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0-12 18:30
鄌郚总编

李瑞玲丨我与竹子有个约定

  李瑞玲丨我与竹子有个约定

  我对竹子的喜爱与敬仰,源于文学作品。
  竹子让我刻骨铭心的最初记忆,是对一篇文章的酷爱。思绪的触角延伸到初中时代,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闯进了我的心房。如贫瘠的土地上开出了一片烂漫的山花,带着芬芳与傲然,惊艳了我的少年时光。不待老师精讲细研,不待老师布置背诵,我已背的滚瓜烂熟。我热烈地喜爱着这些带着温度的汉字,喜爱着这些美丽而又激荡心魄的文字。我的心随着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变得那么美妙,那么坚定,那么豪情万丈。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出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如彩旗漫卷,如洪水决堤。每当忆及这段文字,我都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从来没有一篇文章把竹子写的这样瑰丽,这样磅礴,这样深邃;没有一篇文章对竹子坚定、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般倾情、这般深刻、这般大气磅礴的赞颂,唯有袁鹰!唯有井冈山的竹子!
  从此,我对竹子喜爱有加。我期待着与竹子有一次轰轰烈烈的生命碰撞。无奈,北国少竹,所见甚罕。见到的大多是盆栽或者一株几株,根本激不起内心的波澜。那时,我对竹子的渴望,只能寄托在诗文中。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竹子是刻入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精神图腾。“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也虚心。”竹子的气节与谦虚被宋代诗人徐庭筠演绎的淋漓尽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苏东坡超凡脱俗、风骨高雅的自我写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把竹子坚韧不拔、百折不屈的精神风貌描摹得惟妙惟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潍县父母官关爱百姓之心昭然可见。
  古人爱竹,果然爱出了一种境界!王徽之爱竹如痴,发出“何可一日无此君”的慨叹;“竹林七贤” 笑傲竹林,扶琴赋诗;“竹溪六逸” 留恋竹林,谈诗论赋;“兰亭雅集”茂林修竹,曲水流觞……
  竹子的蕴涵和魅力越来越让我憧憬和神往,我常常想,我总会和竹子不期而遇的。

  第一次与竹子邂逅是在临朐老龙湾。
  去老龙湾是为了看泉,老龙湾是齐鲁大地名泉之一,水自地下熔岩裂隙中涌出地表成湖。民间传说老龙湾直通东海,有神龙潜居其中,因此得名。老龙湾青山环绕,莹流如镜,四季恒温。湾底遍布泉眼,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泉盘,水泡昼夜不息漂浮而上,犹如万颗珍珠,成串成串的晶莹闪烁于清冽的水中,景象煞是壮观。
  但此行最让我惊喜的,是偶遇了老龙湾南边的那一片茂密挺拔、青翠欲滴的竹子。湾南边的竹林堪称江北第一天然竹林,已有数千年历史。因为那里的水温常年在18 度左右,冬天热气腾腾,夏季清凉宜人,适和竹子生长。每年自谷雨开始,老竹根上新笋萌动,储势待发的笋荨便迅即钻出地面,只需18天就能长到老竹的高度,然后再生枝吐叶,新竹便亭亭玉立而高于老干。
  远看竹林,绿浪翻滚,烟光、日影、雾霭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云蒸霞蔚。近看去,碧玉千竿、风姿绰约。光洁的竹身,匀称的竹节,肥厚的竹叶,透露着挺拔高洁之势,洋溢着激情澎湃的活力。
  我急切的进入竹林,立刻被一种清香和绿意包围,仿佛身心都被荡涤,刹那间脱胎换骨告别庸俗。时值春日,新笋窜动,仿佛听得到它们挣脱笋衣的啪啪声。竹林深处,根根翠竹直向云天,咔咔的拔节声此起彼伏,鲜活的生命勾魂摄魄般喷涌着勃勃生机。徜徉在竹林间,感受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张力,不自觉的浑身充满朝气,充满活力。那颗渴望竹子的心,在老龙湾的竹节竹韵里润泽、舒展。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我有机会去更多的旅游景点看竹子。我看过粗犷而伟岸的毛竹,看过挺拔而坚劲的刚竹,看过袅袅婷婷的凤尾竹,也看过纤细秀丽的蔑竹;看过气势磅礴的大片竹林,也看过风情万种的园林景观;看过南方郁郁葱葱的钻天秀竹,也见过北方嘴尖皮厚的野生散竹。置身于竹林深处,观赏竹子种种,惬意的感觉在心间回荡。“傲骨迎风舞,虚怀抱竹坚。”竹本、竹气、竹情、竹韵以及那种生生不息、相扶相持的团队精神,每每让我的恋竹之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满足之余,总感觉缺点什么。缺点什么呢?我自己也说不出来。
  今年初秋,应朋友之邀,去临沂竹泉村看竹。一到那里,我的心仿佛一下子被震撼了。

  竹泉村,一个有灵魂的山村!
  第一眼,我便读到了它的静谧与祥和、纯朴与玲珑。大片小片的竹子充斥和遍布于村内的场场落落。杆杆竹子密持而高耸、节长而茁壮。穿行于竹林,趟着淙淙清溪,一派清凉沁入心脾。漫长暑日蜗居城内的燥热烦念刹那间消退,心中顿时一片清明。漫步在曲径通幽的鹅卵石或磨石铺就的小径,翠竹遮道,清流潺潺,丝丝竹音缠绕,声声翠鸟欢叫。空气里浸着绿色和天籁,吸入口中,仿佛把五脏六腑都过滤了一遍。
  我被一种魔力牵引着前行。竹林深处,蓦然闪出了一座石头房子,再走,转弯处又是一座。用心看去,隐隐的、一些房子散落在林中。这些房子都因岁月的侵蚀而老旧了,斑驳陆离,有的木窗都掉落了,用白色的塑料布遮挡。许多人家的房门虚掩着,静悄悄的,恬静而安适。我走进去,屋里摆放着一些竹子编织的器具以及工艺品,有的屋里还有一些手工布艺。走进一处写有蒙山***院落,看到屋里摆放着老旧的织布机、纺车、樾子、草鞋、布鞋等物,另一处石屋里摆着各类推车、竹制担架等模型。
  我的心头猛然一热,历史的过往浮现在眼前:临沂这块红色热土,在抗日战争、国内战争时期作为中共在国内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红色沂蒙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泉以及它周围地区,曾是枪林弹雨袭击与拼杀之地,无数英雄儿女在这里血染杀场。竹泉村的竹子像竹泉村及周围的村民一样,经受过血与火的考验,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村民为战士们做军鞋,筹军粮,抬担架,救伤员,那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蒙山母亲、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不分昼夜组织全村男女老少为部队做军衣,筹军粮,护理伤病员的沂蒙姐妹……
  竹泉村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它不像南方的雨竹那样铺张浩荡,也不像北方的山竹那样粗鄙猥琐,它谦逊坚韧、默默无闻,它无私无畏、胸怀万里。不论在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全民奔康,百年梦想的今天,都在全心全意的奉献着自己。
  近年来,只为习总书记一声号召“小康路上不掉一个老乡”, 脱贫攻坚又燃起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临沂挖掘提升沂蒙精神,坚持艰苦奋斗,抢抓机遇,不断加大对“红色村庄”的帮扶力度。竹泉村因其泉水和竹子独有的特点和风貌,高点定位,绿色发展,采用一种全新的开发方式——保护性开发,创造了独特的竹泉模式。他们保留了竹泉村曾经的宁静与安逸,围绕竹泉村特色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出魅力红色竹之旅。小康路上,百年梦圆!
  清风吹过,飒飒作响,那是竹子拔节的声音,那也是竹泉村的人前进的脚步,悠扬更铿锵。我倏忽感到,眼前的绿色已不是一种植物,每一棵竹子都该是一种精神。
  在这个“暑气潜消人意爽”的初秋,我与竹子有个约定。

  作者简介
  李瑞玲,高级教师,山东省昌乐作协会员。热爱读书,喜欢写作。离不开柴米油盐,也崇尚诗和远方。满足于在寻常的生活里寻找一份简单的快乐!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