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18 10:53
鄌郚史志总编

昌乐县历史沿革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昌乐人物 移动到本区(2021-07-18) —
  昌乐县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昌乐主要属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距今约6千年前,大汶口文化第一批先民就定居于宝都街道小李家庄村东南角的大丹河西岸,那时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阶段。昌乐辉煌灿烂的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之后,大约经过1500年左右的时间,大汶口文化居民的定居点逐渐从此扩展到小丹河、白浪河、桂河、汶河等流域,其聚落累计达到20多处。
  龙山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存在时间距今约4600-4000年。此时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之为“龙山时代”。这一时期昌乐域内龙山文化居址已发展到60多处,最大的聚落群发现于大丹河上游。据调查,在纵横不过7公里范围的内大丹河两岸,分布龙山文化遗址23处,最近的相距不过二、三百米。类似情形,有学者将其称为部落方国,有学者将其称为遗址群。可以说,至少已经处于国家诞生的前夜,或已踏入准国家概念的门槛。
  另,传说中的少昊时期,爽鸠氏居昌乐,爽鸠氏所处时代应在龙山文化时期,历史典籍中亦可见其著录。
  传说时期的帝尧,亦处于龙山文化时期,史典记载,帝尧之子丹朱,即居昌乐,今昌乐尧沟北郝村有丹朱塚。明嘉靖《青州府志》、《昌乐县志》等均有记载。
  夏代,属岳石文化分布区。岳石文化仅零星散布于大小丹河、白浪河、汶河等流域,其在昌乐的物质文化风貌尚不甚清晰,是与龙山文化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文化,其来龙去脉,尚待考究。
  此时期的统治者季荝氏亦居昌乐。
  商代,属逄伯陵封地。嘉靖《青州府志》、《昌乐县志》有记。其事迹和文化面貌无考。
  周代,属齐国。姜太公灭商,武王封功臣吕尚于齐都营丘,营丘即在今县域马宋镇。
  姜太公在营丘传五世,依次为丁公伋、乙公得、癸公慈母、哀公不辰、胡公静。不辰荒淫无度,不理朝政,为纪侯所谮,被周王烹杀,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工徙都薄姑。从此昌乐营丘作为齐都的地位便告结束。胡公迁都后,哀公之同母弟山因于胡公有怨,故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淄。
  春秋时期,主要归属杞国。周襄王六年(公元前1646年),齐桓公会诸侯在营丘旧地筑城安置杞桓公,并取营丘之意将其名之为缘陵。缘陵作为杞都,自杞成公经桓公姑苏、孝公丐等,至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杞文公时迁至安丘淳于。缘陵遂复归于齐。缘陵即今营丘镇古城村。
  战国时期,属齐国,具体地名不详。
  秦代,属齐郡剧县,其它未详。
  西汉,西北部属剧县,中部属柳泉县,西南部属朱虚县,东部初属营陵侯刘泽。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设北海郡和营陵县,北海郡治所即设于营陵,领营陵、安丘、剧等26县。
  新莽天风元年(公元14年),改北海郡为北海亭。更始元年(公元23年)复称北海郡。
  东汉,建武28年(公元52年)废北海郡为北海国,同时设国都于剧,位置在今县城以西戴家庄一带。北海国领剧、营陵、朱虚等18城。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改北海郡为北海国。次年(公元233年),又改北海国为北海郡,同时又迁郡治于营陵。此时营陵、剧两县均在昌乐境内。
  西晋,境内置营陵、剧二县,归辖青州刺史部东莞郡。
  三国曹魏末年,郡治迁往平寿(今潍城西关),营陵、剧二县仍在昌乐县境,归北海郡统辖。
  晋初政权变更,剧县属东莞郡,营陵县属城阳郡。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后赵建立,二县遂属后赵;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南燕国建立,又归属南燕。刘宋时期,县境内仍是营陵、剧二县,分别属北海郡和高密郡。北魏,初置都昌县,县城位于今朱刘镇都昌村。北齐天保八年(公元556年),废剧县入都昌县。承光元年(公元577年),北周代北齐,都昌营陵改属北周。
  隋代,都昌县废,境为营陵县,初属密州。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营陵城故址建营丘县,属潍州。不久又撤营丘县入潍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潍州设北海郡,营丘属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省营丘入北海县。
  唐代,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复置营丘县,属潍州。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省营丘入北海县,仍为潍州属县。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改属河南道青州北海县。五代因之。
  五代,境属河南道青州北海县。
  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始建昌乐县,属京东东路潍州。县名含都昌一域昌盛安乐之意。当时县城位于今县城以西西店村一带。行政归属京东东路潍州。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改称安仁县,不久复称昌乐县。
  金代,先是隶属山东东路东西统军司,继属益都路总官府潍州。
  元代,隶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潍州。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改县为镇,同时设立昌乐镇巡检司,属北海县。
  明代,洪武初年,复置昌乐县,先属潍州北海,继属青州府。明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将县城迁至今址,并始筑内城,至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即初具规模,合乎规制。
  清代,自始至终属青州府。
  中华民国。初期属青州府,继属山东胶东道。1928年撤道直属省。1938年1月,日军占领昌乐城,设伪政府,国民党县政府迁至今营丘镇仓上村,属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38年12月,中共昌乐县委员会成立。1944年,成立中共临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属鲁中行政区沂山专署,政府驻地设于临朐。是年8月,撤临东县,9月,在临朐县尧山区设昌乐县民主政府。1948年5月,昌乐县解放,昌乐县民主政府改称昌乐县人民政府。县委县政府驻昌乐县城。7月,昌潍专署在昌乐成立,中共昌乐县委、县府移至乔官镇梁家庄。1949年7月,昌潍专署迁驻益都,昌乐县委、县府回迁至昌乐城,属昌潍专区。1970年,昌乐专区改称潍坊地区,昌乐县属之。1981年昌潍地区改为潍坊市,昌乐县直属潍坊市至今。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