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12-15 10:00
昌乐 刘文安

老人用13年时间著“村史”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5 13:58
鄌郚总编
  历时13年,石罢社区8位老人义务完成村志编写
  本报讯 日前,一本名为《石罢村志》的村志书籍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看似普通村志的出版发行,却让洛阳市伊滨区的8位老人激动不已,这本书正是由他们义务编写13年而成的村志。10月25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来到该书主编徐建恒的儿子家里,见到了依然精神矍铄的徐建恒老人。
  一次偶然,8位老人开启修志之旅
  “我原来是民办教师,退休之后在家也没有什么事情,就闲不住想找点事情做做。”村志的主编徐建恒告诉记者,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己看到了一篇关于“乱世修寨,盛世修史”的文章。看过之后深有感触的徐建恒也有了想编写一部史书的想法,他立即找到自己的老朋友姬凤圏将这一想法告诉了他。姬凤圏对徐建恒的提议非常支持,两位老友一商量,不如就从自己的生活的石罢村着手,编著一本记录石罢村多年变化的《石罢村志》。
  说干就干,在俩人的共同决定下,他们又找来了孔留振、孙松茂、李丰军、姬万锁、姬中标、姬清合等人成立了《石罢村志》编委会,村志编写工作正式开始。徐建恒告诉记者,石罢社区位于洛阳市伊滨区李村镇,目前有1121户居民,总人口共有4624人。2009年以前,石罢社区还叫做石罢村,2009年之后划归为洛阳市伊滨区,2012年5月更名为石罢社区。虽然名字和区划发生了变化,但是编委还是决定使用《石罢村志》的书名,以此来纪念生育养育自己的故乡。
  据徐建恒介绍,编委会成立后没多久就遇到了一大难题,“除了孔留振和孙松茂是退休教师外,其他人都是农民,和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没什么学问,而且所有人都没有编写村志的知识和经验。”徐建恒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村志的质量,8位成员都不断研读其他村志等历史书籍学习编写。此外,为了收集更多的历史资料,他们还发动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石罢村发展相关信息。在编委组织的村志座谈会上,老人们都积极发言,为村志编写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之后,编委会又发布多次征集村史资料的公告,请村民们提供有关资料,编委会成员还到村子附近和寺庙等地方上研究碑刻,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有关历史资料。
  在完成大量相关资料收集后,8位老人就开始了村志的编写工作,2009年7月,共有80多万字的《石罢村志》手稿本初稿完成。由于编委的编写工作全部是义务完成,为尽可能的减少开支,已经年近70岁的徐建恒,用侄子的旧电脑自学会电脑打字,并耗时19个月将80多万字的手稿本全部录入电脑。
  “我父亲做事很认真,为了能让村志尽早定稿,他在住院的时候也带着初稿,一边治疗一边修改稿件。”徐建恒的儿子说,因为年纪大编写村志又太过劳累,徐建恒在编写村志期间因为生病先后住院了4次,“但是不管身体如何他都没有想过放弃,这也是我最佩服父亲的一点。”
  曾经的杨柳沟,如今的石罢村
  “编村志,让我了解到了很多曾经发生在家乡的故事。”徐建恒说,由于伊河从石罢村穿过,所以石罢人的生活也与伊河息息相关。曾经伊河两岸杨柳依依风景独好,所以当时的石罢村就叫做杨柳沟。但随着伊河河床的抬高,两岸河沙改道,杨柳沟也被沙河泥土淤积而成为平地。虽然杨柳沟消失了,但是伊河却自此起变得河道宽敞、水流减缓,河水所带的沙石也沉落在村子的上游,故得名“石罢”。
  徐建恒告诉记者,为了确定石罢村存在的时间,编委曾考察过村内的兴国寺。在寺庙内的一处前秦造像碑发现,兴国寺已经存在了1600多年,“照常理说,都是先有村(即杨柳沟村)后有寺庙,所以由此推算石罢村存在也应该超过1600年。”
  在《石罢村志》中不仅追溯了石罢村的由来,还从姓氏、农业、兴修水利、工业、教育、文化、卫生、金融、商业、生活、礼仪、传统节日等方面介绍了石罢村的发展历程。其中也包括了曾经对石罢村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事迹,以及人们口口相传下来的关于石罢村的传说。
  经过8位老人多年来的坚持和努力,2015年5月《石罢村志》定稿。今年9月,93万字的《石罢村志》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现在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9岁,最小的也有70岁。徐建恒说,曾经几位老朋友都担心能不能完成村志的编写工作,“如今,我们都亲眼见证了村志正式出版,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希望后来人能继续书写,把我们的历史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