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2-12 08:30
鄌郚总编

王庆荣丨鲁中耸翠首阳山

  鲁中耸翠首阳山
  王庆荣
  鲁中黎民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孤山,
  是古生代加里东造山运动孕育诞生的山,
  是肩扛伯夷叔齐遗韵、跻身中华文化祭坛的山,
  是历史典籍凿凿记载、当今文献浓笔重彩的山,
  是昌乐先民相依相伴,北海赤子眷顾景仰的山
  它就是鲁中耸翠、昌乐形胜、北海屏障——首阳山。
  首阳山海拔高度266米,既不在三山五岳之列,也没有勾魂摄魄的深壑巉岩。可它绵延泰沂余脉、俯窥北海波涛,雄踞齐鲁要冲,延揽胶济干线,且具有三千余年历史文化遗韵,更不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积淀。虽然蛰伏鲁中一隅,仍无愧于人们称颂的“北海南来第一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首阳山,佐证了了诗人刘禹锡的千古名言。
  举凡名山大川,必有悠久的文化渊源。首阳山的历史文化底蕴,要追溯到公元前1100余年。相传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当年便以让国之仁和不食周粟之义,把他们兄弟二人的名字渗透在首阳山的山石草木之中,赋存在北海先民的心头,流传在家家户户的月下和灯前。
  先圣孔子入世晚于伯夷、叔齐五百余年。典籍有载,孔子盛赞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大意是说曾经被伯夷、叔齐嫌恶的人,一旦改正了缺点,伯夷、叔齐就不再讨厌他们,并不因为过去的不相投而不与他们交往,所以人们并不怨恨伯夷、叔齐。他们追求仁德得到了仁德,还有什么可怨恨的呢?
  尽管孔子与伯夷、叔齐分别代表各自存在的文化体系,且孔子是儒家文化和中国哲学的首创鼻祖,他的历史地位和建树远远超过伯夷、叔齐。然而回溯历史,不管孔子历史成就有多大,伯夷、叔齐一直是孔子崇拜的楷模和偶像。先师孔子心悦诚服地为首阳山树起了一面夷齐文化的大旗云帆。
  亚圣孟子对伯夷、叔齐更是崇敬有加。他评价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这些简明深刻地评价,准确地反映出伯夷叔齐在孟子心中的份量和地位。
  尤其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一文中明确记载,“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这段文字清楚确切地记载了伯夷、叔齐兄弟在商纣时期,隐居于北海之滨。而昌乐古称北海,由此可见,在国内多处首阳山并存的今天,昌乐首阳山为伯夷、叔齐避纣隐居之地,当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
  大史学家司马迁编修《史记·伯夷列传》,大笔如椽,颂扬孤竹国君二子伯夷、叔齐兄弟谦让君位、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高风亮节。先人的评价,使夷齐兄弟名垂千古,高风亮节与日月同辉。为首阳山涵养了深厚悠远的古风逸韵,使这座并不奇秀的山岚永远散发着遗世独立的馨香。
  隋唐以前,首阳山巅即建有夷齐祠,又称昭贤祠、二贤祠、清圣庙等。且经过历朝历代多次扩建修缮,才具有完备的规模。庙前有功德碑多通,记载修葺善举,地方史志也有较为详尽的记载。
  1934年,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乘火车出游途经首阳山,在游记《青岛、济南、北戴河的巡游》一文中写道:
  由青岛去济南的道上,最使我感到兴奋的,是过潍县之后,到青州之先,在朱刘店驿,从车窗里遥望首阳山的十几分钟。伯夷叔齐的古迹,在中国原有好几处,但山东的一角孤山,似乎比较有趣一点。因为地近田横岛,联想起来,也着实富于诗意......所以车过首阳之后,走得老远老远,我还探头窗外,在对荒山的一个野庙默表敬意。
  文中记述作家乘车经过朱刘店驿、亦即现在的朱刘社区时的所见所思,“荒山”“野庙”即指首阳山和二贤祠。并且还先后提到了首阳山和孤山的称谓。可见他对这儿的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
  昌乐地方史志记载,首阳山又称凤山,而在民间,通常称首阳山为“孤山”。相传后周年间,还在危难之中的赵匡胤途径孤山,为争夺食粮,误将孝子李坡打死,后悔不及。于是向李坡的母亲许下心愿,将来发达以后,一定补偿相报。
  及至赵匡胤建立宋朝,君临天下,于建隆三年,亦即公元962年,下旨建昌乐县。与此同时,追封孝子李坡为广陵侯孤山山神,专管昌乐三潭四雨,保佑黎民四时平安。并在昭贤祠正殿西侧为李坡建庙,接受香火祭祀。四方百姓尊李坡为山神爷,俗称孤山爷。遇到大旱之年,乡间民众多到孤山神庙祭祀祈雨,据传十分灵验。此风俗直到新中国建立才消弭废止。一千多年来,“昌乐县”和“孤山爷”的称谓一直延续至今,历久不衰。
  因山神庙建成之际,恰巧是三月三日上巳节。因循成俗,三月三日成为孤山山会。每逢山会,人烟密集,香火繁盛。善男信女纷来沓至,四方游客络绎不绝。孤山山会的形成和延续 ,为当地民众信息沟通、人际交往、经济互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首阳山地质构造以石灰系砂页岩为基岩,整座山体石质均为俗称的青石,便于开采,易于雕刻,是优质建筑材料。就资源的角度而言,首阳山堪称一座宝山。
  明朝初年,依靠地理资源优势,昌乐就建成了山东境内唯一的石城。环城高墙均为清一色青条石构筑,坚固雄伟,蔚为壮观。昌乐人无不引以自豪。时代风云,形格势变,石头城累经变迁,渐次式微。至2020年,最后一段石城墙才拆除干净,彻底终结了石城六百余年沧桑的多舛命运。
  纵观首阳山的青石,胶济铁路的石子路基,羊口盐场的盐垛基座,昌乐中学长达数华里的校园围墙;千百年来城乡庙宇雕竖的碑碣神兽,附近百姓宅舍的门枕条石房基,以及碌碡、砘子、杵头、盖井石、盖墓石、供台石......无不是首阳山脉的骨骼肢体。首阳山俯卧不语,任凭刀斧。
  默默面对几代乃至几十代人的开采,首阳山已经坑坑凹凹遍体鳞伤。山巅的昭贤祠仅剩断壁残垣,孤山爷的神庙荡然无存,东西配殿夷为平地。人们听不到伯夷叔齐的叹息,听不到孤山爷李坡的咆哮怒斥......冥冥之中,明洪武年间昌乐知县于子仁的昌乐八景诗《孤峰夕照》,仿佛又回荡在首阳山巅:
  孤峰倒影大桥边,翠林岚光望不迷。几片落霞真画屏,半天残照好题诗。
  斜坡童唱驱牛下,远树含烟待鸟栖。二贤祠前云渐合,晚风犹动草萋萋。
  这首田园牧歌式的诗篇所描写的优美和恬静,仿佛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
  曾几何时,人们在环境梦魇的浑浑噩噩中似有觉察。终于,政府颁布法规,封山禁采,保护资源环境。还伯夷、叔齐矢志不移的清静,以聆听他们的采薇之歌;还孤山爷李坡以安宁,让他专心司昌乐三潭四雨,以保丰收。让山林丰茂,草木榛榛,鸦鸣雀噪,百鸟声喧。终于,人们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召唤中大梦醒来。同心戮力,爱我山河!
  不懈努力,终有所报。昭贤祠修旧如旧,再度矗立,古雅庄重,沧桑感极浓;碑碣修复,有序罗列,蔚为大观。山巅泉池碧水如镜,清可见底。木质扶栏栈道依山势升降,蜿蜒盘桓,分荆穿林,与山顶石阶交合连接,直达昌乐八景之一的“孤峰夕照”顶端......
  头顶着伯夷、叔齐二位先贤和孤山爷李坡的古韵光环,脚踏着迅速崛起的绿水青山。作为首阳山的赤子,吾生与首阳山相处不过百年,我们无法与它永久相伴。今天的首阳山青石嶙峋、松槐掩映,已经恢复了失去多年的青春,而我们和你们,很快就青丝变白,两鬓斑斑。我们不用再慷慨陈述什么诺言,我们只须从今天做起,从自己做起,用明天的目光去善待鲁中耸翠首阳山。
  首阳山,矗在我心中的山!
  2021.7.29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