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8-08 08:41
鄌郚史志总编

刘元同丨那执着的奋斗

  那执着的奋斗
  ——致敬撑起昌乐生命之库的英雄们
  1959年的冬天格外冷,昌乐大地风雪交加,天寒地冻。
  在凛冽的寒风中,在冰天雪地的旷野上,一群人扒下棉袄干的汗流浃背。
  他们推着独轮车,像推着一座小山,下坡时脚不沾地、一路奔跑,上坡时弯腰拱地,艰难前行。
  他们抡着铁锤,用千钧之力,一锤一锤准确的砸向钢钎,伴随着钢钎与石头的坚硬对撞,手震的又疼又麻。
  他们挥着锨和镐,劈开马鞍,移走龟山,腰斩汶河,要抢在来年雨季前,撑起一道横跨南北、总长千米的大坝。
  他们拽着石夯,一夯一夯地砸,一层一层地垫,硬是在来年雨季前,把这道大坝牢牢撑起30米高,相当于今天的10层楼。
  这座大坝,就是昌乐的生命坝——高崖水库大坝。
  这一群人,就是撑起高崖水库——昌乐生命库的英雄们。
  今天,我们——喝着高崖之水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人们,一起向他们——撑起昌乐生命库的英雄们,致敬! 图片汶河,发源于沂山玉皇顶,流经昌乐南部边境15公里,转安丘,入潍河,汇渤海莱州湾。
  历史上,汶河经常发生洪涝灾害,严重威胁两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928年汶河决口,高崖、善庄、平原等15个村被大水淹没,当即冲走、淹死300余人,房屋倒塌2100余间。
  还有上万亩土地常年浸泡在水里,无法耕种,颗粒无收。
  而县域中部、北部,却十年九旱,严重缺水。
  1959年10月底,昌乐县委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在1959年冬和1960年春,掀起比1958年规模更大、劲头更足、数量更多、质量更好、速度更快的水利建设高潮"的号召,决定治理汶河,修建高崖水库,把水一直送到昌乐县城,把全县大小水库串联起来,彻底消灭旱涝灾害,根本改变自然面貌。
  这是一项造福千秋的伟大事业,更是一场艰苦卓绝的硬仗。
  图片
  缺少机械,工具落后,如此浩大的工程,只能一镢一镢地刨,一锨一锨地装,一筐一筐地抬,一车一车地推,一夯一夯地砸,像愚公移山,像蚂蚁搬家,像冷兵器时代的生死决战,劳动强度超出极限。
  缺少粮食,用地瓜面、玉米面做成的窝窝头也填不饱肚子,只能挖野菜、炒糊盐,喝水充饥。
  三九严寒,窝窝头送到工地都冻透了,稀饭也结上一层冰,只能就着西北风,啃硬邦邦的窝窝头,喝冰凉冰凉的稀饭,一边吃一边打着寒颤。
  工地上,西北风呼呼地刮在脸上,像刀子割一样生疼。
  宿舍里,用檩条、竹竿、秫秸搭建的临时工棚,肆虐的寒风嗖嗖地往里钻,人在单薄的被褥里冻成一个团。早上醒来,两眼眉毛上结着一层薄薄的冰,被泥水浸湿的棉裤,撞在地上能树立起来。
  还有更可怕的,危险无处不在。
  来自四面八方的小车都向大坝上集中奔跑,上坡下坡的道路凸凹不平,一旦竖翻了车子,车轮朝天嗖嗖转,时常伤人。
  随着堤坝增高,运土上坝更加艰难,稍有不慎就有滚落河底、被水冲走的危险,有鲜活的生命从此随水而去。
  崖头陡峭,时常塌方,鄌郚青上剧团8个文艺队员被无情的埋在了下面,其中2个年仅16岁的姑娘。
  还有一个女青年,在大坝最后合龙的激烈战斗中,头发卷进卷扬机,被生生的扯下了头皮。
  还有一个男青年,在放炮炸石时打伤了双眼,从此失去了光明。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面对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昌乐人民满怀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和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期望,勒紧腰带、迎难而上,争先恐后投入战斗。
  图片
  位于水库腹地的两个县、13个村、1792户、9477口移民率先做出牺牲。他们把毛主席的画像抱在怀里,把党的话儿记在心里,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离别用血汗建成的美好家园,离别熟悉而亲切的老屋、老井、老乡和肥沃的土地,义无反顾背井离乡,或迁往吉林通化,或迁到外县、外村,或搬到水库周边的荒山秃岭上,用农民最朴实、最忠厚的本分,演绎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动人故事。
  他们说,这是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大局的需要,自己的利益损失再大,也理所当然、义不容辞,坚决搬迁!
  与9000移民相对而行的,是从高崖、鄌郚、平原、朱刘、乔官、朱汉、平柳、阿陀、北岩、五图10个公社调集的3万干部和民工,其中不乏十四五岁的女孩子,他们推着木棍柴草,扛着锨镢锤钎,背着铺盖干粮,从几里、几十里、上百里的地方,风尘仆仆、集结高崖,搭棚建灶、安营扎寨,开山劈岭、战天斗地,用燃烧的激情、钢铁的意志,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平民史诗。
  工地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口号声、号子声、广播声,震天动地,响成一片,仿佛沸腾的海洋。
  "劈开马鞍移龟山,腰斩汶河灌良田""谁英雄谁好汉,群英会上比比看""大干苦干加巧干,重伤不叫苦,轻伤不下火线"的豪言壮语响彻云霄。
  挑战书、应战书、决心书等铮铮誓言,贴满宣传栏。
  活武松、老黄忠,穆桂英、铁姑娘,钢铁八姊妹、推车十勇士,火线团员、火线党员等英雄人物、英雄团队层出不穷。
  图片
  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先进事迹。被表扬的人,顿时深感荣耀、干劲倍增。周围的人受到激励,也你追我赶。你一辆小车推四个粪篓,我再加一个牛筐。你装得满,我培得更尖。你跑得快,我比你还快。
  飞虎队是虎龙,雄心壮志跨60,踏破大地千里雪,水利火箭逞英雄,誓夺日进5方土,坚决保证日日红。
  手托天转,脚踏地陷,破万难,当标兵,永远在前。
  共产党员、鄌郚北村年仅19岁的铁姑娘吕凤雪,不仅主动要求推小车,而且要求推四个粪篓,并且在四个粪篓的中央继续培土,一直培到她推起车看不到前面的路,只能依靠脚下的车辙来判断前进的方向。
  铁姑娘还把滚落河底的危险留给自己,命令她的兄弟姐妹们:你们不能去,我去!我比你们身子轻快,掉下去能爬上来!你们出了事,让我怎么和你们家里说!
  今天,因当年透支身体落下一身疾病的她,窝在床上依然无比坚定说:党叫干啥就干啥,只能快干,干好,不能干坏!再修水库我还去!
  乔官前君祥村独臂青年马洪恩,把车袢套在自己的右残臂上,推起小车就走。虽然右残臂磨出了血,但坚持每天第一个上工,最后一个下工,并且休息时,别人休息20分钟,他只休息十分钟、八分钟就接着干。每天不但比别人多推二三十车土,而且渐渐推到了八篓。图片指挥部授予他独臂英雄的光荣称号,并批准他火线入党,大小会议让他上台发言,每次他只说一句话:为了大坝早合龙,就得这么干!
  乔官青年突击队员于随河,在一次抢运土方的会战中突然晕倒在地,脸上擦掉了皮。把他送到医院才两个小时,他就忽地坐了起来,晃了晃膀子,喊道:"没事,没事,我这就回去。"由于抬石头的民工过度劳累,抬到坝顶摘钩失手,百十斤重的发拱石急速向下翻滚。鄌郚崔家山后村崔继学见状来不及多想,从脚手架纵身跳到土台阶,双手撮住石头,用肩膀死死扛住,使下面的民工避免了一次伤亡事故。他的双手撸了梢,手指皮和两个中指指甲粘在石头上,鲜血直流,他不但没叫疼,还高兴地说:万幸!万幸!
  五图高家庄村16岁的刘国泰,在工地上"拉滑子",绳子勒得肩膀一道道血痕。大约去了十来天的时候,记不清谁说了句"我想娘了",他们四个一般大小的孩子就一块儿流着泪往家走。徒步70里路,天黑刚回到家,就被他当支部书记的父亲一把拽过来,脱下鞋"噗噗"两鞋底,打得屁股裂开了似的疼。父亲只说了两个字:回去!好歹让娘拦着睡了一夜,天还没亮就被父亲拽起来上了路。
  图片
  营丘西枣林村年仅15岁的姑娘刘君华,一心想家了,背着自己舍不得吃的两个窝窝头,步行130里路摸黑往家赶,一路淌水过河、担惊受怕,天亮才到家。
  看着满脚的血泡,看着被结冰的流海划出一道一道血痕的额头,娘把她一把拉进怀里,哇的一声哭出来:俺那闺女啊!
  朱刘公社副书记、带队领导曲弥坚,时常开会到深夜,40天没脱衣服睡觉,当要离开工地时才发现来时捆绑着的铺盖卷还没有解开过。
  他说:那时候没有粮食吃,生产队里原本就寥寥无几的一点粮食,全部给了大坝工地,再加上统销粮,也不够吃的。莫说高强度的体力活,就是闲着耍也吃不饱啊!没有机械,全靠肩挑人抬、小车推,要筑起那么高的大坝,得用多少力气,可谓困难重重,但大家都任劳任怨,说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打折扣。我很感动,咱也是人啊,也知道饿,也知道累,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还得加负荷、追进度,即使吃不饱饭,气温达到零下十七八度,依然比学赶超地搞竞赛,照样打夜班到晚上九点多。特别是那些原本爱美的姑娘们,一个个都晒得通黑,手破脚肿,脸皮干裂的像鱼鳞。
  驻昌部队官兵、机关干部和附近学校的师生,也纷纷赶来支援大坝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6210部队全团官兵,发扬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镐刨锨撅,飞车运土,为高崖水库建设争做贡献。
  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经过9个月零17天的艰苦奋战,1960年7月20日,高崖水库大坝胜利合龙。3万筚路蓝缕的建设大军,在缺衣少食的艰苦条件下,硬是用落后的工具,靠精神的力量,筑起了一座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生命库。
  之后,昌乐人民不屈不挠、执着奋斗,开山劈岭、战天斗地,历时10年建成相当于从昌乐到北京3倍距离的高崖水库大灌区,历时11年打通被誉为山东"红旗渠"、昌乐"生命线"的"南水北调"大动脉,把百里外的汶河水引入县城。2011年至2013年,又将明渠改造为地下输水管道,让城乡居民喝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近年来,以打造生态库区、美丽库区、乡愁库区为重点,着力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传奇故事,把60年前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变成了现实。图片高崖水库工程得到了中央和省、地委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国家农业部部长刘中一,山东省省长赵志浩等先后视察,高度赞扬这是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劳动、伟大的工程。
  高崖水库,成为一代一代昌乐人的精神家园。当年风华正茂、劳苦功高的建设者们,无不魂牵梦绕、挥之不去,把高崖水库作为一生的牵挂,无论身在何处,不管职位高低,发誓有生之年一定再回去看看,看看。
  有多少人遗憾终生,死不瞑目。有多少人一踏上大坝,就泣不成声、泪流满面,这就是我们修的高崖水库啊?!
  还有多少人,无论几次来,都默默的站在那一幅幅发白的、模糊的老照片前久久凝视,任凭泪水顺着两颊滚落,半天不愿离去。
  当年带队参加劳动的当代著名作家浩然,多次故地重游,并深情地写下:"美不美,家乡水,昌乐是我第二故乡,高崖水是昌乐财富的源泉,是我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我永生不会忘记昌乐和高崖的水。"高崖水库,是一座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3万干群和9000移民,舍小家、顾大家,以肩膀、以脚板,撑起高崖大坝、打通南水北调,用行动凝聚成的"艰苦奋斗、众志成城、锲而不舍、甘于奉献"的高崖水库精神,发出日益耀眼的光辉,在宝都大地、汶水河畔弘扬传承。
  高崖水库,是党带领人民群众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劈山斩河战天斗地的真实见证。其迸发出的动员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其背后的精神之源、动力之源,既时时提醒我们勿忘初心、勿忘传承,又拳拳鼓励我们以昂扬姿态,砥砺前行、执着奋斗,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新传奇。
  美好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让我们向奋斗者致敬!
  撸起袖子加油干!
  (领)同志们呀么,(合)嗨儿哟!
  (领)一齐干呀么,(合)嗨儿哟!
  (领)鼓干劲呀么,(合)嗨儿哟!
  (领)争上游呀么,(合)嗨儿哟!
  (领)听党话呀么,(合)嗨儿哟!
  (领)跟党走呀么,(合)嗨儿哟!

  (本文荣获昌乐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学作品征文大赛特等奖)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