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9-21 15:20
鄌郚史志总编

微刊丨说不完的中秋节

  说不完的中秋节
  -
  目 录
  李庆国|中秋望月
  贾玉红|贾玉红诗选
  王文凯|中秋月色(外二首)
  李法伟|月满中秋
  杨明明|情缘中秋
  钟凤娟|明月寄情思
  于悟秀|第一次吃月饼
  林   恒|儿时过中秋
  王立虎|桂花香满院,中秋合家欢
  丁   权|拾棉花的中秋节
  田开军|中秋月夜
  罗文霞|望月

  -
  中秋望月
  李庆国
  一轮明月照千秋,无限遐思万古流。
  海角天涯情可寄,银辉洒落作轻舟。

  贾玉红诗选
  中 秋 月
  (一)
  小时候,经常望着月亮
  对外面的世界,满怀向往
  现在,想起亲人和故乡
  就望一望月亮
  月亮没变,我们却变了
  我经常望着月亮,热泪盈眶
  为什么都变了
  为什么,始终不变的是月亮
  (二)
  从古至今
  多少人发出由衷地
  慨叹:人生难得一知己
  今夜,皓皓明月
  向我打开了一座皎洁的天空
  我斟满一杯月光
  握在手中,仰头对着明月
  一饮而尽
  (三)
  煎、炸、炒、烹、烤
  今夜一轮月亮,摆在桌上
  全天下人都在品尝
  今夜一轮月亮挂在天上
  情意无价
  人间流淌成了月光的汪洋
  (四)
  好久没见月亮了
  拐入那条小径
  今晚的月亮从桥头,迎接我一样
  金碧辉煌,走了出来
  惊喜油然而生
  好像一块随身佩戴多年的玉
  失而复得
  (五)
  八月十五云遮月
  一枚月亮,挣扎、浮沉
  在云海穿行
  那么多乌云,围追堵截
  追月、遮月,面目狰狞
  在旷野,我还看见
  挣脱出乌云的明月,亮汪汪把自己挂在苍穹
  眼睛澄澈的能掬起清泉
  (六)
  莫愁前路无知己
  是不是一个弥天大谎
  独来独往的月亮,找寻了亿万年
  仍是孤身一人
  今晚的月亮
  像一个王,君临天下
  (七)
  公园看月
  十五十六月最明
  一个人走在小径上,抬头
  就是一张姣洁的笑脸
  心如皎月
  与人间一尊最慈悲的佛
  温柔凝视
  (八)
  明月,树梢,桥头,湖边
  亮汪汪的
  当一颗心挣扎出黑暗
  绽放在天空,分外皎洁
  (九)
  亲爱,没有忘却
  当你抬头看见天上的那一轮
  明月
  那就是我的一颗心
  跳动着,对你饱含着深切的思念
  感恩与祝福
  -生活从一枚月亮开始(外一首)
  多感激呵
  生活,从一枚月亮开始
  最幸福的是
  天上有个月亮,桌上有圆圆的月亮
  一家人围成一个月亮
  有唠叨的老人,调皮的孩子
  有月亮一样的我,还有一个太阳
  一样的你
  菜蔬、米、面
  颜色鲜艳,芳香四溢
  油、盐、酱、醋,激活味蕾
  调剂平凡的生活
  它们来自多情的土地
  纷纷带着大地的甜
  阳光的香,月华的丰盈
  凝露的滋润,霞光的鲜艳
  填补我们的空和白
  今夜,泡上一杯亲情
  冒着袅袅香气,浓稠的
  温柔的月色一样
  化不开
  -
  久违的明月
  一轮久违的明月
  很久没有如此晶莹剔透了
  皓皓月光,一泻千里
  亮如白昼,坐在公园的木椅上
  冷不丁抬头
  才发现她一动不动,目光温柔注视
  倾泻着芬芳
  已经站在身边很久了
  心生喜悦又倍感幸运幸福
  今夜,不论走到哪儿
  都有一位如此皎洁,一览无余的朋友
  如影随形,默默无言陪着我
  一起在黑暗里走着
  -
  中秋月色(外二首)
  王文凯
  十五的月亮
  格外的圆,格外的透
  看得清小白兔安静地吃着草
  广寒宫前的嫦娥在翘盼
  金黄色的月光浸润
  嫦娥一袭白裙
  格外的耀眼
  眺望月亮,吃着月饼
  月色抚摸着脸
  恍若回归到童年
  广寒宫前只有桂花树和小白兔
  陪伴着嫦娥过中秋
  今晚的月色虽暖乍寒
  其实,我是在寻找
  中秋的夜晚,吴刚哪里去了
  为啥不砍下桂花树枝生火取暖
  中秋的石榴
  中秋,日子有些凉爽
  石榴挂满枝头
  也许,红润的脸庞
  需要温暖的阳光
  双庆节里,比肩亮相
  有的红润,有的亮光
  开怀大笑的有人点赞
  缄口不语的满腹经纶文章
  佳节里,开心地笑了
  把九个月的心意摘下
  躬身把自己献上
  中秋月饼
  一年中吃的饼种类繁多
  饼中你最甜,也最圆
  品你的圆,有多少人心碎
  尝你的甜,有多少人断肠
  没有经受过残缺的人
  不知道月饼的可口香甜
  没有经历过别离的人
  不知道相思的苦辣咸
  有多少双手在今晚捧着你
  供奉这独特火烤的黄褐色
  那可是丹心一片片
  -
  你说是你的,我说是我的
  原来这一往情深的思乡情
  望着月亮,痴心恋恋
  -
  是你的,也是我的
  是你和我的火热烧铸成
  一颗炽热的心,情意绵绵

  月满中秋
  李法伟
  仰望夜幕下的你
  挂在璀燦的星空
  散发着迷人的微笑
  广寒宫的冷清没有冻僵你的脸庞
  嫦娥抱着玉兔诉说着人间的繁华
  吴刚不知疲倦地用斧头砍着
  砍着那棵屹立不倒的桂花
  一晃数千年
  你的微笑在文人墨客笔下熠熠生辉
  你的微笑在甜蜜情侣的爱河中徜徉
  你的微笑让远在他乡的游子有了家乡的味道
  仰望夜幕下的你
  把最美的微笑撒向千家万户
  孩子在你的银辉里品偿着香酥可口的月饼
  老人在推杯换盏中讲述你那美丽的传说
  远离家乡的儿女感受到家的团圆
  儿孙在老人膝下承欢
  仰望夜幕下的你
  你的微笑温柔可人
  照亮了岁月的沧桑
  洋溢着团圆的芳香

  情缘中秋
  杨明明
  “汪汪汪—”看到我们,两只穷凶极恶的狼狗张牙舞爪地向前扑咬,被颈中绳索一拽,它们登时不甘愿地被动站立,足有半人高。我手心沁满了汗,妹妹的也是。我俩胆怯地对视一眼,想要退缩的心被空气中裹满的香甜味儿一激,顿时又变得毅然决然,拉起手,我们再次向前走。狗吠得更疯狂,我惊惧地几乎要转身逃,但是,鼻尖萦绕着的浓香似乎抓住了我的胃,我的魂,我用力地攥紧妹妹的手,走向香气的“发源地”。
  一片惊惧中,终于来到柜台,我掏出皱巴巴的钞票,颤颤地说:“买两斤月饼。”店员娴熟地用食品钳夹好点心,放入塑料袋,递过来。我和妹妹几乎同时伸出手,神圣地接过。向外走,那两只看门的狼狗仍是狂吠不止,但我们心中却添了莫名的勇气,因为手里这袋颇具分量的月饼。
  一走出小院,我和妹妹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一股让人几近眩晕的甜香扑鼻而来,我俩忍不住同时深吸一口,急切地各自抓起一个。包在外面的白色油纸被月饼浸成了透明色,仿佛它也变得美味无比,撕开,一枚酥软得掉渣的月饼显露出来,正中间的一点红,醒目,诱人,充满喜气。不舍得动口,却又忍不住贪婪地咬下去,浓郁的酥香裹挟着脆甜的果仁,突而还会迸出一粒酸爽的葡萄干……贫瘠的味蕾得到了极致的满足,我和妹妹吃得双目生光,两颊通红。抬头,看到对方唇角鼻尖沾满的点心渣,我俩不由开怀拍掌,笑声中飘溢出甜腻的清香味儿。
  这是我对于中秋节的初始印象。
  我们的童年自由,欢乐,同时肚饥心饿。那是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但是,父母无论如何操劳,都会记得逢年过节给我们姐妹改善伙食。忙碌的他们顾不得走进店面,便会让我们自己去买。那时,盛行养狗看门,父母至今都不知晓,当年我们是冒着怎样的恐惧去买月饼。说起来会纳罕,当时的我们为何从未生发倾诉欲望,转念一想,又释然,可能是因为一想到那酥香的月饼别的事都不值一提,也可能是因为我们眼见父母辛劳,潜意识中就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体谅和分担。
  时光流转,如雨后翠树,眨眼间我就褪去稚气,踏上了工作的岗位,我被分配到了一所离家较远的中学。学生青涩,但可人;工作繁杂,但充实。我享受站在讲台的感觉。
  开学不久,迎来中秋。那时,不放假,我本可以请假回家团聚,但是,看到办公桌上堆满的作业和试卷,我还是决定用这个夜晚来“奋战”。办公室,吃完两个月饼,静谧中,我沙沙沙地开始了“批改之旅”。因为投入,竟未觉得时间流逝,完工之时,外面已是月华一片。信步走出去,偌大的校园失了白日的欢腾,万物变得安娴雅静。参差花木被乳白色的月光覆得朦胧婉约,仰首,一轮圆月丰洁圆润,柔媚地俯瞰着大地。不知怎的,我忽而想家了。这是有生以来我过的第一个“单人”中秋节。思家的情愫如漫涌的潮水般,一波波地袭来,我踟蹰在空荡荡的校园,无奈地咀嚼着孤独的滋味……
  次日,我却迎来了繁盛的清晨。刚进教室,我便看到讲桌上堆着的一片“花绿”,走过去,原来是学生自己手制的贺卡,或大或小,文字娟秀,插图精美,祝福真诚。我讶异,惊喜,转眸间又发现了贺卡下面的秘密——竟然藏着一个硕大的月饼,黄澄澄的,芳香四溢,让人瞬即就会想到丰收的麦野。“老师,知道您昨晚没回家,这是我们一起为您准备的。”班长站起,眉眼弯弯,声音清凌凌的。“谢谢你们。”善言的我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哽咽的声音把我的感动“出卖”无遗。望着下面一张张光洁的笑脸,我窘迫,又欣悦。打开包装,拿出里面配备的小刀,我把月饼工工整整地切成数小块,笑吟吟地对他们说道:“来,每人上台领一块,我们再一起过个中秋节。”他们一怔,一笑,欢呼,乐滋滋地轮流走上讲台……在一片小心翼翼的咀嚼声中,我拿起了自己的那份,一口咬下去——香,甜,是从未尝过的美味。
  时间齿轮,如有魔力。弹指间,我便成了两个孩子的妈。过了对美食垂涎的岁月,也拥有了阖家团圆的满足,中秋节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对传统文化的追思。嫦娥飞天,吴刚伐桂,让人遐思万千,但我更爱这落尽铅华的人间烟火,所有的匮乏和缺憾终归被温馨和感怀重重涂抹,留在心底的是如月般皎洁的亮与暖。
  -
  明月寄情思
  钟凤娟
  天凉好个秋,月上枝头,很圆很亮。
  接连几天阴雨绵绵,中秋时日,秋风拨开了层层云朵,送走西方漫天云霞,迎出一轮靓丽的圆月。
  月到仲秋 ,亘古不变的十五月儿圆,为文人墨客所青睐,毫不吝啬地赋情于景,佳句名作千古流传。十二度月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中秋之月,一样的圆,一样的满,却包涵了所有人的期待和向往,中秋赏月寄托情怀,一轮满月会让我们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而那月光的皎洁,又凝聚了人类美好的憧憬和理想。
  从小无数次听嫦娥奔月的故事,一个个问题也困惑了我好多年:玉兔和桂花树只在中秋夜去探月吗?圆圆的月饼为要啥切成小块分着吃?长大了,一切都明了,再也不会惦记哪里还有母亲珍藏的月饼和蜂糕,中秋节尽情地为孩子们演绎嫦娥和玉兔的故事,更不忘或图染或剪贴一轮圆圆的月亮,一年又一年,不曾改变。
  触景伤情,情思无边,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这个中秋月夜,我把一抹情思寄给了苍穹,那轮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明月,成了我心灵上最信赖的一个凭依 , 在她的清辉笼罩下,酣畅淋漓地挥洒着我的乐与悲。哽咽地哼唱着“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搁下那盏清新茗茶,举一杯浓香纯酿,月下独酌,木瓜的清香飘进酒杯,与酒一起沁入丹田。柔柔的月光中,任思绪穿越满街霓虹,在夜空中游荡。
  那是我出嫁二十年后陪母亲过的第一个中秋节,也是最后一次和她老人家共享中秋明月。虽然她在屋里,我在窗外,她躺在床上,我站在月光下。那个中秋,没有丰盛的晚餐,默默地守护在母亲的床前,努力地不去想为姑娘时,每年中秋节放假回家,母亲那忙碌的身影,可总还是想,止不住的想:煮一盆鲜花生,大芋头,炒几个可口的菜,摆上不同口味的月饼,两个人的饭,摆满了小方桌。在院中的石榴树下,和母亲面对面坐着,吃着、喝着、聊着天、赏着月,那情那景怎能不去想?
  轻拍母亲的肩头,呼唤她醒来。母亲努力地睁开眼睛,浑浊的目光里再也找不到一丝温情和疼爱。其实,许久以来,我已不再奢望她能和我说句话,看到她多吃几口饭就已经满足了。一块月饼放进她的嘴里,她竟然有滋有味地嚼着。“是不是很好吃?”如同问一个婴儿,没有一点回应。
  母亲又昏昏睡去,我握着她的手,注视着那张消瘦暗黄的脸,忽然一股难以承受的孤寂让我逃一般地跑到院子里,抬头久久地凝望着圆圆的月亮。蟋蟀不厌烦地奏着夜曲,偶尔也传来狗的叫声,为静谧的村庄增添了几份温馨。我双手合十对向长空:我愿掬一捧清澈的泉水,让似水柔情清澈我与明月的心;我要穿越千年时空,轻抚伯牙的古琴,弹一曲高山流水,祈愿天地生灵皆平安,祈愿我和母亲长相守。明月,你可读懂了我的心?
  一阵风吹来,凉凉的,我猛然醒来,杯中酒已空。微醉,迷离。
  我再一次逃离,一个人走在首阳山下的人行道上。团圆的夜晚,行人稀少,路灯映照着黄山栾树枝头的灯笼果,红红的,亮亮的,牵着我的孤独飘向路的尽头。月光溶溶抚慰环宇,无限思念又令我热泪涟涟。今夜月又满,人却再难圆,我抬头问向圆月:明月啊,月宫中的桂花是不是也年年花开花谢,花开时谁会来欣赏,花谢时又有谁会在心底惆怅?嫦娥仙子轻抒广袖,曼舞桂花树下,又为何常常遮住脸庞,是不是她的脸上也有泪珠两行?
  明月啊,你可知道,我真的好想远离人世间的母亲,你演绎着那个不老的神话,而我却要弹尽久蓄的绵绵情思,让这份情思温暖母亲在天堂中的行程。
  明月不应答,洒下无声的温馨和柔情,陪我和影子一起前行。
  月到中天,更圆,更亮……
  -
  第一次吃月饼
  于悟秀
  70年代的农村,一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那时候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着粗衣,食仅果腹。
  那个年代的农村是不过中秋节的,因为那个年代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购买东西都需要“票”。粮有粮票,布有布票,油有油票,糖有糖票,肉有肉票,有钱没票或有票没钱都是买不到东西的。再说那时候生产队里分的粮食仅够温饱,有的人家还不够吃的,钱票奇缺,哪有过节的条件?还有就是中秋节与秋收秋种时间重合,以农业为生的农民们格外珍惜这个农忙时节,如果不积极备耕备播,第二年就会饿肚子。
  那时候的我正值总角之年,无忧无虑,贪玩好动,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一天,我们三个小人正在小河边的歪脖子柳树上玩耍,猛听到路过的大人说:“今年公社里的东方红链轨拖拉机来咱村耕地了,终于不用马牛犁地了。”链轨拖拉机,这可是个新鲜事物,看看去。我们忙问道:“在哪耕?”“南坡。”我们三个立马向南坡方向奔去。
  我们站在地头上,一辆红色的链轨车正向我们驶来,由远及近。真是无巧不成书,驾驶室里坐着的恰好是我那刚结婚不久的姑父。只见我姑父在驾驶室里双手握着操作杆,不停地动着,东方红链轨拖拉机在他的操作下,在欢快地奔跑着。后面的铁犁入地很深,泥土块顺着犁面被快速向一边翻开,犁面磨得光滑铮亮,我们能闻到新鲜土泥块特有的味道。姑父在车上也看见了我,把车停下,从驾驶室里下来,手里拿着一个用白色油纸包着的月饼向我走来,说道:“这月饼香着呢,快吃吧。”
  那时候的链轨拖拉机手是很吃香的,一个公社农机站只有几辆拖拉机,负责全公社50多个村的耕地任务,拖拉机手自然也不会多。无论到哪个大队,都会像接天神般接着,好吃好喝地供着,这正是我能吃上月饼的原因。
  这是个五仁大月饼,一个就有一斤重。拿在手里,一股特有的香气直扑口鼻。两个小伙伴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月饼,口水都流出来了。我也馋的难受,忙掰开了一半,每个小伙伴分了一角,自己留了四分之一吃。月饼的另一半准备拿回家给哥哥和弟弟尝尝。
  这个月饼馅满料足,里面有大大的冰糖,还有核桃仁、花生仁、芝麻仁、青红丝,吃在嘴里嘎嘣脆甜,回味无穷。两个小伙伴很快吃完了,掉在手上的碎末也舔得干干净净。也许还没有吃够,便怂恿着吃留下的另一半,我那时是很讲原则的,坚决不同意。也怕他们纠缠不休,忙拿着剩下的一半月饼跑回家去了。
  说实话,这是第一次吃月饼,也是平生吃得最香的一次。每当想起,至今还是口齿留香,念念不忘。
  以后农村由大集体转为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计划经济被商品经济替代,农村的生活逐步好了起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月饼的种类也多了起来,各式各味的都有。但总感觉没有第一次吃月饼时的那种香甜味了。
  -
  儿时过中秋
  林恒
  太阳还老高,心思早已不在课堂上,一心寻思着晚上香甜的月饼。那时一年才吃到一回月饼啊,能不牵肠挂肚吗?
  等啊等,下课铃声响起,飞跑回家中。见院子里是一堆堆刚掰下的带皮玉米,母亲正在忙着做饭,弟弟妹妹在一边玩耍。赶紧坐下,装模作样地干会儿活。先在玉米把子上剁一刀,皮不能剥净,留下最里面一层。待攒多了,父亲会把它们一个个拧成长辫子,盘在木棍或者树干上晾晒。一摞摞黄橙橙的玉米,是秋冬季里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夜幕四合,父亲拉着满满的一地排车玉米回家。胖胖的月亮红着脸慢慢爬上树梢,没多久,皎洁的月光便洒满大地。月光从梧桐树的枝叶间漏到地上,影影绰绰。
  “开饭喽!”父亲把小饭桌搬到院里。“端菜。”母亲一声吆喝,端盘的端盘,拿筷的拿筷。用肉炒芸豆、炒青椒、炒豆角、炒茄子,平日里少见的肉是主角,菜是自家园里种的。再来盘炒花生,煎的小干鱼,盆里是刚出锅的冒着热气的嫩玉米、花生、芋头,顿时满了桌。电灯光亮晃晃的,把月光逼到了旮旯里。
  鸡已上宿,猪吃饱了也不再喧闹,那只灰色的狗趴在窝里机警地望着四周。忽高忽低的虫鸣声从角落里传出来,在静谧的夜色中弥漫。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享用着节日大餐。父亲照例是几盅小酒,喝的脸上红扑扑的。临近尾声,主角方姗姗来迟,母亲端出来盛月饼的盘子,上面是切成小块的五仁月饼。取一块,咬一口,丝丝香味钻进鼻孔,阵阵甜味沁进心里。慢慢咀嚼,里边的花生不稀罕,家里种着;葵花仁吃着格外香;最稀罕里面的冰糖,含在嘴里舍不得咬碎,慢慢吮咂着,悠长的甜味儿久久不散。最讨厌青红丝,嚼不烂还塞牙缝儿,只能用手先拽出来。“还有你叔叔从城里里带回的酥皮月饼呢。”母亲又端出一盘。这个更好吃,酥脆香甜,把纸包上的碎末都舔得干干净净。
  父母在谈论着秋收的进程,收音机里播放着优美的旋律:“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我偶然翻动月饼盒子,背面竟然印着这首《十五的月亮》的词曲,如获至宝。捧着盒子,听着歌曲,我仿佛看到了两幅画面:在边疆,手握钢枪的战士在站岗;在农村,忙完了一天农活的军嫂站在院子里。他们共同凝望着当空明月,寄托着满腔思念。
  “没有军人的无私奉献,没有强大的国防,哪有我们安宁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了当兵去!”父亲的话,像一粒的种子,种进了我的心里。
  -
  桂花香满院,中秋合家欢
  王立虎
  临近中秋,住在城里的我虽已有了家,但因父母在老家,心总归有牵挂。好几天就会澎湃不已,早早地计划着归家的时间和事宜,归家的心情犹如静谧安宁的湖面,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能荡得波光粼粼,思绪万千。
  父母生下我兄妹三人,却一个都没有在父母身边陪着他们,心中时常有一种愧疚之感,也不知道他们心里有没有怨言。不是城里没地方住,主要是父母二老都喜欢老家,也住不惯城里的楼房,用父亲的话说,年纪大了,住楼房不接地气,不如住老家的平房舒坦。随父母的意,顺他们的心,也是一种孝顺吧。??
  兄妹三人也各自为自己的小家庭努力工作,平常日很少有机会凑齐一起小聚。趁着中秋节,兄妹三个约定中秋节一起回家和父母团圆。也算是补缺一下吧。
  一年秋意浓,正是桂花香, 宋代朱熹?有诗句曰:“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老家院落里这棵桂花有七八树龄格外凸显诗意。桂花盛开,不说香飘万里,总能香气萦绕满院,桂香并非中秋特有,却实乃中秋分外浓郁。
  这几年,在老家的父亲不知从哪里打听来的方子制作桂花酒。桂花本是寓意富贵吉祥、子孙昌盛,而中秋佳节饮用桂花酒寓意更是如此,父母的用心很明了,制作的桂花酒味美意更浓。
  中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陪着父母,父母也陪着我们,好酒者饮一杯桂花酒,孩子们则在一起讨论和品尝月饼。如今的月饼的品种五花八门,枣广式、潮式、京式、苏式……口味更是花样百出,枣泥、蛋黄、豆沙、五仁,鲜肉……。
  现在的孩子们对月饼已不再垂涎三尺。总能挑三拣四评论月饼这个不好吃那个不适合自己的口味。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的月饼,似乎只见过两个品种。一种是酥皮月饼,圆形,浅色的包装纸,纸上印着的是嫦娥奔月图案,从内渗出的油渍隐约可见。打开,表面的饼皮酥脆,易碎,闻着特别香。小孩吃个月饼,总是饼屑掉得到处都是。还有一种也是圆的,外皮硬硬的,图案和文字直接印在月饼上,大都印有是五仁月饼,或者印有中秋二字的。这种月饼适合分享,一掰二,掰三,掰五……,随人数掰之。掰开,往往夹着花生仁,冰糖粒,最喜欢吃到月饼里冰糖,每每嚼到一块冰糖像是中了奖一样,总是说出来夸耀一番,然后在嘴里慢慢品味。那时候父母总是说他们不爱吃,其实是舍不得吃,现在条件好了,他们的牙口已经吃不动了也吃不多了。
  微醺后,伫立在院里,在金秋桂花旁。??皓月当空,月光倾洒,闻着桂花香,听着屋内孩子们在父母身边嬉闹撒娇声,瞥见月光下院角处那棵甜石榴也时宜的红了熟了,我看到了幸福,幸福也正看着我,顿感父母健康在真好,家安人好,便是人间最美中秋。
  桂花开,香满院。中秋夜,合家欢。
  -
  拾棉花的中秋节
  丁权
  以前机械化很少,农村的中秋节算不上节,正是秋收秋种,最忙的时候。
  1988年中秋节的早晨,母亲就和我说了,下午放学回来先去地里拾棉花,再不拾,棉花就掉出壳了。我知道,这几天父母忙着收玉米、耕地和种小麦这一连串的事,顾不上棉花了。
  下午放学时太阳还一杆子高,我急急拿了三条化肥袋子,吃着一块饼子,向坡里走去。棉花地在村子西南的红埠子,一里多路,这是一片肥沃的沙土地,地势辽阔,能望很远。
  这一片干活儿的人少,大部分村人都在东坡的玉米地里忙,因此,这里除了茂盛的棉花和地瓜外,就是旷远的蓝天了。白云棉絮一样,被风扯得松软柔和,低低的盖下来,温馨干净。几只苍鹰盘旋,不是为了捕食,像在散步抒情,自由玩耍。
  地里的棉花开得最盛,过几天再不拾,它们就开老了,颜色会变黄,分量也减轻。我把专门用来摘棉花的袋子扎在腰上,由地头沿垄向南,左右开弓,摘起棉花来。说是拾棉花,那是方言,其实是从棉桃裂开的壳里摘出棉花来。蚂蚱在地上蹦来蹦去,有时蹦到脸上,感觉不对,再急忙使劲跳走。肥肥的蚂蚱很多,若不是活儿急,一会儿就能捕上一盘佳肴了。
  拾棉花不算累活儿。棉花棵子有一米高,不用弯腰就能够着,累不着腰。棉花壳小莲蓬一样,白白的棉花卧在里面,用手一撮儿就拿出了。棉花放在腰上的袋子里,觉得有些重时,就回到地头装到大袋子里。我把袋子一头放一个,到头就卸下,不用来回跑。但是,要想干得快,就得加紧效率,毕竟一大片棉花哩!加快手的速度,顾左顾右,有规律前进,也像长跑那样稳住气息稳住节奏,就很出活儿。干一会儿指头也麻,胳膊也酸,可是稍稍一歇就调节过来了。
  觉不着暮色悄悄落下了,也就那么一刹那,东面古火山上,点起一团月色来。它的点亮不需要过程,一下子,就发出洁亮的光,我往前移动,影子清晰地跟着走。我不禁驻足看了一会儿,这个灯真是神奇,看着月饼那么大,也不耀眼,它流出的目光刷亮了整个坡野,东面山上的几行高粱,清清晰晰,就连那个熟悉的坡弯儿,也很容易辨出了。
  说来也怪,月色润下,虫鸣就起来了,好像它们约好了似的。唧唧唧唧,啾啾啾啾,此起彼伏,虽是多,却互不打扰。这是你若闭上眼睛,那感觉就如在仙界里,浪漫缥缈,诗意弥漫,不能述说。忽然睁开眼睛,这几秒的工夫,月色更满了,田野变成了一个童话,我自己也回到了童年。
  月光里拾棉花,一点也不慢,两个袋子装满的时候,觉得有些累了,更是有些饿了。棉花地拾了也就三分之一,我正加紧拾第三袋子的时候,东面传来父亲喊我回家的声音。父亲的身影就在东面一个叫南顶子的崖上,声音沿着月光传来,我能觉出声音里的焦急。我回应了父亲,就扎起棉花袋子,两个连在一起,放在肩上,前后各一个,往回返。父亲一直往我这里走,在泉洼子南崖遇上了,父亲一把将两个袋子抓起放在自己肩上,说你应该早些回家。我说再不拾就晚了,父亲说玉米地已收拾好了,只等过几天播麦,明天就有空拾棉花了,不急了。
  到了家,饭桌已摆在了院子里,有两样菜,还有一盘月饼。月亮挂在东墙外高高的楸树上,明澈如水,与野外好像不是一个月了。母亲在盛饭,铲子与锅的摩擦声很是欢乐,邻居家也有笑声。母亲端过饭来,扯下盘子里鸡的大腿塞给我,我大口咬去,香喷喷真解饿,满口都是中秋节的味道了……

  中秋月夜
  田开军
  月亮升起来了,透过满树枝丫的罅隙,斑驳的月光洒满了老家的院子。
  院子里弥漫着农家饭菜的香气,堂屋里不断传来家人的阵阵说笑声,老家门口的那两棵槐树也在这日月轮回中静静地享受着这中秋之夜。
  月光透过窗棂照进老家的饭屋(厨房),我坐在饭屋的灶台旁。红红的炉火映红了我的脸庞,饭锅里的清炖土笨鸡泛着油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清炖土笨鸡是我老家过年过节的必有的一道菜,也是儿子大小最喜欢的农家佳肴。今年儿子已去他乡求学,今夜的他已不能再享受这老家的的佳肴;今夜的他是否会想起老家的亲人呢?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伤感了!
  走出饭屋,我独自站在老家的院子里。堂屋里,中秋晚会的主持人正朗诵着“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佳句,煽情的诗句在不断冲击我的泪腺。抬头望望远在苍穹的月亮,泪水已拥满眼睑,模糊的双眼已再看不清那散发着清辉的月亮。恍惚间,圆圆的月亮似乎又把我带回到二十多年前的那个我永生难忘的中秋之夜……
  那是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中秋,当我从千里之外匆匆赶回老家县城时,已是华灯始放,月上梢头,惊喜的是在车站的出口,我看到了早已等候我多时的父亲。看到我,父亲高兴的不得了,嘴里还不断唠叨着,我母亲在家里正等着我爷俩回家过节呢。
  车站里的人群渐渐少,天上的月亮似乎更高更圆了。和父亲没寒暄几句,我便骑上自行车载着父亲向老家奔去。后来,从母亲的口里得知,那年中秋节的前几天,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到县城车站接我,半夜里扫兴回家也不睡觉,独自一人闷闷地抽着旱烟袋一直挨到天亮。
  在我那青春的年月,也许是年轻力壮;也许是老家饭锅里清炖鸡的诱惑;也许更是中秋回家的心似归箭。我载着父亲,迎着天上皎洁的月亮,聆听着原野里鸟虫的鸣叫,飞也似的速度,驶出了早已万人空巷的县城街头,穿过那一片片丰收在望的青纱帐,不久,老家就在眼前了。
  村东小河上的筑坝是从县城回老家的必经之路。当我载着父亲行至河坝中间时,也许是车速太快,自行车突然失去了平衡,就在我要摔倒的那一瞬间,父亲跳下了车子,迅速把我从车子上拽了下来,借着惯性父亲搂着我重重地摔了下来。
  月光皎洁,鸟虫鸣叫的河坝上,父亲搂着我重重地摔在了上面。父亲那已不再有力的双臂依然紧紧的保护着我。扶起摔倒的父亲,突然发现,清冷的月光下父亲的脸庞显得更加苍老。而在这个中秋月夜,从父亲身上,我感到了做儿子的责任,做男人应有的担当。
  值得庆幸的是,那年雨水丰沛,河坝上的青草长得厚实,地毯似的青草接住了我和父亲,我俩丝毫无伤。可怜的是那辆自行车带着我的行李冲下了坝下的小河里……
  想啥呢?妻子的问话把我拉回了现实。回到饭屋端起炖好的清炖鸡,我和妻子向堂屋走去。
  月亮升的更高更圆了,老家的上空不知谁家放起了烟花,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天空阵阵盛放,孩子们的欢叫声更是此起彼伏。
  烟花璀璨,明月当空,好一个美丽和谐的中秋之夜!

  望  月
  罗文霞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到月圆中秋时。为驱散心中的落寞,出去赏一下一年中最圆的仲秋月吧……
  小区广场有摄影爱好者架着长枪短炮指向东边楼宇间的那盘冰轮,初升的皎皎明月,蒙着一层淡淡的白纱,似穿着婚纱的娇羞新娘。这是不是印证着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呢,那只有等来年元宵节看是否应验啦。
  走进绿化带,草坪里传来阵阵秋虫的低吟浅唱,抬头看那最圆的月亮不时地挣脱白纱的笼罩,露出那皎皎模样。“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不知偷吃了不死仙药的嫦娥后悔到了什么程度,在广寒宫里还能耐得住寂寞吗?
  皎皎明月晒下梧桐疏影,如梦似幻,朦胧间唐朝的李白似又在“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想是诗仙看到了在寒宫里独舞的嫦娥了吧,他举着酒杯步履蹒跚地邀请着寒宫里的仙子,已不知自己是在人间还是天上……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心里默念着这两句诗句,不禁双手抱臂,凉意袭来,眼眶里有了一层雾气。同样的心境,一千多年前的一个秋月,杜甫写下《望月》诗,思念远方的妻子,成为了至今望月怀人的典范!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举头望着澄明圆月,没有了薄云的追赶,云气尽收,冰轮玉盘,格外寒气逼人,“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忽然很想知道青女嫦娥到如今斗出了胜负没有?
  望着今晚最圆的月亮,从遐思中回过神来。还是摈弃那些望月伤怀的心境吧!
  心中默念着那句千古绝唱,始终坚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编辑 | 清风
  审核 | 昌乐作协党支部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