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石雕石刻
朱刘石刻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便利用当地石料,雕琢磨制出石斧、石铲、石镰、石锛、石凿等造型别致的工具和兵器。秦汉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先前的石器加工逐渐演变成较为独立的石雕石刻行业。石刻艺人手艺各有千秋,各有所长,有的善刻花鸟虫鱼,有的善刻狮虎龙犳,有的善刻人物造像,有的善素寿坟装饰,有的专事碑文、画面、器物镌刻。民间石刻艺人无样品无范图,依靠生动的构思、不凡的造诣、娴熟的手艺,巧夺天工。件件都玲珑奇巧、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1959年,昌乐石雕石刻艺术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朱刘街道的张安南、方文俊、李象玉等石雕艺人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刻制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重要石雕的制作。从此,昌乐石雕石刻艺术名扬全国,成为中华民族工艺美术园林中的一朵奇葩。
昌乐石雕石刻涉及领域包括建材、生活生产用品、墓葬、造像、碑刻等多种门类,代表作品有北方著名园林"十笏园"的碑石、青州范公亭内冯玉祥记事碑、刘双泉村李高田雕刻的石狮、寿光纪台雕刻的释迦牟尼大佛等。
雕刻技法有阴刻、阳刻,又可分为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阴刻法亦称线刻,主要用于石刻绘画和碑碣,刻前先将石料琢磨出适宜雕刻的平面;阳刻包括浮雕和圆雕的雕刻技艺,其中浮雕又包括浅浮雕和高浮雕,用来刻制立体感较强的画面;透雕是立体刻的辅助技法,主要用于立体雕塑中一些需要突出的部位。
阎氏铜刻
昌乐阎氏铜刻艺术,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十五年进士、皇太子讲官阎世绳与王士祯等文化名流共同研究铜刻艺术,其精心刻制的铜制品独成一体。此后,昌乐阎氏五代七进士皆为篆刻名家,代代相传,形成了家族独具特色的铜刻工艺和艺术体系。
阎氏铜器铸刻技艺是以铜器雕刻为主,铜器铸造为辅的一门手工技艺。作品多见于手工铸造雕刻的铜质印章、镇纸、墨盒等。由于制品坚固耐用,不易仿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收藏价值。
铜器铸造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泥范法,将金属液浇注到特制的泥模里铸造出坯品;二是融模法,将金属液浇注到特制的蜡模里铸造出坯品,也叫精铸。
雕刻技法主要有阴刻、阳刻、线刻、漏刻等几种类别形式;主要工艺流程为成形、剔角、清底、修正、清脏;刀法有单手拉刀、单手挑刀、转刀、直刀。
传承人阎小平铜刻作品,风格清新明朗,简约中正,铜体滑腻,篆刻深俊,令人称奇,被各界名流收藏千方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