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
在昌乐历史上,文人和作品较多,但缺少小说神异类作品。在此仅选择志、谱、艺文等作品预以展示。
1、县志
见于著录的县志编修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初刻本系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维修,通称嘉靖《昌乐县志》,系当时知县朱木刻印,共八卷,现仅存1-3卷藏于浙江宁波天一阁。卷首印有朱木所撰序言曰“昌乐旧未有志,志实创于溪东高子。余视篆初,考求典故,高子以成帙应焉。其文简,其事核,其义该,足以备一邑之史。高子之用心诚可嘉矣。”
第二次刻印在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系县令贺基昌主持编修,共四卷。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有收藏。
第三次刻印在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俗称嘉庆《昌乐县志》,县令魏礼焯主持编修,共三十二卷。纪、考、志、传、表等体例完备,省内外图书馆多有收藏。
第四次刻印在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县长王金嶽主持编修,俗称民国《昌乐县续志》,共六册三十八卷,约三十万字。其续志称谓系因同时印制清嘉庆《昌乐县志》并续修而来。其目录分为纪、志、表、传,较前志目录有所改进。
另外,清光绪年间刘显纲还编撰了《昌乐乡土志》,内容有历史、政绩、兵事、耆旧、人类、户口、宗教、实业、地理、道路、物产、商务等多个方面,未曾刊印,手稿现存山东省图书馆。
2、家谱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档案或发展史,对考察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及风土民情,有重要史料价值。
家谱的创修,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其目的不外乎辨昭穆、明世系、褒先德、示后裔,以团结族众,光大祖宗之业。
对于一族来说,修谱无疑是一巨大工程。所以一般修谱,多数都是由族内长者或饱学之士首倡,得到族人响应后,再选择能者组成班子,分工征集资料并编写,其活动和出版经费,一般按户丁人口或硬性摊派或自愿交纳。竣工后则是燃放鞭炮并置宴庆贺。
昌乐境内家谱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存世者尚有一百七十余部,尽皆由民间有识之士收藏。
昌乐境内家谱有很多版本,如明代宣德间朱刘镇柴家庄《柴氏谱序》、万历间北岩镇小南岩《姜氏族谱》、天启间昌乐镇高家河《耿氏族谱》、崇祯间五图镇河洼村《陈氏族谱》;又如清代顺治间朱刘镇赵家庄《赵氏家乘》、康熙间高崖镇泊庄《刘氏族谱》、雍正间乔官镇赵家淳于《赵氏族谱》、乾隆间红河镇埠南头《王氏族谱》、嘉庆间唐吾镇高镇村《李氏族谱》、道光间唐吾镇伦家埠坡村《伦氏族谱》、同治间红河镇大菜园村《谢氏族谱》、咸丰间北岩镇响水崖村《夏氏族谱》,以及光绪间乔官镇刘家庄子《刘氏族谱》、宣统间昌乐镇东肖村《肖氏族谱》等,可谓不胜枚举。
姓氏有别,居址不同,经历各异,导致了家谱内容的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如朱汉镇朱汉村《高氏支谱》,记有始祖高世缣于明永乐间由江南濠泗地区移民昌乐县东南朱汉及六世祖高察为衡王府仪宾、封爵亚中大夫等内容;油坊村《朱氏族谱》,记有十世祖朱诚于清康熙自安丘西乡于家庄迁居双沟河,因朱氏系开油坊发家,为图吉祥与纪念,故将双沟河改为油坊地的内容;高铁庄《高氏族谱》记有高氏八世祖高祯于明崇祯间自朱汉迁此立村,因高祯乳名铁,故将新村称之为高铁庄的内容;少槐村《刘 氏谱碑》,记有刘氏三世祖刘奎登自安邱椿村岭迁至邵槐村,因清雍正间村内老槐主干枯死而根部却生出小槐的吉兆,故改村名曰“少槐村”的内容;如此等等,饶有情趣。
昌乐县现存家谱中,体例完备且文化底蕴厚重者,当为《阎氏家乘》。《阎氏家乘》由清康熙间东宫讲官、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修撰阎世绳首倡并编修,由其子工部主事阎愉等增订,于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印刷出版;此后经嘉庆、同治、民国间三次续修刻印,共达十二册,分为诰敕、世系、家训及上下志传五卷。观其内容,《阎氏家乘》有三大重要特征:一是修谱目的明确。除褒崇先德,垂示后裔,辨别昭穆,明确世系外,主要是激励子孙后代,守身励志,“不坠前模,读世系而蔼然念一本之亲,读诰敕而勃奋亢宗之业。见前人一器一物犹爱之,况读志传而如观其仪型;见前人一衣一冠犹钦之,况读家训而如亲其笑语;尚其有光家乘,务添祖德,上之致身通显,以德义文学为宗族光宠;次之以敦德乐善,守儒素之风,以自修饰;而下亦力农服贾,各食其力,为国家太平之民”;二是教育文化内容突出,《阎氏家乘》的教育文化内容,主要表现在它的元气观。阎氏先贤认为万事之本在于元气,“一身之气能养,则精神强固,耳目聪明,四肢百骸靡不适然从令”;“一族之中,有贫富贵贱荣枯寿夭,知愚之自为力,而天时人事自不能强而一之,而必须以培养元气为根本”;“根本既固,则条干茂盛,枝叶沃若”。为了实现培养元气巩固根本之目的,首先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祖宗,教子孙,宗朴黜华,畏清议而重犯法”;其次强调读书,书中有先哲有大贤有做人的道理,故开卷有益,不可不读。如“读书不可谋利,利心动则读书不专”;“勤读书自然能中”;“用人一己百,人百己千之力,何患鲁钝无成”;“百家杂说仔细入目,观其曲折字句不为无益,故得力常在闲日,有用多在闲书”;著作文章“须自成一家言,勿拾人牙慧”等,至今仍有巨大启迪作用;三是《阎氏家乘》保存资料信息极为丰富。书中除收录大量诰敕及阎氏家族五世七进士和众多举人秀才求学为官施教等事迹外,还大量收录如礼部尚书韩菼、翰林院侍讲加三级年羹尧、大理寺评事法坤宏、宗人府府丞窦光鼐、大学者韩梦用、刘以贵等近百位贤达名士为阎氏族人所撰之碑铭、墓志、哀词、祭文、传记等文章。这些文章一般是词藻华丽、文采飞扬、激情四溢、震憾人心,况多为《阎氏家乘》所仅见,因而更是珍贵。
咸丰间昌乐知县周寅青在《阎氏家乘》序中关于“阎氏此谱通于国史焉亦可”的评价,充分说明了《阎氏家乘》的重要学术价值。
3、艺文
艺文可分赋、引、记、序以及祭文、诔、传、铭等多种。在此,仅选赋、引、记、序、祭文、诔予以展示。
(1)临丹赋
应 贞
陟绵冈之迢邈,临窈谷之浚遐,览丹源之测泉,眷悬流之清波,潄玄瀬而漾止,顺黄崖而荡愽,激重岩之绝根,拂崇丘之飞崿。然后阴渠洞出阳浍,旁开条熠高鹜,皓暚长怀。盘溢郁没,云转飚回。屏侧为之飞陨,壁岸为之陂隤。列以青林、荫以绿枝,柽松蓊茸于其侧,杨柳婀娜乎其下。则高溜承崖,悬泉属岭,别流分注,冰莹玉凈,清波引镜,形无遁影。
注:应贞,字吉甫,魏晋时期汝南南顿人(今河南项城),官至曹魏散骑常侍。精经史,善祠赋。今昌乐城南北留泉村,在汉代为柳泉县县城,县城西邻丹水。应贞因公或私到此,西游丹水,撰此《临丹赋》,当在情理之中。清康熙《昌乐县志》,将明初即命名的《昌乐八景》改为《临丹八景》,之中的临丹应源于此。
(2)游方山赋
李焕章
忆余曩为东武行,顿辔营陵道中,时有滃然倒景染余衣裾者,心知为方山之岚气,飞青曳翠而春容,拟往登之不果,则同游之坚不我以而中停。比其返也,会暮怅零雨之其蒙,洎戊寅之三月数负诺于山灵矣。会有事过邱子税其所止而休焉,邱子之居在方山之麓,丛薄之间依岩半亩,背水一湾,窗中云影,屋里峰峦,秸烟萝以封户,补列岫以当垣,隔离望之如伟丈夫,肃然鹄立,弁青螺以为冠。维时游山之与勃勃乎如劲矢之在弦,诘朝乃携朋从溯通川操济胜履,巉岩穿林索径,径微于发,披榛藉草,草细成芊。拾级而进,避险而盘,所跻益高,罡风拂之,既袭衣而知缝,旋吹瘴以垂帘。夹道奇石拟鼓拟丈积翠凝坚,若可语在韩陵之次,似俯首悟生公之禅,弱絮游丝之窈窕,仓庚熠耀之翩翻,桃訉记渔人甲子,柳条亿张绪当年。仰睇峯顶,崇嶐崔嵂,秀拔劲挺,白云上出,作兜罗绵。乃偃息乎西门大夫之祠!祠前有池,一勺泓然,池形如珪如盎如仰玉,洼水如鉴如琅玗,如玻璃如绿沉瓜,空行秀藻,面浮落花,绮纹縠繍,疎密横斜,春濯蜀江之锦,新浣若耶之纱。其用宜溉宜潄宜投缨,示洁宜洗许由之耳,宜试陆羽之茶。祠侧有槐,虬枝霜肤。覆以青霞,邈赤鸟于僧腊,谁复记其年华。然其所处,未抵山半,犹经谓望而茫也尔。乃回旋石磴 ,昂指青岑,支颐就膝,挹翠沾裙。筇竹挂岩头霁色,芒鞋破岭上轻云。突兀狰狞,异貌严乎石勒;幽深旷香,结卢可有桐君。俯视群峰若蹲若拜言,陟其巅则廓然丧其五内。方山之巅,中平如砥。白烟起兮其下为溟,层峦矗兮锐出为岱。若斟若渠,淄洱其带,眺绛节于云中,抑黄鹄于天外。相与玩异草茵苍苔线树,支朱轮下青蓑被返照归来。斯亦探幽之最适者也。为之歌曰:山高兮岚澄,日暮兮山随我行。袖赠宗炳兮几点青重,口青翠积兮陆离,石骨瘦兮云肥。山灵疑是王摩诘,幻出当时唐子西。
注:李焕章,乐安(今广饶)人,又名李章含。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诸生。字象先,号织斋,因痛心于明朝死亡,立志永不仕清,赋诗以明其志曰:“志不二朝惟织斋,皇家爵禄视与灰。白头到死披长发,永做大明老秀才。”曾与著名学者顾炎武应聘编写《山东通志》、《青州府志》等地方志书。著作有《龙湾集》、《老树堂集》等,凡有余万言。与寿光安致远、安丘张贞、诸城李澄中并称为青州“四大家”。此赋应是其应邀编修《青州府志》时所写。
(3)重修魏孝子王裒墓引
魏礼焯
嘉庆元年秋七月,焯承乏营陵,阅志知魏孝子王伟元裒,邑人也,窃喜教孝无难矣。其墓在城南五十里马宋集。冬十月以清酒祭于墓下,但巍然一封,苍柏数株而己。问其母墓与孝子庐及泪沾柏,莫知其处。邑王姓虽多未敢认为祖,而邑中人固罔不馨香孝子者,盖孝子之世去今千五百余岁矣。人事代谢,而孝子之墓与为终古是可思也。碑记康熙二十有六年,邑人刘用贞,倡议培土筑垣以禁樵牧,越庚午树柏墙间,即今之蔚然者,而垣墉祠宇无存矣。余既感刘公之义何以独美于前,又叹孝子之墓胡为荒凉于后,即慨然有修举之意。而邑中之废坠颇多,势难并举,方用歉。然丁巳春王孝廉学朱、郝副车梓、刘生树基、阎生学宪来谒,以修孝子墓为请,且求余言以告邑人。余欣然曰:何诸君慕孝之心与余不约而同也,夫余存诸心而未发,诸君先发之则凡有亲者抑谁弗勃然兴起自致其慕孝之诚即以验其孝亲之实乎?推是心也海澨山陬樵夫牧竖,闻孝子之风者莫不愿负土一抔,以将爱慕矧邑之贤士大夫后生小子。生长乎孝子之乡,沐浴乎孝子之泽者,忍视其颓垣败宇荒烟蔓草自忘恭敬桑梓之意乎?又何俟乎余言抑余宰也?有事必闻,况为余所有志而未逮者?诸公既欲继刘公之义来谋于余,请分禄米以佽篑舆之役,为一邑倡。过斯墓者其皆兴孝矣乎?是所望于明发不寐者。
(4)李菊田先生暨徳配刘孺人寿序
纪昀
岁在柔兆执徐之春,余典南宫试,得李子华庭,知为敦本积学之士。揭晓后,华庭以士相见礼来谒,为余言。昌乐山川之胜,其所居里南有凤山,西有溎水,固前贤图经所未祥也。嗣因谘叙家世,知尊甫菊田先生,耆年硕德,矜式乡闾,有古独行君子之风,余益心向往之。阅秋九闫望日,为先生称觞七十之辰。后三日,则淑配刘太孺人设 帨期也。鸿案相庄,眉齐绛甲,骈蕃家庆,吉日联珠。华庭同谱诸人制锦颂嘏,而乞余为之题辞。余日:“昌乐与临淄二县,在汉巳并属青州。应劭、傅瓒、颜师古注《地理志》,称二县皆营丘旧地。观伏琛、晏谟、解道康等所撰《三齐纪》及欧阳询所引《青州名贤传》,地脉与人文并擅其美久矣。先生以邑中名诸生试,輙高等,而端凝严毅,矩步方行,不徒以文才炫耀,乡人闻其德者,相化为善。惟畏彦方之知晚岁贡成均,待铨学博弥,以修己化人启迪来学为务,及门负笈,前后百有余人。睦姻族党,孜孜不倦。或家贫而质颖必委曲以成其美,俾得读书勿计其赀焉。夫齐自辕固儿宽经术,显世载笔,郡乘者必纪之,以为梓里光。至于王修、江革之纯性,薛方、管宁、邴原之懿行,楷模后世,流芳史册,更青州之卓卓师表也。先生居与同郡,其将轶美乡前哲乎?刘太孺人为寿光望族,幼读女史,即慕先哲之言。慎德勤事,克尽阃仪,又以齐宣王时所褒义母能抚前母子逾于所生,每执卷欣叹谓“前事可法”。及于归,数十年果能宜家鞠育劬劳,四子成立,如出一母。其持躬以俭,恒瀚衣襮布而周急施人,則无吝惜。性宽和,罕疾言遽色。臧获僮婢,皆极抚恤之。常谓诸子曰:“彼亦人子也,若知吾爱子,当知人之爱其子亦如吾矣。”于戏,是真可为先生内助哉!《孝经》援《神契》曰:“源深而流远焉,根固而叶炜焉”。今华庭既承家学,以文章华国,翔步西清,称为吉士。厥兄绥庭、茂庭、季果庭,亦英英爽露,各挺干呈材,行见科第联翩,叠膺凤诰,诲筹晋算,绕膝含饴,流远叶炜,其正未有艾欤?华庭勉之。人不以地传,而地可以人传。晏婴著清节之里,曹参留盖公之堂,仲淹著范氏之泉。君家凤山溎水,得先生佳耦居之,义方启后,风声播树,他日当增入伏晏诸书,以续山川之胜矣。抑余又闻先生以素爱菊,因自号菊田。届此黄花满径,酌酒题糕,同人即为咏傅延年之句以侑觞可也。而桐叶亭阴,余并以敦本积学得士如华庭,可无改唐人旧韻为喜也。是为序。
纪昀,字晓岚,晚号石云。乾五十九年(1754年)进士,历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等。嘉庆元年(1796年)昌乐朱刘人李华亭考中进士,按例拜谒主考官纪昀。向纪昀介绍其家乡山川及父母情况,深得纪昀赞许。此文系应李华庭请托为其父母祝寿而作。遂欣然命笔《李菊田先生暨徳配刘孺人寿序》。
(5)青州府昌乐县重修儒学记
赵秉忠
夫黉宫者,先圣栖神之所,后学诵法之地,人才所培,教化攸关,讵可令其倾且颓哉!余临邑昌乐,学久未修饬,以致栋桡瓦毁,风雨不蔽。与夫区划不及者不啻倾颓矣。往署此邑者,虽目睹而心恻之,未尝勇敢而身任之。时惟帝念乐,命刘侯来牧。侯治乐甫三月矣,平徭役,简狱讼,恤里社,戢吏胥,赫赫乎,首出四邻,而浸浸乎深入百姓。倘其志在自利耶,以为是足以博名高阶要地,他何愿焉?侯则不然,其言曰:“所谓善治者非富庶之谓也,天地生才,天下国家需才,而吾不为作而兴之,使气灵闷秘,人杰晦塞,如教化何?且吾以一人事其君也,孰与以数十百人事其君;以一世事其君也,孰与以数十百世事其君”。于是,周学宫,登高而望,临深而盼,恻然有动于心曰:“吾令责也”。遂俭用其财,暇用其力,心划口授,朝劝夕劳,不数旬而告成功。自文庙而达之两庑,自伦堂而达之各舍,自明宦而达之乡贤,自泮池而达之文昌祠,颓者以起,剥者以饰,朽者以坚,缺者以备,陋者以崇。博士舍之倾而废者,亦次第兴焉。翼翼严严,煌煌辉辉,焕然一新,屹然永久,人才教化终必赖之,厥功顾不伟哉!斯其教于学,与诸生之诵法于学者,佥为刘侯鉴前而虑远,惠士而兼利民,其事可纪也。请纪于余。余避席而对曰:“噫嘻,诸生之述备矣,是侯之感乎诸生者深也,而未知诸生之所以应乎?侯者何居?盖尝闻之,横金拖紫,色艳士林,附翼攀鳞,脍口史牒。嗣而后,乐人士将豹变青山,鹏搏碧霄,歌鹿于宾筵,振鹭于朝序,联翩而起,接伍相望,庶足以应侯矣。”曰:“荣哉,非侯志也,更有进于此乎?”曰:“又闻之,章贵斐然,言祢不朽,是黄猷之润色,而圣谟之羽翼也。嗣而后,乐人事将锦而心,绣而口,人握灵蛇,家藏荆玉,班马前驱,李杜为御,落笔则风云失色,吐词则月露潜辉,庶足以应侯矣。”曰;“华哉,非侯志也,更有进于此乎?”曰:“又闻之,志士尝愤名不著于春秋,而勋不垂于竹帛者。嗣而后,乐人士将比肩慕义,协力奉公。进言则希引裾折槛之风,当事则步请缨鸣剑之武。燕赵慷慨,月旦如新,管晏霸显,日计有赫”。曰:“实哉,侯志亦不尽于此也”。诸生相视愕然,群而请益。余日:“荣哉,慕富贵者也;华哉,攻文艺者也;实哉,计功名者也。其必力践仁义礼智之场,熟咏易诗书礼之奥,弘拓帝伯皇王之略。处则乐颜箪瓢不改,出则志尹市朝如挞,使富贵赧颜,文艺缩手,功名丧气乎!庶不负侯而可以为国家用矣,诸生勉之。夫侯也,不私其官,而必欲得才以为天下国家用。诸生不私其学,而思养其才以用于天下国家,然后不负侯之志,是不可以无记也。余记之,以为贤侯垂芳名于不朽!”侯讳可训,号长梧,荆南澧州人。
赵秉忠,益都县郑母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殿试钦点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仕读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尚书。明天启二年(1622年)遭弹劾去职,天启六年(1626年)去世。明崇祯三年(1630年)平反复官,追赠太子太保。此文系应当时昌乐县令刘可训在重修文庙后之请求而写。
4、诗
除历代《昌乐县志》录诗百余首传世外,还有阎廷倬著《陪尾山房诗集》、阎循观著《西涧草堂诗集》存世,三者共存诗约300首。从题材看,主要可分为怀古、景物、感时、言情、励志等内容。从作者看,自魏晋至清末民国,各朝作者皆见,其中不乏名家。此次展示以时代先后为序,以当时作者所写与昌乐有关的作品为主。
(1)王粲 吊夷齐文
岁旻秋之仲月,从王师以南征。
济河津而长驱,逾芒阜之峥嵘。
览首阳于东隅,见孤竹之遗灵。
心旌摇而感怀,意惆怅而不平。
望坛宇而遥吊,抑悲古之幽情。
知养老之可归,忘除暴之为世。
洁己躬以骋志,衍圣哲之大伦。
忘旧恶而希古,退采薇以穷居。
守圣人之清概,要既死而不渝。
厉清风于贪士,立果志于懦夫。
到于今而见称,为作者之表符。
虽不同于大道,合尼父之所誉。
注:王粲(177~217)汉末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以博洽著称。曹操幕僚,官侍中。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为“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为“曹王”。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2)陶潜
赞夷齐
二子让国,相随海隅。
天人革命,绝景穷居。
采薇高歌,慨想黄虞。
贞风凌俗,爰感懦夫。
注: 陶潜(365或372),东晋著名诗人。号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任江洲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有的也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散文《桃花源记》为后世称道。有《陶渊明集》传世。
(3)李清照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盏深与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注:李清照(1084~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嫁金石家赵明诚。靖康之变后南渡,晚年寓居临安。著作有《李易安集》、《潄玉词》、《易安居士文集》等,均佚。现流传之《潄玉词》系后辑。此词系李清照从青州至莱州探其丈夫赵明诚,住宿昌乐驿馆时所作。
(4)戴良
一、过营丘
营丘古齐国,绵历几千春。
轨路偶经从,延瞰一悲辛。
郛郭尽阡陌,濠湟半烟云。
旦摇禾黍实,暮走狐兔群。
在昔商政熄,于时周德闻。
圣贤相际会,文武共经纶。
太公扶大业,伯夷守其仁。
首阳遗节义,东海爵功勋。
功勋谁独久,节义两同湮。
物理有感触,长叹廻吾轮。
二、次昌乐
世乱何从托此身,荒城牢落偶相亲。
民情固洽初来日,兵气终悲乍见人。
钜鹿郡连来羽檄,穆陵关今起烽尘。
携家避地头俱白,寇至更堪消息真。
注:戴良,字叔能,元代浙江浦江人,曾侨寓昌乐(清嘉庆《昌乐县志·侨寓传》)以诗文著称。世居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有戴良《九灵山房集》30卷,《补编》两卷。
(5)于子仁
昌乐八景诗
《昌乐八景》,由当时县令于子仁首倡并以诗记之,其中有《庵上僧钟》和《埠头人集》两景。到明嘉靖再修《昌乐县志》时,编者以为当时昌乐景致中,唯《方山朝烟》和《孤峰夕照》尤最,故在其八景后又加此二景,共十景,且未加数字,只称为“景致”。在清康熙版《昌乐县志》中称之为《临丹八景》,又因前志认为昌乐景物中唯《方山朝烟》和《孤峰夕照》尤最,故将《庵上僧钟》和《埠头人集》删去,正式确定八景内容。以后历代志书和民间皆以此称之。
一、剧县春晴
剧县春晴满县花,风光浑似楚天涯。
当今潘令新官诰,前渡刘郎老鬓华。
桃李门墙嘶骏马,秋千庭院隐啼鸦。
多情最是衔泥燕,飞入青帘卖酒家。
二、营丘夜雨
入夜淋漓雨未休,可怜孤枕卧营丘。
当年茅土全归汉,今日山河不是周。
鸡唱五更乡梦断,鸟啼三月故人愁。
今来古往都相似,霸楚强秦枉自谋。
三、白石花飞
冈头白石乱花攒,石上花飞缀锦斑。
初讶鹤归王母洞,恍疑羊起石城山。
补天五色朝霞灿,扣角三更夜雨寒。
早晚束薪来共煮,照人光彩绚金丹。
四、黄村黍熟
秋风田野说嘉禾,井里丰穰九里歌。
暮雨人家蒸酿熟,日晴宫府运输多。
柴荆门下眠黄犬,桑枣园林晒绿蓑。
向晚一声何处笛,牛羊群队下山坡。
五、龙洞云开
洞里云开洞里春,洞中多少避秦人。
蛟龙蟠处迷风雨,雷电惊时有鬼神。
泰岱千层连锦障,蓬莱五色觐枫宸。
圣恩若许归田里,拟结茅庵作近邻。
六、马山雪霁
连朝风雨浩漫漫,又喜新晴上马山。
幽涧结冰初破玉,断桥流水渐拖蓝。
何人访友乘舟去,此日寻梅载酒还。
却忆渭川千亩竹,夜深童子报平安。
七、孤峰夕照
孤峰倒影大桥西,翠抹岚光望不迷。
几片落霞真画屏,半天残照好诗题。
斜坡童唱驱牛下,远树烟含待鸟栖。
二圣祠前云渐合,晚风犹动草萋凄。
八、方水朝烟
几缕朝烟瞑色收,水光澄澈晓光浮。
和云笼树添诗债,漾日成纹佐客瓯。
有本源通沧海润,无波神护碧天秋。
何人吸取池中水,噀与苍生洗旱愁。
(6)刘三吾
送于子仁还昌乐
新官旧县得重过,只为频年惠政多。
鸿雁栖闲秋月渚,牛羊散满夕阳坡。
日长吏读黉堂诰,雨后人披绿野蓑。
早晚政成行入觐,金銮深处听鸣珂。
注:刘三吾,明茶陵(今湖南茶陵)人,于子仁挚友。此诗系于子仁由昌乐县丞升为知县、擢登州府再归昌乐时为其所作。
(7)薛瑄
咏夷齐拟古二首
人生苦不足,得陇更望蜀。
祖龙泛海行,刘郎祀灶术。
仙事俱茫然,百年竟飘忽。
汲汲复营营,何时满所欲。
吾慕首阳翁,清风在山谷。
注:薛瑄(约1392~1464),明代学者。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属山西)人。官至礼部右侍郎,谥文清。性刚直,曾因触怒王振下狱。学守程朱,其修己教人,以复性为主,有“河东派”领袖之称。但认为“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修正了朱熹“理在气先”的说法。著作有《读书录》、《薛文清集》、清康熙《昌乐县志》收其《咏夷齐拟古》二首,此选其一。
(8)朱鉴
昌乐谒文庙书事
云合足秋阴,苔荒古殿深。
梁空无雀语,草短杂蛩吟。
老木霜曾惯,严墙雨不禁。
春风曾瑟后,千载绝知音。
注:朱鉴,明朝青州知府,任内曾来昌乐拜谒文庙,并作《昌乐谒文庙书事》《假馆漫兴》、《道中杂兴四首》等诗篇。并刻石立于昌乐文庙。此选其一首。
(9)刘三畏
过王伟元墓感赋
诗废蓼莪征辟来,先生高卧向荒垓。
纲常千古真无愧,忠孝两端志可哀。
鸟度云间识孝里,客来垅畔荐新杯。
凉飙一夜西南起,凄惨声环枯柏台。
注:刘三畏,字方屿,山东昌乐人,嘉靖辛卯(1531年)举人,戊戌(1538年)进士。性行廉介,事务通敏,升刑科给事中。以建言谪官陕西,调知洛阳县事,迁南京祠祭司主事。清正居官,始终一节。此诗系经过并瞻仰王裒墓后有感所作。
(10)朱木
清圣祠落成
北海何年隐,芳声天与长。
篁丛千岁节,棠芷万年香。
碣石藓苔点,祠荒风雨伤。
我来敬饰理,聊以慰穹苍。
注:朱木,常熟(今江苏常熟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知昌乐县事,为政勤敏,以德化民,法行民悦。修学宫,兴文献,剔弊兴利,如古循吏。始创修邑志,多所建树。此诗系重修孤山夷齐庙竣工后而作。
(11)赵鹤龄
昭贤庙诗
只为身言世道关,至今血食在孤山。
谏周扣马终甘饿,逊国潜踪永不还。
盛德全仁兼尽义,清风立懦更廉顽。
贤祠岂独春秋祀,千古芳名宇宙间。
注: 赵鹤龄,蜀泸州(今四川泸州)人。明弘治三年(1490年)任山东按察司副使,因事驻足昌乐,拜谒昭贤庙,作并手书《昭贤庙诗》一首,并刻于石,立于庙。
(12)李焕章
乔官旅次
款得疏烟挂远皋,红亭赊饮试新槽。
莺簧解语三春艳,麦浪晴翻八月涛。
小店看山青到榻,长堤隔水晓开桃。
方山南接乔峰秀,屋角亭亭侍二豪。
注:李焕章,赋篇有介绍。此是旅居乔官时所作。
(13)李思孝
方山池夜饮二首
一
池泉四绕碧雪峰,月朗天高露气浓。
古洞深沉常吐雾,老槐盘错欲成龙。
客贪夜饮频呼酒,僧进霞餐旋煮葑。
乘兴还期登绝巘,南楼隔岸送晨钟。
二
高山石窦水溶溶,冰雪侵入华发松,
烹茗无劳求玉液,看花自有削芙蓉。
疃钟几度全飞壑,明月高悬半落钟,
胜地良辰多不再,漫题诗赋寄行踪。
注:李思孝,明直隶东明(今山东东明)人。万历十八年(1590年)知昌乐县事,政尚廉平,厘弊剔奸,赈饥劝垦,多所建置修举。
(14)梁颀
一、山村夜坐
俯仰空庭四宇清,浮云扫尽晚烟轻。
梨花皓月原同洁,风竹流泉不辨声。
深谷人间春亦寂,短墙水近冷先生。
却思城市喧阗处,箫鼓楼头听二更。
二、留别熊姊
等闲罗袜踏春茵,花信风传正恼人。
惊别有时频握手,断肠无计可留身。
情痴至此空如梦,命薄如斯怕隔尘。
几向萍逢嗟聚散,潇潇暮雨倍伤神。
三、祠龟
国事荒荒变几经,愿君走马到天庭。
痛陈下界生民苦,早向薇垣定帝星。
注:梁颀(女),字秀仲,别号袖石道人。《昌乐县志·杂稽》谓其:“闺秀梁秀仲,诗名满海内。
(15)刘正宗
逢萌墓
逢萌有古坟,近在营丘路。
挂冠遗高风,齿发未及暮。
嗟余逐尘氛,胡为独羁束。
巢许自无论,唐虞亦云负。
所遇或不同,初非觊微树。
晤言质千秋,簪笏等寄寓。
注:刘正宗(1594-1661年),字可宗,号宪石,赐号中轩,山东安丘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历任真定府司理、翰林院编修、东宫讲官、侍讲、礼部会试副主考。清朝定鼎后,历任国史院编修、礼部会试副主考官、侍讲学士、秘书院掌院学士、吏部右侍郎、弘文院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诰授光禄大夫。著有《逋斋诗集》《御墨楼诗选》《雪鸿斋草》等诗集数卷。
(16)陈调元
营陵阎先生歌
忆前丁卯、戊辰之际,山左文坛执牛耳而树赤帜者,久推营陵阎先生。主盟稷下时,昭华魏公、登之邱公,鼎足称雄。及丁卯、戊辰之荐,魏、邱着鞭先驰,而先生遗焉。时陈调元亦佹得佹失,误中副车,有同病之怜。越岁戊辰恩拔,先生乃脱颖而出,调元亦附骥尾焉。及庭试长安,同斟鄩丁承休年兄,吾三人把臂燕市,感慨悲歌,求荆高辈,总无觅处。后漫游金台,先生抚然曰:“敞骨千金,彼郭隗者何人哉。”调元举酒酬地而应曰:“吾辈汗血霜蹄,异日追紫电而嘶青云,不以贻此台羞,燕山易水共闻斯言。”两兄抚掌哂之,不以调元为草率尔也。归来而背城借战,卷土重来,久未得。尝言犹在耳,而先生骑箕尾赴玉楼矣。斯时扼腕问天,徒漠漠耳。及今而宝诒世侄,胸罗二酉,笔横九洲,搏羊角而直上,跃龙门而振响,捷南宫第二。凡先生生平风云之气,久抑郁而未伸者,一旦而扬,中天光奕。弃此时,揖九京而问之,先生亦可以含笑九泉而吐气矣。调元忝附梓谊,兼叨兰谱,钦仰焉而为俚歌,聊以志桥梓之盛。
岱峰矗矗群山祖,东奔龙飞而凤舞。
紫色巃嵸结营陵,雄图自古称天府。
中毓至人应期生,才华奕赫孕苞苻。
鞭策贾董作衙官,稷下牛耳建旗鼓。
笔阵峻峻欲崩云,词源滚滚悬飞瀑。
方拟建羽冲九霄,谁意卞玉三位楚。
有目不售千乘珠,有手犹迟万担孥。
虽荐园桥暂观光,背城借战空卷土。
数奇不能应封侯,文士偏与鬼伯迕。
天上有诏赋玉楼,人间无笔题鹦鹉。
调天明明天不言,谓天梦梦天有谱。
何论前身与后身,伫待后昆步前武。
注:陈调元,山东诸城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清朝定鼎后,历任吏部掌印给事中等职。此系87岁时为悼并颂年史闫谏及贺其子闫世绳入土南宫而作。
(17)贺基昌
吊逢萌
亭长归来面色寒,东都门外草迷漫。
从知往事难回首,莫讶先生早挂冠。
岂以升沉凋短发,懒将消息问长安。
纵然斗笠霞天外,不是山阴说兴阑。
注: 贺基昌,河南光州(今河南光山)人,进士出身。清康熙八年(1669年)知昌乐县事,力行善政,以德绥民,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且博采旧闻,续修邑志,以传于今。
(18)张五美
文昌阁新成同诸人登眺有述
杰阁新成胜可凭,闲来拾级拟攀藤。
遥连泮水典文地,差似华阳最上层。
槛外河流看淡宕,树头山峰出崚嶒。
高真可有楼居约,尽日清悬不夜灯。
注:张五美,山东昌乐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举人,康熙十年(1671年)参与纂修邑志,与阎世绳一起任校订。
(19)李汉颖
登方山遇雨
丹水滩头烟雾飞,方山池畔雨沾衣。
半生萤雪成蕉梦,垂老舌耕赋式微。
胜迹犹传李供奉,好山偏属谢元晖。
林峦古峭多堪赏,争奈游人减兴归。
注:李汉颍,山东昌乐人,清康熙元年(1662年)拔贡,候选直隶州考授县丞。
(20)阎世绳
方山古槐
山半有池,池头古槐一本,质古而坚,作鼎彝色,相传数百年物。枝披岚气,丛结虬蟠,干欹岩阿,致同卧龙,体非金石,邈焉华表千年。色借青雯,饱历春光,数代荫垂,疏绿应思梦里南柯。梢解怡云,小拟山中,都水封未,分荣于冯异幸不流。叹于仲文,聊为短歌识之。
客作登山游,披榛杖筇竹。
籍草坐成茵,依山得大木。
仰视撩苍旻,侧立倚岩谷。
老干肤何棱,新枝疏以郁。
春来百卉荣,垂垂出新绿。
下应古槐安,都邑竟开筑。
鲜影落澄潭,波底寒云簇。
铁质既获完,绿天那可覆。
僧腊渺赤鸟,年华未能卜。
幸不辱樵苏,折以资薪束。
突兀此空山,淡宕岚风暮。
注:阎世绳(历代名人自传)
(21)赵执信
昌乐道中
轣辘轻车不动埃,营陵旧社晓徘徊。
青林白露微茫下,丹崖黄花琐碎开。
城日初悬遥海色,野风偏向晚秋哀。
行人莫讶宵衣急,要踏鹰扬赐履来。
注: 赵执信(1662-1744年),字伸符,号秋谷,又号饴山,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康熙进士,官右赞善,清代著名诗人。
(22)徐幹
一、安箕
文舒书诫子,所取唯伟长。
予桓更眷恋,三叹称其良。
怀文发奇藻,抱质游独芳。
遗荣不及禄,体道独含章。
恬淡名节立,赋笔追蔡张。
我生公故里,结庐剧城阳。
缅怀箕山操,汲古遥瞻望。
二、李成
营丘称酒客,实是滴仙人。
小道示狡狯,游戏逐绝伦。
流传世亦少,实若瑶同珍。
忆曾览妙墨,渲染真通神。
迷蒙淡泊中,万仞苍嶙峋。
想见醉乘兴,落笔烟云邻。
注:安箕,山东寿光人,清初才子安致远次子。自幼濡染家学,博学工文,尤擅诗赋。是清初山东知名文士。
王裒墓
徐人元
至性孤行绝代天,蓼莪诗废感生徒。
终生耻向西都坐,永痛长庐北海隅。
墓筑垣墉人共护,邑修俎豆吏躬趋。
刘君手植森森柏,莫遣哀魂泪洒枯。
注:徐人元,字巍峰,江西饶州(今江西波阳)人,举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昌乐县事。
(23)阎廷倩
九日登孤山
结墅对东山,东山拜床下。
欣逢九日节,期共东山话。
野士会幽兴,草草皆命驾。
披榛经数村,征径踰荒汊。
涧委路屡迷,谷邃响虚讶。
循崖陟峭壁,踏叶穿石罅。
群石兢格斗,巨岩俨将卸。
尔貌一何愚,尔气一何暇。
高逸容有伪,泉壑讵云假。
形势众人悦,理味达者获。
古殿冠高岑,岁宴亲民蜡。
寂寞二圣仪,清风浣浇诈。
断碑因藓合,偃树依台驾。
同来瞻野眺,空翠敢辞谢。
青见云门峰,白知洰河泒。
树远围天野,鸟没孤村稼。
瞩览方未厌,游辈遂云罢。
渐平策田蹇,向夕达庐舍。
回看嵯峨石,依然翠色姹。
注: 阎廷倩,字曼仙,号蘅斋,山东昌乐人,阎愉季子。生而岐嶷,年十七入庠,学使称于众曰:“是生风度翩翩,真为国器”。后屡试不第,然其夙心自负,绝不以是以读书、教子弟为事。性恬逸,宽和乐易,与物无兢。居家雍睦,诸弟侄皆从受业,一门之内,自相师友,极天伦之乐事。后丁外艰,未几丁内艰,哀毁致疾卒。所著有《遁圃制义》、《诗集杂著》,今佚。
(24)曹宅安
游方山四首
(一)
郭外方山意不群,近侵几席半岚薰。
探奇胜友初联辔,当户层峦忽隔云。
寻壑碧流鸣虢虢,穿林黄叶落纷纷。
几经纡折言瞻麓,仰止奚僮亦载欣。
(二
贾勇同登万丈梯,争先不肯倩携提。
故踪过处岚光合,绝凌顶时白日低。
气象万千连沧海,关山十二俯全齐。
却看城市劳指点,尘外安能辨粟稊。
(三)
上山疾走下山僵,偃卧云根石当床。
瞥见松阴交似幄,便横竹榻共传觞。
凄清草际鸣虫切,隐映樽前野菊黄。
送到鸬鸡须引满,试看林外又斜阳。
(四
归途依旧对群驺,回首山灵亦自羞。
景在他乡虽信美,人才作吏不宜游。
扶筇暂许陪嘉客,束带还妨拜督邮。
何日投簪返初服,朝朝风雨偃林丘。
注:曹宅安,字深甫,号榆菴,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知昌乐县事,性刚方,遇民讼数言曲直立判,尤立兴文教。公务余暇,进诸生指授经义,娓娓不倦。
(25)魏礼焯
营陵怀古五首
(一
尚父初封地,营丘自昔传。
我来问齐俗,稽古忆前贤。
煮海鱼盐富,官山美利全。
于今分绣壤,宰割附庸偏。
(二
未展鹰扬日,贤人此待清。
高踪托北海,千古籍荣名。
佐命不同调,开先表义声。
孤山切仰止,凭眺有余情。
(三)
巩济楼何处,移来得永安。
不须增栋宇,便可顾林峦。
丹水澄源洁,沂山放眼宽。
玉壶冰镜里,雪月人高寒。
(四
岂必甘辞富,于兹不厌贫。
未为时所忌,犹是长吾民。
有子皆衣税,推恩即养人。
何须传薄舍,辜负宰官身。
(五
鸡鸣歌戒旦,正始溯齐风。
想见关睢化,流行海岱东。
可能知至道,即在勇图功。
问夜思无逸,常怀敬尔公。
注:魏礼焯,字凛斋,号我山,顺天遵化州丰润(今河北丰润)人。嘉庆元年(1796年)知县事,明断慷慨,无趋避,而敬贤礼俊。创立营陵书院,捐俸为膏火;揭白鹿洞学规于壁,开陈明晓,俾士知古人可学而至广学舍。修先农坛、八蜡庙、忠义祠,凡关祠典者次第备举。又以邑志久缺,纂修考订34卷,尚未付梓,以事罢归,后数年卒于家。
(26)黄重贤
谒孤山夷齐太公祠
扣马千秋国士风,鹰扬黄钺指挥雄。
当年臭味差池甚,此地馨香伯仲同。
牧野清时仁亦得,首阳饿后义何穷。
海滨东北宁吴越,忠烈由来一脉通。
注: 黄重贤,字鲁楷,号钝翁,山东昌乐人。补诸生,不求进取,与弟重简、重礼以敦本务实相勖。教子孙严而有方,著有《家训质言》一卷、《钝翁集》四卷,已佚。
(27)田书献
太公祠
一
一自磻溪罢钓钩,满怀韬略壮西州。
当年不入飞熊梦,安得鹰扬显白头。
夷齐庙
二
歌罢黄农见性情,首阳之下仰高风。
一生穷饿无家国,千古深山有弟兄。
注:田书献,清代山东昌乐人,廪生,嘉庆版《昌乐县志》任采访。
(28)法若真
谒夷齐庙
扣马虽无成,谏书摇天地。
遂使汤武后,不灭君臣义。
胸中事未了,采薇空堕泪。
不复逢黄农,西山何所事。
注:法若真,名坤宏,字镜野,清代山东胶州人。乾隆六年(1471年)举人,钦赐大理寺评事。
(29)韩梦周
游孤山
人山春始深,石坞下圆影。
林薄散层巅,烟雾出遐岭。
弄泉水气清,荫松晓色醒。
淡荡客心舒,寂寞游人静。
暇日宜登眺,爱此景物永。
古来贤达人,丘壑道先领。
北溟兹山最,采薇迹尤迥。
娱意得所投,何必寻箕颍。
注:韩梦周(1729-1798年),字公复;号理堂,清代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奎文区)人,著名学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进士,任安徽省来安县知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辞官回乡,在程符山讲学达27年之久。著作有《周易解》、《大学解》、《理堂文集》、《理堂外集》、《理堂诗集》等。
(30)杨絮芳
与赵执山夜话营陵书院
寂寂春宵锁院凉,一窗早雨话偏长。
萧骚白发今同老,潦倒青衫未减狂。
买赋有人怜彩笔,归田无梦问铜章。
相逢莫讶贪杯酒,云树天涯又十霜。
注:杨絮芳,字司均,号石圃,清代山东昌乐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第二十二名举人,曾任新泰县训导。
(31)唐兆觐
九日登隋姑山
遥向烟峦策杖游,仙风吹袂碧峰头。
奚奴解事携茶具,宾友同心带酒筹。
寺有白云能恋客,山无红叶不妨秋。
欲将诗句酬佳节,醉把枯肠细细抽。
注: 唐兆觐,字乃赓,号小林,清代山东昌乐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廪贡生。以文名,尤娴诗赋。
(32)李兰坡
一、自叹
自叹遭逢逆水船,苦情幽绪太缠绵。
身非精卫难填海,心比游丝易上天。
杯影蛇弓偏惹怨,浮生病骨有谁恋。
空流一把灵均泪,半刻清闲便是仙。
二、闻蛩
一枕新凉百感生,虫吟四壁苦分明。
听残雨下潇潇雨,诉尽灯前脉脉情。
荒草丛烟空寂寞,苍苍碧藓月凄清。
商声容易催人老,况尔哀音到五更。
注:李兰坡(女),清代山东安丘人。其夫陈植,山东昌乐人,字立如,号建侯,道光十七年(1837年)顺天乡试副榜。李兰坡以诗名,著有《兰坡诗草》。
(33)程丰厚
营陵留别四首
一
山环水抱古营陵,报最当年善足征。
士习诗书标节概,民安耕凿乐丰登。
风雄表海由来旧,任重专城愧不胜。
谬绾铜符纡墨绶,罗丝保障两无能。
二
仙风海上引妲槎,来种河阳县里花。
尽有因缘留翰墨,频将事业课桑麻。
劝君好自勤耕读,如我何堪挂齿牙。
抚字催科劳且拙,蹉跎空白掷年华。
三
百年珍重旧家声,饮水曾留早岁盟。
偶向尘中甘作吏,何期海上遽称兵。
优供膏秣原吾分,苦累闾闫究不情。
父老幸能窥寸抱,只今两袖剩清风。
四
自嗤头脑太冬烘,话别犹留未竟工。
古堞有时仍峙雉,长桥何日更垂虹。
印来鸿爪分明在,唱到骊歌感恋同。
不待及瓜便得代,临歧遽忍策青骢。
注:程丰厚,字芑利,号筱芙,清代安徽休宁人,以名翰林由刑部主政改知县,光绪二十年(1894年)莅任兹土。兴学校,每年捐柜规银400两作宣讲圣谕。设立义学,书院经费悉禀上宪为定例。亲课生童,始终不倦。次重农桑,凡诸茶子桑栽,捐廉购买,教民种植,各获厚利。遇秋旱麦种失时,为买大麦子种,俾民补种,费多金不惜。城池为邑保障,桥梁为客旅所经,莫不集众计费,倡捐修之。皂户庄尝被火延烧数十家,公捐廉赈之。钱粮务求便民,钱号随银涨落。至于听讼,尤加谨慎。莅任五载,善不胜述,乃遽告归。邑人思之,恭纪德政于石,以誌不忘。
(34)梁锡祜
临歧寄昌乐诸生
一
愧无政绩纪甘棠,召杜同赓讵敢当。
农事宜先知稼穑,儒修自古重文章。
鹏飞莫懈凌云志,鸾嘒旋生泮水香。
爱听书声槐影里,征车已驾且傍徨。
二
营陵摄篆已经年,愧播口碑载道传。
敢谓弦歌深教化,但将文字征因缘。
流连此地鹃声促,翘盼诸君鹭序联。
万里鹏程宜自奋,临歧寄语怅离筵。
注:梁锡祜,字笃斋,河南鹿邑人,以名举人大挑一等署县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莅任昌乐。下车伊始,首整文化,书院观风,捐廉加倍给奖,以资鼓励。崇儒敬教,延师训课,倍极殷勤。性刚方,廉明善断,爱民如子。庚子之变,有耶稣教徒李牧士者,土豪也,控黄埠富室赵某率乡人焚烧教堂,冀陷之而取厚利。公廉得其情,怒逐之不为理,并申详上宪,移文彼教,将伊斥革,仁明多类此。
(35)赵鸿泰
赵鸿泰
民国纪元颁行阳历,而民风急难变移。三年秋,德日构衅,日人攫我胶济铁路,虎视眈眈。县长尧阶黄公恐民间滋事,岁除夜禁止爆竹,亲督警兵巡城。邑绅赵鸿泰、甫宾南,元旦寄黄诗云:
光阴迅速又经年,人事天时屡变迁。
迎岁早梅全破腊,向阳弱柳尚酣眠。
新春易过从今始,旧习难除自古然。
爆竹演成风俗久,严行禁止未能捐。
注:赵鸿泰,字宾南,清末民间山东昌乐人,岁贡生。曾任民国《昌乐县续志》采访、校对,此诗系其针对县长春节禁放爆竹所写,对禁放略有微词。
(36)黄尧階
步赵公原韵
阳年已过又阴年,谁是沧桑感变迁。
但喜爆声将岁改,却忘卧榻有人眠。
金吾禁夜还多事,木铎寻春亦枉然。
自系县城贫者少,金钱慨作义行捐。
注:黄尧階,名鐾,清末民国河南光州(今河南光山)人,廪贡生。民国元年任昌乐县知事,善听讼,勤政爱民。学校、森林、农会诸务,俱妥筹办理,务期实效。三年秋,德日青岛之战,德人败退,突有日军官名红禄者,轶出战线,率日兵数十进城,横肆搜索,谓各商贸品皆抢自德国。公闻,赴商会与理论。红禄恃强,以枪指公,逼令画押。自昏达旦,公抗辩不屈,红禄折服。又尧沟街、朱留店皆逼近铁路,民众误伤日兵,公镇之以静,谕民众与赔礼,事遂寝。时非公胆识素优,地方几不堪问。因是积劳成疾,抱病月余,十月十八日端坐而死。邑人罗列政绩,公请崇祀名宦祠。此诗系黄尧阶复赵鸿泰、甫宾南之作,含蓄批评了只贺新春却忘卧榻之侧尚有敌甜眠的大意心态,体现了作者在敌人面前的警惕和爱民情怀。
(37)王景韩
一、丹朱冢
帝德荡无名,子道难为继。
虽蒙不肖称,自与凡民异。
放勳能爱民,家庭必克治。
胡为放丹水,仅见竹书记。
真伪蔑由考,久属传闻世。
卜葬近河滨,巨冢绵亦冀。
适来访遗迹,土人告此是。
周览增欷献,临风思往事。
删书断自唐,治化侔天地。
传贤不传家,大宝为公器。
哲嗣亦弗争,顺人心不贰。
仰帝兼及子,苍茫无限意。
二、徐伟长冢(二首)
建安七子并蜚声,北海文章特擅名。
中论一编人共读,雕虫著作不能争。
发情思古辄流连,蔓草荒榛访墓田。
汉魏祗今无寸土,先生大冢尚岿然。
(38)王景韩
淳于髡二首
一
谈天有舌巧翻澜,谲谏能回怒主欢。
寓正于谐忠自在,莫同谀媚一流看。
二
古冢榛芜何处寻,淳于名社树森森。
青齐都邑几陵谷,赘婿佳城直到今。
注:王景韩,清代山东诸城人,拔贡生,民国《昌乐县续志》总纂之一。
二、教育
(一)学校:分官办、民办两种。民办学校也称私塾,多由个人和宗族承办,因资料限制,难以考证;官办学校,也称县学,庙学或儒学。
儒学:自宋朝建立昌乐县始至金、元,期间教育情况仅知在“县治”东,创建无考。元朝至元年间(具体年份不详)撤昌乐县入北海县学校遂废。元朝元统年间北海尹杨仲徽复建,元末兵毁(明《嘉靖青州衬志学校》),直到明朝建立、社会稳定之后,儒学才不断完备。史载明朝皇帝朱元璋崇儒遵道,于洪武年(1369年)诏令府州县皆立学。洪武三年(1370年)密州同知知昌乐县李益,在县城西门内建庙学并初具规模,以后经历代增修,最终规制大备。其基本建筑有:大成殿、名宦祠、乡贤祠、启圣祠、明伦堂、敬德斋、修业斋、书库、号房、食堂、生员宿舍、学官舍以及桂香亭、敬一亭、泮池等。
清嘉庆三年(1798年)知县魏礼焯、又创建营陵书院,其位置在当时县衙以西,计有讲堂五楹,西斋房十间,苞厨具备,缭以周垣(清嘉庆《昌乐县志》魏礼焯《营陵书院记》)。之后,知县李正仪、付履恒、黄咸宝相继增修。其科岁县试于此学者肄业、其中山长修膳月课生童奖赏,始皆由县捐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知县程丰厚谋诸绅耆集资课士,每年捐柜规银四百两,作宣讲圣谕、设立书院等经费。延聘宿儒主讲,按月课试生分超等、特等、一等,童分上取、中取、次取,分别给以膏奖,永成定例。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奉旨营陵书院改称为小学堂,设堂长一名,堂中事务由堂长管理,按期毕业者 ,给以不定额奖励。
清朝灭亡后,于民国元年(1911年),将书院小学堂改为高等小学校,堂长改成校长。民国二年(1912年)建立女子初等小学校,在县城大十字路口西租民房做教室。民国十三年(1924年),城郊郭家庄人杨建章捐西门里园地作女学校址,在此修建完全小学,并添设高等小学。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县立第二小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与民众教育馆交换校址至卧佛寺,改为县卧佛寺小学。期间阿陀小学、朱刘店小学、平柳院小学、明伦堂初级小学、北关初级小学、南关初级小学以及县立师范讲习所、教育会、民众教育馆等学校和公共教育设施相继创立,昌乐县教育出现新面貌。
民国二十八年(1938年)1月,日军占领昌乐。全县学校停办。自10月起,民国昌乐县县长张天佐先后建立仓上乡大吉阿村联合小学、昌乐县立初级中学。之后,因日军骚扰焚烧,多次迁址上课,期间于1940年11月设师范讲习班一个;3月昌乐县立初级中学被省教育厅正式命名为“山东省昌乐县初级中学”。翌年,张天佐兼任校长;1942年8月,又被省教育厅更名为“山东省立昌乐中学”。于1943年3月和9月,先后建立路北和山唐两个分校,在极端艰困条件下,坚持开课授学,从未间断。1945年10月,国民政府在县城东南草山以西,征地150亩筹建新校。翌年8月,山东省立昌乐中学迁至新校落户。1956年被命名为“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即后来声名鹊起的昌乐一中。
(二)教学
明代,私学所学内容基本为《四书五经》之类,其教学最知名者,当为闫谏,其设教于县城北门内“为诸生授课,资修脯,供菽水,以引诱后学为己任,日与门弟子诵读弗辍”。多次应试皆名列前茅,声名籍籍达于京师,士林咸宗于式范民国《昌乐县志.笃行传》。清代最有影响的私学办学人是闫世绳,他辞官归乡后,建敬业堂书院,设“集义”和“由义”义学(义塾)两区,聘师授课,并亲自主讲,凡有才并乐于学习者,皆免费并“谆谆教之”为世所称赞。
明代,官办学校学习内容大致为《经籍四书官板集》、《文献通考》、《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等。值得指出的是知县有权在上宪规定的书目外,另加被认为是有利学生培养的个别书籍。清朝建立后,遵循旧制,课程内容未变。为生员学习方便,国家还不断奉谕充实学校的书库藏书。如雍正十一年(1733年)九月颁《上谕二部》至学(每部三十四册);乾隆六年(1741年)颁《上谕四部》至学(文武合衷一册、三教同源一册、士习一册、性理一册),同年颁《明史》至学(一百二十册),八年(17443年)颁宪庙上谕二部及乐器至学,九年(1744年)颁《学政全书》至学,十一年(1746年)颁《御繤周易折中》、《性理精义》、《钦定书经传说汇繤》、《诗经传说汇繤》、《春秋传说会繤》各二部至学,十三年(1748年)颁《御繤明史纲目》三编至学,二十五年(1760年)颁《大清律例》(二十册)、《钦定督捕则例》(二册)至学,二十六年(1761年)颁《钦定绘墨选》一部至学等。另外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行钦定的《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规定初级教育十年,其中中等四年、高等六年;入学年龄5岁。
从中可看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所学内容之与时俱进的变化。另外,政府还不断按上级指示宣讲圣谕并以学宫特别设计建造的大成殿、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以及桂香亭、敬一亭和科贡题名记等场所和人物,启迪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奋斗精神,在今天看来也是科学并合乎情理的。其中体现的是教育文化的进步和理性。
(三)教育成果
通过科考中举人或进士者,见于文献记载或有事迹可考者,计有举人100余人、进士40余人。有些家族,几世科第,尤其为人称道,如:刘轶政祖孙三进士、陈枚祖孙二进士三举人,闫世绳五世七进士等,这在潍坊乃至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另外,民国时期教育也取得了重大成就,造就了一批知名人才。他们有的参与革命工作,有的成为了人民教师,有的成为著名科学家。如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磁和高空物理委员会主任、中国星簇数据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双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国际地磁和高空物理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刘振兴院士,就是从民国所办学校一路走来、以至走向巅峰的优秀代表。他是昌乐教育的荣耀,昌乐人民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