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18 10:50
鄌郚史志总编

昌乐县非遗与传承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昌乐人物 移动到本区(2021-07-18) —
  非遗与传承
  1、省级非遗项目
  金首饰制作技艺:在我国,金银首饰的制作,历史悠久。在甘肃玉门夏代古墓中出土的金耳环,虽然铸造粗糙,却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其制作技艺不断发展,日臻精湛。
  昌乐金首饰制作技艺承继中国传统的技法,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金首饰的制作工艺方法多样,包括打制、雕刻、累丝、琢玉、镶嵌、焊接等多道工艺过程。大体上说,可分为四大类:即花丝工艺、錾花工艺、打胎工艺、镶嵌工艺。
  花丝工艺:是将黄金加工成丝,再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段,制作成首饰的细金工艺。根据装饰部位的不同可制成不同纹样的花丝、拱丝、竹节丝、麦穗丝等,制作方法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等。
  掐丝,就是将用花丝制成的刻槽,掐制成梅花、牡丹花、飞鸟、龙凤等各式图案;填丝,是将撮好扎扁的花丝填在设计轮廓内,常用的有填拱丝、填花瓣等,攒焊,是将制成的纹样拼在一起,通过焊接组成完整首饰的工艺过程。
  堆垒,是用堆炭灰的方法将码丝在炭灰形上绕匀,垒出各种形状,并用小筛将药粉筛匀、焊好的过程。
  编织,将金丝编织边缘和不同形体的底纹,在底纹上再粘以各种工艺方法制成的不同花形纹样,通过焊接完成。
  錾花工艺:通常使用钢制的各种形状的錾子,用小锤将钢錾花纹锤在过火后的条状金的表面,用錾、抢等方法雕刻图案花纹,使图案花纹有深有浅,增强艺术感染力。
  镶嵌工艺:又称实镶工艺,以锤、钳、锉、削为主,将一块金经过捶打锻制,锯制成部分纹样,锉光焊接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其工序为制作零部件、焊接、抛光、镶嵌宝石、再抛光。
  黄金饰品的品种繁多,冠服有:凤冠、冠顶、金银冠、步摇冠、冠花等;发饰有:笄、簪、钗、梳步摇、钿花、珠花等;项饰有:项链、顶圈、排圈、金银冠坠、护头箍、金银角、金银插针、金银衣帽饰、吊饰、长命锁等;耳饰有:耳珰、耳环、耳坠等;手、臂饰有:钏、镯、条脱、戒指、指环、顶针等;胸腰坠饰有:压领、腰链、腰带等。
  黄金饰品的装饰图案丰富,不同的表征,代表着人们多种多样祈福纳祥的心理渴求。比如,以龙象征神圣,以凤象征高贵,以牡丹象征荣华富贵,以喜鹊象征吉庆,以鸿雁衔胜象征平安,以石榴、鱼子象征多子多孙等等。还有以谐声寓意纹样,吉祥文字,将这二者相结合的主体表达方式,常见的图案有蝙蝠、如意、磬、鱼、松竹梅等;文字有福、寿、吉庆万年、祝延万寿等。
  2、市级非遗项目
  (1)姜太公的传说
  西周开国元勋,齐文化创始人,被尊为“百家宗师”吕尚的功绩与品德的传说故事。西周初年,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首封于齐,建都营丘, 即今昌乐县营丘镇古城村。
  姜太公所建齐都营丘故城,原分为“外城”“内城”“皇城”。皇城,即今古城村,长宽里许,村前立有“古城”村碑,碑文记录着古城的源起、历史和姜太公的事迹,村西北角尚有一段皇城残垣矗立。村内建有姜太公庙,并有《太公祠碑记》亦记录有关姜太公的事迹。
  姜太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至今在中国许多地方尤其是昌乐周边地区还广泛流行着以“太公在此”为符镇邪祛妖保祐平安的风俗。关于姜太公的传说版本繁多,在昌乐一带,有姜太公开国建都的传说;姜太公降妖除魔的传说,如“姜太公方山探宝的故事”、“姜太公隋姑山降妖的传说”、“姜太公桥山遇蚩尤的传说”等;姜太公与有关地名的传说,如 “八八琉璃井的传说”、“圣水泉的传说”及姜太公墓等;姜太公与当地生产习俗的传说,如“太公香”、“姜太公与马宋饼的传说”、姜太公庙会等,以及周边和传播很广的“姜太公钓鱼的传说”、“覆水难收”的传说等等。
  姜太公的传说,在当地一代代传承,对当地及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但使当地人形成了开放大气、任侠尚武、率直谦让的性格,还造就了他们诚实守信、永远进取的品质。当地人经常用“太公八十遇文王”和“覆水难收”等传说典故教育子女、后代,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斗,婚姻不可轻言放弃。所以教育成为了昌乐县最为持久的品牌,年年高考名列前茅。当地的离婚率也非常低。姜太公的传说,对当地的生产习俗、信仰、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姜太公是他们心目中的最高护佑神灵,每到姜太公庙会总是香火旺盛,游人如织,方圆百里的人都来供奉祈福。营丘镇也一直是昌乐县的工业重镇。
  该传说还是研究西周历史,东夷古国史,齐国历史的重要依据,是研究齐文化、姜太公文化、道家文化、军事文化、治国方略的重要参照体系。所以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考古价值、文学价值及旅游开发(2)孝子王裒的传说王裒,魏末晋初北海营陵(今昌乐营丘人),一位名垂青史的大孝子,爱国者、学者、大教育家,他博学多能,一生以孝友,仁信立身,一行一动必遵礼法,尤其以孝道闻名于世,其父王仪被司马昭所害,他扶父灵柩回乡,安葬守孝庐墓,旦夕至墓拜跪,攀椈悲号,久之树为之枯。后母病卒,母生前畏雷,每遇雷雨,王裒辄至墓侧悲泣:“儿裒在此,母勿惊也。”在授徒时,每读到《诗经·蓼莪》篇,无不再三流涕。后因战乱,他恋祖茔未行,为贼所害。其“闻雷泣墓”,“王裒痛父废蓼莪”等故事不久流传于世。《晋书》有其传,后《孝经》《山东省志》明《嘉靖青州府志》《百孝图》《二十四孝图诗》等书都有其事迹,从此名满全国传至海外。
  在昌乐今有很多关于王裒的故事流传,如“仙方活人”、“雹子不打孝廉地”等,尤其没尾巴老李(鲤)的故事更是传遍齐鲁,东北一带。
  今王裒院村位于昌乐县城东南30公里,省道胶王路北,行政隶属昌乐县营丘镇,西距镇驻地马宋5公里,西距镇驻地马宋5公里,东南与阿陀相望,东北与崔家庄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北纬36°31′。
  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王裒被乱贼所害,墓于居里。据传在唐宋时以有人祭祀,后因战乱,兵燹,衰败,重修是在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并立碑记,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5年)建王裒墓院,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二十年(公元1816年)两次大规模重修,后至民国重修多次。1947年墓院被国民党兵破坏,1968年墓院被彻底拆毁。1993年重建墓茔,树碑。
  孝子王裒的传说,历史久远,影响广泛,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而且作为《二十四孝》之一的有关王裒的事迹,在全国乃至海外都有广泛影响。作为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它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较高的文学价值,珍贵的文物价值,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广泛的教育价值,也是弘扬和传承中国孝文化的重要载体。
  (3)伯夷叔齐与首阳山的传说
  《昌乐县续志·山川志》载:“城东南十里外孤山,特起一峰,壁立千仞,为邑东保障,城脉盖由此焉。”古邑人居于该山西面,每天早上首先从此山顶上看见太阳,所以命名该山为首阳山。古人认为凤凰为太阳鸟,所以又叫此山为凤山。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其父临终前立叔齐为国君,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不肯,遂逃去了。叔齐亦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孤竹国人只好立其中子为国君。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善养老,便前去投奔。等赶到西周,文王已死,正碰上周武王用车拉着文王的木雕像起兵讨纣。伯夷、叔齐急忙上前叩头劝阻武王,武王卫兵要杀死他俩,被姜太公劝阻。
  等到武王灭商归周,做了天子,伯夷、叔齐认为大逆不道,耻与为伍,就隐居到北海的首阳山,也就是现在昌乐县城东的孤山,发誓不吃周人的粮食,靠采集野菜维持生命……直至饿死。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两个孤竹国谦逊让国、忠孝节烈的仁人兄弟,就在首阳山顶上修建了夷齐祠,并把首阳山改名为孤山,以表其品格气节和精神美德。
  首阳山位于昌乐县城东5公里,胶济铁路南侧,是城关、朱刘、五图三街办的界山,地理坐标为东径118°54′,北纬36°41′。海拔266米,面积2.9平方公里。前有桂河缠绕,后有邢河源起北流,西南与草山、方山毗邻,绿荫连绵数十里,是渤海南岸第一山第一峰。
  周初,伯夷、叔齐隐居于首阳山。春秋战国时孔、孟赞之。西汉《史记?伯夷列传》记其事。魏王粲《吊夷齐文》有“览首阳于东隅,见孤竹之遗灵。”说明夷齐祠已有。隋、唐重修夷齐祠。宋封伯夷为清惠侯、叔齐为仁惠侯,重修夷齐祠,并改名为清圣庙。首阳山始有孤山之称。元封伯夷为昭义清惠公、叔齐为崇让仁惠公,重修祠庙。明、清至民国多次重修夷齐祠。今祠、碑多损毁。
  该传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伯夷、叔齐被广为称颂,其谦逊让国、忠孝节烈的高尚品格和精神美德历代广为称颂,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考古价值,对传承弘扬中国忠孝仁义的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和后世有重要的励志作用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4)大葛狮子舞
  大葛狮子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艺术,它由东夷文化传承演变而来,具体年代虽已无从考据,但据大葛村舞狮老艺人介绍,最初是一种军队出征前的祭祀仪式,后经历朝历代传承演变,成为现在的狮子舞,最早记载的是清朝末年(1856年),距今已有150余年。
  大葛狮子舞这种民间舞蹈艺术,表演形式独特、动作诙谐有趣、情节细腻逼真、场面热烈奔放,不仅是农民群众春节期间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而且也是用于人们祝寿、节会、庆典等活动中极好的庆贺表演形式。马叉队表演有马叉、刀、枪、剑、戟、拐子、流星等;狮子表演有拜场、跑、跳、爬、站、滚、逗、配狮子、下小狮子等诙谐有趣的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经过整理创新,发展成为群狮表演,场面更为热烈壮观,成为潍坊地区大型节会开幕式的首选。
  大葛狮子舞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史料价值:较高的表演艺术价值;节会文化的实用价值和挖掘发展价值。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因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设备、活动场所的缺失;老艺人年世已高、难以以身示教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传承发展的濒危状况。近几年来,镇、村虽然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仍达不到完好的效果,急需引起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保护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5)马宋饼制作技艺
  相传马宋饼起源于西周时期。周初姜太公因佐文·武伐商有功,得首封于齐,都营丘。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尊贤上功,人民多归齐,齐于是繁荣昌盛为大国,人民生活富裕安定,老百姓很快便接受了姜太公顺其自然、天人合一、圆融和谐的早期的道家思想。有人为了感谢姜太公给老百姓带来的福祉,就独出心裁,创造制作了一种圆而薄的分上中下三层中间涂油称之为“饼”的面食,上贡给姜太公,姜太公品赏后大加赞赏,又见其寓意深刻,遂称其为“天下第一饼”。自此,这种独特的面食就在当地百姓中广泛流传开来,纷纷仿效制作,以为吉祥的美食,并世代相传至今。
  这种美食的起源,一是源于人们对姜太公文治武力的颂扬,对姜太公智慧圣德的赞美;二是源于人们祈求团圆、美满、和谐、安定的愿望和理想。这种面食只所以称之为“饼”就是“并”的意思,就是合并、和平、安定,体现了齐人初期的大一统思想;饼是圆的,像日月一样,则象征着团圆、团结、美满和光明;饼分为三层,是天、地、人三才的定位与和谐相处的表征;加油,则代表着柔顺、祥和、富有的愿望和幸福理念。开始的时候,也许是用手压成饼,用石板或陶器加热,用手翻着烙熟的,已不可考。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观念的变化,人们变开始用木制的轴子擀成饼,用铁铸成的鏊子烙熟,用木制的翻饼仗子翻烙,逐步融进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元素,暗含了齐地先民的原始宇宙观念,擀饼、烙饼技艺渐趋成熟和完善。所以当地人世代以此为主要面食之一,并且作为干重体力活和招待贵客的佳品,谓食之不但有力气,而且特充饥,抗消化,若是再卷上鸡蛋和芝麻盐,那更是人间美妙的美食享受。
  (6)石雕石刻
  昌乐县首阳山旅游度假区和朱刘街道一带位于鲁中南丘陵东北部边缘、泰沂山脉北麓,境内的孤山系第三纪石灰岩构成,所出石灰石颜色纯正,质地细腻,宜雕刻、建筑。
  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便利用当地石料,雕琢磨制出石斧、石铲、石镰等工具和兵器。龙山文化时期,在这里已经产生了首阳山岩书。秦汉时期,先前的石器加工逐渐演变成较为独立的石雕刻行业。昌乐县东肖村、东圈、东南庄、大东庄、东南庄子等汉墓画像石的出土,均说明汉代昌乐朱刘及其周边地域的石雕刻工艺已经相当成熟。此后历经唐宋元各代不断的发展创新,到明、清时期,昌乐的石雕石刻艺术日臻精湛。建国后,昌乐石雕石刻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上世纪五十年代,朱刘街道的张安南、方文俊、李象玉等石雕艺人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刻制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重要石雕的制作。
  昌乐石雕刻艺术,以工艺精湛而著称。雕刻技法有阴刻、阳刻。又可分为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阴刻法亦称线刻,主要用于石刻绘画和碑碣,刻前先将石料琢磨出适宜雕刻的平面。阳刻包括浮雕和圆雕的雕刻技艺。其中浮雕又包括浅浮雕和高浮雕。用来刻制立体感较强的画面。透雕是立体刻的辅助技法,主要用于立体雕塑中一些需要突出的部位。昌乐石雕刻涉及领域包括建材、生活生产用品、造像、碑刻等许多门类。
  源于民间的昌乐石雕刻技艺,是中华民族工艺美术园林中的一朵奇葩。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开发价值的民间工艺项目,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7)阎氏铜器铸刻技艺
  铜器铸刻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的錾铜艺术,用于记录当时的社会历史、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人物传记等。由于铜器耐氧化,可以上千年不变,所以錾铜艺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铜器铸刻作坊位于昌乐县城区。技法始于昌乐阎氏祖上阎世绳(康熙十五年进士、皇太子讲官)。阎世绳与王士祯等文化名流共同研究刻铜艺术,其作品令君臣爱不释手。昌乐阎氏五代七进士皆为篆刻名家。代代相传,形成了家族艺术风格和体系。
  阎氏铜器铸刻技艺是以铜器雕刻为主,铜器铸造为辅的一门手工技艺。作品多见于手工铸造雕刻的铜质印章及镇纸、墨盒等。制品坚固耐用,不易仿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铜器铸刻包含前期铸造和后期雕刻两部分。
  前期铸造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泥范法,就是将金属液浇注到特制的泥模里铸造出来。主要工艺流程有制作样模、制作泥范、熔铜、浇注、落范、清理、检验备用。二是融模法,就是是将金属液浇注到特制的蜡模里铸造出来,也叫精铸。主要工艺流程有制作蜡模、制作泥范、化蜡、熔铜、浇注、落范、清理、检验备用。
  后期雕刻主要有阴刻、阳刻、线刻、漏刻几种类别形式。其主要工艺流程为成形、剔角、清底、修正、清脏。刀法有单手拉刀、单手挑刀、转刀、直刀。
  阎氏铜器铸刻技艺工序特别复杂,涉及方方面面,如雕塑、制模、精密铸造、熔铜、雕刻、书法篆刻、模型设计等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8)朱汉手工地毯制作技艺
  朱汉手工地毯制作技艺传承基地,位于昌乐县东南部,原昌乐县朱汉镇驻地(现归属于红河镇)。该传习基地总面积达28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510万元,21人拥有传承资格。
  朱汉地毯制作技艺是纯手工技艺,传统制毯技艺的一种,起源于明末清初,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原材料最早以动物毛为原料编织而成,后来逐渐采用进口新西兰羊毛或国产西宁大白毛纺纱作为主要生产原材料。织作方法分两种手工工艺,一种是手工打结,一种是手工胶粘。前者是用刀具、扒具将羊毛色线挂于底子上的经纬线之间。后者是用扎针将色毛纱扎别在底子布上。这两种工艺统称为裁绒或叫簇绒。簇绒密度越大越显高档,使用的纱支越高,图案的密度越高,色彩越丰富。一般档次需20道、90道、100道、120道、160道、180道、200道,最高可用12支纱织作240道,每上升一个道数,其精美度和品位也上升一个档次。这是半成品的生产,也是决定该产品质量的基础工序。
  主要工艺流程包括:纺纱、染色、图案设计、织作、刷胶、平活、雕刻、水洗、清沟、缠边、修面、除刺、烘干、刮活等十多道大型工艺程序。每道大型工艺程序又包括若干道细工艺程序,总计约有60多道工序。
  朱汉传统手工地毯技艺,精湛细腻,产品图案美观、线条流畅、立体感强,软浮雕的纤维艺术效果美轮美奂,堪称绝技。
  朱汉传统手工地毯产品达到了七大系列上万个图案,有中国传统的古老图腾京式系列;宫廷式富丽华贵的萨瓦纳瑞系列;欧式风格的美术系列;阿拉伯风格的波斯、奥伯松系列;有自由奔放的写意大美术系列;有古典民族风格的藏式地毯系列;有抽象韵味的现代派系列,形成了丰富的纤维软浮雕艺术的宝库,并成功的将多种纤维结合利用,有效的增强了地毯图案的艺术效果。先后多次荣获法国第六十二届国际博览会金奖、马来西亚国际博览会金奖等荣誉称号。
  朱汉传统手工地毯工艺历史悠久,特点突出,是手工技艺与艺术的精妙结合,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工艺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9)郄秋浦医术医方医案
  郄秋浦(1881-1972)名澄然,字秋浦,号东皋,堂号泊静堂。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经济开发区东管庄人。生于清光绪七年六月十七日寅时,卒于1972年11月13日,享年91岁。山东省著名中医。山东省中医协会理事。
  先生是晚清末科秀才,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丰富的世事阅历。治学严谨,医理医术俱臻上乘,医德亦冠侪辈,故尔踵门求治者应接不暇。他崇尚仲景学说。善用经方治疗内妇科疑难杂病,辨证立法独到,遣方用药奇特,治急症有胆有识,治杂病析理清楚,治愈了不少群医束手之症,声名誉满潍坊。
  及至老年学验俱丰,将多年医学心悟著书立说,著作有《郄秋浦医案》《妇科验方》,书中记录了有关内科妇科疑难杂症的珍贵救治经验八十余则,书中验方及辨证理论,在中医学界广为流传,深受同道推崇。他的治学经验和学术经验,以及留下的大量医学书籍,对继承和发扬推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还具有前所未有的文献价值。是弘扬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
  自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郄氏家族名医辈出,县志和碑碣记载的有:郄士让、郄乐贤、郄作钧、郄秋浦等。
  郄秋浦从医近70个春秋,经历了清王朝、旧中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他一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集思广溢,学兼众长。象许多苍生大医一样,开创了一代医风。他把发扬广大中医事业作为已任,以渊博的医学知识和超人的聪明才智,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为我县乃至全市、全省中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医学界德高望重,深得后人传颂。
  其个人传略被收入《昌乐县续志》、《昌乐县志、》《昌乐县卫生志》、《昌乐县文史资料选辑》,昌乐历史文化丛书之《昌乐现代名人》、《昌乐文献·台北版》等书籍中。
  (10)崇山栓孩子习俗
  崇山拴孩子习俗源于儒家孝文化和福文化, 是对“香火传承”的生命崇拜。生殖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通过拴孩子的方式求子,相对于单纯的祭拜神灵来说,是一种信仰行为,有着更多的积极意义。
  崇山拴孩子习俗自唐朝开始盛行。崇山上自唐朝初期开始建百子殿。据当地85岁以上在世老人回忆,至1940年以前已建成九座庙宇,当地人称全神庙。有百子殿、娘娘庙、阎王殿、魁星楼、龙王庙、三清庙、玉皇大帝庙、三七殿、道士庙占地100余亩。其中,百子殿是众多庙宇中建筑时间最早的一座。从那时起,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九月初九为崇山香火会。届时人们便登上崇山,焚香烧纸叩拜神灵,跪拜石祖,祈求神灵多多赐予孩子。当地及周围县市区等诸多地方的善男信女,特别是妇女结婚多年不生育或者新婚夫妇祈愿多生男孩者,多到此祈祷、许愿,至今当地及周边县市区拴孩子习俗十分兴盛。
  3、县级非遗项目
  (1)姜太公墓的传说
  红河镇台东官庄村西二百米处有一大土堆,名字叫木梁台。据台上有一座光绪十二年重修庙宇的碑文记载,渠西五十里,旧有木梁台。同时,当地有一民谣曰:“木梁台,木梁台,四七二十八登崖,透心碑对着空心槐”。这些充分说明此土堆历史悠久,年代已深。至于这个封土二十多米高的大土堆为什么叫木梁台现无证可考。
  据该村老人讲,台东村周围原有六个封土十几米、二十几米大小不等的土堆,其中木梁台算是最大的一个,现保存完好,上面有庙宇,每年有香火,热闹非凡。其它五个土堆在动乱年代被毁。已毁的土堆土的层次很多,土五颜六色,有黑土、有黄土,还有沙土等等,像是逐年填筑而成的,从而可以判断,这些土堆原来就是一座座坟墓。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昌乐县营邱镇古城村,传说姜太公吕望初建都于此,寿光市纪台乡纪台村历史考证为纪国故都,这些都处在春秋战国时期。台东村离昌乐的古城村、寿光的的纪台村都很近,纪国已故的国王、诸侯、大臣有部分葬于台东村这块风水宝地上,形成一个个大土堆。据考证,木梁台就是姜太公的坟墓。有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吏部侍郎阎循观《西涧草堂诗集》“登木梁台”诗云:“层台冠西岭,云际独攀登;沧海遥如带,沂山近可凭;地崩庚戌水,铭记太公陵;欲辩临淄误,返周亦缺徵。”并诗后加注云:“雍正八年(庚戌年)大水台崩,得古碣云:‘齐太公之陵’碣旋裂。”姜太公之陵墓,位于昌乐城南37.5公里处,今红河镇台东官庄村村西,墓基高出岭顶地面约20米,基址面积100米×100米。同时,刚解放时,台前有一座碑,名为齐姜太公之墓。后来此碑不知去向,可能是被人们用来修了路或修了桥,所以说木梁台就是姜太公之墓。
  (2)丹朱的传说
  在我们北郝村东北上有一个大冢子,我们当地人叫丹朱冢,相传是尧的妃子所生的,这个丹朱从小就调皮好玩,不务正业。长大之后就更厉害了。仗着尧是帝王整天游手好闲,和一些纨绔子弟在家里大吃大喝,聚众赌博。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尽了各种方法。发明了围棋来修练朱的心性。但最终也没起作用。尧在位第六十一年的时候,全国都下大雨,洪水成灾,尧为救百姓就全国巡视,指挥人们抗洪救灾。当时他曾领着朱到过咱村东边大丹河,当时尧看到这个地方山明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个难得的风水宝地。尧就想丹朱虽然不成器,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这个地方这么好就封给他,也好让他将来能衣食无忧。
  后来,尧将位传给舜后,丹朱不服,率领诸候造反。尧明白丹朱的为人,便率大军一举平定。后来,尧驾崩后,舜帝仍封丹朱于丹水故地。丹朱虽顽劣,但他的孝心还是有的,丹朱死后,为纪念尧帝在尧沟治过水,而且自己在丹水住的时间长,就留下遗嘱葬于尧沟。
  我们现在看到的丹朱冢(当地人叫冢子)面积1400平方米,墓高30米,现存遗址毁于“文革”时期,规模比以前小多了。
  (3)玉皇庙的传说
  位于县城东北二里玉皇庙村东北隅,始建明永乐年间,具体年代失考。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重修,时玉皇殿三楹规制。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信女、已故道长内人于氏倡修,增其旧制,扩而大之,山门内玉皇殿,其后寝室,各三楹均塑神像于其内,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竣工勒石,以记重修之迹。此后几度重修,院内尚有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重修庙碑记。1949年以来,玉皇庙村民着员管理庙宇,数次修葺,近年山门、院墙、大殿修整一新。山门上槛书“天下太平”,两侧对联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殿顶披小青瓦,殿脊镶三对二龙戏珠,两端龙首翘天,山脊饰有蟠龙、狮兽,蔚然壮观。殿前出厦大檐由四柱盘龙支撑,殿门左右墙上,神荼郁垒二位门神持械侍立,面目凶丑,令人敬畏。大殿正中御案之上玉皇大帝顶戴金黄冕旒,身披全金龙氅,捧笏端坐其中,前有天官举械侍立左右,后有神女执扇于两侧。后院王母寝宫御案上,王母头戴凤冠,身披红斗篷,端坐正中,二侍女分列左右,后壁上绘有双龙戏珠云游碧空。农历九月九日,盛大香火会,四方信众云集来祭,游观者人头攒动络绎不绝,热闹异常。
  (4)高崖炸鸡制作技艺
  高崖炸鸡、蒸鸡白菜是昌乐县南部乡镇民间名吃,因最先由原高崖周边乡村作为春节、红白公事待客美食而得名。
  高崖炸鸡制作技艺流程为:将农家散养的红冠大笨公鸡,宰杀放干净血后脱毛,去内脏,洗干净后挂在阴凉处沥掉浮水,待表面略湿时,用刀把整个鸡跺成三公分大小的方块,要大小一致,然后放在白面盆中沾上一层白面,再放到搅匀的鸡蛋碗中蘸上鸡蛋,就可以下油锅炸了。炸鸡的油一般用豆油或花生油,油锅中的油量要足,控制好火侯,炸出的鸡块以颜色金黄即可,不必关心炸得熟不熟,捞出放在肯沥油的竹筐内备用,食用时,将炸好的鸡块,放在锅内用小火慢炖,一般开锅之后,把炉火关至最小,四十五分钟最为合适。佐料一般用适量葱段、姜块、八角等调料和炸鸡放一块炖就行,出锅食用前,可根据个人口味加点香菜段或韭菜段,酱油香油即可。
  (5)白塔泥塑
  白塔泥塑是流传于昌乐南部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泥塑工艺可分5个步骤:①劈沃土之下的优质壤土,晒干、粉碎或过细筛,使之无沙粒。②和泥,把土泡透碾压(上碾或用光碌碡在石板上压)后,反复揉,直至泥无细纹无气泡,使之柔软如面团。③用两瓣的泥模制作形体,两天晾干再用泥水把两瓣拼对成一体。放泥之前先在模内撒细豆绒,以免模具和作品粘连。④晾晒,不断改换作品的向阳面,以求干得匀净,持续二日,直至干透。⑤上地子和上彩,使用矿物色,确保不退色,白色地子上好后晒半天,待干透再描绘着彩,没有底稿,都是随意画成,色彩大体有黑、红、黄、绿、紫,对比强烈,鲜艳夺目。白塔泥塑县内独家,而且世代相传,盛兴于1952—1966年,“文化革命”中被迫停业。1983年重新开始兴盛。
  4、非遗传承人
  (1)王忠善,金首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山东梦金园珠宝首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梦金园首饰国际集团大中华区总裁。
  十几年来,王忠善带领员工们在承继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致力于传统首饰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会贯通,不断推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黄金饰品,先后获得37项中国专利,是万纯真金——即黄金含量高达或超过99.99%的研发者。并获得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SA8000社会责任、GB/19022计量五个体系的认证。2013年,王忠善被评为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王忠善致力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公司产品已拥有4个系列20多万个品种。
  王忠善将奉献社会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个人理想的价值观,每每在关键时展示出“终善天下,大爱无疆”的情操,近年来,向慈善机构、灾区累计捐款高达1205万元。
  (2)阎小平,1958年生人,阎氏铜器铸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3岁时已熟练掌握铜印的所有制作流程。阎小平自年幼便跟随其父习文练字,十一岁时已熟练掌握铜印的所有制作流程。承祖艺之基,习名师精华,得国外专家指点而悟得黄铜落款绝技。落款之字,清晰明朗,简约淡雅,流畅自如且灵动奔越。铜印落款之技,古今未之有也,此为胜人处之一;新技法之于印底篆刻,使得字口深峻可及2毫米,字迹整齐规范,此胜人处之二;经其三十余年反复试验,将失蜡真空铸铜技术发挥至极,所铸刻各种金、银、铜印玺 <http://baike.soso.com/v507851.htm?ch=ch.bk.innerlink>表面处理 <http://baike.soso.com/v326123.htm?ch=ch.bk.innerlink>无坑无疵光滑细腻,此为胜人处之三;又其将铜印 <http://baike.soso.com/ShowTitle.e?sp=S%E9%93%9C%E5%8D%B0>印纽 <http://baike.soso.com/v24672.htm?ch=ch.bk.innerlink>多样化,有各类生灵、仙灵亦有抽象、象形等类,一改前人铜印清一色呆板无味的外态风格,并精雕细刻 <http://baike.soso.com/v270749.htm?ch=ch.bk.innerlink>加以抛光,所成之印皆灵气萦绕栩栩如生;此四技一改旧法,铜印亦焕然一新,可誉铜印制作史之大手笔 <http://baike.soso.com/ShowTitle.e?sp=S%E6%89%8B%E7%AC%94>。刻篆字于印底,行落款于印侧,铸雕兽钮于印上,黄铜全身,金光闪耀,甚为大气亦不失精美。优秀作品有《孙子兵法》《心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空阳文铜象棋》等。
  (3)阎红伟,男,1965年生,《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代表性传承人。1982年参加工作,大学文化,会计师职称。历任昌乐县国家税务局涉外分局副局长、城区分局副局长,现任昌乐县国家税务局经济开发区税务分局局长。
  阎红伟同志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利用工作之余,潜心研究阎氏家族文化。自费组织十多次阎氏族人座谈会,并经常深入阎氏家族居住区,一方面看望德高望重的阎氏族人,一方面搜集整理阎氏家族的有关文物和故事传说,并积极组织《昌乐阎氏家乘》的续修工作。目前,新编《昌乐阎氏家乘》已出版发行。
  几年来,阎红伟还在国家级、省、市、县级报刊杂志上先后发表了《从家谱中寻找祖先的血脉》(中国税务报)、《五世七进士的昌乐阎氏》(山东省政协机关双月刊《春秋》)、《乾隆皇帝的昌乐亲戚》(齐鲁晚报、潍坊晚报、潍坊广播电视报、昌乐通讯)、《阎循观与麓台书院》(齐鲁晚报、潍坊晚报、昌乐通讯)、《阎世绳年表》(宝石成文艺)、《中国四大科举之家的昌乐阎氏》(昌乐报)、《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光辉典范》(昌乐报)、《阎廷佶与仰山书院》(昌乐报、宝石成文艺)、《卢探花慧眼发现昌乐才子》(昌乐报)、《年羹尧在昌乐的同榜进士》(昌乐报)、《收藏家谱,收益多多》(潍坊晚报)、《谈阎氏家族文化的开发保护问题》(宝石成文艺)、《〈昌乐阎氏家乘〉概说》(潍坊日报、昌乐新闻)。另外,还接受了《潍坊广播电视报》记者刘铁飞的专题采访,《潍坊广播电视报》发表了《昌乐阎氏家训,让阎氏家族兴盛四百年》的专题采访文章。
  阎红伟同志还应邀为全国艺术科学重点规划课题《潍坊文化三百年》以及《浮烟山与麓台书院》、《昌乐县志》、《昌乐名人、名胜、传说》、《潍州旧影》等文史类书籍提供近十万字的资料和部分图片。潍坊电视台《大家说吧》栏目专门邀请阎红伟同志作客潍坊电视台演播大厅,讲解了阎氏家族的故事;《三十分钟故事会》栏目经常录制阎红伟同志讲述的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阎红伟同志还多次与潍坊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简称商协)进行联系,了解阎氏五世七进士故事在台湾的研究近况,潍坊台协副会长叶培浩先生,先后十多次到昌乐对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有关情况进行考察,并交流研究成果。通过这些宣传活动,阎氏五世七进士故事在全国范围内又开始逐渐传播。
  (4)郄西真
  郄西真,1943年生,郄秋浦医术医方医案代表性传承人,郄绍堂先生之子。出生于名医世家。幼年受其祖父言传身教,酷爱中医。1989年经山东省卫生厅考核获得中医师职称。其祖父郄秋浦先生是山东省著名中医。善用经方治疗内、妇科疑难杂症,用药果敢审慎,屡起沉疴。晚年医名更著,求诊者日盈门庭。他幼承庭训,立志杏林。数十年来,对祖父的学术渊源,文化底蕴,高尚医德,熟记于心,受益匪浅。
  郄西真自幼年起即跟随祖父郄秋浦左右,感受亲炙,深受祖父熏陶,酷爱中医。稍年长后,在祖父指导下背诵了《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医宗金鉴》、《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当时年轻好强,常发愤攻读,及更衣亦手不释卷。在祖父与父亲亲自教诲下,耳濡目染,心领神会。他当时学习的主要方法是清晨背书,白天随祖父及父亲诊病抄方,晚间整理脉案,阅览医书。他把祖父的脉案分别归类,并查阅相关的文献,做笔记,加按语,还常试用治疗,把个人体会也记下来,如此温故知新,反复验证,从中省悟祖父的学术经验。侍诊中亲见祖父巧妙运用中医药诊疗技术救治大病、难证、痼疾,对其影响甚大,使他对祖国医学的底蕴不断加深。
  上世纪70年代,郄西真躬身临床,开始担当起郄氏中医医术的传承。1989年,郄西真考取了山东省卫生厅中医医师职称。在长达几十年的行医实践中,郄西真将中华博大精深的中医经典与实践相结合,秉承祖父“济世救人、医乃仁术”的教诲,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精心医治病人,深得社会称颂。
  (5)肖光平,1964年生,石雕石刻代表性传承人。师承刘祥成、肖其昌;肖光平自少年最喜母亲在过年时剪大红窗花,喜看大人写春联,农业学大寨时期看老人们在石面上刻“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愚公移山”、“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刻石画“高梁谷子”、“社员学大寨”等画面,1986年拜陈寿荣先生学习书法,1987年拜本村肖其昌学习书法刻石及民间工艺美术刻石,对制作石刻艺术作品的各种流程及镌刻刀法的表现形势有了基本的基础学习,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实践对选材的要求刀法表现的技巧,为后来山东省博物馆的古石刻复制、法帖、壁画等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美术制作手法。其作品在省内及日本、韩国、台湾等地有大量收藏。
  (6)高峰,1950年生,朱汉手工地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昌乐县红河镇朱汉村人,从1978年从事手工地毯设计、编织以及地毯成品成套生产流程操作,到1983年从事地毯技术和生产管理,从1990年至2013年2月任昌乐县地毯厂有限公司(潍坊富丽佳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工艺美术师、电器助理工程师、先后荣获山东省发明专利先进个人、潍坊市劳动模范。现为山东省企业家书画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潍商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潍坊市书画联谊会理事。其地毯产品产品先后荣获法国第六十二届国际博览会金奖、马来西亚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国出口商品优秀产品奖等,并在国内两次质量评比中夺冠。
  (7)滕木山,1965年生,太公神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昌乐县营丘镇古城村人。滕木山自小耳熏目染,受家庭影响,上世纪70年代初接传,自一九七九年起,申报人便着手挖掘、改进、保护这一手工技艺及工具,根据历史典籍、有关文献资料、已对原先使用的工具和加工工艺加入现代化元素,全力发展和保护这一传统技艺,为弘扬营丘古文化做出了贡献。至今在家中常年加工太公神香。产品销往潍坊、烟台、青岛等大中城市和农村,弘扬和传承太公神香的制作工艺。滕木山积极参与2011年第四届潍坊文展会,太公神香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产品展览和推介,传承人现场进行了技艺表演。同时,该同志注重参与镇组织的各项文化进社区活动,现场进行技艺表演,对齐国古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进行现场讲解,对宣传挖掘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8)秦子祯,1947年生,燕青门医术医药代表性传承人,燕青门第九代传人。秦子祯擅双头大枪和燕青拳,尤精于燕青门伤科整脊法和伤药的配制。秦子祯在20世纪8、90年代随周永启学习燕青门武术和医术医药,深得真传,经过不懈努力,终有所成,退休后在昌乐创立了“弘武堂”,行医济世,弘扬燕青门医术医药,并根据配方独自完成了四膏一散红伤贴、接骨贴、风湿贴、骨病贴、溃疡速愈散的熬制方法和工艺流程,其药品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和药效,完全符合古方要求。
  5、传习基地及传习所
  为加强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效机制,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和活态传承,我县分别于2012年设立了金首饰制作技艺传习基地、郄秋浦中医传习所等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基地)和2014年设立了阎氏铜器铸刻技艺传习所、赵家祖传癫痫病医法传习所等1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基地),并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至此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基地)达到31个,在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建设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其中,金首饰制作技艺传承示范基地、朱汉手工地毯制作技艺传习所、石雕传习所、大葛狮子舞传习所、郄秋浦传统中医传习所入选潍坊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基地),有七个传习所正申报潍坊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基地)。
  为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活动,2015年县政府批准设立昌乐县综合实践创新实验学校、昌乐经济开发区小学伏羲教育梦园班和昌乐县世纪东方幼儿园三所学校为我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
  我县设立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基地),结合各自非遗项目特色,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和活态传承上都有所传承和发展,并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6、非遗产品及衍生品实物展示(见图片)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