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1-13 17:41
鄌郚史志总编

“十年相伴弥水情”征文——感动

    “十年相伴弥水情”征文——
    感  动
    魏在光  青州
    在弥水这个和谐的大家庭里,总有一些人和事让人感动。
    十年前,年逾七旬的黄楼街道龙塘村农民高传广,出于对文学的爱好与向往,与郭麟书、房永江、张秀英、冯伟山、冀恒春、高传岗、刘洪森等一群文学发烧友共同商议,发起成立了“弥东文学社”,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以文会友。他们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意志,克服重重困难,风雨兼程,一路向前。高传广任会长,一干就是6年。他多方奔走,联络文友、化缘筹资、开展活动,并创办了《弥水》杂志。为了弥水文化学会行稳致远,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虽然很辛苦、很艰难,却用无声的行动赢得了文友们的理解、支持和敬重,他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现在的弥水文化学会,已经成为涵盖昌潍大地、弥河流域最有名气和活力的民间文化社团组织,从弱不禁风的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弥水》杂志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雅俗共赏、老幼咸宜的草根文学刊物。如今,高传广老师已经步入耄耋之年,但他仍然关心、支持、牵挂着弥水文化学会的事业发展,为编纂整理《弥水十年志》废弃忘食,让人感动;
    弥水文化学会发起人之一房永江先生,接过老会长的接力棒,继续秉承和发扬“弥水”精神,办杂志、搞活动,各项工作搞得红红火火,并捐赠著作《状元赵秉忠》150本,让人感动;
    弥水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郭麟书先生,先后辅佐三任会长开展工作,甘当“二传手”、敢当“配角”“绿叶”,无怨无悔,无私奉献,还动员老伴加入了弥水文化学会,夫妻双双成为弥水队伍的一员,让人感动;
    弥水文化学会发起人之一的张秀英大姐,发挥自己人脉广的优势,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弥水文化事业发展,连续多年为弥水筹集资金,功不可没。如今,她的丈夫、女儿也加入了弥水的行列,全家人都支持弥水事业的发展,让人感动;
    高传广先生的弟弟高传岗先生,也是弥水文化学会发起人之一。他虽然身有残疾,走路不方便,但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积极参与弥水的活动,拍照、整理资料、管理账目,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让人敬佩与感动;
    青州市黄楼街道仙庄村耄耋老人张景文先生,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将自己收藏多年的《青州市志》等40多册珍贵典籍捐献给弥水文化学会,并捐款400元,让人感动;
    潍坊市工商银行吕绳端先生,心系弥水,多次为弥水文化学会采风牵线搭桥、提供经费支持和采风现场,让人感动;
    山东新华制药厂退休干部李龙岗先生,每年为弥水文化学会捐款1000元,坚持数年,让人感动;
    弥水文化学会顾问、青州市黑虎山水库管理局原局长、中国百家姓图腾第一人曹光炬先生,积极支持弥水文化学会事业发展,令人感动;
    弥水文化学会顾问、青州方志专家、著名诗人张景孔先生,在“山水”杯全国文学作品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老先生把此次大赛获得的3000元奖金,全部捐献给弥水文化学会,让人感动;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马守业先生,将自己历时10年精心创作的系列丛书捐赠给弥水文化学会,共100套、500册,让人感动;
    潍坊滨海区作协顾问郭笃学先生向弥水文化学会捐赠《情系故园》150册,让人感动;
    寿光分会常务副会长燕汝泮先生向弥水文化学会捐赠《寿光抗日史诗》40册,让人感动;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青州市退休教师刘继孔先生,将历时五年精心创作的长篇小说《南燕春梦》40册捐赠给弥水文化学会,让人感动;
    弥水文化学会顾问、青州市党史研究室主任樊光湘先生捐赠《青州抗战专辑》《青州人在抗日战场上》40册,让人感动;
    弥水文化学会名誉会长、《弥水》杂志名誉主编、《青州文学》执行主编冯伟山先生捐赠《青州文学》100以上册,让人感动;
    弥水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崔怀明先生、副会长肖希华先生,发挥人脉广的优势,多次牵线搭桥,为学会筹集资金,无怨无悔,让人感动;
    崔怀明、肖希华、高传岗、沈志海先生,每次活动都是跑前跑后,为大家拍照服务,毫无怨言,让人感动;
    郭麟书、郇志侠、张素臻、闫玉新先生,每期《弥水》杂志都是精心校对、精益求精,力争做到尽善尽美,让人感动……
    在弥水文化学会走进青州柿子沟景区采风时,高贵荣、房永江、曹光炬、郇志侠、杜崇友、王洪洪明、孙桂玉、刘爱萍、刘丙学、高曙光、刘洪森、林长青、王晓庆、王立刚、吴玉堂、刘文涛16名同志自发捐助书籍、书画、剪纸、防疫物资,让人感动;
    ……
    有一个问题,经常萦绕在我的脑际:十年来,大家齐心协力、共谋发展,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点子的出点子,形成坚不可摧的英雄群体。这群人为什么都这么热爱弥水?图的是什么?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们义无反顾地一路向前?
    我想,弥水文化学会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这是几代人精心呵护、辛勤培育的结果,倾注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寄托了无数人的希望和梦想;顽强拼搏、勇于担当、吃苦耐劳、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弥水精神”,鼓舞了大家,成为是大家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他们不图名,不图利,只是为了弥水文化事业发扬光大、汤汤不绝。我想,这就是答案吧。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