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8-19 14:25
鄌郚总编

徒步白浪河的日子

  徒步白浪河的日子
  2006年,由潍坊晚报主办,东风标致百大天狮店和捷飞户外俱乐部协办的“2006白浪河体验之旅徒步考察活动”,20余人的考察队伍从白浪河源头出发,到入海口共127公里的路程,历时五天走完。此次考察的目的是“探寻历史风貌,提高环保意识,倡导和谐自然”。考察队员夜晚住帐篷,白天沿河而行,看水质,取水样,采访沿途的民风。一路上餐风宿露,探访调查,有苦有乐……此次活动意义重大,探访记录了受污染的河段。活动距今已有15年了,这些年来,经过治理,沿河风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被污染的河段也成了湿地公园,白浪河越变越美了……
  本期撰稿:杨传良
  -
  赴源头采风听白狼传说
  2006年6月30日,“2006白浪河体验之旅徒步考察活动”启动,20余人的考察队伍先到了白浪河的源头打鼓山,在白浪河第一源泉旁为“白浪河之源”的源头碑进行揭幕仪式。之后,队员们去打鼓山附近的孟家峪村采风,听村中老人讲述关于白浪河发源的传说。
  -
  赴白浪河源头打鼓山 在昌乐孟家峪村采风
  2006年6月30日,由潍坊晚报主办,东风标致百大天狮店和捷飞户外俱乐部协办的“2006白浪河体验之旅徒步考察活动”启动,活动仪式在亚星桥南白浪河西岸开始,潍坊市领导及潍坊日报社领导对这次活动提出了要求和希望。此次考察的目的是“探寻历史风貌,提高环保意识,倡导和谐自然”,考察队由12名志愿者和潍坊晚报记者、潍城电视台记者、潍坊电台记者共20余人组成。
  东风标致百大天狮店派车把志愿者送到白浪河发源地,中午到达白浪河的源头打鼓山。打鼓山是死火山,海拔仅379米。听当地人介绍,山内有时会传出打鼓的声音,故名打鼓山。打鼓山附近暗红色的石头如浪奔腾,时见烧焦的黑石块,中间都是小孔。
  当天下午,在打鼓山白浪河第一源泉旁进行“白浪河之源”的源头碑揭幕仪式。此碑一立,为以后寻找白浪河源头的科考人员和游人提供了方便,给白浪河源头确定了一个文字坐标。
  揭碑仪式之后,志愿者去打鼓山附近的孟家峪村采风。孟家峪村位于昌乐县南部,是个偏远的小山村,东西北三面环山,山上有层层梯田。村中皆平房,多低矮,有的屋檐比人还矮。村中许多旧房子,有的房顶塌陷,石头垒砌的墙脚覆盖着青苔,显示着沧桑岁月。
  黄牛白羊或卧或站,口中反刍,也偶尔叫几声。几只鸡慢腾腾地迈着步子,有时在墙边用爪子刨土。不时见到街上三五位老人神情悠闲地聊天。村里很少见到年轻人,老人们说年轻人多数到城里打工去了。
  当街有一大娘,腰背直,身体硬朗。问其年龄,说是78岁,她说在村中年龄算大的。问谁照顾她,她说不用人照顾,还要给年轻人做饭,还能从井中提水。
  村中的狗都散养着。队员在村中转了一圈,狗越聚越多,渐渐聚了二三十只,不停地叫。队员中七八个人都握着登山杖,群狗不敢攻击,始终保持距离,不像是攻击的样子,只是想驱逐陌生人。
  -
  白浪河发源版本不一 白狼传说源远流长
  村中老人给队员讲了许多故事,印象最深的还是白浪河发源的传说,有许多版本,以下是其中之一。
  相传早年孟家峪村有位姓孟的风水先生,能算人福祸贵贱,乃至寿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给人家看风水非常准,当地人很服气,称他“孟神仙”。
  孟神仙有三儿一女,女儿已出嫁。一天,兄弟三人与孟神仙聊天,他们埋怨老爹光给人家看风水找宝地,也不给自家寻个宝地,孟神仙说:“我看你们担不了富贵,所以不给你们算。”孩子们不信,缠着老爹给他们说发财的门路。孟神仙对他们交待了一番,兄弟三人按照他的指点,第二天趴在村南的大路边等待机会。
  黄昏时刻,突然狂风四起,飞砂走石,天上一片黄云压过来,风刮得天昏地暗,一队骑黄马穿黄色铠甲的军队出现在路上,兄弟三人吓得趴在地上不敢抬头。风刮了半个时辰,突然停了。兄弟三人这才想起爹的话,互相埋怨了一番。
  兄弟三人正争吵着,突然又狂风四起,飞砂走石,天上一片白云压过来,风刮得天昏地暗,一队骑白马穿白色铠甲的军队出现在路上,兄弟三人吓得又忘了爹的嘱咐。风刮了半个时辰,突然停了。兄弟三人又互相埋怨了一番。
  正争吵着,突然又狂风四起,飞砂走石,天上一片黑云压过来,风刮得天昏地暗,一队骑黑马穿黑色铠甲的军队出现在路上,兄弟三人分别对着黑云射出一箭,射完后,又冲到大路上与军队厮杀,突然军队不见了,只听“扑通扑通”,从天上掉下一堆黑铁。
  兄弟三人把这堆铁搬回家,孟神仙对他们说:“你们太胆小,错过了发财的机会。第一阵黄云黄兵那是金子,第二阵白云白兵那是银子,第三阵黑云黑军就是这些铁,你们的胆量也只能担这点财富。”
  三兄弟非常后悔,一个个垂头丧气,怨爹不早说,孟神仙说:“天机不可全泄露,机遇来时抓不住后悔也没用,只能从头另打算,争取新的机遇,你们把这些铁打成两根铁链吧。”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一天孟神仙突然病了。在病床上,他吩咐三兄弟:“我死后,你们马上用那两根铁链子捆好我的棺材,用杠子抬着棺材围着打鼓山转,转到哪里,铁链子断了,就在哪里把我下葬,不管深浅,挖不动了就停下,就地把我埋了。”说完孟神仙就去世了。
  兄弟三人不敢怠慢,一边找人给大姐送信,一边按照老人的遗言,抬着孟神仙的棺材围着打鼓山转。当转到东山坡时,铁链子“哗啦”一声断了,棺材落地。于是兄弟三人就地挖起墓穴来,挖了很浅就挖到一块大石头,挖不动了,他们按孟神仙的吩咐就地浅葬,那坑刚好放上棺材,棺材上面只能盖上一层薄土。
  孟神仙的女儿来后,哭着非要把孟神仙深葬。兄弟三人说服不了大姐,只好抬出爹的棺材再把坑深挖。他们撬大石头,石头终于松动了,露出一道缝,再撬,露出一个洞。突然一声狼嚎,从洞里窜出一只大白狼,跳下山坡,向东南方向跑去。洞内一股泉水向外喷涌,跟着白狼流去,形成了一条河。后人称这条河叫白狼河,叫着叫着就成了白浪河。据说白浪河流到哪里,哪里就富贵。
  白浪河一直流到北海,把流经区域变成沃土肥田。
  -
  2006年参与徒步的12名志愿者
  孙贵颂:男,53岁,作家。
  代维明:男,43岁,环保工程师。
  杨传良:男,37岁,教师。
  刘洪昌:男,37岁,企业员工。
  李亚丽:女,35岁,公务员。
  李涵:女,30岁,餐饮经理。
  张世萍:女,28岁,小学教师。
  丁婧:女,19岁,应届高中毕业生。
  嵇克忠:男,33岁,食品代理商。
  李永柱:男,33岁,私营经理。
  范刚:男,27岁,企划人员。
  宇丽丽:女,22岁,护士。
  -
  夜宿源头处河岸风景秀
  第一夜,队员们在打鼓山下扎起帐篷,第一天野外露宿,队员们充满了新鲜感,非常兴奋。7月1日一早,考察队整装出发,依河而行。沿岸风景秀丽,水草茂盛,满目是庄稼。路过的村庄中,比较知名的有营丘和马宋。
  -
  夜宿打鼓山下 帐外狗吠鸟叫
  6月30日夜,队员们在白浪河的源头住下。打鼓山下,深壑一条连着一条,源头处的壑底宽阔,大小树夹杂,杨树居多。大家选了一个平坦地开始扎帐篷,第一次学习扎帐篷,充满新鲜感。
  白浪河源头就在队员帐篷十多米处。前几年打鼓山下有数个黄豆大的泉眼往外冒水,水聚合起来流到一个石坑里。石坑里的水用来泡茶,非常好喝。
  可这次没有发现泉眼,泉眼的下方有一段白色的塑料管。听村民讲,那几眼泉水通过塑料管流到了井里,那个井就是在原来石坑的基础上砌的。虽然井中有水,但不能见泉水冒出,眼前少了一道妙景,心中不免有些遗憾。
  天阴沉沉的,零星滴下几个雨点,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队员们比较兴奋,彼此听到帐篷里的说笑声。
  半夜笔者从帐篷出来解手,猛然一只老鼠从脚面爬过去,吓人一跳。又猛不丁地从树顶上传下一阵怪叫,“咕咕咕咕喵”,声音曲折颤抖尖利,让人头皮发麻,是猫头鹰在树上叫。
  狗吠声从不远处的沟里传来,叫声深沉粗犷,像是一只巨型狼狗,凭声音感觉,只离笔者十几步。这应该是孟家峪村的狗,在这漆黑的晚上,如果被攻击怎么办?手里摸索到一块石头举着,时刻准备应对狗的进攻。在提心吊胆中解决了一次难忘的小便,回到了帐篷,那只狼狗还在吠,另外又有几只狗也跑来跟着吠。
  突然听到帐篷外刷刷声,帐篷“砰砰”被敲打着,下雨了,狗叫声也没有了。在雨中,笔者进入了梦乡。
  醒来时天已大亮,听到外面有一个浑厚的男低音在朗诵:
  靓女笑
  夜猫叫
  此起彼伏鼾声高
  几欲梦赴周公会
  奈何又闻野狼嚎
  出帐篷一看是队友戴维明在朗诵刚写的诗《首夜印象》,诗中把狗叫比作“狼嚎”了。
  队员陆续走出帐篷,用桶从白浪河源头的井里提出水洗脸,凉凉的。有的队员从桶里舀着喝,尝后说好喝。领队提醒队友不可多喝,怕肚子受不了凉。
  -
  一路沿河探索 两岸风景秀丽
  7月1日一早,赞助单位“百大汽车”老总韩均已派人送来了早饭,大家吃完,开始排队出发。
  沿沟壑而行,大家跳跳跃跃避开水坑,躲开石块。忽见几股细泉从山底潺潺流出,那纯洁灵动的样子像可爱的娃娃,本认为见不到白浪河源头的泉眼了,想不到还有,捧起泉水尝,甘冽清爽。
  随着一股股细泉的加入,沟壑就见流水了,形成小溪,唱着叮咚的歌,一路向前,给人希望和力量。
  走出三四十里地,河的样子已成规模,在一个村子附近,一群三五岁的小男孩光溜溜地在水里嬉闹,快乐得像调皮的浪花。河水清清,只没到他们的腰,在这秀丽的美景中组成了一幅和谐美妙的图画。
  河边的水草清新茂盛,沿河两岸田野广阔,遍是庄稼。村庄远看只有一团绿树,走近才能看到房屋,正如孟浩然诗中所写“绿树村边合”。在这到处是绿色的大地上,心情特别放松。
  -
  上游村庄稠密 营丘马宋知名
  志愿队依河而走,顺水而行。因为要不断采集水样,送去相关单位化验,因此路程尽量靠近水。路上看到的村庄多,走进的村庄少,但仍然遇到当地人,他们或行路,或在田间劳动。队员们就打听村庄的名字,与他们攀谈。那时没有智能手机,不能像今天这样用高德地图导航出村名,只能询问后记在本子上。
  有的村名一听就知道与白浪河有关,如:西李家河村、秦家河村、钓鱼台村、北河洼村、南河洼村、河西村、徐家河口村、营丘河南村……印象深的是营丘和马宋。
  营丘在《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如下:“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现在的营丘是一个小村庄,当年却是规模宏大的齐国国都。在营丘这个地方建都,与白浪河是有直接关系的。有了河,就可以灌溉农田,还可以搞运输。
  营丘村的村民一说起姜子牙都很兴奋,都爱说齐都营丘的事,但没听到情节生动具体的故事。
  马宋村的印象深是因为马宋水库和马宋饼。听马宋村的人讲,相传马宋村是清朝初期许多书生进京赶考的必经之地。古时进京赶考多步行,有的要长途跋涉一个多月才到达目的地。由于马宋饼便于携带、存放时间长、耐消化,因此深受各方考生的喜爱。有文人墨客作诗写出马宋饼的特点:“马宋油饼三页成,烙花细碎似繁星。油丰柔软食不腻。微咸当中透香气。熟而不糊色泽艳,垂手一抖即三片。开人胃口保体健,吃之过后皆称赞。”
  马宋水库是白浪河上游的第一个较大的水库,水面博大,景色优美。
  -
  水库边扎营共度狂欢夜
  队员们走的多是没有人迹的地方,越丘陵,跨河汊,一路高高低低。7月2日,考察队来到了白浪河水库。高大气派的水库令队员非常兴奋,一起唱起了《打靶归来》。让队员们更高兴的是,晚上在白浪河水库的饭店吃饭,还举行了晚会。队员们尽情狂欢,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
  上坡下沟涉水 两天赶到水库
  7月2日,考察队来到白浪河水库,顿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远望西南方向,水天相接,岸边的柳树掩映,那是我们沿河走来的方向。一路高高低低,临水而行,时常走在没有人迹的地方,越丘陵,跨河汊。胳膊被荆棘划出一道道伤痕,脚上磨起泡,涉水时疼痛加剧。到处是庄稼,村庄房屋低矮。
  在白浪河水库的大堤上,看水库烟波浩淼,水面在夕阳映衬下好像铺了一片红绸。水面大,堤坝高,环水库公路全部水泥硬化,平坦宽阔。特别是那泄洪闸,高大气派。
  水库中有几个岛子,上面有丛丛绿树,树间隐约能看到房屋,知情的队友说那是修水库时搬迁的村子留下的遗迹。
  一路走来,看到白浪河支流不停地加入,路上的污水和净水混合,流到水库,水质很好,清澈见石。
  水库以其博大深沉的姿态,迎接远道而来的河水,让雨季丰水期的河水在这里暂时驻扎,以待枯水时节流到需要的地方,浇灌庄稼,供人饮用。水一聚合就有了力量,能生长出大鱼,这里也是鸟儿们的乐园。远处不知是什么水鸟,扇动着翅膀在水面上飞翔。
  到了白浪河水库,考察队的行程就差不多一半了。后面的队员也渐渐走来,一见水库都无比兴奋。有的队员触景生情,唱起了即时改编的电影《铁道游击队》主题歌:“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白浪河水静悄悄……”
  队员们站在大坝上,齐唱《打靶归来》:“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回想这几天的徒步历程,这首歌的意境与心情相合,大家唱得很起劲,边走边唱,唱了三四遍,越唱越齐。
  -
  饭店饱食美味 篝火晚会热闹
  听说晚上在白浪河水库的饭店吃饭,还要举行晚会,大家充满了期待。
  晚饭丰盛,以白浪河水库的特产为主,油炸浮梢鱼、炒小虾、炖鲤鱼,炸鱼鳞,炖鱼头。蔬菜也新鲜。
  喝酒、聊天,大家的神经放松下来,都敞开肺腑交谈,笑声频起。觥筹交错,互相祝福。
  饭后,队员们燃起篝火,大家手拉手,围着篝火转圈,跳跃,大叫,大笑。没有正规的舞蹈动作,但激情高涨。
  跳舞累了,又轮流唱歌,讲故事。没有节目的有学动物叫的,有唱歌唱了一句忘了词的就胡编,就是图个热闹。
  大家猜谜语、对对联、单人游戏、多人游戏,节目层出不穷。大家由一开始的扭捏,到后来的自告奋勇,越来越起劲。藏族舞蹈有人跳,蒙古舞蹈也有人跳,虽然跳不好,只要有一点味道,大家就疯狂鼓掌。
  几轮节目下来,许多人江郎才尽,急得抓耳挠腮。实在没有节目时,就做鬼脸,只要惹大家笑就是好节目。有人把单腿跳、脚尖立也当作节目,还有人学小脚老太婆走路。大家的疯劲上来了,怎么演都是节目。
  夜已深了,白天还要赶路,领队催促休息,大家才找地方扎帐篷,有的直接在饭店的棚子里铺上垫子,钻睡袋。扎帐篷的也简单,因为饭店周围有围墙挡风,不需要扎多么牢固。
  这晚睡觉感觉特别安心,有房屋、围墙,特别有安全感。
  -
  知情群众热聊 当年齐心筑坝
  7月3日,早上起床,队员们登上水库大坝,水映朝霞,远处水气弥漫,不知谁引出修水库的话题来。白浪河饭店的老板是当地人,谈起修白浪河水库的事很激动。
  白浪河水库是由张友家水库扩建的,张友家水库因张友家村而得名,当年为了修水库张友家全村搬迁,老村的地方成了水库的一部分。张友家水库1958年修建,1959年至1960年扩建后改名白浪河水库。现在还有许多老人习惯叫张友家水库。
  当年修白浪河水库很艰难,白浪河周围公社大队的社员数万,肩挑人抬小车推,日夜奋战。
  为了修水库,有张友家、东北董、孔家、姚官庄、河湾、王裴家等12个自然村数千人搬出库区。村民牺牲了个人利益,有的搬迁到东北三省支边,有的搬迁到新建的“团结村”等。
  那个年代,潍坊地区不只是修建白浪河水库,还有峡山水库、高崖水库、大牟家水库……那时修的水库多数现在还发挥着作用。旱时灌溉农田,涝时防洪,现在更大的作用是作为饮水源使用,水库成了我们的宝库。
  我市文史专家陈树林和陈瑞曾记录下当时热火朝天的干劲:
  “水库工程开工后,工地上战鼓咚咚,红旗飘飘,广播喇叭播放着‘地冻天寒雪花飘,英雄好汉吓不倒,揭开冰山挖新土,筑起大坝万丈高’的口号。‘飞虎队’‘武松队’‘张飞队’‘赵一曼队’‘刘胡兰队’等41个突击队,4017名突击队员,他们戴着醒目的头巾或臂章,日日夜夜战斗在工地上。下‘战书’,递‘战表’,摆‘擂台’开展对口对手竞赛,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妇女中也开展了学习‘三英、一莲、五兰’的活动。涌现出了‘千斤车’王隆彦、‘活张飞’肖仁和、‘大力士’崔有乐、‘铁牛车’刘学进、‘飞车姑娘’肖瑞华等1600多名标兵和‘飞车连’‘爆破队’‘攻坚队’‘卫星队’等86个红旗单位,还出现了兄弟俩推车竞赛,小两口擂台比武等许多激动人心的场面。随着施工的开展,工效一翻再翻。”
  那时生产工具简陋,饭食营养不足,但为了建设好家乡,人们拼命劳动的热情是令人敬佩的。
  -
  物丰人淳朴民间故事多
  白浪河流淌了千万年,滋养一方水土,养育了无数勤劳的人民,也演绎出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白浪河上游最长的支流叫“孝夫河”,就是因《二十四孝》中《闻雷泣墓》的主人公王裒而得名。受白浪河水滋养的沿岸人民,朴实敦厚。
  -
  上游最长支流 满载孝道文化
  白浪河流淌了千万年,滋润了一千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了无数勤劳智慧的人民,也演绎出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
  白浪河上游最长的支流有四个名字:昌乐县志称孝义河,《潍县志》称孝夫河,坊子附近的人们称为孝妇河,最后段称石沟河。此河总长16公里,因王裒而得名。王裒是《二十四孝》中第十六个故事《闻雷泣墓》的主人公。王裒是昌乐人,生活在魏晋时代,其父王仪是朝廷大官,因直谏被司马昭所杀,身怀才学的王裒因此拒绝朝廷多次征召,拒不作官,隐居今昌乐地域。王裒对母亲极为孝敬,其母亲去世后,他在母亲墓边盖起草庐居住。其母生前怕雷,每当下雨打雷,王裒就跪在母亲的墓边说:“儿子在此,母亲不要害怕。”
  此故事流传很广,人们感念王裒淳厚的孝心,将流经王裒院的河称为“孝义河”或“孝夫河”。
  -
  河水滋养乡民 两岸民风敦厚
  徒步白浪河时遇见潍坊十三中退休老师赵明銮,他讲了一段童年的记忆。
  赵老师家住白浪河东岸的东关,他说白浪河的水好喝,沏茶效果特好。赵老师家雇着一个邻居挑水,按担算钱,一月一结账。挑水人不识字,不会用账本记,就用线串起许多“搁档瓤”(剥了皮的高梁秸段),线横着挂在墙上。挑一担水,他就从线的一端把一根“搁档瓤”移到另一端。月底结帐时,以移过的“搁档瓤”数量算钱。
  赵老师说,如果挑水人多移几个“搁档瓤”,他们家的人也不知道。如果他们家的人把“搁档瓤”移回几个去,担水的人也记不清,但谁也不这样干,都绝对讲信誉。
  听了赵老师的话,笔者也想起爷爷的故事来。爷爷十五六岁时,常在潍县城沙滩集玩,沙滩集两旁的小吃铺多,爷爷身上没有钱,在小吃铺吃完饭就签上村名和曾祖父的名字,到年底几个小吃铺的老板拿着签名本去村里找到曾祖父算账,曾祖父看看签字马上把账全结了,从来没纠纷。曾祖父是个秀才,在潍县也不是知名人物,但小吃铺的老板对一个少年的签字毫不怀疑。
  清末民初潍县诗人裴星川著《潍县竹枝词》中有一首也是讲得这样的事:
  家常用品凭赊取,一岁到头账始清。
  了债再赊隔年债,商民彼此各相应。
  以前农村都有赊小鸡的习俗,春天赊小鸡记账,秋天小鸡长大卖了钱,赊鸡的人再来要钱,有时那记账本的名字还记错,只是记了谐音,但没有赖账的。
  -
  往日沙滩大集 影响江北大地
  遇到一堆老人闲聊,一个人谈起了集市,几个人跟着补充。
  在卧龙桥附近有一个低矮的小石桥,小石桥往东的一条街道是集市,人多时集市会顺着小石桥延续到白浪河西岸。农历每月逢五或十的日子就是大集,特别是年前的大集人气特旺,集市上物品齐全。
  赶集和逛超市绝不一个感觉,赶集热闹,即使什么也不买,只来逛逛就很好玩。
  上世纪初潍县沙滩集面积广大,分布着铁器市、木器市,有卖布的,卖小吃的,卖粮的,卖菜的,卖各种家具的……潍县沙滩大集人气旺,行业多,交通好,货物集散快。
  裴星川《潍县竹枝词》中另一首这样写道:
  沙滩南北赶年集,百货生涯盛一时。
  攘往熙来朝至暮,财丰物阜定无疑。
  依托白浪河,潍县沙滩集人山人海,生意兴隆,声振江北。
  -
  一河穿过双城 一龟一蛇相望
  潍县城区段的白浪河原为护城河,在原河道的基础上加了人工修挖,河道宽直。
  潍县城隋朝叫潍州,明朝叫潍县,白浪河把潍县城分成了东城和西城。白浪河以西称为西城,以东为东城。西城称为城里,又因形状像龟而称为龟城,白浪河以东的东城叫东关,历史晚于西城,因形状像盘着的蛇而称为蛇城。
  白浪河西城城墙比东关高,1948年4月解放军攻打潍县时先解放了西城,又利用西城城墙高的优势,给东关之敌心理压力,瓦解了敌军战斗力。
  今天的白浪河是潍城区和奎文区的分界,西为潍城区,东为奎文区。
  现在仍然能看到白浪河东岸城墙高大,奎文门、通济门气宇轩昂,潍县古城的气派还能找到一些。
  -
  一胡同俩状元  牌坊顶摞牌坊
  清朝光绪年间,潍县新巷子26年出了两名状元。一位名叫曹鸿勋,另一位名叫王寿彭。
  曹鸿勋中了状元后,曹家在胡同口立了状元牌坊,牌坊高大气派占地大。六七岁的王寿彭问爷爷:“牌坊这么大,等我中了状元把牌坊立在哪里?”爷爷一听有道理,祖孙两人到了曹家问起这事,曹家人想:“状元是那么好中的吗?一个县数百年也难出一个。”想到这里,就回答了爷孙俩的话,说:“如果你们家有人中了状元,就把牌坊摞在我家的牌坊上头。”说完这话并立了字据。
  王寿彭是个有心劲的孩子,发愤读书。继曹鸿勋之后间隔26年终于考中了状元,王家就在曹家的牌坊上撂上了一层牌坊,曹家也无话可说。胡同口就有了双层牌坊,新巷子就被人们改名“状元胡同”。
  白浪河滋润出无穷故事,这些故事都富含营养,有着民族特色。
  -
  工厂偷排污清水变浊流
  在此次徒步中,考察队也不时发现河水被污染的现象,有工厂排放黑水的,有养殖集团排污的,也有挖沙破坏河床的……环境遭破坏,周围村民跟着遭殃,种在池塘中的莲藕大面积死亡。
  黑水污染清流 挖沙破坏河床
  伴着清澈的河水行走,看着一条条支流汇入白浪河,河水越来越多,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考察队第一次发现河水污染是在上游一个工厂。工厂四周是碎塑料垃圾,从工厂的方向流出一股黑水,通过一个粗水管流入河水里。清澈的河水被染黑,还有股难闻的味道。
  伴着黑水走了一段,有点绝望,可想不到走着走着,河水又慢慢变清了,原来河水有自我疗伤的能力。它是怎样疗伤的?大家边走边讨论,在一个沟里终于发现了秘密。那条深沟和流着污水的白浪河隔了一条路,从沟底的沙土中渗出的白浪河水是清的,让污水变清的主要功臣是河底的沙。原来沙对水有极强的过滤作用。
  队员们徒步走的行程中遇上了挖沙的,河床被挖得千疮百孔,缓坡变得陡峭,引起河边良田坍塌。河对面十几个有文身的“膀爷”,骑着大摩托涉水而过,问考察队是干什么的,眼神充满警惕,口气非常霸道,一副随时与人打架的样子。
  当队员们走到一大型养殖集团时,发现好不容易变清的河水再次遭受污染,河沙又遭到破坏,河道里流着污水。挖沙是暴利,这是难以禁止的原因之一。河道因挖沙而宽阔了许多,有的河边道路断开没法行走。挖沙挖出的一个个大坑蓄着水,不知深浅。当水漫过大坑时,就看不出坑了,沙坑还能造成流水漩涡,如果有人在河道走动,一旦掉进坑里是很难营救的。
  -
  有人偷着排污 池塘荷花遭殃
  队员们走在潍坊北郊,见白浪河的一段流水较清,推测是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起了作用。可奇怪的是河西岸的一个池塘里一片荷叶干枯了,明明荷塘里不缺水。大家带着疑问,问荷塘边走过来的一个村民,他脸上带着气说:“这些藕荷是被药死的。”我们更加疑惑,他说:“这样的水可以养藕,可有时河里淌黑水,特别是周末,那样的水有毒。遇到那样的水就要快堵住,不让它流进荷塘里。可是有一次发现晚了,污水流进荷塘,这些莲藕没几天就死了。”
  岸边许多草也死了,村民说也是被黑水毒死的。
  -
  ◎相关链接
  经过多年改造 如今三河美丽
  白浪河从姜太公那时算起也有三千余年了,在这之前不知它流淌了多少年,它和它的支流不知灌溉了多少良田、养活了多少人畜。近几十年,工业快速发展,排污现象严重,污染了这条河。
  值得庆幸的是,市政府早就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2004年改造了张面河,2005年到2006年改造了虞河,2007年又开始改造白浪河。让污水从河的两边渠道流向污水处理厂,河的中间灌满清水。潍坊的景观面貌一下子改变了,污水河成了清水河,两岸绿化形成公园,三河成了城市名片。
  2006年,考察队徒步白浪河时就带着为改造白浪河探索信息的任务,沿白浪河隔段距离取水样,送相关部门化验。政府在改造白浪河的工程中,成功保留了城南白浪河湿地,基本保留了湿地的原貌,减少了硬化的资金,面积10平方公里的白浪绿洲湿地公园成为江北最大的城市湿地,成为如诗如画的佳景,大大提高了潍坊的城市品位。队员们在城北看到毒死藕荷的那片地方,现在是美丽的北辰绿洲湿地公园。
  潍坊城美了,白浪河美了,然而我们仍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潍坊是缺水严重的城市,据统计,2020年我市客水(指从本地区以外的来水)已经占供水总量的72%以上。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
  莫道行路难苦中寻快乐
  为了取水样,队员们专挑没人走过的路,爬丘陵、跨水沟。到第三天时,全部队员脚上都起泡了。一路上,大家相互帮助,苦中寻乐。7月4日,接近盐碱地了,队员们在“神堂子”村附近选了个场院扎营,本想办一个晚会,没想到晚上被疯狂的蚊子咬得泡了汤。
  -
  路途曲折难走 队员脚上起泡
  考察队员为了不断取水样,放着大路不走走小路,有时专挑没人走过的路,爬丘陵,跨水沟。
  徒步的第一天,两三位队友脚上起泡,大家都取笑他们“娇气”。第二天就有大部分队员脚上起泡,没起泡的队员还有“嘴硬”的资格。第三天全部队员脚上都起泡了,没人再敢吹牛。
  队员们脚上都起泡的情况下,又出现了一条支流横在眼前,宽近百米,要是不走大路就要涉水,大家商量,一致同意涉水而过,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考察质量。
  队员们脱鞋脱袜挽裤腿,互相搀扶,脚上的泡见水后火辣辣地疼。有的队员脚上的泡感染了,不敢见水,大家便轮流背着他们过河。白浪河从源头到入海口127公里,这是地图上的距离,但队员们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沟,曲曲折折地走下来,实际要远得多。
  又走到一片湿地上,河底一条曲折的小路全被水漫了,队员们只好爬上河边的一个丘陵。丘陵也就是五六十米高,但陡峭难走,荆棘丛生,许多人被酸枣刺划破了皮,背包也被划破。刚下完雨,丘陵的土松,登山杖也使不上劲。这时就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有的队员用登山杖别着酸枣棵让其他人先过,有的队员挡在半坡上保护,以免队员滑下坡去。大家一会儿手拉手,一会儿手拉登山杖,一会儿手攀树根树藤。这样的路绕上半天,在地图的直线距离却很短。路况有时在意料之外,计划走半小时的路却走了两小时。
  取水样必须一丝不苟,把水样装在矿泉水空瓶里,把取水时间和地点写在标签上,牢牢地粘贴在瓶子上,以备检验部门化验水质后存档。
  队员们在路上遇到电池就捡起来,放在包里统一处理。晚上住宿尽量离村子远些,不打扰村民。每次吃完饭,把塑料袋带走,把容易腐烂的剩余食物就地掩埋。宁可绕远道,也不贪近踩坏一棵庄稼。队员们采访民俗故事,查看当地景物或古迹时,尽最大努力“刨根问底”。
  -
  互帮互助互爱 一路同甘共苦
  脚底起泡,令一队人都成了瘸子。背负着东西,天又热,河边高低不平没有好路。体力好的就替体力差的队员背包,电视台的记者扛着沉重的摄像机太累,大家也轮流扛一会儿。风雨同舟,大家成了难兄难弟,虽苦,但是没有一个人掉队。
  队友李永柱是帅小伙,古诗底子厚,能随时应景吟出恰当的古诗名句,引起阵阵喝彩。他行动干练,热心奉献,又爱开玩笑,一路给别人挑脚上的泡再包扎,还诙谐地说:“挑一个三元钱,最后算了算,有数百元的账收不上来。”队员们称他“外科大夫”,活动结束,人人都欠着他的“手术费”。
  戴维明经常现场作诗供队友欣赏,有时还唱上一两声京剧给大家提神。作家孙贵颂爱讲故事,他饱读史书,有讲不完的历史故事。旅行家周伟川颇有绅士风度,有精彩的旅行见闻。百大汽车店老总韩均的笑话经常让人笑得肚子疼,他见多识广,故事上天入地,一会儿家乡的民俗,一会儿国外的轶事。还有的队员唱歌、说段子、跳舞,逗大家乐。
  大家苦中寻乐,互相鼓舞着。
  -
  河水污染洗澡难 帐篷狭窄蚊子多
  上游河水干净,晚上宿营后还能在河边擦洗身子。走过潍坊市区后的下游,河水被污染没法冲洗。一天下来,身上出汗出得黏乎乎的,只能忍着。队员们晚上睡双人帐篷,本来就狭窄的帐篷感到更狭小,两个人翻身都很难。帐篷只能一面开口透气,难免憋闷。幸而体力活动胜过安眠药,浑身的困乏让大家很快进入梦乡。
  有时半夜小便,钻出帐篷时必须要拉开门帘,出去后就快速拉好。虽然小心,但总有蚊子进入帐内,每个队友都被叮了一身疙瘩。
  以前因为好奇,一直向往住帐篷的生活。第一夜住帐篷,满足了好奇心,非常兴奋。第二夜就有了烦恼,帐篷里太潮湿,手机受潮不能用了,与亲朋好友没法联系。第三天感觉到帐篷的空间狭小,开始思念家里的大床。第四天开始嫌住帐篷麻烦,晚上扎帐篷,早起收起,背上的行囊成了累赘。
  7月4日,接近盐碱地了,村子稀少。太阳还没落下,队员们走到“神堂子”村附近,选了个场院扎营,地平土细,帐篷轻松扎好。环境如此辽阔,这是最后一个晚上了,大家打算办一个像样的晚会。
  一位当地村民经过,说:“住在这里,还不让蚊子咬死!”因为没发现一只蚊子,大家也没理会。
  夜晚来临,月亮特别明亮。晚会刚要开始,果然如那位村民所言,蚊子来了。可能是吸盐卤水发生了基因变异,这些蚊子比普通的蚊子大几倍,身体黄白色,一群一群赶来,往头发里钻,往脸上扑,那长长的吸针,隔着衬衫照样叮。一巴掌打死几只,又来几只,遇到“敢死队”了。为了叮一口血,它们选择赴死,也不知白天藏在什么地方。为防蚊子,笔者穿了三层衬衣,热得直冒汗,蚊子还是叮,后背被叮得麻辣辣地痒。
  准备好的晚会彻底泡汤,队员们都早早躲进帐篷,蚊子在帐篷外嚣张,呜呜响。
  黎明,走出帐篷,却发现一只蚊子也没有了。
  -
  到达入海口友谊无终点
  7月5日,是徒步的最后一天,队员们走在平坦的盐碱地上,犹如在蒸笼里,头晕目眩。白浪河大桥是此行的目的地,在只有几百米到达时,大家不由自主地加快步伐冲刺,看着河水注入海中,更是异常兴奋。
  盐碱滩上暴晒 队员艰难赶路
  终于坚持到最后一天了。7月5日,走在平坦的盐碱地上,队员们个个笑逐颜开。
  可没高兴多久,却发现这竟然是最难走的路程。盐碱地上几乎见不到树,太阳升起来时,找不到阴凉地,又没有风。头顶上太阳烤,脚底下热气蒸,人就像在蒸笼里,头晕目眩。
  在无边的平坦大地上,队员们猛然看见几里外有一棵大树独自矗立,特别醒目。在盐碱滩上它长得那么粗壮,不知要把根扎得多深,才能抗住经常来自大海的狂风,它站立的姿态令人敬仰。向它挥挥手,大家继续赶路。太阳无情,身体越发无力。
  突然见到了流水,流淌在地面约半米宽的渠里,是从一个盐池流向另一个盐池的,心中惊喜,太想凉快凉快了,伸手试试水,被晒得热乎乎的。捧起来洗把脸,是咸的,很快干了,在脸上紧巴巴地难受。
  一位晒盐的黑脸男子给大家讲了一个当地流传的故事。大意是说,一个知了(蝉)飞到这片盐碱地,边叫边飞,想找一棵树落脚,后来累得不叫了,只是飞,飞了一天也没找到一棵树落脚,最后累死在盐碱滩上。听了这个故事我们哈哈大笑。那位晒盐人边讲边手舞足蹈地表演,增加了故事的趣味。这个故事很符合眼前的环境,四周看看,没有树,也没有草。感觉自己也像那个知了,脚下没劲,这环境真可怕。
  最后的二三十里路,大家摇摇晃晃,一步一挪,那是凭意志走路了。真是应了那句古话:“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的路程往往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
  海边的白浪河大桥越走越近了,河底爬着成千上万的小蟹子,河坡太陡不容易下去,身体也疲倦无力,只能远远地观赏这景观,拍个照继续赶路。
  白浪河水入海 徒步考察结束
  远处有个朦胧的影子,韩巍队长说:“那是白浪河大桥的一排栏杆,也是我们的目的地。”
  看到了目标,大家增加了信心。迈着沉重的步子,艰难地走着。终于,渐渐看清了白浪河大桥的栏杆。
  这片盐碱滩平坦如砥,一望甚远。因时间宽松,领队也不用像在芦苇湿地那样不断提醒队员报数,大家想快的快,想慢的慢,因此队伍拉得很长,20余人拉开了数百米的距离。目标那么近了,太阳尚高,大家不再着急,三两个人边走边谈。
  目标越来越近,只有几百米了,前面挑旗的队员又来了激情,跑了起来,到了桥头向后面的队员挥旗。没人发号令,但接近目标时,每个人都加快了步伐,脸上绽开了笑容。
  早到的迎着后面的,大家激动地拥抱,好像多少日子没见似的。有的队员边笑边流泪,这是经过艰难困苦到达了目标的喜悦。最后一名队员也到了,大家一起迎接,好像长征大会师一样喜悦激动。
  徒步的路上,有喜悦有艰辛,令队员欣慰的是路上遇到了很多好人。有的人陪大家走一程,有的人主动介绍当地的传说故事,有的人免费给队员送水和西瓜。
  离天黑还早,领队决定一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与几个队友来到桥下,看河水与海水交融,已分不清哪是河水,哪是海水。大海胸怀真是博大,河水不断注入海中,不见海水增多。那些受过污染的河水也注入海中,也没见海水颜色变化。海水看着混浊,捧起来却清澈。
  浪花在水面激起泡沫,一会儿又破灭。两个渔民撑着木筏打鱼,听他们说各家都分了水域。一驼背老人一会儿就打上几条数十斤的大鱼,另一个中年人看上去身强力壮,抡了几网却一条鱼也没打上来,看来行行有诀窍。海边的小鱼无数,海鸥不停地飞翔。
  -
  六昼五夜相伴 庆功会上感言
  傍晚,百大汽车店的车队来了,年轻的司机个个精神十足。二十人每人一辆专车,载着队员们去了百大绿洲生态园饭店。
  百大汽车店韩均老总做事周密,安排细致。百大汽车店的美女员工,在欢快有力的乐曲中给队员们献花。队员们被她们称为“勇士”,既自豪又不好意思。
  在庆祝会上,潍坊晚报的总编许荣安和百大汽车店的韩总分别作了正能量满满的总结。
  队友孙贵颂朗读的感言激情澎湃:
  “白浪河入海了,但它的征程并未结束。千条江河归大海,万里旅途始足下。白浪河融入了一个更大的家庭,拥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它们无拘无束地在大海中翻腾着,畅游着。假如有鱼儿问它们:‘你是从哪里来的?’浪花回答:‘我来自中国山东潍坊的白浪河。’
  徒步考察结束了,但我们的友谊才刚刚开始。六昼五夜的食宿,300多里的行程,大家相互鼓励着,扶携着,支持着,齐心协力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大家说:‘这是一种缘分。’而缘分是永远不会消失和穷尽的。当有一天我们在潍坊的商店里、大街上甚或在全国的某个地方、在世界的某个城市相遇时,两双大手握在一起,我们必定会说:‘我们一起考察走过白浪河!’”
  孙贵颂的感言说完,大家掌声如雷。
  徒步白浪河至今已15年了,那些记忆还是历历在目。如今白浪河已大变样,潍坊市也大变样了,白浪河和潍坊人民的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本期图片均由巩建国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