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8-19 14:59
鄌郚总编

林徽因与青州

  林徽因与青州
  1936年6月,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应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之邀,来到山东考察古建筑。此次同行的还有建筑学家刘敦桢及两位助手。他们考察了历城、章丘、临淄、益都、潍县等共计11个县。在益都县,林徽因所到的地方最少,却给她留下了最多的感触和遗憾。“不是山明水秀,就是古代遗址炫目惊神,令人忘乎所以!青州外表甚雄,城跨山边、河绕城下、石桥横通、气象宽朗,且树木葱郁奇高。”这是林徽因眼中的青州,在这样的语句里,我们看到了那个建筑学家,带着一身疲惫,来到这里时,眼前一亮,流连于南阳河畔,徘徊于文庙古宅,兴奋喜悦写在脸上。历史,仿佛一幅画卷,一场梦境,一段诗行,铺展开来。
  本期撰稿:崔斌
  -
  古城气韵令她倾倒
  林徽因与青州
  1936年夏,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行踏上益都的土地。在始建于北宋的万年桥上,古城的气韵氤氲升腾,气象不凡。在当地最古老的北关街上,店铺密集,人流如织,浓烈的烟火气息感染着他们。
  -
  踏上古城土地 万年桥上吟咏
  《窗子以外》是林徽因散文的代表作。她写道:“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隔着一个窗子你还想明白多少事?这里你迷糊了。窗子以外的事,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也不会明白的。”
  在益都,林徽因看到了窗子以外的风景。
  1936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应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之邀,来到山东考察古建筑。他们从临淄踏上益都的土地,同行的还有建筑学家刘敦桢及两位助手。连日来的劳累和酷热让他们早早入睡了。第二日清晨,一行人在当地官员陪同下,来到始建于北宋的万年桥,他们被惊到了。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城啊!虽说经历了多少朝代的战争的洗礼,依然是古城的样子,气势不减。站在万年桥上,古城的气韵氤氲升腾,就像早晨河面升起的雾气,云蒸霞蔚,气象不凡。南阳河抱城如偃月,南阳城、东阳城隔河对峙,高家园还有一段城墙,据说是东阳城的城墙。古城西南有群山连翠,勾勒着连绵的天际线。
  林徽因不禁吟哦起一首诗,那是4月在北平写的《无题》:
  什么时候再能有
  那一片静;
  溶溶在春风中立着,
  面对着山,面对着小河流?
  什么时候还能那样
  满掬着希望;
  披拂新绿,耳语似的诗思,
  登上城楼,更听那一声钟响?
  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
  才真能懂得
  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
  昨天的静,钟声
  昨天的人
  怎样又在今天里划下一道影!
  当地人告知林徽因一行:古城尚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往北看去,就是当地最古老的北关街。这里有过古都的历史。十六国时期,南燕国以益都为首都,在城区西北隅,建起了一座广固城,作为行政中心。东晋义熙六年(410),南燕国灭,广固城破。随后,羊穆之成为青州刺史,于北阳河东另筑新城,就是东阳城。那时的北关街已经是东阳城的重要街道。至明初,古城的行政中心迁到了南阳城,原东阳城改称北关,北关街依旧保留。
  来访者跟着当地人,沿着崎岖的石板路走上了北关街。
  -
  游览明清古街 感受烟火气息
  北关街北起镇武庙,南止万年桥。街上有许多老字号,由北向南,太原酒店、泉盛酒店、福盛羊肉馆、阜源酒店、新聚羊肉馆、祝家点心铺、邱家铁锅铺、金城衡药店等,沿街店铺密集,人流如织,市场繁荣,还有木质结构的老店铺数十栋。
  明清时期,北关街是连接旗城与南阳城的必经之路。北关街北端路西有一书香门第,俗称“陈家大门”。北关十字口西,明清时期称“柴禾市街”,在清代乾隆年间,街民何潜修、刘文远、房潭三人同时考中贡士,邻里引以为荣,将此街改为“三贡街”。
  十字口东,东端是鸭子湾崖,曾有弥陀寺。明衡王第三代衡王之弟商河王重修该寺时,把文物大齐碑移至此寺内。清乾隆年间又将此碑移至文昌宫。
  北关大街南端人称桥坝崖子,顺斜坡大青方石铺路向上向西,就是宋代遗址表海楼了。此楼原为纪念姜太公所建。宋朝青州知州范仲淹、欧阳修和好多名人都在此留下了吟咏青州山水、怀古感叹的诗词。可惜表海楼已经不在了。
  随着战火的焚毁和青州府治所益都县治所南迁南阳城,寺庙楼宇古迹多数不存了,黄金地带的桥坝崖子左右成为青州名人与大户的府邸、公馆和商铺。梁思成叹息道:“可惜了,又一个残缺的古城!”
  这本也不是太出众的县城,在山西、河南、陕西,营造精妙、历史久远的古建筑太多了。那些,却多是宫室、寺院和世家,是生发着崇高威压气息的砖瓦木石。如今,这小城的逼仄的街巷里,庭院深深处,不知居住着多少平民百姓,隐没着多少如梦的往事。贩夫走卒走过来了,叫卖声不绝于耳。梁思成、林徽因感受到了久违的烟火气息。林徽因不禁时时驻足,拍下独特的山花造型,也记录下此间的木结构卯榫的排列方式,看此处人家的门楼、影壁、屋脊。岁月在青石板街留下的印记,是沟沟壑壑,是不平整的石块布局,是打磨得光滑如镜的石面。林徽因忍不住眼角湿润了,这样的民间,这样的古城,没有帝王大宦、富商巨贾,那平凡的痕迹却直接戳进了人的心窝窝。
  已经被强光晒出太阳色的女子,不事修饰,却还是太扎眼了,所到之处是一片片的喧哗。人们小声地议论着,客从何处来。有和善的大婶上下打量着林徽因,露出一抹微笑。一处茶肆的老板,热情邀约,主客一行人且做歇息,喝了一碗大碗茶,谈论起古街的逸闻趣事,老板似乎啥也知道,滔滔地诉说着。林徽因有些走神:这是立体的构画,描在这里许多样脸,在顺城脚的茶铺里,隐隐起喧腾声一片。各种的姿势,生活刻画着不同方面。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老的,慈祥的面纹,年轻的,灵活的眼睛,都暂要时间在茶杯上停住,不再会扰乱心情!这是立体的构画,设色在小生活旁边,阴凉南瓜棚下茶铺,照样热闹的又过了一天。
  -
  遥看东阳故址 建筑错落大气
  返程回到桥上,向南望去,是赫龙宫,是北门里古街。赫龙宫供奉的神灵是赫龙帝君,镇锁桥下的水患,保障万年桥的牢固。山门前有三孔牌坊,正对桥北的庙宇山门。赫龙宫的院内有高大的黑松,枝叶繁茂,树冠高大,高出了城垛。所以林徽因曾说过这里树木葱郁奇高。北门城墙巍然耸立着,在南阳河的静静水波映衬下,更加雄壮。桥面不宽,只有七孔。林徽因看了下面的水兽构件,踱步来到了桥南,登上了城墙,向北一望,林徽因“啊”一声喊叫了起来。
  在高处,才看到此时的东阳城故址上古建筑从南往北层层抬高,一步步高上去了。仔细一数,竟然就有七八级的样子。那些住户依照土地形势随意而建,房屋并不规则,却有了一番自在的意味,够闲适的。眼前有屋面的仰合瓦,有屋山,有几户人家的敞开的院落,清晰可见,随意却不显杂乱。明清的、二十世纪初的,各个时期的建筑堆叠在一起。顺古街而上,看得到尖尖的屋顶向北方延伸,夹杂着电线杆。这宏大的场景啊!林徽因忙取出了画板,在城墙的垛口上支好,把这烟火的人间定格在自己的画页上。
  林徽因作画的间歇,激动地讲起来:“这是我见过的不一样的古城啊!好就好在山与城、城与河、人与城的无缝隙的连接。建筑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古建更是重视整体感。你们看,这气势真是独一无二的啊。上千年过去了,造城的基本形势还在,古城的曾为一方都会的气场还是这么强大!”随行人也都啧啧称奇。
  一行人走进了北门,高高的城楼里面,藏着北门的瓮城。外门并不起眼,是一个歇山式的小楼,蹲坐于城墙之上。进得外门,就是瓮城了。青石板路面旁侧两边是低矮的民房,东西各有七八间铺子。青石板路面极窄,铺子的屋檐交错地搭着棚架,上面遮盖着芦席和白布,也好遮阳,也好避雨。仰望就是内门楼了,内门城墙顶上,是重檐歇山顶的楼宇,让人眼前一亮。
  进了内门,东西两边,是东马道和西马道,通往城楼,铺子的招牌和幌子,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向前走去,街道稍微疏朗一些,是一些住户和商铺,分不清是住人的还是做买卖的,或者本来就是商住一体的。包子铺、羊肉馆、杂货店、铁匠铺、点心铺、刻字铺、西药房、五金店、鞋铺等等,店面林立着。行人擦肩,叫卖声不断。当地随行人介绍:北门城楼两边的城墙,西高东低,东边有东北角楼、马虎台,中间是北门敌楼,西边还有水门顶子和铎楼庙。这些门头铺子,白天营业就是店铺,晚上门板一上,就成了居家了。
  -
  爬梁上柱测绘文庙
  -
  林徽因一行人来到了城墙北线的制高点水门顶子,在这里古城尽收眼底,气势俨然。在古城的中心街道上,家族祠堂、公馆、衙门等都汇集于此,看到文庙的林徽因很是兴奋。按照梁思成的分工,他们很快测量绘制了下来。
  -
  登上水门顶子 俯瞰古城全貌
  陪同人介绍,这年头世道不太平,这个军队那个军队的,可说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古城西南为连绵的群山,土匪不少,他们滋扰百姓、绑票杀人,搞得人心惶惶,大家不得安生。现在,靠的是白天有州府的武装守城,晚上把城门一关,在城墙上面安排青壮年巡城守夜。这样,城里的公馆商铺、街坊住户们也安顿了一些。
  林徽因一行人顺马道拾级而上,走上了城墙,来到了城墙北线的制高点——水门顶子。这里和益都古刹铎楼庙相对,庙后有大湾,水满则溢,从城墙的一个泄水口流到城外的南阳河中。这个泄水口叫作水门,像个小城门,装有铁栅栏。水门上方的城墙瞭望台就是水门顶子。站在水门顶子上,遥望东南,州衙县署和祠堂文庙都在眼底了。北望,文昌宫的院落齐整,背靠东阳城城墙,滚水桥在其下,也气势俨然。大家喊道:“好一个古城啊。”
  古街仿佛有太多的秘密,吸引着人们往前走。北首“中山街”的街牌已经锈蚀斑驳。繁华的老街,随时会拐进一条僻静的巷弄。眼前出现一个大门楼,水磨青砖,整齐的屋脊。菱角出檐,花卉的砖雕。大门两旁廊墙就有斜方砖心的雕饰。大门紧闭着,黑底红线的油漆门面,贴着楷书撰写的对联。从门缝里望进去,北屋正房,青砖嵌缝的墙壁,高挑瓦脊的房顶,古色古香的门窗。这一定不是一个普通人家,建筑会透露出多少家族的信息。这里面可能住着世家子弟,就算家道中落,也不会失去当初的礼数,举手投足之间写满了家族曾经的过往。庭院深处还有几处两层的小楼。木头扶梯,木头扶手。踩着木楼板上楼,会有很大的声响。一行人忍不住敲开门,上了二楼去感受一下那些遥远的记忆。
  此情此景,让林徽因的思绪回到了她的一首诗中:
  张大爹临街的矮楼,
  半藏着,半挺着,立在街头,
  瓦覆着它,窗开一条缝,
  夕阳染红它如写下古远的梦。
  矮檐上长点草,也结过小瓜,
  破石子路在楼前,无人种花,
  是老坛子,瓦罐,大小的相伴;
  尘垢列出许多风趣的零乱。
  但张大爹走过,不吟咏它好;
  大爹自己(上年纪了)不相信古老。
  他拐着杖常到隔壁沽酒,
  宁愿过桥,土堤去看新柳!
  古城中心地段 各种建筑汇集
  古城的中心街道上,家族祠堂、公馆、商铺、衙门都在此汇集,青砖瓦房齐整了很多。林徽因喊道:“这应当就是古城的中心地段了,这气派不减当年啊!”
  在全国各地奔走,文庙是不少见的建筑。益都县文庙又是怎样的呢?只见县文庙棂星门牌坊,三门三楼,巍然屹立于县学洼以西。棂星门以南,剪刀巷(今北营街)北首,也有一木质牌坊,更为高大。
  益都县文庙,旧时系庙学合一,故又称“县学”。据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县学,在城东北隅海防署左,规制同府学,惟崇圣祠在东庑之东,名宦祠在西庑之西为异耳。《旧志》云,‘儒学,旧在县西南隅。明洪武十年(1377),知县黄正德迁建城东北。’中为先师庙,东西列两庑,前为庙门。门之东为敬一亭,亭后为启圣祠。门外为棂星门,前为泮池,桥南为大成坊。门之右为学门,学门内为名宦祠,乡贤附内。由西庑后,达于明伦堂,旧有‘博文’‘约礼’二斋。堂之后为教谕宅,左右为二训导宅,号舍居东庑后。宣德间知县贾纯,正统间知府陈勋,天顺间知县董渊,成化间知府李昂,知府周伩,弘治间知府金禄,正德间知府朱鉴,万历间知府杨植,吴宗尧相继修。崇祯九年知府汪乔年,知县张文廷、教谕甄梦弼重修。今学门在棂星门东,由东庑后达于明伦堂,未知何时改也。’国朝康熙七年,地震,明伦堂及儒学宅舍倒毁殆尽,教谕孙振甲重建。五十六年知县吴顶重修。雍正十二年,析训导于博山县,而明伦堂后惟教谕宅存焉。此后,重修无考,而敬一亭亦废。道光十六年教谕陈子饬请于知府方用仪与知县王观澄鼎新之。次年冬,大成殿成,子饬以忧去。服阕,仍回学襄其役。东西庑,旧各五楹,增为七。又析名宦、乡贤为二祠。宫墙内外,焕然一新,盖历五载而后竣事云。”
  史料告知人们,县文庙初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其后多次重建增修,明代就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重修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
  在二十世纪初,利用县文庙内的殿宇房舍,先后办过县民众教育馆、县简易师范、县图书馆等,故县文庙内的大部分建筑,一直保存较好,多数建筑尚存。虽然说规格比府文庙略低,但耸立于繁华闹市的县文庙,收获了不少的注目。
  文庙,就像是一个戏台,无法预知之中,更替着场景,变幻着幕布,改变了道具,看角色你方唱罢我又登场,夕阳和晨光扫过人们脸上的粉墨,燕子在梁间穿过。此时,“益都县民众教育馆”和“益都县政府第五科”的牌子,赫然遮盖了孔子的光芒。而台下,浮掠过世间形形色色过客的身影,高矮胖瘦,老幼男女,欢快的、悲伤的、无痛无感的。
  -
  深受文庙吸引 分头丈量记录
  林徽因一到文庙,立即飞奔了过去,像一只小鸟。在正定古城,在章丘,他们已经访问了一些文庙。每次和文庙的相逢,都会重燃起对于这类建筑的激情。尽管天下的文庙布局大体相同,建筑相似度也高。可是,每次,林徽因总会发现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眼前的县文庙,棂星门敦厚、庄重、典雅,琉璃覆顶,有一种浩荡的气度。柱前台基之上,蹲伏神兽。一行人忍不住去抚摸那些构件,它们光滑闪亮。林徽因思忖,年初写的一首《深笑》倒是写给了这文庙:
  是谁笑得那样甜,那样深,那样圆转?一串一串明珠大小闪着光亮,迸出天真!清泉底浮动,泛流到水面上,灿烂,分散!是谁笑得好花儿开了一朵?那样轻盈,不惊起谁。细香无意中,随着风过,拂在短墙,丝丝在斜阳前挂着留恋。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摇上云天?
  按照梁思成的分工,一行人马上各就各位去工作了。有的测平面,有的查碑文,有的量斗拱,有的画横断面、纵断面。梁思成早已习惯了爬梁上柱,他搭上梯子,没有几下就爬到了殿堂里的房顶,拉开了皮尺,一边测量一边绘图。一幅幅的图样就绘制出来了。来往的行人好奇地打量这些“飞檐走壁”的人,看他们的白布衫被汗水打湿了,却全然不顾。
  丈量记录完毕,大家走出了文庙,听到铎楼庙方向传来了几许钟声。西南方向,出现了几处高耸的哥特式建筑的尖顶。陪同人介绍说:“那里有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附近还有培真书院,1893年英国夫妇捐建的校舍小楼。教堂东侧有清初大学士冯溥的私人花园。这里还是胶济线上的京剧的大码头,阳历年后街上还有画子铺呢,戏曲内容的画子很好卖。”
  林徽因记忆中的一首诗,跳跃了出来,那是《年关》:
  那里来,又向那里去,这不断,不断的行人,奔波杂遝的,这车马?红的灯光,绿的紫的,织成了这可怕,还是可爱的夜?高的楼影渺茫天上,都象征些什么现象?这噪聒中为什么又凝着这沉静;这热闹里,会是凄凉?这是年关,年关,有人由街头走着,估计着。孤零的影子斜映着。一年,又是一年辛苦,一盘子算珠的艰和难。日中你敛住气,夜里,你喘,一条街,一条街,跟着太阳灯光往返,——人和人,好比水在流,人是水,两旁楼是山!
  -
  南望东关回忆故人
  一听到东关,林徽因忆起了前辈赵太侔,他就出生在这里。赵太侔和林徽因在戏剧上有交集,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期间,新月社演出了泰戈尔的抒情歌剧《齐德拉》。林徽因饰演女主角齐德拉,舞台设计就是赵太侔。
  -
  听闻古城东关 忆起太侔前辈
  陪同人介绍说:“从此处往南不远,就是东关了,有元代真教寺,为元代三大伊斯兰教寺之一,保存完好。”林徽因和梁思成不约而同地说:“这边倒是有一位前辈啊!赵太侔,山东益都东关人。”
  是啊,赵太侔就生在东关的青龙街。1925年赵太侔留学美国研究戏剧,回国应聘为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兼戏剧系主任,同时兼任北平大学讲师,主讲戏剧课。不经意间,赵太侔和林徽因在戏剧上有了交集。
  那是1924年5月初,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徐志摩的新月社排练并演出了泰戈尔的抒情歌剧《齐德拉》。赵太侔担纲舞台设计。这一方面是为了欢迎泰戈尔的到来,也是为了实践徐志摩的主张:“我们想做戏,我们想集合几个人的力量,自编自演,要得的请人来看,要不得的反正是自己好玩。”
  这个剧本的故事,是由印度史诗《摩诃德婆罗多》的情节衍变而成。齐德拉是马尼浦国王的女儿。马尼浦王系中,代代都有一个男孩传宗接代,可是齐德拉却是他的父亲齐德拉瓦哈那唯一的女儿,因此父亲想把她当成儿子来传宗接代,并立为储君。公主齐德拉生来不美,从小受到王子应受的训练。邻国的王子阿顺那在还苦行誓愿的路上,来到了马尼浦。一天王子在山林中坐禅睡着了,被进山行猎的齐德拉唤醒,并一见钟情。齐德拉生平第一次感到,她没有女性美是最大的缺憾。失望的齐德拉便向爱神祈祷,赐予她青春的美貌,哪怕只有一天也好。爱神被齐德拉的诚心感动了,答应给她一年的美貌。丑陋的齐德拉一变而成为如花似玉的美人,赢得了王子的爱,并结为夫妇。可是这位女中豪杰不甘冒充美人,同时,王子又表示敬慕那个平定了盗贼的女英雄齐德拉,他不知他的妻子就是这位公主。于是,齐德拉祈祷爱神收回她的美貌,在丈夫面前显露了她本来的面目。
  在《齐德拉》一剧中,徐志摩饰演爱神,女主角齐德拉由林徽因饰演,男主角王子阿顺那由张歆海扮演。好几位名人都参与其中,如蒋百里(饰村民)、林长民(饰春神)、丁西林(饰村民)、袁昌英(饰村女)、梁思成(绘景)、张彭春(导演)、陆小曼(发售说明书)、胡适(主持),可谓盛极一时!这一夜,北平协和医院礼堂应该说是新月社戏剧活动的一次极漂亮的展示。这成功的舞台设计,就打上了赵太侔太多的印记。
  帷幕徐徐落下,剧终。观众激动地站起来,四壁只有掌声的浪潮回旋着。泰戈尔登上台去,拍拍林徽因的肩膀:“马尼浦王的女儿,你的美丽和智慧不是借来的,是爱神早已给你的馈赠,不只是让你拥有一天、一年,而是伴随你终生,你因此而放射出光辉。”
  -
  创作话剧搬上舞台 台词赢得行家赞美
  林徽因创作的四幕话剧《梅真同他们》搬上了舞台。看彩排的来了,这里面就有剧作家赵太侔、丁西林、余上沅,作家沈从文、杨振声。
  这场戏,李家的二少爷从外地要回来了,李家的小姐们要筹备一个家庭舞会欢迎他,把书房改成未来派的休息室。看到舞台上的对白,大家一起喝彩起来。赵太侔说:“开场就不错,台词写得太漂亮了,人物性格全出来了。”
  在房间的一角,唐元澜正在向梅真表白自己的爱意。他说自己常来李家的原因,不是为了文娟,而真是倾心于梅真。这让梅真感到惊愕,也陷入了痛苦中。她不得不和盘托出:自己已经有了意中人,她一直爱着的是二少爷文靖,但总是有意地躲避着他。
  梅真说:“因为我,我只是个没有出息的丫头,值不得你的……爱……你的好奇!”唐元澜说:“你答应我,让我先帮助你离开这儿。你要不信我,你尽可让我做个朋友……我们等着二少爷。”梅真急了:“你别,你别说了,唐先生!你千万别跟二少爷提到我!好,我的事情没有人能帮助我的,你别同二少爷说。”……
  台下的人已经议论得火热。丁西林说:“从文,你该写篇文章。题目就叫《梅真的悲剧同悲剧中的梅真》。”沈从文道:“这可是一篇大文章啊!梅真的悲剧,在于自知悲剧的角色而无力挽回改变。这是梅真的个人悲剧,也是社会酿造的悲剧。”
  林徽因说:“我写梅真的时候,就像在写我的一个朋友。我喜欢她却无法改变她。这不是靠别人的施舍可以改变的悲剧。”
  赵太侔深有触动:“是啊,没有什么可以超越命运的力量,剧中的人物也应该是这样。”
  舞台上的演出,进入了高潮。不知不觉间,演员们出来谢幕了,客人们却忘记了鼓掌。他们在思考,梅真走后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
  赵太侔执掌山大 聘名师不遗余力
  大家说起赵太侔,都是由衷的钦佩。他教学认真,很受学生尊重。他治学严谨,广纳人才。他对戏剧有超人的领会和热情。他是山东大学尽职的校长。
  1932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决定改青岛大学为国立山东大学,调整院系。9月30日,正式任命赵太侔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他非常重视聘请教师,他有一本小册子,专记中国知名学者,或自聘,或托聘。延聘不遗余力。在他任校长期间,闻一多、梁实秋、张煦、洪深、李达、老舍、游国恩、沈从文、吴伯箫、萧涤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鹰、王恒守、任之恭、王淦昌、王统照等都在山大任职。山大一时名满天下,令众人向往。
  山大的经费来源绝大部分为山东省和胶济铁路协款,1930年,仅为48万元。尽管经费不足,但赵太侔还是尽量用来购置图书、仪器,兴建科学馆,以改善教学条件。1936年,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为了镇压山东大学的爱国学生运动,以停拨协款相威胁,并无理干预学校人事调整,他愤而辞去校长职务。他离开山东,改任北平艺专校长。
  赵太侔主要是作为戏剧教育家而活跃,同时精于舞台设计。他首先使用布幕代替硬片布景,还使用有色灯光,在当时都很先进。但此时,古城已经没有了赵太侔的身影,也许还有一处破败的老宅吧。林徽因又是一阵唏嘘。这一首题为《“九·一八”闲走》的诗,载于1936年12月《诗刊》第三期,注明了是1936年暑中在山东乡间步行时候写成的,却切合了林徽因此刻的心境。
  天上今早盖着两层灰,
  地上一堆黄叶在徘徊,
  惘惘的是我跟着凉风转,
  荒街小巷,蛇鼠般追随!
  .
  我问秋天,秋天似也疑问我:
  在这尘沙中又挣扎些什么,
  黄雾扼住天的喉咙,
  处处仅剩情绪的残破?
  .
  但我不信热血不仍在沸腾;
  思想不仍铺在街上多少层;
  甘心让来往车马狠命的轧压,
  待从地面开花,另来一种完整。
  -
  融入自然忘却自己
  行走在乡间,在和自然的对话里,林徽因完全忘记了自己,古城就有这样的魅力。“天底下的烦恼,连我的拢总,像已交给谁去……”林徽因追求艺术之美,作品也不乏唯美主义的表现。
  -
  诗中描写山风 或为益都乡间
  我卷起一个包袱走,过了一个山坡子松,又走过了一个小庙门。在早晨最早的一阵风中。我心里没有埋怨,人或是神;天底下的烦恼,连我的拢总,像已交给谁去……
  林徽因的这首写于“暑中在山东乡间步行”的诗,标题是《旅途中》。这阵风,就是益都的山风吧。因为在给梁思庄的信里,林徽因也说过:“晚间到时山风吹过,好像满有希望,结果是一无所得。”
  林徽因,无意间在唱和一位作家在1920年一个夜晚的一次吟咏。
  顾随在夜间12点左右,登在古城西门上,在流水声和明月光里。那里没有鸡叫,也没有狗咬,西南方那些山,好像是睡在月光里。“天上牛乳一般的月光,城下琴瑟一般的流水,中间的我,听水看月,我的肉体和精神都溶解在月光水声里。”“月里水里都有我么?我不知道。”他在水月里找自己,渐渐地不见了流水、不见了月光、忘记了自己。
  而林徽因在山风里找寻自己,在早晨最早的一阵风中,“连我的拢总,像已交给谁去。”
  在和自然的对话里,融掉了自己,忘记了我,古城就有这样的魅力。
  林徽因的作品,不乏唯美主义的表现。她喜欢萧乾的小说《蚕》,请萧乾来家喝茶。谈起萧乾的小说,林徽因觉得萧乾小说中的语言和色彩有着唯美主义的味道,喜欢他的描写方式,甚至能大段地背诵出《蚕》的段落。她有着鲜明的自我的文学审美情趣,也毫不掩饰。她出口成文:“读你的小说,让我想到,艺术不仅要从生活得到灵性,得到思想和感情的深度,得到灵魂的骚动或平静,而且能在艺术的线条和色彩上形成它自身。艺术本身的完美在它的内部,而不在外部。”她讲艺术,却分明是严谨的叙述、完整的逻辑。时而,她的言语仿若诗文:“它是一面纱幕,而不是一面镜子,它有任何森林都不知道的鲜花,有任何天空不拥有的飞鸟,当然也会有任何桑树上没有的蚕。”这一席话,就让人入神了,这是她的文学素养。
  这样一个美好的下午,小屋里弥漫着茶香,兴奋得微微出汗的林徽因声调不高地说着,却是行云流水。大家听得入了迷,甚至忘了去端起茶杯,只听着那语调、观着那表情,就身心满足了一般。“你那篇小说,最成功的是调动了艺术感觉……那长长的身子就越变越透明,透明得就像一个钢琴家的手指……精彩极了!感觉是什么?感觉就是艺术家的触角……在感觉过程中,甚至色彩感比正误感更重要。”此时,小屋是寂静的,除了讲述人。此时,小屋里又是喧闹的,喝彩和鼓掌在心思里澎湃着,只是舍不得发出声来。太多的时候,人们习惯了这样,她讲,人们听。
  -
  追求艺术之美 关注底层人物
  有时候,梁家的客厅里也会爆发一场激烈的辩论。就一首诗,两个人的唇枪舌剑同样精彩。梁宗岱为一首诗争辩着:“诗人在作品中所注重的,是感性与理性、变化与永恒、肉体与灵魂、生存与死亡冲突的哲理,这才是美的真谛!”林徽因不以为然:“恰恰是你错了!我们争论的不是后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而是这一首诗。道义的一些格言、真理的一些教训,都不可被介绍到诗里。真正的诗人,要经常设法冲淡它们,使它们服从于诗的气氛和诗的真正要素——美。”她是这样在乎,在乎美,在乎艺术里的完美,不仅仅是诗歌,还有文学、建筑和生活的种种。
  林徽因在文学的攀援里,从来不失一个从美学出发的建筑学家的气韵。如果亲临一个施工现场,她定然会运筹木构件和砖瓦,去精心地堆砌她理想中的佛塔、钟楼、屋宇。如同她苦思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至于夜不能寐,在床榻上会灵感突现,一下子爬起来,挑灯绘制出最为贴切的纪念碑的表达语言和形式。而她的文字里,是充满了营造之美的、古典主义的理性和典雅,象征主义的含蓄和隐秘,浪漫主义的明朗和热情,在她的诗文里流淌着,在她的小说里弥散着,让读者们为之沉醉。
  “天是昨夜雨洗过的,山岗,照着太阳又留一片影;羊跟着放羊的转进村庄,一大棵树荫下罩着井,又像是心!”林徽因写于1936年夏天的这首诗,多么酷似益都乡间的场景。
  林徽因的文字里面,充满了对于底层人物的关切。李家的丫头梅真,是林徽因的剧作《梅真同他们》的主角,在思想启蒙的洪流里,活泼聪慧的梅真人生际遇坎坷,历经了情感和爱的悲剧。林徽因的写作是感性的,她喜欢梅真如同身边的一个朋友,她聪慧活泼,敢于追求。她写作的理性是承认社会的强大存在,别人的施舍、自己的苦斗,都无法改变命运。
  梅真的困境和苦恼,无一不可以落到林徽因的身上。费慰梅看得到,林徽因真实的样子,是在家里的千般无奈。她写作、绘图、愿意全身心地陷落于喜爱的事情里。可是,一会儿,母亲来找了,一会儿是孩子哭闹了,一会儿是柴米油盐的琐事。她可以坦然地放下自己心仪的一切,先去扶起要倒的油瓶,接住要掉落的瓦片。哪个紧要,再清楚不过了。
  -
  所思所想所感 赋予小说人物
  每个人的身份,都是身不由己的,太多的尴尬。李太太喜欢梅真,心疼梅真,让她参加女儿们的舞会,是客人的身份,而不是丫头的身份。这让林徽因想起来,自己对于徐志摩的要求,必须和妻子陆小曼离婚,自己不可以将就。就算徐志摩离婚了,身世不凡的林家仍然是不依不饶的,离了再婚,林家也是被轻慢的。身份啊,身世,一切都不是自己的安排。新派的林徽因,生在了旧派的家庭,她也只是一个“梅真”罢了!进一步说,她自己真的会答应吗?她也从不将就。看着身边这个为了自己学了建筑的梁思成,她释然了。
  比“梅真”更接近于林徽因的,是她小说《绣绣》中的人物绣绣。
  漂亮乖巧的女孩绣绣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没有文化,懦弱狭隘,父亲又娶了新姨娘,生了好多小孩。绣绣每天都在父母的争吵中度日、挣扎,没有温暖的亲情,只能在矛盾和仇恨之间生存,后来因为疾病而死去。
  小说结尾处以绣绣的小朋友“我”的口吻写道:“我对绣绣的父母真是恨透了……但是当我咬着牙毒恨他们时,我偶然回头看到我的小朋友就坐在那里,眼睛无可奈何地向着一面,无目的愣着,忽然使我起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我悟到此刻在我看去无疑问的两个可憎可恨的人,却是那温柔和平绣绣的父母。我很明白即使绣绣此刻也有点恨他们,但是蒂结在绣绣温婉的心底的,对这两人到底仍是那不可思议的深爱!”《绣绣》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它正是少时林徽因的缩影。
  在益都的古街上,三三两两的小女孩笑着围着她跑,她停下了脚步,张开了臂膀拥她们于怀中,怜爱地抚弄着她们长长的发辫。
  -
  远眺云门留下遗憾
  云门山的石窟造像,是隋代雕像的精品,然而因途中经常有土匪出没、抢劫,当局极力劝阻,所以青州十景之一的“云洞天开”,林徽因只能远眺了一下。无缘面见造像,这成为她此行的憾事。
  -
  当局极力劝阻 无缘云门雕像
  对于建筑,林徽因有着敏锐的感受。登临佛塔,她会觉得西方的教堂里,那种穹窿会让人离上帝很近。而塔上远眺,佛却与人越来越远了。这或远或近的感觉,就如同林徽因一行人登上了南阳城北门城墙,面向西南怅然遥望的时候,可以看到几里之外的云窟,那里是青州十景之一的“云洞天开”,但也只能是远眺一下了,云门山的隋代雕像,林徽因是无缘亲自面见了。
  他们原计划还要调查益都云门摩崖雕像。云门雕像是隋代雕像的精品,但已破坏得很厉害,同时途中经常有土匪出没、抢劫。益都当局极力劝阻,他们也就只好作罢。
  此后,青州市有关部门惊喜地收集到了梁思成的几幅照片,照片上写着:1936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拍摄的云门山窟像;1936年梁思成先生拍摄驼山石窟像。这证实了梁思成登上了云驼这一经历。其间,从当局极力劝阻,到梁思成终于还是登临,有过什么故事,没人知晓。究竟是几人上了山,林徽因为何没有去成,也是未知。
  齐鲁之行,也在冲刷着林徽因浪漫的想象。林徽因看到了益都的美景,短暂的喜悦后是一些失落。“尤其是这几天在建筑方面非常失望,所谒大寺庙不是全是垃圾,便是已代以清末简陋的不相干房子,还刷着蓝白色的‘天下为公’及其他,变成机关及学校。”
  她是来看建筑的,而任意的改建和纷乱的时局,已经改变了古建筑的原貌,或者让很多的古建已经不复存在。临淄的庙统统毁光,云门雕像损害严重。文庙街上的府文庙荒废了,徒留了残墙败瓦,后院成了国术馆,前面成了污秽的马厩。但是,幸好有文字留下了记载,林徽因对云门造像是有过关注和研究的。
  《平郊建筑杂录》中,林徽因比较几处石刻的风格:“山东青州云门山,山西天龙山,河南龙门,都有不少的石刻。这些相距千里的约略同时的遗作,都有几个或许多共同之点,而绝非天宁寺塔像所有。近来有人竟说塔中造像含有犍陀罗风,其实隋代石刻,虽在中国佛教美术中算是较早期的作品,但已将南北朝时所含的犍陀罗风味摆脱得一干二净,而自成一种淳朴古拙的气息。而天宁寺塔上更是绝没有犍陀罗风味的。”
  在比较中,林徽因把云门山石窟和天龙山石刻、龙门石窟相提并论,归于一种风格,同时把云门山放在第一位,说明了云门石刻在林徽因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那是诗意画意建筑意俱在的。林徽因夫妇踏遍青山,走遍乡野。途中林徽因一边考察,一边关注老物件,一处山村的古戏台、一方乡村秀才的砚台、一个陶土罐,都会令她心动。看到小的爱不释手的就买下来,大的就要求梁思成拍照。云门山和驼山石窟造像,林徽因没有去现场,梁思成自然领会她的心思,拍下照片,给她研究揣摩的依据。
  以上的种种遗憾,让人叹息。
  -
  匆匆返回北平 一家流离失所
  1936年,他们沿胶济铁路考察,青青未了,意盎然。
  1937年,他们沿胶济铁路流亡,家国破碎,鸟惊心。
  1937年7月12日,林徽因一行到山西代县,得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匆匆返回北平。8月,林徽因一家在战乱中踏上了流亡之路,他们从天津乘船去烟台,从济南乘火车南下抵达长沙。11月,日机轰炸长沙,林徽因一家险些丧生于炮火。1938年初,流落到昆明。1939年年初,因为日机轰炸,林徽因一家搬到昆明郊区龙泉镇麦地村。1940年初冬入川,住在李庄镇。
  整个抗战期间,林徽因一家流离失所,漂泊在凄风冷雨中。
  1941年春,林徽因的三弟林恒在对日作战中身亡。“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你相信,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头,比自己要紧;那不朽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林徽因后来发表了《哭三弟恒》。
  1946年7月,她返回北平时,孩子还在北戴河度假。林徽因在给子女的信中,流露了她对于抗战的坚定信念。在信中她跟梁再冰说:“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到时候你就跟着大姑姑那边,我们就守在北平,等到打胜了仗再说。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妈妈同爹爹都在北平,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人。”
  林徽因对于民族建筑遗产的关照,转为对民族生存命运的关注。陇海全线的激战让她兴奋,她说过想在陕西随军。
  我们怎么来了解林徽因的这一份心思?她曾经积极地鼓动梁思成,完成《中国建筑史》的写作,当时可见的中国建筑史竟然是出于日本人的笔下。这还不算什么,图书的插图,中国的古建前面是日军,耀武扬威地手持着军刀。林徽因怒了。在英美留学时,他们就萌生了一个愿望,自己执笔编写《中国建筑史》,第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建筑史。多少年来,走城乡,收集资料,这一份写作早就开始了。
  幼年时的林徽因,站在大嘉山南麓李纲的墓前,南宋的滚滚红尘萦绕在心头,救国杀敌的声音在耳畔响起,父亲正在身边,肃立的身姿让她也不禁肃然起来。林徽因父亲离世后,梁启超挥笔写信给儿子梁思成,无意间勉励了林徽因:“她要鼓起勇气,发挥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学问,将来与你共同努力,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才不愧为林叔叔的好孩子。”
  -
  ◎相关链接
  痛心祖国受辱 盼望抗战胜利
  费慰梅,美国人,著名汉学家,是研究中国艺术和建筑的美国学者,美国汉学大师费正清的夫人,曾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费慰梅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好友。
  林徽因最为心痛的是祖国的沦陷和外族的欺侮。她曾经对费慰梅夫妇说过:“今秋的野餐和骑马,使整个世界对我来说都变了,想一想假如没有这一切,我怎么能够经得住我们频繁的民族危机所带来的所有的激动、慌乱和忧郁!出了西华门,只是日本人和他们的猎物。所以那骑马也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一身骑马装的她,扬鞭策马那一瞬,简直是变了一个人,身边掠过小径、无边的平原、银色的树枝、静静的寺院。人们抱着自豪感跨越小桥。这一刻,她像一个出塞的将军。
  1942年11月,费正清看望林徽因。林徽因的病容令人心疼,屋里的资料却堆成了山。费正清说:“林,我已经明白了,你的事业在中国,你的根就在中国。”这一代知识分子,真的是一种不可移植的植物。他们,离不了故乡的土壤啊!
  林徽因曾写信给费慰梅:“正因为中国是我的祖国,长期以来我看到它遭受这样那样的罹难,心如刀割。”在林徽因心底,祖国的受难,就是自己的受难。她一心盼望着的,是抗战胜利这个最大的“胜利日”。
  日本投降后,林徽因来到茶馆,以茶代酒欢庆。梁思成回来后,林徽因买酒两人又痛饮了几杯。
  -
  再经古城无限感伤
  -
  林徽因与青州
  因躲避战火,林徽因流离失所,在去长沙时,她再次经过益都。那短暂的驻留里,考察古城的点点滴滴又涌上心头。今生还会有机会再去看那些雕像吗?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她心心念念的还是古代建筑。
  战火中途经益都 再凝望思绪万千
  林徽因一家1937年离开北平去长沙时,因津浦铁路战火纷飞,他们只好乘火车到天津,又从新港搭乘英国商船到烟台。烟台也是战云密布,中日军队正在烟台对峙,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林徽因、梁思成不敢在这里住宿,即刻乘上去潍县的汽车,在潍县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乘上了开往济南的火车。当时,胶东半岛也已满目疮痍,火车在胶济线上行驶,不时有日军的飞机从上空呼啸着掠过。每到这时,火车便立刻停下来,拉响警报,男男女女便慌慌地跑下车去。日机飞得很低,几乎可以看到机身上红色的“太阳”标记。
  火车就这样走走停停,下午三点钟才到达济南。急于南下的他们在济南滞留了两天,终于从津浦铁路济南站,挤上南下的火车……
  火车上人声鼎沸,嘈杂的车厢无处可逃。那个在文人圈子里谈笑风生的林徽因,却再一次陷入了沉默。这仿佛成了一种习惯,火车上的她总是难掩落寞和忧伤。
  火车经过益都,让林徽因回忆起访问益都县文庙古建时的那一份喜悦。建筑学家的心思是缜密的,孜孜以求的是数据的真。他们相互牵引着爬上了顶板,去找寻大殿的建成年代,那一行至关重要的字。空隙太小,浮土飞扬起来,手电照射着脊檀,发现了,看到了,兴奋中林徽因大呼小叫起来。文艺家是多思和热情的,一段鸱吻,一块山花,一幅砖雕,都可以点燃起他们的喜悦。林徽因席地而坐,不顾尘灰沾染了衣裤,打开了画板,流利地描摹起来。她要记下这不一样的建筑之美,也要让寂静院落的一切存入记忆。画笔沙沙响着,她的眼里每一处遗存都是不一样的。这文庙里,还有几块石碑,遗落在一人多深的荒草里。她拨开了草丛,在蚊子的包围里,取出相机来,拍照,一张,两张。
  而车过益都,那短暂的驻留里,另外一些纷繁的影像在回旋着。驼山上有北周至隋唐时期的佛教摩崖造像群,今生还有机会再去亲近体会吗?战事趋紧,敦煌的莫高窟似乎成了远不可及的梦想,难以瞻仰。而云门山隋代的造像,今生也无缘去结识了吗?小小的古城,一个禹分九州时的重要存在,一个汉代以来省级的区划的中心,一个海岱都会,眼前看到过的已经是如此绚丽,那么古城之下还有多少的城墙、遗址、庙宇还在沉睡。
  -
  渴望穿梭城乡 再次考察记录
  一个县城尚且有庞大的古建存量,那么全国有多少惊艳的古建筑还没有被标记,被保护,还有多少古建筑会逃不掉这战争的炮火,烟消玉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身体不好,但这不妨碍他们那一份念想:战争快快结束,他们的身体好起来,夫妻一同再去全国各地区考察。敦煌还在召唤着梁思成,江南还在等待着林徽因。作为南方人,身在南方许多年,林徽因竟然没能实地考察过。1934年,30岁的林徽因,才有机会去浙江武义宣平镇和金华天宁寺做了一番古建筑的考察。林徽因不止一次地设想过,来到苏州园林的他们,爬上爬下,仔细测绘各个建筑细节的尺寸,用相机拍下照片,对于一些有特点的局部,画出素描图。而后,坐在枫桥边小憩。一切是那么近,一切又是那么远。江南,是个梦。
  我们不清楚,林徽因在古城逗留期间,有没有找到词宗李清照的一些踪迹。一些遥远的呼应是否在千年间传递。值得感同身受的是,失落会再一次降临到她的头上,如同当年南渡之时,李清照在辛苦经营收藏的大量字画、古董最终在战火中毁于一旦,空留着归来堂的笑声还在回荡,那是夫妻得到一幅名家字画时的喜悦。林徽因在李庄的时候,天津发了大水,涨水时,天津英租界里的英资银行保险库被淹没了,里面有林徽因和梁思成存放的图片资料。这是他们多少年的心血和汗水啊。
  民族的遗产是珍贵的,古建筑承托着民族的文化、历史、民俗,是不说话的史书。它们脆弱易被伤害,却不可再生。建筑学家常常在寻访中被失落和遗憾的情绪包围。林徽因和梁思成走遍城乡,带着羸弱的躯体,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一份自觉自发的责任。
  1942年,在四川李庄镇,林徽因担负了《中国建筑史》的全部书稿的校阅和补充,执笔完成了第七章,五代、宋、辽、金部分。那是中国建筑丰富大成的极美时代。那时中国令人眼花的皇家宫室、佛寺庙宇、老城民居、塔、桥梁,有了傲然面世的一天。临安、汴梁的帝都景象,重现了生机,扑面而来。
  那是多么深情的热爱。
  -
  标注重要建筑 保护民族记忆
  解放全中国的命令发出后,解放军找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因为他们对全国的古建筑最为熟悉。梁思成召集了教师和学生,夜以继日,手工劳动,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一大本《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在一幅幅地图前,梁思成和林徽因郑重地执笔画圈,他们知道这圈注的分量。一笔下去,就是一处民族的重要建筑遗产。一笔遗漏,就可能会丢失了一块民族的记忆。他们的眼前,仿佛已经硝烟弥漫。
  战火中,首长们一再叮嘱,攻城的炮火要严格把控。这一处,是古建,要避开!这一处,是文物,要远离!解放战争,涌动着血与火的激情,也点燃着民族自豪的温情。大炮,是长眼睛的。就算流血牺牲,也不伤及中国瑰宝的一砖一瓦。解放军有誓言,解放军也做到了。让完整美好的中国,回到人民的手中。
  -
  ◎相关链接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作者是梁思成。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砖石结构相比,终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千年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要想了解中国建筑数千年发展演变之轨迹,文献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料。但古来正史,记建筑典章制度者多,具体而切实者少;词赋诗文又多务为大言,铺陈华丽,而疏于实指;两部古代建筑官书和诸多民间术书,又多专注于技术做法。又且时过境迁,多数古代建筑术语,在昔往往耳熟能详,至今却恍如天书。所以,文献虽浩如烟海,能够直接应用于总结历史规律者却十分希有,由此亦可见徵引之困难。《中国建筑史》显示了梁思成在文献应用上的深厚功力,除徵引浩博外,凡所徵选,皆属精当,文字却十分精炼深永。
  -
  钟情中国古建之美
  林徽因山东之行共考察了11个县,在益都,林徽因所到的地方最少,却给她留下了最多的感触和遗憾。林徽因和梁思成注定是为了建筑和美而生的。林徽因不遗余力地向世界传达中国古建之美。祖国和故土早已经融入她的肌体,成为无法抹去的烙印。
  -
  共考察山东11个县 奔波劳碌实地勘测
  1936年夏,他们山东的考察路线是:东到历城、章丘、临淄、益都、潍县,回济后南下长清、泰安、滋阳、济宁、邹县、滕县计11个县。
  此行调查测绘的古建筑有:
  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朗公塔,元、明墓塔30余座;千佛崖唐代造像、涌泉庵等;章丘:常道观元代大殿,白云观,清静观元代正殿,文庙金代大成殿,永青寺,民居等;临淄:兴国寺遗址,北魏佛像;益都:县文庙;潍县:县文庙,石佛寺明代大殿;长清:灵岩寺千佛殿,辟支塔,慧崇塔及法定塔,宋、元、明历代墓塔140余座;泰安:岱庙,泰山上道观等多处;滋阳:兴隆寺砖塔,灵应庙大殿,泗水桥等;济宁:铁塔寺铁塔,钟楼;邹县:法兴寺宋塔,亚圣庙;滕县:龙泉寺明塔,兴国寺遗址。
  记住这11县的古建筑名字吧,当某一天我们也造访这些地点,会记起林徽因、梁思成曾经在这里奔波劳碌,流连测绘,用建筑学家的眼睛,也用艺术家和作家诗人的眼睛。当我们偶尔驻足,也许踩到了林徽因踩过的一块砖,抚摸到梁思成曾经抚摸过的一棵树。
  在益都,林徽因所到的地方最少,却给她留下了最多的感触和遗憾。
  1930-1945年15年间,他们对190个县2738处古建筑进行了调查,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以及国际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这里面,有幸就有益都。
  当时,梁思成35岁,林徽因32岁。在这美好的年龄,他们和益都古城相逢了。
  野外考察,没有那么多的浪漫。比如去大同考察时,云冈坐落在离大同城十几公里的郊外,交通不便,为了方便工作,他们决定住在附近。但是这里没有旅馆,不得不借住在一户农家的一间没有门窗只剩下屋顶和四壁的厢房里。在山东的深山拜访古寺,“每去一处都是汗流浃背的跋涉,走路工作的时候又总是早八至晚六最热的时间里”。“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处乱抓,结果浑身是包!”尽管艰苦如此,寻访古建仍然是她最快乐的事情。
  -
  游历西方建筑 激发民族自觉
  林徽因和梁思成注定是为了建筑和美而生的。他们步入婚姻殿堂的一刻,婚纱轻轻摇动,如同一片月光。
  林徽因有幸啊,她曾经跟随父亲走遍了欧洲。瑰丽的旅途,让她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西方的古典建筑,教堂、剧场、集市、园林、庄园、斗兽场,让她眼前亮起来,这些要是在中国多好。而中国,也不是有自己的古典建筑吗,徽州建筑、江南园林,哪一个不是美丽的存在呢?
  1931年11月19日的晚上,一堂中国古典建筑美学的讲座在协和小礼堂开讲,林徽因成了主讲人。她心心念念想要传达的,传达给驻华使节和专业人士的,是中国古建之美。她认为建筑是全世界的语言,建筑和人们可以对话。她今天要告知人们的,是中国建筑的风格,是这个民族的历史,是中国的美的精神,是中国古建的文化内涵。
  流连历史的人必然会钟情建筑。林徽因告知人们,建筑文化会顽强地挽住历史的精神气质和意蕴,建筑的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和质感、美的形态,会透视出时代、社会、国家、民族的政治、哲学、宗教、伦理、民俗等意识形态的内涵。
  正是西方游历,激发了林徽因的民族自觉,让她说起中国的古建来如数家珍。林徽因曾经细细端详着哥特时期法国卡尔卡松城。那里尺度亲切;封闭性强,城墙限定;高密度;街道曲折,富于变化;注重功能分区;中心感强,城市核心由教堂与市政厅等围绕广场构成,主教堂塔楼成为视觉中心。
  而目前,她说,北平城是依据《周礼》《考工记》营造的,规划思想立足中轴、左右对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建筑布局讲究整体、稳定,令世人赞叹。中国古建的文化伦理是封建统一,讲求礼制,而其艺术特征就是雄健崇高。听讲人的眼里,此时掠过的是故宫的午门、北平城的中轴线,如此雄奇伟岸。
  -
  解说中国古建 传播传统之美
  什么是“左祖右社”?什么是“九经九纬”?林徽因平实的话语,汩汩流出,让听众耳目一新,也频频点头。
  有使节提问: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元大都,究竟是什么东西把他震撼了?林徽因心里一动,这就是她在欧洲时常想到的问题。康河的柔波,圣保罗大教堂,如此动人心弦,却让她一次次想起祖国的大运河,想起苏州河钱塘江,想起故宫和晋祠。西方的穹顶、东方的重檐,苏格兰庄园和山西民居,城堡和行宫,她常常无意识地比较,她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在不觉间,祖国和故土早已经融入她的肌体,成为无法抹去的烙印。
  所以,西方古典的建筑构件,拱券、罗马柱,中国古建的梁柱檩枋,就在林徽因的思想里堆叠着、缠绕着。巴洛克建筑、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建筑、浪漫主义建筑、洛可可风格、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着西方的建筑风格。而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皇城建筑与宗教建筑,这样姹紫嫣红的建筑样式,在中国大地上,也散发出迥异的文化气息。展开来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罢,林徽因化繁为简,讲一讲中国传统建筑的共性特征吧!
  林徽因申明中国传统建筑,有明晰的理性精神,这理性就是“方正组圆”的建筑形态。“天人合一”“我以天地为栋宇”,如此的融合偕同,足以打动一个踏上这方土地的人。
  梁思成说:“包豪斯倡导过,艺术不是一门专门的职业,艺术家和工艺师之间,没有区别。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是环境艺术的统一,要和工艺结合。”林徽因是这段话的实践者,她在艺术相关的各方面,有着丰厚的鉴赏力。雕塑,秦汉具备阳刚之美,唐代有完美和谐之感,特别是刚柔并济,吸纳了南朝的细致华美。唐代艺术竟然具有了文艺复兴的特质,这是林徽因对于纪念碑装饰雕刻的唐风的定位,她自己画,视自己为匠人。
  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她的墓碑上,是自己亲手绘就的纪念碑须弥座上的饰雕刻样:牡丹、荷花、菊花,静静地躺在棕榈树的花环里。
  本期图片为崔斌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