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11 14:42
鄌郚总编

刘相千丨水码头村名由来

  水码头村名由来
  刘相千
  我的家乡东水码头位于昌乐县最南端,与安丘市隔汶河相望。
  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属沂蒙山的北麓,处于沂蒙山地区和昌潍大地的交汇处。这里水源丰沛,土地肥沃,风景秀美,村前的汶河蜿蜒东流。汶河起源于六十里外的沂山,流经昌乐、安丘两县市,然后顺势北去,奔向渤海,先人择河而居,世代相守此地。
  当地人把东水码头、西水码头两村通称为“水码头”,这里纵然是水湾环抱,溪流纵横,但称为“码头”则相去甚远。为什么叫“水码头”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当时的人民公社工作时,曾翻阅过社志,得一说法。社志记载:据村里一位上过私塾的李姓老人介绍,水码头村靠水而居,村里小溪环绕,沿小溪两边有不计其数、常年冒着水的清泉,由这些清泉形成的泉子湾不可胜数,因为有了这些清泉,溪水越聚越多,终年不断。人们见水多泉多,便称“水磨头”,之后演变为文字的“水码头”。
  还有一说法颇有道理。1958年,高崖水库未修之前,汶河水流弯曲,不一而定,自西向东流至丁家庄村东,拐了个大弯向东南方向流去,流到西水和东水村之间突然河面加宽,水流变缓。一到夏季山洪暴发之际,两岸堆积形成巨浪沫头,并且上流漂积下大量沉积的淤柴(小时候的记忆),使沫头越聚越多,因此而得村名——水沫头。这种说法还有碑文为证,原村西旗杆林曾有碑文记载此说,碑题是:徐氏先莹。此碑可惜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损。徐培英老师对此印象深刻。
  前几年和一位乡贤相聚,也曾说起过“水码头”村名的来由。据他剖析:若干年前这里也许是湖泊一片。北面的泊庄、水泊这些村名就是佐证。设立码头,便于行船。透过他的剖析,我隐约看到了我们村小船林立,船到码头舟自横,忙碌热闹的场景……
  无论怎么说,水码头这个村名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约摸成立于明嘉靖年间(无考),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小时候的东水码头村是真正意义上的“江南水乡”,村里到处可见井泉,紧接地面不足米许,泉水夏季清凉,沁人肺腑,冬季温和,暖人心脾,再加村四周天然形成的泉子湾就有十几个,大小不拘。一到雨季,村前的溪水缓缓流淌,有时候能没过鞋底。村前上百亩的荷塘一到荷花盛开的夏季,煞是好看,配上村前的大垂柳,真是一幅上乘的风景画。村前汩汩流淌的大汶河河床有几十米宽,一到水库提闸放水时,有人能捉到十多斤的大鱼,几斤重的小鱼更是不在话下。
  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水码头人杰地灵,物阜年丰,走过了从贫穷到富裕的过程。解放之后,这个村曾经辉煌过,是远近闻名的“典型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称为全县的粮仓,人民公社时全村每年向国家缴纳的公粮仅小麦一项就达三、四十万斤,省、市、县领导经常来视察调研,村党支部书记被评为华东地区的劳模,曾到上海参加表彰大会,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灵秀土地多俊杰,水码头(含东、西水码头)自解放之后出现了若干干部、学者,有的在外担任一方大员,有的教书育人研究学问。
  真是人才辈出今胜地,上苍多济水码头。
  无论离去多久,我时刻挂念和挚爱着我的家乡——水码头。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