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8-19 14:04
鄌郚总编

李瑞玲丨常忆年少读书时

  常忆年少读书时
  李瑞玲
  小时候,心像狂风吹过原野,像洪水荡过大地,一片干枯和荒芜。那时候,总感觉天那么长,长得使人毛毛草草、无着无落的;感觉夜那么黑,黑得没有一丁点亮光,心里总是栖栖遑遑的。
  然而,当你拥有了一本小人书,一切就全然不同了。
  小人书也叫连环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孩子们主要的精神食粮。
  那时候,同伴中谁手里有了一本小人书,谁的地位立刻就会高起来。小伙伴们都围着他转,吹捧他,讨好他,甚至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好吃的也送给他,为的是能够和他一起看小人书。这时候,书主人高兴了,就邀大家一起看。不论是在平地上、土堆旁还是山坡上,大家一腚蹲下围成一团看起来。能够有翻页资格的自然是书的主人。他高傲地坐在众人中间,小人书端端正正地放在他的膝盖上,翻一页,大家看一页,每一页都是先看图再看字,看得快的就喊:快点快点,没看完的就说:先别翻,先别翻。叫着叫着,就开始争吵,眼瞅着快要打起来了,书主人就说:都别看了,都别看了,我走!他作势要起来,这时候吵架的就赶紧告饶,大家都低下头又默默地看起来。
  一本小书看完,一个个小脸蛋都兴奋地红红的,仿佛每个人都从这黑白两色的小人书里看到了多彩的世界,挖到了想要的宝贝,一个个变得笃定而充实。于是大家都成了好朋友,并且相互约定,以后谁有了小人书都要一起看。
  当然,并不是每天都有小人书可看,有的时候半月二十天甚至一两个月都没有一本。也并不是每一次都有机会一起看,如果大家各有各的事,那就只能轮流着看。轮着看要排号,排上号后,就在心里默默地祈祷:千万别轮到黑天。因为天黑就看不成了,家里嫌点灯熬油,嫌影响大人做针线活,老催着去睡觉。死乞白赖地看一会儿,就被生拉硬拽到被窝里。看了一半的故事,老时在脑子里翻腾,急躁地心里冒火,恨不能立刻生出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在暗夜里看到那黑白的图画、小小的字。越想越躁闹,心里就像有千百只猫爪在挠,挠得人五脊六兽的,不能入睡。没办法,就只能盼着天快亮,而长夜漫漫,仿佛总也不亮。
  如果自己拥有了一本小人书,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了。自己随时可以拿起小书,从容地悠闲地坦然地细嚼慢咽地看,也可以随意反过来倒过去看热闹的或没看明白的章节。那种心情,就如白云飘在蓝天,鱼儿游在大海,自由而坦荡。拿着书看了一遍又一遍,津津有味,不厌其烦。一直看到书皮面边角有点倦了,故事也能倒背如流了,这才舍得拿出去跟别的小朋友换着看。一本一本的换来,一本一本的看完。一本书,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仿佛给空虚的心灵种下了许多小种子,当你的心被文字填满,你的孤独感便一点一点的消失,于是就觉得心里安稳,岁月静好。
  上了初中,加了早晚自习,时间就更长了。拼课本的年代,一天一天,能学的就那几本书,翻过来覆过去的学,语文、历史、政治课本几乎都背过了,还要学。小人书几乎都看遍了,已经不想看了。没书可看的日子,心里慌慌的,空虚得像一座无人的城,走不出孤独的阴影。寻寻觅觅,盼望有一些新鲜的文字刺激自己走出孤城。
  突然有一天,我们的语文课堂沸腾了----语文老师拿来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他说这是一本全国性作文刊物,文章写的特别好,我第一个借来,给你们念两篇文章听听。我们都兴奋地叫起来,催促老师快念。老师念着,我们听着,教室里出奇地安静。我们觉得老师的声音从来没有这么美妙过,仿佛声出金石,风韵悠长,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都醉了。下了课就问老师能不能借给我们看看,老师说只能让我们看两天,他还要及时还回去。我们兴奋的拿过书,如饥似渴地看起来。全班同学里三层外三层的围在一起,尽管后边的同学什么也看不到,但谁也不愿离开。这极大地影响了上课秩序,其他老师告到语文老师那里。语文老师没办法,就支招,他让我们把订书针扒开,分散开看,我们高兴极了。
  我是语文课代表,这个事自然我来干。我从中间展开书本,小心翼翼地扒开订书针,一张一张揭开来,然后平均分到六个小组。我要求每个小组看完后,选出最好的一篇文章,组长负责用复写纸抄出来,尽量垫的层数多些,能够让更多的同学得到文章。那一次,班里几乎两个同学就能分到一篇文章,得到文章后的那种兴奋不言而喻。我们把不同的文章轮流着看。我记得当时那六篇文章我都背过了,而且背的很熟,并且多次在自己的作文中引用过。有两句话那时特别喜欢,刻骨铭心:看,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恰是早晨朝气蓬勃的欢笑;听,雄鸡一唱书声琅琅,正是学子力争上游的写照。我把它引用到了一篇写校园生活的作文中。老师批作文时,用波浪线划了出来,又用小红圈着重标记。他不仅在自己教的两个班中读了我的作文,还做了许多批注,刻钢板印了出来,发给了全校学生。
  从此,我爱上了作文,爱上了语文,再后来当了语文老师。那本具有魔性的小册子,就是《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
  往事历历在目,仿佛触手可及。年少的时候,课外书籍是那样贫乏,而那时候读过的书,都会像一粒粒种子,深深地扎根在心里,并能开花结果。
  宅家抗疫的日子里,新闻上看到许多同学为听网课而绞尽脑汁,有的甚至到屋顶上、悬崖上、雪山顶上,只为网络能好一些,一待就是大半天,我就十分震撼,感慨万千:虽然年代不同,但少年丈量梦想的脚步同样坚实。
  少年,努力吧!
  读书趁年华!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