊蹄、羊腿、羊肝、羊肺、羊心、羊脾、羊肠、羊里脊、羊肚、羊口条、羊腰子、羊头、羊排、羊耳、羊唇、羊项、羊百页、羊肺管、羊食管、羊鞭、羊尾、羊眼、羊蹄筋、羊宝、眼皮肉、羊髓、鼻软骨等。
  成菜的名称,则是根据各个部位不同的烹调方法,分别冠以不同的名称。例如:羊头的名称,根据成菜的制作方法,分别冠以红扒羊头、麻辣羊头、香酥羊头、栗子羊头等;羊肚成菜的名称,又可分为清拌羊肚、爆炒羊肚、红烧羊肚、芥菜羊肚等。也就是说,羊体的各个部位,可根据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菜肴。
  “临朐全羊宴”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张梅五先生创始——高乃治传承——王光成发展而来,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全羊宴起初是由张梅五尝试将羊体分割部位单独成菜上席,逐步形成宴席---全羊席。当时,分别成菜的羊体部位从头到尾有24个部位、72道菜,碟和碗盛装,分“八八、十二八、十六八”数种席口。首创“全羊席”,很受广大食客青睐,五井“张家店”张梅五闻名遐迩,被冠以“河西第一勺”美名。
  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在“张家店”帮厨的高乃治先生,在五井煤矿食堂重新操起了“全羊席”旧业,从1979年到1984年数十次接受县招待所等地邀请,为一些重要来宾制作“全羊席”。
  1985年春,时任五井供销社饭店厨师的王光成(现为中餐烹调高级技师、中国烹饪大师),曾多次到高乃治师傅家中请教,得高师傅亲传。经其多年研究、整理、完善、发展,王光成将原来的全羊入菜的24个部位发掘、创新到30个部位,将传统的72道菜,创造、翻新到128道菜,盛装容器改碟碗为用盘,同时规范了各道菜的名称,虽系全羊菜却无一带“羊”字的名称。从此,传统的“全羊席”逐步被“全羊宴”取代,并实现了由“五井全羊席”到“临朐全羊宴”的历史性的改变。
  全羊宴的每道菜,选料讲究,均选自青石山上的上等黑山羊,全羊菜品具有软烂、清淡、味口宜中以及酸、辣、和谐、不腥不膻、脆、嫩、鲜香之特点。 1991年,“五井全羊宴”正式冠名为“临朐全羊宴”。1998年王光成创作的“光成”牌“全羊宴”被评为潍坊“地方名吃”。2006年“光成”牌“全羊宴”被评为“山东名宴”。在当地制作全羊宴叫得响的企业主要有光成大酒店、五井供销宾馆、九福来大酒店等几家酒店。
  13、临朐烤全羊
  临朐烤全羊采用一年生黑山乳羊, 宰杀后,用100度开水烫全身,退毛,取内脏,用清水洗干净晾干,加入配料、主,调料入味,再晾干后刷上糖色,上笼蒸制七成熟,再入烤炉烤熟,装盘媃中,配以葱段、蒜泥、面酱、荷中饼。肉鲜味美油光红亮,入口外酥里嫩。具有补气养利肺血,暖中补虚、性甘温而不燥、益肝益肾、养胆明目、开胃健脾、养颜美容之功效。
  2011年10月,在“海正杯”山东省首届鲁菜创新大赛潍坊赛区选拔赛中,临朐宾馆贵宾楼厨师长刘明华制作的“临朐烤全羊”获得金奖,并被纳入潍坊地方标准创新菜名录。
  14、诸城烧烤
  始创于东汉桓帝年间,延续至北宋神宗时,相传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知密州(今诸城),在府衙内,绕松柏苦吟,偶至府厨,只见煮熟的猪肉皮白而多鬃毛,便让厨师取来院内松柏枝烧烤,谁知,烧烤过后的猪肉奇香无比,口味独特,苏东坡谓之一奇。后此方传入民间,日臻完善,成为诸城肉食制品的一个特殊工艺—中粮烧烤工艺,中粮烧烤已通过国家QS认证,在2006年被评为“首届诸城名吃”,2011年我们已向国家商标局申报“诸城烧烤”商标的注册,是佳节馈赠亲朋,餐桌上的理想之品。
  四、汤羹类:
  1、咸汤
  昌邑人的专利,其他地区很少有人会做,尽管近几年国内各种粥店大行其道,但不管高低档次,很少有能做出正宗昌邑咸汤的大厨。
  作料:小麦粉、海鲜 [蛤蜊(昌邑读gala)肉、虾虎肉、扇贝或者蛏子肉。以上几种鲜美海产肉,可以配比使用或者单独下锅,昌邑人最喜欢蛤蜊肉的咸汤。
  (1)、鲜蛤蜊买回家后浇上清水,让蛤蜊把肚子里的泥沙都吐出来,否则吃的时候牙碜(就是沙子会硌牙),然后把蛤蜊煮熟,把肉剥出来。煮蛤蜊的汤绝不能倒掉,那是原汤巨鲜,拿来做底汤是最好味儿。
  (2)、蛤蜊肉里打上俩鸡蛋,搅匀备用。
  (3)、取适量面粉放盆子里,一手拿一双竹筷,另一手拿一小水壶,一点点往面里加水,用筷子使劲搅拌,直到把面粉甩成一个个黄豆大小的面疙瘩。加水要慢,否则疙瘩变成面团啦。
  (4)、煮蛤蜊的汤沉淀后倒入锅里。汤底会有细沙,所以有此步骤。
  (5)、汤中加水烧开,加姜末和葱花,然后下面疙瘩。下时要用筷子迅速打开以避免粘在一起。再开锅时,将蛤蜊和鸡蛋慢慢顺锅沿淋进去,注意不要一下子倒成一堆,要象打鸡蛋花那样。
  (6)、汤里本来就有咸度,所以可以少加盐或不加盐,根据口味定。
  (7)、开锅停火,撒上香菜、韭菜,淋香油。
  2、青州酸梅汤
  是人们夏季防暑降温的常用饮料。其做法是使玉米面团发酵有酸味,然后用特制工具挤压成条,直接下入烧开的汤中。捞出后再拌以佐料或蔬菜,连汤盛出。其味酸甜,夏日食用清凉爽口。后来青州满族人将这一传统食品加以改造,用料上更换成了青州特产的柿饼、杏干等,煮熟后捣烂成汤,放入冰糖、薄荷霜,用罐封存,夏日加以冰镇。味酸冰凉,防暑降温,便改名为“酸梅汤”。
  3、青州油茶
  是回民冬季常用的食品,它的制作方法是:把牛油或牛骨髓与香油混合溶化,烧开后,加入葱花、姜末、精盐。然后加入适量的面粉,抄拌均匀至金黄色,倒出晾透,放入核桃仁、芝麻、瓜子等。食用时把1—2匙放入碗中,用开水冲开,一般作为早点用,带上旅行出差,浸泡食用也很方便,不但营养丰富,而且香味特殊。
  4、青州大米黏粥
  把洗去面筋的面粉浆(淀粉部分)加入煮熟的大米、绿豆烧煮而成。夏季加入适量的栀子水,呈现黄色。由于火候和工艺的控制,煮开花的绿豆和大米,均匀的分布在粥中,上不浮,下不沉,喝起来黏不沾口,并有一种清爽感,不仅常年可用于早点,而且在夏季还可以消暑解渴。冬天则改为咸的,不放绿豆和栀子水,改加粉条、豆腐、豇豆,又是一种风味,喝一碗便觉得热乎乎的。做粥洗出的面筋,经过炒色、酱油腌制,再加入香油、香菜末,成为喝粥不可缺少的小菜。
  5、糗糕
  是用黍米加大枣及花生仁等煮成的。稠于粥而黏,吃起来黏而甜,有特殊的米香味,是回民过生日、迁新居、新婚后的三日及小儿百岁必备食品。既是一种美食,又有“高”的偕意,象征着高升、高寿,含有吉庆的意思。一般米糕都是经过蒸制而成,糗糕则是经过水煮和不断搅动而成,所以人们把搅动叫做“糗”,习惯地称其为糗糕,以区别于其他糕类。
  6、孙氏疙瘩汤
  疙瘩汤是高密地区民间一种常见的面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又当汤又当菜的简单美食。制作材料以面为主,辅料有青菜、海鲜、五花肉、鸡蛋、花生油、香菜、香油等。现在的疙瘩汤有多种口味,有肉有菜,荤素搭配,还可以加海鲜,又营养、开胃、养生,做起来还简单。适应各个消费群体。
  五、酱菜类:
  1、昌邑豆酱和豆豉
  豆酱和豆豉(chi)也是昌邑农家常见的小菜种类,豆酱是将黄豆煮熟,然后取出去水让它自己发酵而成,豆豉则是用发酵好的大豆加面萝卜、青萝卜片调和,加花椒、食盐等调料,然后再放置发酵数日,即可食用。
  2、虾酱
  昌邑北部沿海特产,虾酱一般由在海上“使船”的船工现场制造,百姓仅仅购买了来吃,但是北部沿海一带农村也有百姓自己在家里做虾酱的。不过虾酱的腥味特浓,没有吃过这个东西的人乍一吃还真享用不了,而习惯了的却常年离不了这一口了,特别是大葱蘸虾酱,非常对味的地方小吃,如今昌邑本地很多饭店都特意上这个小菜。
  3、蟹酱
  蟹酱的腌制比虾酱简单,到集市上买几斤鲜蟹子回家用两剁上葱花,和辣椒丝(三者的比例根据各家自己的口味定,没有严格要求)然后浇上煮好的盐水(要等盐水凉了以后),过几日打开罐子,一般外地人无法享受发制腥香扑鼻而来,但是地道的昌邑人都很留恋这种过去曾经盛行昌邑北部的特色小吃,甚至每每回忆起它的味道都是那么朴实亲切。
  4、咸蟹子
  昌邑人都爱吃的东西,冬天把鲜蟹子控干放进坛里,放一层蟹子,铺厚厚一层粗盐,然后密封起来,放上几天。打开坛子一股腥鲜味扑鼻而来,蟹子肉还是生的,直接吃,这东西特咸,吃一点就要咬一大口馒头,而且最好吃的还是壳上的黄,鲜美至极啊!
  5、鱼披
  昌邑北部沿海的一种特色小吃,现在快要绝迹了,只有少数老渔民还会做,就是把刚捕捞上来的鱼鱼肚剖开,钉在木板上晒,说起来简单,可是这也是技术活,现在这种鱼披只能在昌邑下营一带的农村才能吃到,而且不卖,就算有也很少,我是没有吃过,听说这几年越来越少了!
  6、昌邑咸菜
  咸菜是最常见的昌邑民间小菜(用芥菜疙瘩在盐水缸里腌制而成)。本来绿头白屁股的芥菜疙瘩经过一段时间的腌制以后就变成褐色,并且没有了原来的脆性,变的柔软韧性了,也失去芥菜原有的“辣喉气”,这样的咸菜就可以食用了。咸菜切成丝以后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油锅炒着吃或香油拌着吃。
  7、青州酸白菜
  以鲜白菜为料,一棵分切成六半或半,放在大锅内用开水激,然后放入大缸内分层储存,保持原汤不动,十几天后便可食用。这样既保存了白菜的鲜嫩脆的特色,又能百煮不烂,宫廷宴中的“野鸡酸菜汤”就是用酸白菜。过去没有大棚蔬菜,每到鲜菜缺少的冬季,原野上一片白茫茫的,把炉火烧旺,在肉锅里炖上白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吃起来爽口开胃,别有情趣。
  8、羊口老咸菜
  寿光民间有一种普及的腌菜称为“辣疙瘩”。因其腌制时间越长越好吃,所以人称之为老咸菜。而寿光老咸菜尤以羊口产的味道最好,是因为配料不同工艺独特的原因。正宗的羊口老咸菜以鱼卤腌制,在腌制过程中还加入了一些纯正的虾油,使得味道更加的独特。它有着棕红的颜色,油油亮亮的,吃在嘴里有点咸,但是很香很脆。腌制过程是:得鱼卤后,先晒鱼卤,使其发酵,除油。(须经过30天,每天缸内温度达到60℃)然后再进行腌制成菜,经多年的翻、晒、倒缸,而得家喻户晓的羊口老咸菜。2006年被寿光政府部门定为标志性“寿光地方名吃”。
  六、菜肴类:
  1、景芝小炒肉
  正综的景芝小炒肉有四种: 香菜小炒肉、韭菜小炒肉、蒜薹小炒肉、贡菜小炒肉。
  特点是其肉细如粉丝,加木耳、香油、茴香、虾米,其中一盘小炒肉中菜占三成、肉占七成。
  2、高崖炸鸡
  始于元朝末年,发源地为昌乐南部高崖一带,喻吉祥如意,为节日、喜庆日民间招待亲朋好友的一道肴馔。
  主料:宰杀洗净的嫩公鸡一只约(500克)。
  调配料:鸡蛋150克、面粉50克、淀粉50克、精盐10克、葱姜、味精、香油、料酒各适量、发好的松莪50克、炸油1000克(耗100克)。
  制作方法:(1)、把炸鸡剁成2厘米左右的块盛盆内加葱姜丝、食盐调味略腌。
  (2)、鸡蛋磕开抽出蛋黄盛碗内加入面粉,粉团合成浓糊。
  (3)、座锅放炸油烧至八成热,将鸡块逐一放糊内挂匀下油锅炸至皮成黄色捞出备用。
  (4)、座勺放清水(约500克)烧开,将炸好的鸡块、葱姜丝、八角、食盐、料酒放入水中,用慢火炖,不要翻动,半小时后再放入松莪、粉皮等,锅内水汁靠至少许时再放香菜梗、味精,淋上香油,出锅装盘。
  特点:色泽金黄,滑嫩浓香。
  3、蒸鸡白菜
  蒸鸡白菜相传始于清朝中期,昌乐县包庄乡一举子春节前进京赶考时,村民们为了表示自己的一片真心,在欢送时特意做的这道菜,愿这位举子象“蒸鸡白菜”一样蒸蒸日上,大吉(鸡)大利。考中为官后,举子清正廉明,爱民如子,一生清白,深受乡里赞誉。此后这道菜不断延伸,地域不断扩大,临朐、安丘北部也非常盛行。
  主料:嫩公鸡一只(750)、嫩大白菜芯一棵(1000克)。
  调配料:豆油250克,精盐50克。葱、姜、八角、味精、香油各适量。
  制作方法:(1)、宰杀洗净的小鸡先用油里外搓抹均匀,再放入葱姜丝、八角、食盐煨上口腌制约两个小时。
  (2)、取砂锅,将白菜切成大块先放锅底一层,再将鸡放入,然后再把其余白菜均匀排放在鸡上面,加上调料盖好锅盖置入微火蒸煮约两个小时即酥透,香味四溢即可离火,凉热均可食之。
  特点:鸡肉鲜嫩味醇,白菜嫩滑清香,爽口不腻,百吃不厌,尤以凉透装盘淋上香油,味道最佳。
  4、三八全鸡
  原名“昌乐全鸡”,系昌乐县城萧氏祖先创制于清朝末年的一种地方名吃。当时萧氏祖上在县城当铺巷开设一家“广兴号”饭庄,“广兴号”制作的全鸡以其工艺考究、风味独特享誉县城,当地居民,四方商族多来此品尝。经肖氏几代人的努力,这一传统名吃盛名远播,历经百年而不衰。
  改革开放以来,萧氏后人萧传祥之妻刘玉芬在继承“昌乐全鸡”祖传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结合营养学、美食学的新理论,几经改进配方,完善制作工艺,研制出“三八全鸡”,使这一百年名吃又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昌乐通讯》、《潍坊日报》等媒体多有报道。
  “三八全鸡"使以本地产优质笨公鸡为主料,无污染、无公害,再配以十几种辅料精制而成的。鸡为雉科动物,鸡肉鲜嫩味美,营养丰富,素为人们所喜食。清代袁牧赞之:“鸡功最巨,诸菜赖之。”从药用方面看,鸡肉性味甘平,微温。入脾、胃经,具有温中益气,滋养五脏,补经填髓,固胎利产之功能。《随息居饮食谱》认为:“鸡,甘温。补虚,暖胃,强筋骨,续绝伤,活血调经。“从营养学成分看,鸡肉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病患者的理想食品,每1 00克中含蛋白质23.3克,约为牛肉的1.5倍,羊肉的2倍,猪肉的2.5倍;含脂肪酸约为1.2克,是牛肉的1/20,羊肉的1/24.,猪肉的1/49,且所含脂肪酸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此外,还有钙、磷、铁、维生素A、A1、B2等营养成分。以鸡入菜,营养丰富,味美可口,确为百菜之首。
  八角、桂皮、砂仁、构杞等名贵中草药,据医学典籍介绍,具有调味开胃,解痉镇痛,健胃祛风,强心利尿,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清除肠道积滞,促进消化的作用,与鸡同食,风味独特,功效显着。
  三八全鸡自面世以来,深受大众喜爱、盛名远扬,销量逐年递增,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名吃,199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荣誉称号,2000年10月成功注册了商标;1997年和2001年连续两届被认定为“潍坊名吃”;2004年又被认定为“昌乐名吃”,高科技产品真空包装“三八全鸡”2001年获世界蓝天杯金奖。2003年和2005年均被潍坊市人民政府评为“百佳个体工商户”;2005年被评为昌乐县“十佳饭店”。“三八全鸡”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入口细嫩,回味无穷,是宴请宾朋、家庭聚会的美味佳肴。“三八全鸡店”总经理刘玉芬偕全体员工愿以良好的信誉,优质的服务,欢迎四海宾朋光临惠顾。
  5、酥鱼咸菜
  昌邑人很爱吃的一种小菜,用鲫鱼,咸菜疙瘩切的片,白菜叶,加上一些材料一起煮出来的!味道奇特,鲫鱼鲜美,咸菜软糯,非常好吃。如果要吃正宗的酥鱼咸菜要冒点险,真正正宗的酥鱼咸菜是要放罂粟果的!别的地方是见不到,也享用不了的!
  6、虾酱油拌葱花
  说起虾酱油昌邑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特别是下营港一带出产的虾酱油更是物以稀为贵!拿来大葱把葱白切成几段,在切成丝,加点青椒丝,倒上少许虾酱油,淋上些许香油,就成了,如此简单的一道小菜却百吃不厌!让人爱又让人恨的一道菜!吃完满口的腥味和大葱的味道!却还是要吃。
  7、虎头鸡
  是寿光市的一道传统特色菜,最早起源于清朝时期的寿光王高
  村,因将鸡剁成块、挂糊炸成金黄色后,状如虎头,故名“王高虎头鸡”。其特点是:炖熟后鸡酥肉烂、醇香可口,鸡汤更是鲜美,为菜都人招待贵宾、喜庆宴席之必备美味。“老王高牌虎头鸡”于2006年被寿光政府部门定为标志性“寿光地方名吃”。
  8、扒古
  寿光民间的一种传统菜肴,民间称为“pagu”。制作材料:绿豆、菠菜、萝卜、水,制作方法其实很简单:将绿豆发出小芽,跟菠菜汁、绿萝卜一起用料理机打 成泥(传统制作方法是用石磨),保存的时候将水分挤出,捏成拳头大小的团状,颜色呈现暗绿色。烹调的时候先炝锅,放入大料、肉片、粉条等勾兑好汤汁,将筢菇团捏碎放入锅中,混合韭菜、香菜等中火加热五六分钟后,炒好出锅。上盘后的外形有点类似于蔬菜豆腐。90年代以前,北方乡村在冬天基本上吃不到太多的新鲜蔬菜,于是老百姓便利用手中的几项材料制作出各种菜肴,故而有了这道传统美食。扒谷是一种有着独特风味的营养品,老少皆宜,很受当地人的喜爱。“绿豆扒古”于2006年被寿光政府部门定为标志性“寿光地方名吃”。
  七、地方特色小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地方特色小吃的发展环境收到多种因素影响。
  纵观我市餐饮业发展现状,有如下特点。首先是几家大型酒店几乎占领了高档餐饮的市场份额,他们以海鲜为主打菜品,一现身便以高高在上的贵族自居;其次是中档餐饮,其显着的特点便是川菜各家连锁经营的名店大量涌入,将这一层次市场份额吃尽。为数不多的几家鲁味中档餐馆,要想成为弘扬本土饮食文化的中坚,也显得力不从心;第三,数量最为众多的子餐饮店,就因为毫无特色而往往被淹没于众餐馆之中,分不出点味道。
  ——缺乏一个标准化的机制。
  潍坊各地小吃虽有其独特的风味,但是缺乏一个集中的销售点,小吃摊点大多零散分布,而且经营者也没有规定统一的服装,显得杂乱无章。
  ——卫生条件不符,基础设施不够健全。
  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看到小吃的制作过程比较简陋,90%以上的摊点都是露天的,很多实物都暴露在空气中的,不符合食品卫生条件规定;制作设备简陋,缺乏规范。
  ——缺少自己的品牌注册和品牌连锁,以及制作标准。
  各种小吃都独具特色,无论是在口感上还是营养结构上,都优于其他小吃。但是大部分小吃没有自己的品牌,也缺乏一套制作标准,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吃的部分口味也在流逝,不能保证传统特色。品牌影响力较弱,缺乏字号和制作示范店,冒用招牌现象较多,市场品牌影响力度不够。
  ——缺乏创新,花样不多,形式单一。
  小吃的经营模式式相对单一,一个小吃点往往只经营1到2种小吃,这样就使得小吃的市场竞争力不足,很难在当今多元化的市场中生存下去。缺乏统一管理模式。店家各自为战,布局零散无序,店面规模大小不一,缺乏标准约束机制,形不成合力。
  ——宣传力度和社会关注度不够,。
  特色小吃,在口味跟外形上都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因宣传力度不够,关注度不够,没有闻名远扬,与全国性特色小吃相比知名度相差甚远,还需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缺乏一种文化氛围。
  很多时候,小吃是作为一种零食来增进和联络感情,所以小吃除了色香味,还讲究一种氛围和情调。有旅客曾经反映:“我们去其他城市旅游,总能吃到当地的名小吃,并了解到一些当地文化”。但来潍坊的游客却很难听到这样的评价。
  八、发展地方小吃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发展地方特色小吃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对策:
  1.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增强弘扬文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饮食文化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业的发展,将有力地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对推动全市服务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培植地方财源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对质量、特色、营养、品牌以及绿色食品的追求,更将呈上升趋势,这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潍坊小吃虽然多样,但制作形式较为单一,所以建议制作者要加强对当地小吃口味的研制,在维持原汁原味的同时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2.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饮食文化一条街,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加大对饮食文化的加宣传力度,帮助企业走向市场。各县市区要立足本地特点,对当地小吃进行包装宣传,当地政府要高度重视,要以建设饮食文化一条街为基础,保护和拓展发展空间,。
  3、将饮食文化与当地着名景观相结合。在景观处开设当地特色小吃经营网点,与其他旅游产品、当地文化同时推介。
  4.注重打造特色小吃知名品牌,引导企业开展品牌连锁经营。特色小吃的品牌化是当今小吃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特色小吃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程度也日益增强,可以说谁拥有了好的品牌,谁就能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要引导正确处理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关系,加快营销方式、消费环境、菜肴价格、服务质量、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要鼓励、引导、支持特色小吃不拘传统,大胆创新,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5.提升文化品位,增加饮食文化的附加值。饮食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人们吃什么,怎么吃,吃的目的,吃的效果,吃的观念,吃的情趣,吃的礼仪,都属于饮食文化范畴。它贯穿于餐饮企业经营和餐饮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饮食文化品位上去了,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客源。现在,提高饮食文化品位,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种发展趋势。要引导饮食文化就要注重企业的文化品位的提高,注重企业的无形资产的培育,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一日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