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红色记忆
(一)革命历程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从这年开始,昌乐县青年学生李华亭、孟繁锷、张适、梁德元、刘明铎、梁宗鲁等,以优异的成绩陆续考入青岛、济南等高、中等学校,接受新文化的熏陶,逐步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上革命道路。
1925年夏,孟家淳于村孟繁锷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由庄龙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孟繁锷利用暑假探亲机会,在淳于一带宣传“五卅”惨案后各大城市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壮举,介绍十月革命后苏联新社会的情况,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6年2月,孟繁锷寒假回乡,特意造访在外地求学并进行革命活动的李华亭、梁宗鲁等,与其分析时局。探讨国事,互相鼓励,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其后,梁宗鲁、梁德元在梁家庄宣传“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他们的活动,在贫苦农民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8月,孟繁锷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奉党组织指示,回昌乐进行革命活动。他与在冯玉祥部队从事兵运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刘焕彩在贫苦青年农民中公开宣传共产主义,教青年唱《国际歌》,联系社会现实讲解歌词,传播马列主义,为昌乐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7年2月,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奉中共山东省地方执行委员会指示,派共产党员傅锡泽、傅乃武到尧沟镇以开设“济生大药房”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3月,发展党员7人,建立中共尧沟支部,傅锡泽任书记。向进步青年宣传宣传马列主义,书写、散发“反对军阀战争”、“打倒土豪劣绅”、“反对苛捐杂税”等标语、传单,领导开展抗粮抗捐斗争,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傅锡泽代表尧沟党支部 ,先后参加了中共山东省执委、团委在益都坡子、涝洼和寿光王府召开 的昌(乐)、益(都)、寿(光)、潍(县)、临(朐)、广(饶)六县党团负责人会议。领导当地群众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接送了大批过往的党团负责同志,成为昌(乐)、益(都)、寿(光)、潍(县)4县党的重要联络站。
10月,孟繁锷发展赵西林、刘存山二人入党,刘焕彩发展刘焕奎入党,昌乐县第一个中共小组在孟家淳于诞生,组长孟繁锷。隶属中共潍县委员会领导。
1928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丁君羊再次到尧沟部署抗粮、抗捐斗争。尧沟党支部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大造革命舆论,取得了初步胜利。
3月,中共昌乐县小组在赵家淳于召开党员会议,成立中共昌乐中心区委,孟繁锷任书记。隶属中共潍县县委。
4月,潍县茂子庄共产党员郭大同,在济南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叛变,供出傅锡泽及尧沟地下联络站。10日,国民党昌乐当局,奉济南戒严司令部指令,到尧沟镇逮捕傅锡泽,傅锡泽赴济未归,傅乃武被捕,“济生大药房”联络站被破坏。
6月18日至7月11日在济南做党的地下工作的原尧沟党支部重要成员郭金祥,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并被大会选举为宣传、青年和妇女运动三个委员会的委员。
9月,中共昌乐县中心区委设淳于、耿安两个支部,淳于支部书记赵西林,耿安支部书记刘焕彩。
1929年3月,中共淳于、耿安两个支部党员发展到25人。
5月,中共昌乐中心区委在钟家后沟召开党员会议,研究决定夺取民团枪支,待机举行暴动。
1930年根据省委“各地在斗争中组织游击队、赤卫队”的指示,由耿安分区区委书记刘焕彩着手农民武装的筹建工作。
5月,刘焕彩与刘焕奎在东耿安村创办“旭日烟社”,制作“旭日牌”纸烟,借制作推销纸烟扩大宣传范围,在家中建立党的秘密联络点。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学唱《放足歌》。至1931年6月,先后有14名青年加入共青团组织,成立了昌乐共青团特支。刘龙骧担任特支书记。
秋,中共昌乐中心区委于潍县城郊开办养蜂场,设立联络点。通过王全武,牟光义加强与潍县党组织的联系。
秋,中心区委总结“旭日烟社”的斗争经验,推广以合法职业为掩护的斗争方式,孟繁锷经多方争取,在北展村创办高级小学,亲任校长。以学校为基地开展党的工作。赵西林在赵家淳于家中办起“华兴成”油房,扩大党的活动范围。
1931年3月,全县有共产党员74人,在11个村建立了党支部。赵家淳于支部书记赵西林,杨家淳于支部书记孟广松,尹家淳于支部书记尹志刚,王家庄支部书记秦大增,北李家河支部书记于怀清,庙子官庄支部书记刘存山,南张庄支部书记刘思贤,东耿安支部书记刘焕奎,西耿安支部书记刘效增,解召支部书记刘慈源。
5月,中共昌乐县中心区委在孟家淳于孟广松家召开支部书记会议,讨论筹划枪支,开展武装斗争。
5月,杨勋普在刘焕彩配合下,打入土匪内部,击毙西耿安村土匪王振海,缴获手枪、匣枪各一支。
6月,奉中共山东省委指示,中共昌乐中心区委改称中共昌乐特支,孟繁锷任书记,赵西林、刘焕彩、刘存山、尹志刚为委员,并任命姜公璞、杨勋普、于怀请、秦立峰为特支政治交通员。中共昌乐特支接受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并接受潍县中心县委的指导。
1932年2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胡萍舟奉临时党中央指示,来昌乐巡视党的工作和武装斗争发展情况,发动武装暴动。胡萍舟发现昌乐党组织不具备武装暴动的条件(韩复榘的1个团驻守昌乐),便以敌我力量悬殊为理由,向临时党中央提出不能在昌乐发动武装暴动的建议。
3月,杨勋普在王洪福、于怀清配合下,组建了30人枪的杨家淳于农民赤卫队。是月,全县共产党员发展到160人。北展、兰洼、罗家庄子、槐林、钟家后沟、高镇、韩家集子、王家河洼、北岩等十几个村庄相继建立了党支部,或有了党的活动。
4月5日,中共昌乐县特支在淳于一带领导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宣传内容为罢粮罢税,减轻群众负担,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绅。
同时,加紧了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8月上旬,中共昌乐特支委派姜公璞、秦立峰前往潍县中心县委汇报武装斗争事宜和呈送募捐飞机款,路经隋姑山时,不幸姜公璞被埋伏在山下的土匪开枪打死,所带现洋和枪支被土匪劫走。加之益都县郑母暴动失利,接到上级指示,暴动未举。是月,解召支部书记刘慈源被捕。
12月,根据潍县中心县委指示,王全荣、孟昭明在昌(乐)临(朐)边界柳山寨开设“中西药房”,建立中共地下联络站,为昌乐地下党组织提供活动基地。赵西林以此为立足点,多次召开党员会议,研究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和开辟新区以及向临朐东部山区发展的行动措施。
1933年7月13日由于叛徒告密,中共潍县中心县委书记刘良才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不久,被杀害于白狼河滩。中共潍县中心县委遭到破坏。昌乐县党员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
1935年6月,中共党员赵西林等转入昌乐中西部山区开辟工作,建立打鼓山党支部,刘克礼任书记。8月,建立打鼓山联络站,以酒店为掩护,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5月,赵西林在打鼓山联络站,向槐林、苗家庄子、孟家峪、钟家后沟、罗家庄子、张庄、高镇等村的党员布置工作,发动农民开展反对土地政策的斗争,减轻农民负担。
是月,昌乐县示范讲习所副所长李霑吾、国文教师刘慈恭、体育教师牛老师等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组织学生罢课,走上街头,作抗日演讲,并组织文艺宣传小组演出“活报剧”,把抗日宣传活动扩大到朱刘、尧沟等镇,在全县各个村镇学校师生及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国民党昌乐县公安局局长张天佐,带领警察镇压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师生,愤怒的学生冲入公安局,捣毁办公室,公安局懾于舆论,未敢逞凶。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共昌乐县地方组织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山东省委号召,投入抗日救亡斗争。昌乐师范讲习所在进步学生中作了参加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的秘密动员。教师刘慈恭、学生赵建平、徐华、赵世修、宋建德等先后在李霑吾的带领下,步行去鲁南参加八路军,走上抗战生涯。
10月,中共昌乐特支书记孟繁锷获释,回到家乡,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1938年1月25日,中共昌乐党组织组建的山东省第八区抗日别动队第十七大队在北展村宣告成立,辖3个中队。赵西林任大队长,孟繁锷任政委,孟千里任副大队长。
2月4日,抗日别动队第十七大队在鄌郚三官庙与共产党员刘汉三领导的抗日武装第三十二大队合并,壮大了昌乐党组织领导的抗日力量。
3月23日,伪装“联共抗日”的张天佐以给抗日别动队“点名发饷”为名,将抗日别动队缴枪解散。
6月下旬,刘慈源、刘焕奎、李升平等组织党的外围组织“抗日救亡团”,很快发展到500余人,为实行武装抗日奠定了群众基础。
9月13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第二十九大队在东耿安村成立,共111人,庄少云任大队长,郭家瑞任指导员;赵西林、刘慈源负责大队党的工作。
12月1日,二十九大队利用北展山会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刷写标语,进行演讲,散发二十九大队《告昌乐全体同胞书》。这次宣传,更加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热枕,扩大了二十九大队在群众中的影响,同时触怒了张天佐为首的顽固派。
12月3日,张天佐派一营营长侯聚伍、二营营长张震寰带领约一个营的兵力,包围了第二十九大队驻地-大山村,强迫二十九大队立即撤离昌乐县境。二十九大队队长庄少云慷慨陈词,与侯聚伍、张震寰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顾全大局,保存实力,维护“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第二十九大队撤离昌乐县大山村,向八支队驻地高崖转移,后到达悦庄,编入八支队第三区队。
12月底,根据淄博特委指示,中共昌乐县委在今红河镇北秦家庄子村成立,刘慈源任县委书记,赵西林任组织部长,王永升任宣传部长,尹宗礼为政治交通员。其间,各地党支部相继恢复,党的建设出现新局面。1939年1月,发展一批新党员,建立一批新支队,并在二、四、五、六区建立了区委,还动员一大批青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军。
9月9日晚,中共昌乐县委书记刘慈源被张天佐的暗杀团枪杀于小解召村西南河口。
9月底,根据中共鲁南区二地委指示,中共昌乐县委在东耿安村重新组建,赵西林任县委书记,刘焕奎任组织部长,武克东任宣传部长,刘汝员为政治交通员。
是年,孟繁锷调山东纵队一旅四团任通讯参谋。1941年在“肃托”案件中被错杀。1985年3月3日,中共昌乐县委根据省委指示,为孟繁锷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党籍,恢复名誉。
1940年10月,赵西林调中共鲁中区党校学习,武克东调中共鲁中区二地委宣传部工作,刘焕奎、刘智堂领导昌乐县党的工作。
11月8日,刘焕奎被国民党昌乐保安团枪杀。
11月,刘智堂到潍县望留村与浮烟区委书记张立武取得联系,以开设中药铺为掩护,建立中共昌乐望留地下联络站,指导昌乐和潍县南部党的地下工作,隶属中共鲁中区党委。
1941年
4月20日,原中共二区区委负责人刘继堂,在五图镇老官李村被国民党昌乐统治当局抓捕。翌日,被活埋于崔家埠村西北大沟。
5月24日,原中共昌乐县委秘密政治交通员刘汝员,被国民党保安第五团刘跃文部在鄌郚镇郑家庄逮捕杀害。
6月,刘智堂隐蔽在望留开展党的工作被张天佐察觉,张密告国民党苏鲁战区第二挺进纵队司令厉文礼,将刘智堂抓捕。不久,共产党员张立武邀约望留附近的李颜容等4名保长,前往范部保释刘智堂,由于刘智堂等较长时间的统战工作,对范有一定影响,范决计释放刘智堂。为搪塞上司,掩人耳目,遂于9日夜间将刘智堂押赴村外“假活埋”。刘智堂脱险后,在张立武的资助下到了沈阳。联络站的工作由张立武负责。
是月,在昌乐内地坚持地下斗争的党员徐佩芝、秦立峰、陈兴周主动与张立武取得联系,互相配合,指导昌乐县内中共党员继续坚持地下斗争。
7月,中共鲁中区党委决定建立中共益临工委,张敬焘任书记,赵西林任组织部长,陈锡德任宣传部长。益林工委通过秦立峰与中共昌乐望留联络站保持联系,领导昌乐开展党的工作。
1942年6月,山东纵队一支队包围盘踞在平原乡梁家官庄的厉文礼部二团300余人。激战1夜,俘敌100余人,毙伤80余人,缴获步枪100余支。
7月4日,安丘县独立营和南郚区中队配合山东纵队一支队袭击日军平原据点。摧毁炮楼,毙伤敌20余人,俘虏30余人,缴获重机枪2挺,长短枪60支。
6月9日,八路军鲁中军区某部夜袭日军鄌郚据点,歼灭日伪军100余人,缴获长短枪100余支。
8月,沂山专署、沂山军分区和鲁中军区一团联合成立武工大队,在高崖、平原一带开展游击活动,牛福地任大队长、张悲侠、酆化仁为副大队长。
秋末,打入敌厉文礼部坚持秘密斗争的原中共昌乐县委宣传部长王永升被敌发觉,在押往漳河乡小岔河村外活埋的途中,途中王永升与敌搏斗,壮烈牺牲。
1944年3月,鲁中一团五连在罗家庄子受到日本侵略军偷袭,展开肉搏,毙伤日军数十名。
6月25日,鲁中一团,奉命攻打高崖日伪据点。夜间,一团向高崖发起攻击,摧毁伪军据点。高崖西北角的日军据点工事坚固,加上日军连续释放毒气弹,一团即撤出战斗,挥师临朐。
8月,中共鲁中四地委(沂山地委)成立中共昌委工作委员会,领导开展昌乐、潍南地区党的工作。沂山地委同时派出以王光庭为队长的武工队给昌潍工委。不久,又组建了以秦立峰为队长的另一支武工队。在工委的领导下,坚持敌占区的对敌斗争。
12月14日,鲁中区一团再次攻打高崖敌伪据点,首次使用缴获的日本侵略军“四一式”山炮轰塌村中敌人盘踞的“明楼”,全歼守敌,解放了高崖镇。翌日,部队乘胜围攻高崖附近的3处日军据点,歼敌350余人,俘敌190余人。在汶河边上将所俘张天佐部100余人进行教育后释放。此后,这门“四一式”山炮,此后,多次立下战功,被称为“功劳炮”,现存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2月,中共沂山地委决定设置临东县,建立中共临东工委,领导临朐东部和昌乐党的工作。驻地洪山一带,辖柳山、牛河两区。
1945年4月,根据中共沂山地委指示,中共临东工委改称临东县委,负责昌乐党的工作。临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县长赵功德。同时,建立临东县独立营,营长徐元奎。
6月4日,鲁中军区某部,第三军分区和安丘县独立营,向汶河两岸日伪军据点发起进攻,解放平原、赵家庄、包庄、李家庄一带,扩大了鲁中解放区。
6月8日,鲁中军区四团消灭驻守鄌郚的日军1个小队和伪军一部。鲁中军区特务营攻占了北展村伪军据点。鲁中一团一营强攻杏山子获胜,战斗英雄曹世范带领突击班冲人敌阵,夺获迫击炮1门、步枪数支,俘敌数名,曹世范在与敌人搏斗中负重伤6月25日牺牲。鲁中军区发布纪念战斗英雄曹世范烈士的命令,并决定将杏山子命名为“世范山”。
6月9日,八路军鲁中、泰山、渤海三军区配合新四军一一一师、八路军一一五师2万余人,越蒋峪、安丘,分5路向张天佐部盘踞昌乐的高山、荣山、南张庄、邓阁埠、大官庄、枣行、宋家老庄、仓上诸据点发起总攻。战斗激烈,双方均有伤亡。
6月,鲁中区中共沂山地委决定建立中共昌乐县委和昌乐县抗日民主政府,县委书记赵西林,县长赵功德。驻柳山区大高庄一带。
8月7日,鲁中军区前线指挥王建安率2万余人,渡汶河北上,分两路向张天佐部盘踞的高山、荣山、南张庄、高老埠、邓阁埠等据点进攻。战斗至9日晨,向柳山寨一带转移。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昌乐党组织收到鲁中区党委发来的朱德总司令《命令冈村宁次投降》的电报,立即将《命令》全文油印,并派张立武、耿长江、韩清介等在昌乐内地和望留一带广泛散发。昌乐党员奔走相告,热烈欢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8月,八路军某部夜袭朱刘地主武装“自卫团”200余人,毙敌6人,余敌溃逃。
是月,在中共高崖区委领导下,先后建立了牛沐、娄家庄、尚庄、丁家沟、黑山、马疃、吴家院庄、大盛、田家楼、辛兴、高崖、包庄、李家庄等13个村民兵联防团。高崖、包庄、李家庄民兵联防团的60余名民兵,配合区中队,在北起鄢郡南至汶河、高崖一带活动。至1947年11月,出击100余次,配合正规部队作战3次,毙敌10人,击伤敌人7人,镇压恶霸2人。
9月上旬,中共沂山地委指示撤销临东县,健全昌乐县委的领导机构,书记赵西林,隶属中共沂山地委。
9月21日,昌乐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称昌乐县民主政府,王树芝任县长(本月王树芝奉调,赵功德接任县长),隶属鲁中区第三行政公署。沂山地委同时决定,将原临东县的柳山、尧山两区正式划人昌乐县,作为开辟昌乐工作的前沿阵地,县政府驻尧山区大桃花村。昌乐县的党政工作主要以柳山、尧山两区38个自然村为根据地,开展对敌斗争。还在张庄、鄢部两区建立武工队,开展敌占区工作。
是月,建立昌乐县人民武装部。
是月,成立昌乐县独立营。冬,独立营由30人发展到100余人。柳山、尧山两区的区中队发展到60余人。
1946年1月上旬,鲁中三地委书记兼鲁中三军分区政委霍士廉、鲁中三军分区司令员单洪率鲁中区三地委、沂山专员公署及鲁中三军分区党、政、军机关进驻高崖一带,霍士廉、单洪等党、政、军主要领导随军分区司令部驻高崖。
3月3日,沂水子弟兵团、昌乐县独立营,各区中队联合行动,在临朐县白塔村伏击张天佐部赵仲诺1个营,毙、伤、俘敌80余人,缴获步枪40余支,弹药一宗。
3月初,县长赵功德奉调,县委书记赵西林兼任县长。
是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在大高庄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出席代表150人,时间3天,民主选举县民主政府县长赵西林,县参议会参议长刘智堂。
4月8日,叶挺、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由重庆乘飞机返回延安,在黑茶山遇难。中旬,沂山地委、沂山专员公署,于高崖召开万人大会,沉痛悼念遇难烈士。副专员崔杰千在大会上讲话,号召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工作,英勇战斗,为争取和平民主事业的彻底胜利而奋斗。
4月18日晚,鲁中三军分区、武工队,在南郝乡姜家洼子,包围了企图潜逃的国民党益都县县长赵子贞及其警卫班,战斗至翌日拂晓,除赵子贞只身逃跑外,俘虏3人,其余全部被歼,缴获枪10余支。
5月12日,敌张兆德部600余人进犯昌乐县边沿区,柳山区民兵进行阻击。同日,尧山区民兵及群众千余人击退敌赵仲诺部500余人的进犯。
6月21日,县委在王家沟召开县区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部署土改工作。会议要求11月底全部解决无地或少地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还决定成立县政治攻势委员会、区政治攻势站,向敌人开展政治攻势,保障土地改革顺利进行。
6月,县武装部举办民兵爆破训练班,每期20人,训练20天,连办3期。从各区抽调骨干民兵,组成25村的联防队,38个村建立了爆破组,设立了地雷封锁线,开展地雷战。
6月,赵西林率县独立营从黄冢坡直插北展,夜袭国民党北展乡公所,俘敌40余人,缴枪30支。
7月,县委书记赵西林率独立营在柳山、尧山阻击敌人;尧山区区长王祥芝率区中队扼守益(都)、临(朐)、昌(乐)边沿区咽喉地带;武装部副部长刘兆吉率柳山区中队与敌人周旋;三军分区警卫团深入敌后活动。边沿区对敌斗争处于主动防御和局部进攻阶段。
7月,为贯彻中央《五·四指示》,鲁中区党委派遣耿启明带领工作队到高崖区马疃村进行土改试点工作。
8月 昌乐县妇救会在大高庄成立,王会卿任妇救会主任。
1947年1月16日,鲁中三军分区、武工队和县独立营二连在汶河区中队配合下,于红河村北伏击国民党辛永功部,毙敌9人,俘敌10人,缴获步枪20余支。
1月,根据形势发展,上级决定抽调昌乐县独立营1个连队升级编为主力部队。此后县委及时进行了扩军工作,独立营很快新扩1个连。
4月4日,昌乐县民主政府发动全县群众踊跃支前,派出96辆独轮小车,组成支前小车队,随鲁中三军分区某医院服务。5月3日光荣完成任务,医院于驻地举行欢送大会,赠送“完成任务光荣复员”锦旗一面,《大众日报》载文表扬昌乐支前小车队。
4月22日,国民党军队分4路进犯解放区。鲁中三军分区警卫团在郝家庄伏击敌人,3天消灭国民党孙玉田部两个连;昌乐县独立营截击国民党赵仲诺部后路,歼敌100余人。
4月,奉上级指示,又抽调昌乐县独立营两个连充实主力部队。县委把部分基干民兵调到区中队,把尧山、柳山两个区中队升调到独立营,又恢复三个连队的建制。全营500余人。
6月,县武装部长刘普调离,武装部工作由副部长刘兆吉负责,刘兆吉率武工队活动于北段、洪山10余村。北段民兵用地雷炸死敌张兆德部便衣队长张步文。洪山村民兵用镪水雷炸死敌柳西乡乡长侯兰田。
6月5日,赵西林率领精干武装部队,深入昌乐内地韩家寨子,往返跋涉80里,袭击张天佐部孙玉田团,缴获子弹6050发,战马3匹。骡子1匹,返回途中又巧袭邓阁埠敌据点,收割电话线1500余米。
6月13日,县委在机关驻地王家沟村,召开柳山、尧山两区群众大会,庆祝两区土改复查工作的重大胜利。为了保卫土改复查的胜利果实,县委要求各区和各村建立反特保密委员会,当天王家沟村反特保密委员会成立。
6月14日,县独立营在打鼓山全歼敌临朐县古城乡分队50人,缴获步枪20支。
6月,武工队会计高玉坤,拐带匣枪1支,粮券40斤,钱10余元叛逃投敌苇沟乡公所。县公安员曹恩贵和武工队夜袭敌苇沟乡公所,将叛徒高玉坤及乡长、乡丁20余人抓获。中共昌乐县委、县政府在大高庄南河召开公判大会,枪决叛徒高玉坤。
7月23日,华东野战军部队,将国民党第八军李弥部包围临朐城。赵西林、杨玉璇率昌乐县独立营和各区中队赴临朐城东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冒雨战斗7昼夜,完成围困临朐城打援任务后,撤回大高庄。
8月,县独立营于高崖以北围歼国民党军队辛永功部1个连,缴枪50支,弹药一宗。汶河区中队在冯家庄截击国民党辛永功部,敌机枪手被击毙,其余溃逃。被敌抓去的40余名群众获释。
8月初,县委组织机关干部,党团员,烈、军、工属及积极分子2000余人,随县委、县政府机关转移到安丘县歧山一带,地主、还乡团乘机向解放区反扑,疯狂屠杀党、政、军人员的家属及农村积极分子。桃花村农会长马志林,副会长张为干,清算员张广成,因忙于组织体弱群众转移,不幸被还乡团杀害;高崖一村村长王义堂,在临朐县山坡村被还乡团抓住,活活割去舌头后活埋;高崖村儿童团长秦柿子给独立营送信,在孟家庄被还乡团抓住,绑在一棵趴趴柳树上,用开水活活灌死;高崖村军属秦则富及其次子秦保恩,在临朐县董家沟村西被还乡团高金满、张广德等抓去杀害;王家沟妇救会长苏大娘被还乡团活埋;刘家沟年过六旬的刘氏被还乡团活活打死;北段村王同文的母亲是对共产党、人民军队怀有深厚感情的老妈妈,她亲送3个儿子参加解放军,被还乡团用刀活活砍死。
8月,鲁中三地委指示,成立昌(乐)、安(丘)、临(朐)、沂(水)四县联合对敌武装斗争指挥部。赵西林任指挥,杨玉璇任副指挥,徐德建任政委,武克东任政治部主任,王光庭任政治部副主任。率昌乐县独立营、区中队和两个民兵连,仍就地坚持作战,同国民党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相继拔除丁家庄乡公所、椁椤林子乡公所、盘阳乡公所等敌据点。消灭了地主还乡团,打击了地主、还乡团的嚣张气焰。
8月底,县独立营在高崖以北配合鲁中三军分区第五团,依托有利地形,采取围歼战术,将敌辛永功部1个连大部歼灭,缴获步枪50支,弹药一宗。
9月,县独立营深入敌占区郑家沟,消灭国民党赵仲诺一部,在杏山子西麓全歼张天佐部刘增田的1个便衣排(《大众日报》载文表彰)。经过月余频繁战斗,消灭了地主还乡团,夺回了解放区。转移到安丘歧山的干部、群众,安全返回根据地。
10月,县独立营和尧山、柳山区中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击退了国民党保安团多次进攻,取得了马鞍山、纪山庙等九战九捷的胜利,保卫了新生政权,扩大了解放区。鲁中三军分区通令嘉奖全营指战员,并给独立营荣记集体一等功,对赵西林、杨玉璇等营级领导颁发一等功劳证书和银质奖章1枚。
1948年1月,北海银行昌乐办事处于临朐大高庄成立。
3月,中共鲁中三地委宣布撤销益(都)临(朐)昌(乐)工委,益林昌工委独立营并入昌乐县独立营,工委干部多数并入昌乐县,何子健调昌乐县委任副书记。
4月2日,山东兵团发起潍县战役,赵西林、何子健杨玉璇等带领独立营和部分机关干部及支前民工随主力部队逼近昌乐城、仓上、埠南庄、北展、南张庄、双沟、朝阳官庄等国民党军队主要据点。
4月3日,赵西林、杨玉璇率独立营和支前民工配合鲁中三军分区第五团,解放了昌乐中部地区。当日,部队于乔官下坡稍息后,继续向东推进,解放了昌乐东部和潍县西部地区。赵西林率部分部队移住邓家、大柳树、平寿一带,配合鲁中三军分区第五团作战。并敦促敌“潍县人民自卫总队”副总队长范启尽快率部起义。县委副书记何子健带一部分兵力抵近昌乐城下的五里庄和五图一带,配合渤海部队执行围困昌乐城的任务,待机解放昌乐后接管昌乐。
4月2日至3日,解放军某部在昌乐县境内,歼灭国民党临朐县政府及保安大队500余人,缴获武器、弹药一宗。
4月4日,解放军某部在昌乐县境南部歼灭国民党军队一部,活捉国民党昌乐县党部委员高岩生等,缴获弹药一批。
4月9日,国民党诸城县保安大队(原国民党山东保安第十二旅)代理大队长赵承光率领300余人,在宋家老庄举行起义,当即受到解放军的欢迎和优待。前线首长特命令发给该队士兵两个月饷,官佐4个月饷,以资奖励。
4月25日,困守潍县西关的国民党保安十五团残部逃至昌乐石人坡,被解放军全歼。
4月27日,昌乐县独立营部分兵力在赵西林带领下,配属山东兵团对潍县城发起强攻,歼潍县城国民党军队2.65万人,毙伤19169人,俘国民党九十六军中将军长兼整编四十五师师长陈金城,毙山东省第八区专员兼保安一师师长张天佐,潍县城全部解放。
4月28日,国民党”潍县人民自卫总队”副总队长范启奭率全队1500余名官兵,在昌乐县于家山前村举行起义。鲁中军区副司令员钱钧、鲁中三军分区副政委孔繁斌、昌乐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赵西林,在下坡村设宴,招待范启爽部官兵。翌日,又在大柳树村召开欢迎大会,随后将其编人胶东部队,改编为西海军分区独立二团。
5月1日,在渤海三军分区、十三纵某团、寿光县独立团、昌乐县独立营一部的强大攻势下,困守昌乐城的国民党部队趁雨夜突围逃跑,在渤海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冯仁恩的统一指挥下,各部向敌人发起猛攻和追歼,从凌晨两点到早5点,歼灭张景月部3个团,徐振忠部两个团,缴获步枪5000余支,手枪300余支,吉普车1辆,大卡车两部,还有马匹和其他战利品,解放昌乐县城。困守仓上之敌也弃点而逃。昌乐全境解放。何子健、杨玉璇、兰陵率独立营两个连.及准备接管昌乐的几十名于部进驻昌乐县城。赵西林率独立营1个连进驻仓上。我党政军干部和独立营,一方面向广大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一方面带领群众拆除碉堡等,恢复市容和生产。
5月下旬,县委、县政府健全组织机构,赵西林任县委书记兼县长,何子健任副书记,组织部长芦英华,宣传部长杨成栋,民运部长兰陵,妇救会主任赵建干,副县长刘圣清。县政府下设秘书处、民政、财政、实业、司法、文教5科,公安、粮食、邮电、工商4局,以及北海银行办事处、推进社等机构。相继建立城关、朱刘、五图、南郝、北岩、乔官、马宋、朱汉、廓郡9个分区委和区政府,并开始工作。
5月,昌乐县境内国民党残余暗中进行破坏活动。县委、县政府配合解放军发动群众,对国民党残余分子进行军事清剿,破获敌特案件400多起,收缴大小炮4门,机枪17挺,长短枪2600多支,子弹3.5万多发,手榴弹4861枚,铁雷20个,惩治武装特务11人、匪特92人、土匪29人、策动敌人逃跑者76人、破坏交通犯21人、反动道会门头子6人、杀人犯76人、假造印章者14人,共处理589人。其中处决7人,判刑59人。打击了敌特残余势力的嚣张气焰,维护了社会治安。
(二)革命烈士
1、刘焕彩
刘焕彩(1890-1933年),昌乐县五图镇东耿安村人。昌乐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昌乐党组织创始人之一。
刘焕彩出生于农民家庭。少年入读本村小学。清光绪末年(1908年)军。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北洋军任职。192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在冯玉祥部下任副团长。这年,上海发生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激起他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借回家探亲之机,在潍县大柳树集上,公开演讲,教育人民只有组织起来,打倒帝国主义,中华民族才有出路,才能免遭列强的瓜分。1926年,受党的派遣,打入高树勋部任职。1928年9月,在策动官兵起义时被捕,幸由西北军高级军官刘丰岩出面,才得以脱险。获释后,党组织派他回家乡开展党的工作。他在表弟孟繁锷的帮助下,很快与昌乐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时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盗匪横行、民不聊生。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一批青年积极分子入党。不久,创建五图镇第一个党支部--耿安村党支部,任党支部书记。为扩大影响,他在东耿安村创办平民夜校,发展农民会员,并以“旭日烟社”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1929年3月,中共耿安分区委成立,任分区委书记。同时,参与中共昌乐特支的领导工作,发动群众,筹集枪支弹药,为武装起义创造条件。1932年8月,益都郑母暴动失利,昌乐青龙山武装暴动改变计划。这时,党的活动已经暴露,国民党昌乐当局开始了对昌乐共产党人的大搜捕。8月18日,敌人派军警前往东耿安抓捕刘焕彩。他机智脱险,并给各支部送信,傍晚到达北岩村南,在杨勋普、杨明德等帮助下,离开昌乐经济南去郑州,与郑州党组织接上关系,同熊秉烈等重建中共郑州市委。1933年,刘焕彩在河南省新乡市组织工人举行武装起义时,壮烈牺牲。
2、刘焕奎
刘焕奎(1895-1940年),昌乐县五图镇东耿安村人。1927年在其二兄刘焕彩影响下,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31年3月,任中共耿安支部书记,并建立秘密联络点“旭日烟社”,开展革命斗争。1932年8月,因叛徒告密,国民党昌乐县当局派军警到东耿安等地抓捕共产党员。时白色恐怖笼罩昌乐,刘焕奎转入地下,坚持斗争。他带领党员秘密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揭露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本来面目。1933年,中共潍县中心县委遭到破坏,昌乐党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刘焕奎等一面寻找上级党组织,一面坚持党的活动。1938年6月,他发动群众成立救亡团,准备建立抗日武装。后在八支队领导支持下,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第二十九大队于1938年9月在东耿安成立,以方山为屏障,活动于耿安、淳于、解召一带。1939年9月,刘焕奎任中共昌乐县委组织部长。1940年10月,根据鲁中区党委决定,他与刘智堂主持昌乐县委工作。11月8日,被敌人杀害于东耿安村西南河。
3、刘慈源
刘慈源(1893-1939年),名恺,字慈源,昌乐县五图镇小解召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共解召党支部书记、中共昌乐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少年时,随义父刘凤懿上私塾。下学后在本村、大解召、徐家庙子一带教学。时值列强人侵,军阀混战,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揭露封建剥削制度和帝国主义侵华的罪恶。1927年昌乐地方党组织建立后,他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8年9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根据组织安排,以教学为掩护从事党的工作。他经常与党的干部赵西林、刘焕奎等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秘密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发动群众进行抗粮抗税斗争,并参加耿安、淳于等地党的活动。1931年春,小解召党支部成立,任支部书记。他发动群众,购买枪支,制造抬枪、土炮,积极准备武装暴动。1932年8月,中共昌乐特支青龙山暴动计划泄密,他于10月9日被捕入狱。11月押国民党济南山东第一模范监狱,屡遭刑讯逼供,但始终未暴露身份。1934年,因缺乏证据获释,坚定地投入革命工作。1936年,重任小学教师,积极在劳苦大众中宣传革命道理,颇负众望。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七支二大队,作政治工作。历经昌邑瓦城、掖县、黄县等地的战斗。6月,奉八路军七、八支队联合指挥部总指挥马保三的命令,回到昌乐组建抗日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他同坚持昌乐革命斗争的孟千里、刘焕奎、李升平等人-起发动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抗日救亡团”,团员发展到10多个村庄500多人,为建立抗日武装奠定了基础。1938年秋,八支队司令部派庄少云、郭家瑞来昌乐,建立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八支队第二十九大队。刘慈源参加了组建昌乐革命武装的工作。9月13日,二十九大队在东耿安宣告成立,庄少云任大队长、郭家瑞任指导员、刘慈源从事政治工作。10月上旬,二十九大队领导在刘慈源家召开会议,决定在张天佐还未公开投降日军前,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迫使张天佐提供军需,发动群众克服部队给养、装备的困难,采取多种形式筹集枪支、弹药,充实武器装备。10月下旬,与赵西林同去淄博特委汇报工作,特委书记金明和组织部长杨纯指示成立昌乐县委。12月,在红河镇秦家庄子刘慈源主持成立第一届中共昌乐县委,任书记。县委组织力量迅速传达特委指示和县委工作意见,抓紧筹建各区委。1939年上半年,中共昌乐二、四、五、六区委相继建立,昌乐党组织迅速壮大起来。
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使张天佐为首的国民党昌乐当局惊慌不已,他们竭力推行防共、限共、溶共的反共政策,制定《异党及不良分子调查表》,发至各乡镇保甲长,秘密查报,并成立暗杀团,残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刘慈源成为敌人重要的迫害对象。1939年9月9日,刘慈源被张天佐的暗杀团杀害于五图镇小解召村西南河口。
4、梁德元
梁德元(1904-1933年),字子修,化名梁干丞、梁士元,昌乐县乔官镇梁家庄人。出身农家,天资聪颖,7岁入塾,成绩优异。17岁考入青岛职业学校商科。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入中国共产党,任团青岛地委学生部委员,翌年兼任新学生社委员长,开展学运工作。1931年7月,受党组织派遣,组织山西平定兵变后,入红24军工作。1932年3月任中共陕北特委负责人,6月在银川建立中共宁夏特支,因发表《紫姑》(描写苏区群众生活)被捕,1933年3月获释。是年5月,他不畏白色恐怖,赴兰州任中共甘宁青特委军委书记,不久任中共甘宁青特委书记。他以国民党新一军教导队政治教官的合法身份作掩护,开展英勇卓绝的革命斗争。利用国民党军政间、军队间的矛盾,开展统战工作,策划兵变,反对独裁,印发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加剧了国民党中央军和杂牌军的矛盾,发展了特区革命形势。梁德元非凡的胆识和卓越的组织才能,党内同志无不称颂;其朴实无华的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更为志士仁人所敬仰。1933年8月1日,因叛徒告密,梁德元于兰州东校场被捕,甘肃省主席朱绍良粉面登场,一无所获;动用种种酷刑,也无奈其铮铮铁骨,表现了共产党人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1933年10月19日,被国民党杀害于兰州市安定门外城隍行宫,年仅29岁。
5、张适
张适(1904~1946年),字适斋,原名张来顺,曾用名张弓、张有才,昌乐县朱刘镇圈子村人。张适自幼天资聪敏,好学上进,1923年入读于济南育英中学,接受革命思想,发表反帝反封建战斗檄文数十篇。192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派遣先后到上海、南京、武汉做党的地下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赴广州参加广州起义,后编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师,转战海陆丰。在激战中,他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只身北上,于1930年在哈尔滨与中共北满特委取得联系。1931年10月,他任中共绥化地区四方台站特支书记,创建中共海伦站等4个党支部,是中共绥化地区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1932年,张适创一支北满抗日义勇军,不久满州省委任命他为省委巡视员,指导吉林地区党的工作。1933年7月任中共奉天特委书记,为恢复党的活动,做出卓著贡献。同年10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入日本宪兵队,面对日伪酷刑,他大义凛然,痛斥敌人,先后入奉天、长春监狱,斗志益坚。1942年出狱后,以教学为掩护,寻找党组织。1946年春,取道哈尔滨去绥化,与东北抗日民主联军名将、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李兆麟取得联系,任协会秘书长,3月初李兆麟遭国民党特务暗杀,9月张适被暗杀于哈尔滨道外区西门脸。1957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适为革命烈士,翌年3月,昌乐县人民委员会在烈士家乡为其树碑纪念。
6、李华亭
李华亭(1902~1931年),原名李文翰,又名李希园、李剑池,昌乐县朱刘镇都昌村人。曾在济南育英中学读书。1922年考入济南师范,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7年,受组织派遣去武汉工作。1928年回济南,以开炭庄为掩护,负责地下宣传工作。每天夜晚,秘密印制传单、标语,外出散发。还经常越过重重障碍,到市郊马鞍山一带散发、张贴。1929年3月的一天,国民党特务突然包围炭庄。在这紧要关头,他不顾个人安危,将重要文件全部烧毁,自己被捕入狱。在狱中,敌人对其施以种种酷刑,妄想从他口中得到有关中共地下组织的情况。李华亭宁死不屈,视死如归,没向敌人泄露半点党的机密。1931年4月5日,与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人邓恩铭、刘谦初等一起被杀害于济南。年仅29岁。
7、刘汉三
刘汉三(1906-1938),昌乐县鄌郚镇鄌郚南村人。在济南上学时,开始接触共产主义思想。1930年济南中学毕业,回乡参加革命活动,后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鄌郚一带组建由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第八区抗日别动队第三十二大队,任大队长。1938年2月率队与山东第八区抗日别动队第十七大队合并。1938年3月23日,民国昌乐县政府县长张天佐,以“点名发饷”为由,将十七大队骗入北展小学,武力强行收缴别动队枪支,打死7名队员,刘汉三等30多人被捕,押入仓上监狱。后经党组织营救获释。出狱后,与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司令员马保三取得联系,被委任为营长,奉命在高崖一带组织队伍抗日。1938年11月,刘汉三在包庄乡矬帐村被混人队伍中的国民党匪兵王景云等绑架到临朐县桃花村杀害。198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8、郭金祥
郭金祥 生卒年不详,昌乐县宝城街道北楼村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积极参加了尧沟党支部领导的对当地土豪劣绅郭玉吉的斗争和反张宗昌的斗争。1928年1月,遵照中共益都县委指示,傅锡泽、刘洪源、郭金祥、梁绍礼、郭金弟等赴济南报考张宗昌办的警官学校,旨在借此为党培训武装干部。到达济南时,正值张宗昌遭到国民革命军的沉重打击,警官学校停办,郭金祥留在济南做党的地下工作。6月18日,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郭金祥与丁君羊、黄文代表山东共产党人参加会议。在六大会议上,郭金祥当选为宣传、青年、妇女运动三个委员会的委员。”归国后,郭金祥与当时中共山东五常委之一的刘子久到高密、诸城、安丘之间的边缘地区做组织贫民会、准备秋收暴动等工作。期间,曾担任过中共山东省委要职的王复元叛变,给山东党组织造成了极大破坏。8月,中共青岛市委根据党中央和省委指示,组成由张英、郭金祥、王兆荣等人参加的镇压叛徒小组。在青岛山东路新盛泰鞋店乘王复元买鞋之机,郭金祥用手枪将其击毙。之后,郭金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下落不明。 9、秦明堂秦明堂(1892~1911年),字维文,昌乐县鄌郚镇高崖村人。14岁时,肄业于潍县广文学堂,不久转入安丘县立中学甲班。在校期间,接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立志推翻满清,建立新中华。武昌起义时,其从叔秦文彬与兄秦华堂在潍县广文中学组织“大汉广文学生团”,秦明堂即与革命党人赵象阙、王长庆等共谋发动青州起义响应。因不慎泄密,从安丘至青州途中,遭清军截击,赵象阙阵亡,秦明堂领王长庆等10余人退至高崖村家中暂避。经过研究,推举王长庆为司令,邓天一为副司令,秘密潜入安丘。在安丘准备妥当后,一举攻克诸城,宣布诸城独立。不久,清兵攻破诸城,秦明堂负伤回家,佯称生疮。愈后赴徐州,投奔陈干(字明侯,昌邑人。1906年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年,被陆军总长黄兴任命为山东民军统领,授少将军衔。是年南北议和失败,民军改称淮泗讨虏军,陈干任司令,在凤阳起义后,随军北伐,大败清军张勋部,先后攻下濉溪、萧县,收复徐州。此时,淮泗讨虏军被改编为陆军第三十九混成旅,陈干任旅长,驻守云龙山),任三十九混成旅军需官。不久,陈干部队被迫解散。秦明堂到济南高等大学堂暂栖。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刺杀后,秦明堂又参与二次革命,受命赴青岛策划军队独立,因事泄未果。之后,再次受命去寿光联络,准备起义,不慎在青州火车站被捕,押往济南军法处,被诬为土匪。在严刑拷打面前,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大声疾呼:“我等响应二次革命,恢复民权,虽死必有继起者!”赴刑场时,秦明堂沿路讲说,声泪俱下,与其他6人同时遇难。就义时,无惧容,无愤语,年仅19岁。死后,葬于济南千佛山辛亥革命山东先烈公墓,其名亦刻于辛亥革命山东先烈公墓纪念塔。
10、赵可友
赵可友(1908-1988),昌乐县平原乡平原村人,自幼务农,1944年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赵可友率汶河区武工队活跃在汶河两岸,使敌人闻风丧胆。1945年春,平原村处在敌占区边沿,又是八路军的游击区。他以开杂货铺作掩护,从事八路军与地方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工作,逢集日,把敌军情报,及时送到八路军手里。一次,一连伪军冲进平原村,以“搜查八路”为借口,到老百姓家翻箱倒柜,勒索钱物,把村子搞得乌烟瘴气。两个伪兵抢去张大娘为儿子结婚准备的两床新被子,并把老人踢得口吐鲜血,昏倒过去。赵可友同张家二兄弟商定除奸计策,装扮成拣粪老汉来到村头;那两个汉奸一出村,他纵身一跃,抡起粪叉,把一个汉奸打倒在地,夺下枪支。另一个被张家二弟兄活捉。1946年春,他受汶河区委派遣,到杨店集夺取敌军枪支。经过侦察,他摸清敌军连长“王不清”逢杨店集必带伪军上集抢东西的规律。一个集日,赵可友和武工队员小何扮装成“父女俩”来到集上,贪酒好色的“王不清”带着十几个士兵,急忙尾随这“父女俩”走出村外。在武工队员配合下,他们击毙伪连长,消灭敌兵12名,缴获匣枪、步枪10余支。入秋,为粉碎伪四团向百姓逼粮的阴谋,根据区委指示,他带小分队夜间插入敌占区,贴标语、撒传单,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揭露国民党军队逼粮的企图,发动群众藏好粮食和重要物资;警告伪乡、保长,能抗则抗,能拖则拖,如果横行,决不饶恕。一天,赵可友得知台东村伪保长酷刑逼迫群众缴粮2万斤,并准备运往四团一营驻地红河村。他一面请示中共安丘县委(当时平原属安丘)派武装增援,一面于深夜率武工队摸进台东村保公所,吓得伪保长潘峰跪地求饶。他一把抓起潘峰说:“我留给你个立功赎罪的机会,快找人把粮食送到汶河区政府!不然,我要你的命!”狡猾的潘峰当面应诺天明即办,背后却暗中着人给伪四团报信。不多时中共汶河区委派平原村民兵,把2万斤粮食全部运走。武工队迅速隐蔽在台东村头准备战斗。天刚蒙蒙亮,两连敌兵来到台东,被县独立团和汶河区武工队打得扔下几具尸体狼狈逃窜。赵可友活捉了伪连长辛永善。台东战斗,毙敌30余人,俘敌44人,缴获各种枪支51件。
解放后,赵可友率汶河区武工队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连长;1951年转到寿光任侯镇武装部长;1954年复员回家,组织农民办起平原初级农业社第六社,次年转入高级社;1957年始任平原村党总支书记。他带领群众科学种田,大兴农田水利,改善生产条件,充分发挥集市优势,发展工副业,办油坊、砖窑等20多个,年纯收入6万余元。在他的领导下,全村很快富裕起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60年,赵可友出席山东省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此后,他一直奋斗在农村,为党的事业和群众的幸福日夜操劳,1988年去世。
11、刘继堂
刘继堂(1893-1941),名通利,字继堂,昌乐县朱刘镇万庄人。他幼年人塾,1911年考入益都乙种蚕业学校。曾发动学生削发,组织过反对清王朝的斗争。1931年经营昌乐粮店,不久倒闭,从事教学。1938年8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受组织派遣到朱刘店开展活动。是年12月,中共昌乐县委派徐培芝到万庄开展工作,刘继堂协助徐培芝在万庄秘密发动群众,培养骨干,建立活动基地。1939年1月,中共昌乐县第二区委建立,刘继堂任区委主要负责人之一。由于他与徐培芝的密切配合,党在万庄的工作出现新局面。他们发动群众,参加抗日,组织“恒盛木匠铺”,刘正锦、刘兆才等20多人加入抗日队伍。9月,县委书记刘慈源被害,形势急剧恶化。次年春,伪区长张墨先派人到朱刘店抓捕刘继堂,他在组织帮助下脱险,去地委党校学习。1941年4月,学习归来,他去五图镇老官李村开展工作时,因伪小学校长王瑞林告密被捕。面对严刑审讯,刘继堂视死如归,没向敌人泄露半点机密。被敌人活埋于五图镇崔家埠村西北坡。
12、秦伯兰
秦伯兰(1895-1939),原名秦文蔚,字伯兰,昌乐县漳河乡高崖村人。
秦伯兰自幼在外地求学。他1920年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在山东济宁河务局谋生,后任交通部水利工程师。时“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不久,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影响着秦伯兰,他决心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1929年他任山东省建设厅水利专员。时黄河泛滥成灾,鲁西北几县的灾民无家可归,生活无着。当局据秦伯兰建议,组织疏散灾民,抓紧整修河堤,使灾民重返家园。高崖地处汶河、孟津河交汇处,一到汛期,河水直逼高崖,乡人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极大威胁。秦伯兰探亲时,目睹现状,亲自设计改河工程,与乡民一道治理水患,受到民众好评。
1937年年底,日本侵略军侵占山东。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置人民水深火热之中于不顾,仓皇南逃。在国难当头之际,秦伯兰放弃厚禄,回到家乡,自筹钱粮武器,组建起一支150余人的“保安独立团”,自任团长,开始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1938年初,国民党石友三部在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影响下,与共产党合作,坚持敌后游击战争。4月,“保安独立团”编入石友三部。是年底,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进驻高崖,秦伯兰毅然率部加入八支队,编为“独立五团”。为解决部队给养,秦伯兰主动捐粮100石,后又多次为部队捐粮献款。1939年春,八支队奉命调马站、沂水一带驻防,他率“独立五团”向八支队司令部集结。途中,一营长策动兵变,“独立五团”仅剩秦伯兰几人。但他未因部队脱离自己丧失跟共产党革命到底的信心。不久,八支队整编为山东纵队第一支队,秦伯兰任司令部参谋科联络参谋。
1939年10月,他在泰山区“肃托”中被错杀。1985年3月,中共昌乐县委根据山东省委指示,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13、孟繁锷
孟繁锷(1904-1941),字须生,又名去病,中共昌乐党组织创始人,昌乐县北展乡孟家淳于人。他幼年随父读书,1921年考入山东省立一师预科班。时值一师十一班学生王尽美,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归来,孟繁锷向他学习了许多革命道理,阅读了《新青年》、《励新》等进步刊物思想觉悟迅速提高。1923年起,在校内参加了中共党员、潍县籍同学庄龙甲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1925年在一师声援“五卅”运动中,勇敢地站在斗争最前列,光荣地加人中国共产党。翌年暑假探亲,孟繁锷接触中共党员刘焕彩、梁宗鲁、李华亭等,探讨马列真理,宣传共产主义思想。1927年10月,发展赵西林(后长期任中共昌乐县委书记)等人党,在孟家淳于成立昌乐第一个中共小组,任组长。后建立中共昌乐中心区委,任书记。1931年,全县农村党支部发展到十几个,党员74人。同年6月改任中共昌乐特支书记,筹备枪支,准备武装起义。1932年8月22日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1937年10月,在国共合作形势下获释,1938年1月创建山东第八区抗日别动队第17大队,任政委。不久大队遭破坏,加入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七支二大队。是年4月,七、八支队在昌邑合编后,从事扩军工作。1939年调山东纵队一支队一旅四团任通讯参谋,1941年在泰山区“肃托”案件中被错杀,时年37岁。1985年3月,中共昌乐县委根据山东省委1984年12月的指示,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14、刘长增
刘长增(1910~1946年),又名刘增,昌乐县昌乐镇东风村人。1936年4月参加革命,同年入党,1941年任河北省馆陶县县长。1946年12月26日在山东冠县斜店镇病逝,时年36岁。
15、高文然
高文然(1910~1999年),曾用名高云霄,山东省昌乐县人。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过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开封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重大战役。1973年10月任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后晋升为正军级。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16、张烈文
张烈文(1914-1945年),昌乐县北岩乡张家营子人。1943年7月,张烈文随部队夜宿临朐城南三岔店,被日军包围。当时任排长的张烈文一马当先,带领全排战士冲向敌人,部队安全突围,部队党委给他荣记一等功。1945年,张烈文升任营长,上级命令该营攻克敌人占领的葛庄制高点。他身先士卒,手持双匣枪冲锋在前,经过一场鏖战,夺回制高点。突然,一颗流弹夺去了他的生命,部队党委追认其为一等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