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1-09 08:29
鄌郚总编

《弥水》微刊(总第十二期)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弥水总会 移动到本区(2022-02-17) —
  《弥水》微刊(总第十二期)
  目录
  -
  【史海钩沉
  华东最大的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
  孙道德 青州
  青州民国乡贤贾晋述略 鲁清源 青州
  北关立村的考证         林长青 寿光
  百家姓氏及图腾简说连载(之十六)
  杨姓渊源              曹光炬 青州
  【欣赏与阅读】
  寄情山水 吟咏桑梓——房永江散文集《弥水情深》印象               孙 瑞 青州
  诗歌的价值,生命记忆与修辞诚意
  ——解密邹国庆诗歌创作的密码
  欧阳郁文 北京
  衡藩唯一的举人朱慈僽     郇志侠 青州灼灼其华诗韵浓——读张广仁作品有感
  张远 临朐
  -
  【史海钩沉】
  华东最大的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
  孙道德 青州
  几千年来,山东史上名贯华夏的青州和临淄的风水,在华东局和山东省委先后迁至上海和济南后,这股风水便来到了潍县。1948年,潍县坊子合并建潍坊市后,从多年报刊杂志和近期网媒来看,今天的潍坊市在综合实力方面虽在山东名列第四,但在文化底蕴和战略位置上却远超老三烟台。潍坊自古为“两京通衢”,其西部的长(春)深(圳)高速贯穿南北(近有网友提议,未来长深高速可改建为上高速下高铁的双层通道)济青高铁横贯东西,其优越的地利位置在六七十年代导致潍坊成为我打击敌人的军事基地群。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局势异常严峻,当时中央军委在我国东部沿海设了三道防线。沿海为第一道防线,所有重要机构和设施一律内迁,当时我国最大舰队-北海舰队的四〇二海军医院迁至潍坊下辖的内地三线。原四〇一医院作为战地救护院留守青岛(改革开放后四〇二医院又迁回青岛)。第二道防线是昌潍平原,也就是计划中的主战场。当时我军计划在敌人登陆后,像“亮剑”中丁伟所讲“让出大平原,依托大山与敌交战”。同时还计划在关系国家命运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惜对敌实施核打击。因核弹在平原毫无遮拦杀伤力特大,一个冲击波所有楼房和建筑立刻变为一片瓦砾,地面温度可达上千度。而在深山为群峰一挡,其杀伤力大大减弱。为此我军便在潍坊设炮八师和二十里堡飞机场的同时,又在潍坊西部山区的龙岗设一个坦克团,后又在尧王山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炮67师的一个团以确保胶济线的畅通和省城济南与首都的安全。1971年又在潍坊西部山区的壮汉庙建为打击海上目标的山洞飞机场。当时由后来的空军司令王海任总指挥。同时又因当时我核弹射程之故,为快速准确的打击敌之入侵及其本土,又在壮汉庙西边的黄山建立了核洲际导弹发射井(今我军唯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火箭军士官学校就在本地城区),该发射井今已成为众士官学员的直观现场教学观察实习操作场地。同时我军还在沂蒙山东北角的泰和山和黄花溪建立了华东最大的山洞地下核指挥部和能容纳三千人四个月的弹药食品、山洞医院的隐蔽所。岂知,当今美苏钻地弹才钻200米,而泰和山海拔近600米,而且还是岩石层,这在当时该基地是令美苏发悚的一个战略基地群。但在1971年9月林彪事件和尼克松访华后,国际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改革开放后,我国又自动裁军200万,全军经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转产“长虹”电视和钨金骨灰盒,其它科研人员为私企所聘,铁道兵改企业为“铁道公司”自挣自吃,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国家不养闲人。此举导致欧美见我自动弃战,怕我国再反复,便协同联合国向我国贫困地区发放扶贫资金的同时,又把西方争抢多年的风筝发源地和世界风筝举办地从印度让给了中国(最早是以风筝原理造出世界第一架飞机的英国,以后西方各国互争多年,最后为印度所得),同时欧美先进的技术和企业也开始进入中国。说到潍坊,民国前叫潍县,在宋末和金元一段时间曾改为莱州府,下辖近90年的潍州(县级),在明初又改为莱州下辖的潍县,直至1948年夏山东省委才将潍县和坊子合建为潍坊市,1987年电视剧“郑板桥”,青州知府和莱州知府作为反面人物屡屡迫害郑板桥的故事情节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自进入新时代后,潍坊在未来大(连)烟(台)海底高铁通车前,事先开通了潍(坊)莱(阳)高铁,加上运行多年的济青高铁,让其成为通向内陆的V型并经之路。还有未来环渤海高铁和京沪二线的开通,那时的潍坊不仅是战时的军事基地和战略中心,同时也是通向四面八方的交通枢纽和经贸中心。
  -
  青州民国乡贤贾晋述略
  鲁清源 青州
  元代着名书画家赵孟頫曾有诗曰:“功名亦何有,富贵安足计。惟有百年后,文字可传世。”中华文明,文脉绵延,华夏书法,翰墨飘香。
  从清末到民国,在硝烟战火中,仍有不少书画家,承古开今,“纵笔行天马,挥毫起卧龙。”或释满腹俗念凡忧,或抒一腔浩然之气,笔歌墨舞,书写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贾晋先生,亦是其中的一员。
  白云苍狗,物换星移。如今这位乡贤耆老的名字,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在当时“凡一时金石碑版,嘏祝赠送之词,多出其手。”该记载说明了贾晋先生在当时绝非寂然无闻,而是一位颇有影响、声驰乡曲的书法家。
  贾晋(1881—1952年),字尧川,号松竹主人、神村居士、明祖山人、西山耕绿人、南楼居士,青州府益都县神旺庄村人,并颜其斋为松竹轩,又称白云书屋。清末庠生(即秀才,曾见其在所书碑刻中落款为胶东道自治毕业),精书法,工诗文,通周易,擅绘事,是一位多才多艺之人。其父贾庚寅,字亮臣,亦为秀才。至今,在神旺村天仙圣母殿旁,尚立有贾庚寅于大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所书天仙圣母殿《修醮题名》石碑一通,字迹端庄秀丽,法度森严。
  神旺庄,据资料记载,元代立村,因村内建有天仙圣母庙,香火旺盛,故名神旺庄。该村民风淳朴,枕山为屏,绿树成荫。村庄西部的东周古墓群,至今封土犹存,草木葱茏。
  位于村庄西南方山势巍峨的明祖山,原名麦子山,在这里曾经留下过许多关于朱元璋的故事。
  传说朱元璋在十六七岁时,他的家乡闹饥荒,为了保命,他背井离乡,流落青州,给核桃园村的大财主崔迪放牛。由于朱元璋勤苦能干,崔迪待他很好。后来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对崔迪大加赏赐封官,山以人显,这座山就改称为明祖山了。
  明嘉靖《青州府志》卷十六中有这样的记载:“崔迪,字惟吉,益都人,家世业儒,贯通经史,长于理学。至正末(1368年),高皇帝(朱元璋)尝幸其家,迪敬事焉。洪武初,召授青州府儒学训导,转益都教谕,擢左春坊,左赞善,谢病归乞,以教谕终其身,赐之诰命,白金文绮龙头杖,一品服色,以宠异之。”这部成书于1564年的《青州府志》,距元末明初仅二百年,书中所载史实应是有根据的,证明崔迪似乎善待过这位落魄时的真龙天子。
  之所以要陈述这段历史,是因为我想让大家都了解清末秀才贾晋先生,就是生长在这座大山脚下。
  民国二十二年(1933)秋,贾晋先生在其宅旁修建了一座土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并作《小楼记》一篇,以记其事。文中写道:“吾家旧号南楼,蔑有遗址,然败砖碎石,投足皆是,枯木散材,着手即是……”小楼建成之后,成为先生的“诗意栖居”,构造虽简陋,但可与山水为邻,松竹做伴,送夕阳,迎素月,读书作画,其乐陶陶。“噫!吾斯楼之作也,不知者以为守望之备,知之者以为临眺之资。吾则以为栖迟之所矣。闲则持一笔,携一砚,置一椅,凭一案,作画一幅,临帖数行,未能免俗,聊以自娱,而且洋水出云,可以遣兴,尧山耸翠,可以乐饥。春夏秋冬,风雨霜雪,感景兴怀,忘食忘寝。
  吾楼虽小,可以见大。由是睥齐云,睨落星,低井干,藐丽谯。直觉左临沧海,右挟泰山,倚北斗,而摘南箕也。”
  先生之雅逸情怀,于此可见。后贾晋先生的诗文集便以此楼为名,称为《南楼诗文集》。该文集为笔记体,无卷数,内容以贾晋先生自作诗文为主,兼有书画题跋、楹联、檄文、谱序、祭文等,是研究青州民国时期地方历史文化,乡风民俗的宝贵历史资料,也是贾晋先生着作的传世孤本。
  贾晋先生的墨宝,现在流传于世的已经为数不多,可谓“凤毛麟角”,当时民间流传有“秀才功名状元字”的美誉,是世人对贾晋先生书法艺术的评价。
  他的书法,真草隶篆,四体皆工。楷书取法颜柳,自成面目。观其楷书,笔力刚健,字形隽秀,结体端庄,雅俗共赏。
  这部书于民国三十五年的《麻姑仙坛记》,是先生的晚年之作,写得出神入化,虽为临作,但已掺有自家面目。
  “撇”必搓而后出锋,劲挺利落。“竖”必停而后下注,有如悬针,“捺”则厚朴端重,“点”则沉如坠石,尽得雍容挺拔之旨,作品通篇弥漫着雄浑刚健,朴拙老辣的气息。
  在这部册页中钤有一枚“但恨无过王右军”的闲章,“王右军”就是书圣王羲之,语出杜甫古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的“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先生以书圣作为自己研习书法里程中的标杆,可见他取法之高,律己之严。
  在《南楼诗文集》中有一封贾晋先生致友人韩星南的信札,从这封书信中可以看到贾晋先生的学书历程和心得,兹录于下:
  “星南韩兄雅鉴:
  昨接贵府少君仿书二纸,欲乞一言,知其有志学书,此大好也。然亦非易也。吾自幼学书,纯受家庭教育,今年逾耳顺,尚未有成,岂敢有所言哉?虽然吾先严亮臣公始受业于鲁太老师,即虚谷子也(笔者十三世祖鲁坊),又受业于宋太老师,即星五大父也,听共议论,受其指教,遂得前贤之旨。吾亲受先人之训,并深私淑之,情于真草隶篆诸体,似有所窥,于历代诸家略有所见,惜资质弱劣,又婴物务,迄以无成,每每自恨。
  今少君近学华氏(世奎)所书《烈女碑》,方劲古奥全仿,颜与钱南园前后对峙。今时之尚钱华,犹元明之尚董赵也。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尚类鹜,学此不可不知。今少君学华定非一年,于笔法已有所得,浮鹅纵波大有可观,此岂一日之功哉?若以整齐,即可要时誉,有志意成,勉旃勉旃。贾晋顿首。”
  -
  北关立村的考证
  林长青 寿光
  《前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北海郡,属青州,县二十六。”寿光是26县之一。以此推之,置寿光县应该早于汉景帝中元二年,这也是史书寿光县最早的记载。原寿光县故城在今洛城街中心牟城村东,史称西寿光。东汉寿光城在今洛城街道斟灌村,史称东寿光。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废寿光县,在寿光侨立了冀州河间郡,领县六:乐城县(在今洛城村)、南皮县(在今侯镇五台村)、城平县(可能是在今纪台城平村)、武垣、章武、阜城。与此同时,在博昌故城(今博兴县)侨立了乐陵郡,把博昌县迁至今圣城街道于家庄附近。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6年)齐文宣帝下诏省去了3个州、153个郡、589个县。北齐天保七年,迁益都县于东阳城(今益都北关),废博昌县,诸侨县均并省。《续山东考古录》载:“高齐之时,博昌废,益都移,寿光未复,诸侨均并省。今县城齐、周之时,未详何县地。”
  《山东通志》载:“隋开皇六年于博昌故城复置寿光县,即今旧城。”实际上寿光县城南迁今址,自隋建县迄今,一千四百多年无变更。北关建村详细年代史书未载,但寿光北南西东四关当属古村之列。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建城可分两大因素:一是地理位置,二是人口相对集中。决策者不会在荒凉、人际稀少、没有交通军事用途的地区建置城池的。古代寿光县城地处中原到山东半岛要塞,莱州湾畔;县境内“弥望皆平田息壤,无绝崖倒壑之观”,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自古有“粮仓”之誉,兼有“鱼盐”之利;人口相对密集。寿光建城之后,四关建置,人口聚集必然迅速。由此推测,由博昌故城南迁至今址,标明今址必然有大村落,置县城后民众聚集也可能再成村落。综上所述,可以认定北关立村就在南北朝至隋代初年。
  县城东,紧靠小东关村东,古有宁国寺(即今槐香园,是宁国寺故址)。寺中有唐代陀罗尼经幢,证实唐代已经建寺院。小东关村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虽相依为邻,但宁国寺庙产却历属东关村,由此推测东关建村早于宁国寺。从前北关村西有铁佛寺。民国《寿光县志》载:“宁仪寺,一名铁佛寺,在北郭之西北隅,中有元魏及隋开皇间佛座石刻。唐垂拱三年经藏碑(见《金石志》)。”北关村志碑记云:“大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十一月六日,故人孙氏僧妻张淑女为亡夫造佛像在北关宁仪寺。证实隋代北关建村无疑。”似乎北关隋代建村已成定论。翻阅史书,原造像记载为:“大隋开皇十四年十一月六日,故人孙氏僧妻张淑女为亡夫修治故像一躯,愿福。”村志碑记载虽与史实不符,但是北关在隋代已经置村,却是不容置疑。
  元朝末年,山东战乱频繁,疾病蔓延,十室九空。明代初期国家明令移民山东,北关村多数姓氏此时迁来。北关张姓家族由河北沧州迁来;林姓家族由福建莆田迁来,辗转落户北关……北关为寿光大村之一,夏秋之季,北关村居民被西来之水淹没街道房屋,故在明代时村民用佛经幢八棱碑做成了水闸。八棱碑上镌刻有字云:“明穆宗隆庆六年闰二月六日,徒弟道身建立。”清乾隆雹泉碑记云:“乡人卜地于寿邑北关大雄殿之东南创建一祠……”
  追根溯源,北关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百家姓氏及图腾简说连载(之十六)】
  杨姓渊源
  曹光炬 青州
  杨姓是中国第六大姓,总人口约为四千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一九。
  图腾简介
  图腾乃上古先人之崇拜物,后被帝王、酋长等上等人赐为姓,也是历代人遇事求佑的保护神。富贵人家均供之。(图腾一词来自北美印第安,意思是最亲近的人)
  杨姓图腾解说
  杨,古三苗柯挪耶劳为杨姓苗支,杨是太阳之义。阳、羊、杨、汤、易、蜴、蜥古为同义,可以相互替代(相假,转化),所以“易”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汤谷”又称“肠谷”或“温渠谷”,传说其地在东方大海上的大壑(初在今连云港云台山)。这里古代实行扶桑纪历或大山纪历。扶桑纪历是观察太阳在扶桑东西(阳阴)两侧的升落高度规律。这个规律东夷人确定为五阴五阳,合称“十日”,也就是“十天干”。观察时总是一个太阳一个太阳的位移,传作“一日居上枝,九日居下枝”,这就是扶桑汤谷十日的本义。汤谷中有一种水中大蜥蜴,今称之为龙,又名鳄,鼍龙,雷兽,因此汤谷就以“蜴”代表,音读为“旸”(阳),扶桑也就称为“杨”,其君长称为“伏羲”、“羲和”、“常羲”,取义于“蜴”。东方因而称“析”,其天方历书因而称《易经》。
  杨姓起源有五:一、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为唐侯,因唐地临晋水,由此为晋(诸侯)国。至献公时,相继灭周围诸小国,包括杨国。献公封其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以地取姓即为杨姓。二、出自姬姓,为西周宣王子尚父之后。周宣王之子尚父,于幽王时被封为杨侯,建立杨国。后杨国为晋国兼并,成为晋国的封地,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三、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四、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五、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杨姓历代名人
  杨姓历代名人有∶隋文帝杨坚.唐代杨国忠、杨玉环兄妹,北宋名将杨业世家,近代爱国将领杨虎城,抗日将领杨靖宇,物理学家杨振宁,曾任共和国主席的杨尚昆等。
  杨姓繁衍变迁
  杨姓发源于今山西。春秋时杨国为晋所灭,其子孙向西播迁,先后进入今陕西、河南。春秋战国时,已有杨姓人迁至今湖北潜江一带,并继续向东南迁至今江西境内;与此同时,又有杨姓人自江西迁往今江苏、安徽。秦汉之际,已有杨姓人迁居于今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少杨姓人向江南迁移。唐末,杨姓人有迁往朝鲜半岛者。宋代,杨姓人已遍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今福建为其发展的中心。元末以后,今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的杨姓人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迁居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
  杨贵妃的故事
  杨贵妃(719-756)即杨玉环,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其人天生丽质,有诗云“回哞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与西施、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杨玉环进宫后,每天茶不思、饭不想,非常思念家乡。一天,她在后花园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后,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的处境,禁不住对花叹息道∶"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而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说着,说着便声泪俱下,想摸一摸那些盛开的花朵。不料,她刚伸手一碰,花瓣就立即收缩起来,连绿叶也卷了起来。这一幕刚好被一官娥看见,便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杨玉环也由此有了"羞花"的美誉。很快,这件奇事传到唐玄宗的耳朵里。唐玄宗当即命杨玉环前来见驾。杨玉环梳洗打扮一番出现在唐玄宗眼前。明皇见她果然美貌无比,便将她留在身旁侍候。而杨玉环深得明皇欢心,不久就被升为贵妃。因为杨贵妃的得势,其兄杨国忠得以入宫从政,他玩弄权术,陷害忠良,致使朝纲开始败坏。安史之乱发生后,明皇携贵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禄山则率兵紧紧追赶,他不仅要唐朝的江山,还想要美女杨贵妃。陪皇帝西逃的大臣们终于忍无可忍,把这一切都归咎到了杨玉环的头上,他们质问明皇∶国破家亡,社稷难存,你要江山还是要美人?贵妃不死,我们各奔西东!万般无奈之下,明皇只好赐贵妃一死,令其自缢于梨园的梨花树下。后来,大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长恨歌》来记叙这段历史。
  杨万里戏名士
  杨万里是南宋着名的诗人。有一次,江西一个名士写给他一封信,说要亲自到杨万里的家乡吉水来拜见他。杨万里听说此人一贯以学识渊博自负,骄傲得不得了,便给他回了一封信,除了表示欢迎外,还说:“听人说江西的配盐幽菽非常有名,久想一尝滋味,请您来时顺便捎带一点。”那个名士拆信一看,不禁一下子愣住了。什么是配盐幽菽,他实在不知道哇!因此只好空着手来到吉水。见到杨万里之后,他问:“您信中提到的配盐幽菽,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因此无法亲自带来,请多原谅!”杨万里从座位上起来,从书架上取下一本《韵略》,翻开当中一页。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豉,配盐幽菽也”。原来所谓配盐幽菽,就是豆豉啊!豆豉是用黄豆和黑豆泡透、煮熟后,经过发酵的食品。菽就是豆,豆配了盐,因此别名叫配盐幽菽。名士感到非常惭愧。他这才明白自己平日读书读得太少了,掌握的知识还十分有限。从此,再也不敢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了。
  -
  【阅读与欣赏】
  寄情山水 吟咏桑梓
  ——房永江散文集《弥水情深》印象
  孙 瑞 青州
  散文是文学殿堂中影响广泛、备受广大读者青睐的文体。近些年来,我市涌现出一大批散文作者,其中不乏佼佼者,如郭伟红、王公学、李艳娟、迟玉红、崔斌、房永江、张素臻、马迁等;另外,冯伟山、郑武文等以写小说为主,兼写散文,常有散文作品发表于报刊。近日,浏览了房永江新出版的散文集《弥水情深》,感到无比的愉悦。房永江是我的老乡、朋友,为人朴实、热情、勤奋、谦逊。他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多年,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创作发表了15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传记文学《状元赵秉忠》《状元宰相王曾》,执行主编了《青州镇村志?谭坊卷》等100多万字,今年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成为当地知名乡土作家。下面谈谈我对散文集《弥水情深》的几点感受。
  一、地域性。这是一部描写青州、感悟青州、歌颂青州的散文集。作者怀着对故土的挚爱之情,将青州的名山秀水、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历史典故,乃至特产、名吃,用散文的形式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之领悟到青州的古今风貌和地理层面的丰富内涵。该书不但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既是一张青州的文化名片,也是对外宣传青州的一个窗口,更是一本诗化了的导游手册,引领读者前往览胜。
  二、知识性。写诗做文,总要给读者提供某些优质的精神食粮,或陶冶情操,或发人深省,或给人以启迪,或给人以知识。这部散文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知识性比较强,特别是第一辑“山水之恋”诸篇,表现得尤为突出。如《香山寻幽》一文,不但描绘了香山的的秀丽风光,还将香山名字的由来及民间传说、名人轶事、考古发现等人文资料穿插其中,从而提升了香山在人们心中的“高度”,使读者学到某些知识。
  三、文学性。文学性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命脉,缺少了文学性,也就没有了文学。在这部散文集中,不少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了排比、对仗、比喻、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如《香山赋》;二是富有感情。白居易在《琵芭行》中写道:“未成曲调先有情”。这说明情感对写好诗文的重要性,唯其有情,才能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弥水情深》中,无论是状物抒怀,还是写人记事,字里行间都充满真挚的感情;三是具有文学语言。在诸多文学样式中,要求语言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弥水情深》很好地做到了对文学语言的要求。
  房永江多年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农村生活素材,从农忙农事到水利建设,从地方名产到赤子遗风,从山山水水到一草一木,都熟稔于胸。故而,他的作品接地气,且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亲切感人。另外,有部分作品,如《水利战线上的一曲凯歌》《风雨战仁河》等篇颇有纪实文学和大散文的特点。
  总之,《弥水情深》是一部好书,值得一读。
  -
  诗歌的价值,生命记忆与修辞诚意
  ——解密邹国庆诗歌创作的密码
  欧阳郁文 北京
  "骨缝间燃烧起烈烈火焰
  心房里汹涌起波澜
  欲是黑暗的精灵
  灵魂触碰了底 线
  欢愉中充斥着纠缠
  纠缠里不住呐喊
  潮汐漫过心灵的港湾
  抵达彼岸的罪恶开始狂欢
  涨潮的声浪
  摇曳燃情的白帆”
  这是邹国庆的诗作《罂粟花开》中的段落。从一首诗歌上寻找价值,这似乎是许多人都有的阅读期待。人们渴望那些分行的文字,能给自己带来点什么,渴望可以通过阅读,让生命获得某个层面上的改变与提升一一可能是人生启示;是社会教化和历史关照;抑或是纯粹的审美感受与写作探索。
  “价值”,是一个颇具意识形态意味的词汇,它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个体性与社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价值,并不是生命存在的终极判断,它只能是某个特定时刻,某个特定人群的责任评估。不同的时空下,价值的指向与精神属性可能完全相悖。所以,对于诗歌而言,功利化的价值评判,并不负责诗歌本体意义的最终定论,它只能是一种生命质量与灵魂走向的理解与猜测,是把诗歌泛道德化的一厢情愿。《梦回故乡》是邹国庆的又一新作。
  "白云落脚的地方
  鸿雁展翅翱翔
  声声雁鸣
  告诉我白云尽头是故乡
  草原辽阔
  河水潺潺流淌
  初春的草原
  充满梦想
  马蹄踏碎所有悲伤
  思念缠绕梦乡
  忆起额尔古纳的河床
  还有卓玛姑娘
  长发随风飘逸
  头纱飞舞
  浮动的绿裙轻拂上扬
  象格桑花盛开的脸庞
  美丽娇艳
  露出羞涩的模样
  月光撒落夜色的草原
  敖包默默地守望
  星光闪烁着微蓝的光芒
  静谧的流淌
  马头琴声 婉转悠扬
  呼麦激荡心房
  愿一生留在她的毡房
  陪在她身旁”
  诗歌是一种深刻的生命记忆,这种记忆可能和时代有关,也可能就是个体生命的私人印象。我们习惯的价值评判,不是生命本体必须完成的自觉皈依。所以,我们无法用社会性的价值去衡量所有的诗歌,更不能用一种固有的思维去理解时刻运动的生命记忆。米沃什的历史书写,有他存在的理由;佩索阿的私人记录,也自有他动人的色彩。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多元生命状态的多元表达,这是生命伦理的社会化诉求,也是生命记忆的诗歌化命名。关乎时代风云的宏大叙事,还是针对生命私我状态的凝视与流连,都有它自足的内部结构与自证的修辞意图。记忆具有唯一的特征。即使是面对同样的事件,不同的生命个体,也会做出不同的回应与沉淀。而恰恰是这种唯一性,赋予了生命的自证意义,也成就了诗歌写作的不同质地与品格。
  读邹国庆的诗,我再次想到了关于诗歌价值的话题。邹国庆的诗歌里不缺少我们熟知的生活热度与灵魂高蹈。在许多时候,他的诗歌是清晰的,不论是诗人的情感纹理还是叙事状态,都呈现出一种指向明确的倾向。始终在理性地带,打捞生命记忆中那些印象独特的部分,让它们作为生命的见证,记录下属于自我的情感律动与灵魂的瞬间明暗。在我看来,这种写作比那种蒙太奇和陌生化效果的追求更有难度。因为,诗人关注的,不是符合人们预期的、生命向生活迈进的方向步伐,而是生命向内探寻的坚定。    生命的意义来自社会的身份属性,更来自于灵魂深处的自我审视。而邹国庆在诗歌中要完成的,不是前者,而是后者。他无意于那种人造的价值,他只在乎那些虚幻而又真实,短暂而又永恒的个人记忆。它不依赖他人,不需要世界的加冕,它只属于诗人一个人,带着他的呼吸和体温,带着他,有别于他者的痕迹。他的创作不对习惯的价值认同负责,而是创造一切的造物主。而这,恰恰是一种生命的自发成长,是一种不同于世俗意义的诗歌价值。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价值过滤之前的生命状态,看到了生命触角四处延展的无限可能。
  "季冬依恋着。
  孟春,失去了春的容颜
  雪绒花点缀了。
  冰凌花盛开
  所有树的枝枝丫丫,
  壮美了,
  沂蒙的山乡
  拌着一缕炊烟,母亲包的汤圆,
  添彩着辛丑的元宵节
  竖起的竹竿,在庭院中。
  红灯笼,在风的翅膀上舞蹈
  红的雪,景色虚幻
  门前的小河,流着烛灯
  燃烧着,朔风当花信
  月亮睡了
  银河,在童年的梦里流淌。
  我,
  听懂了复苏的语言”
  这是邹国庆创作的《辛丑元宵节》诗歌的片段,司空见惯的事物,普通的意象,邹国庆充分发挥标点符号的作用,使事物鲜活起来,使意象得到了升华,把标点符号诗化,使文字和标点符号深层融合,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独具匠心,增加了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
  “ 修辞立其诚”,这是一种诗歌良知。诗人必须忠于自己的心灵,遵从自己的心灵,遵从自己的语言本能,这一点,邹国庆基本做到了。他没有刻意拔高自己的形象,更没有刻意雕琢自己的语言。从表达上,邹国庆选择的是一种持重的声调与节奏,他的语言并不是与现实严丝合缝的对接,而是有意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但并不矫饰,更不浮夸。他不在乎形而下的现场感,而是关注那种稍纵即逝的印象与感受,自始至终保持了一种冷静与节制,正因如此,他的诗歌才没有陷入彻底的虚无,而是在扎实的物质之上,完成了自足自证的生命状态与修辞意图。
  -
  衡藩唯一的举人朱慈僽
  郇志侠 青州
  朱慈僽(生卒年月不详),字火西,衡恭王六世孙,青州衡藩宗室。崇祯十五年(1642),举山东乡试 (明代衡藩唯一的举人,与王钺本家王斗枢是明代山东最后一科乡试的同年,皆出明末清初文坛领袖周亮工门下)。
  慈僽中“僽”是当时礼部官员恶意诋毁所致,据王士禛《居易录》所载:“明宗室诸藩生子,例由礼部制名。主者索贿,不满意辄制恶字与之。”“僽”字,取愁、人二字结合,这一事件一方面反映出晚明政治体制的腐朽,另一方面暗含了明代王室的衰微,同时亦是谶语,预示了朱慈僽身世的悲惨。
  崇祯甲申(1644),李自成建大顺政权,北京陷,崇祯缢死梅山。慈僽弃其妻妾,同其子往寿光投同年友举人李允高。后诸宗室依次被逮,骈首都门,慈僽遂遁迹江湖间,改名孙觚(后复本名),因而得免。至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其子和陆,字昆叔,又复姓朱,为益都诸生。己巳(1689),任鹤峰学宪经战之后,试以诗赋,昆叔《青州怀古》云:“桐叶当年赐此州,荒台古瓦晚烟收。王孙去后多芳草,宫监归来尽白头,关设穆陵山北拱,城空广固水东流。试看百堵各安宅,雨露欣沾四十秋。”拔擢第一,文采风流,标映一时,但诗词中敛怨含凄,充满繁华落尽,故国沉沦之感。
  明末动荡,不仅导致平民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同样也使明代王孙们遭受了极大的灾难,朱慈僽也是其中的一个。颠沛流离的生活大大磨练了其意志,开阔了眼界,让他的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的作品不但在衡藩作家中是成就最高的,而且在整个明代藩王宗室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的诗歌题材丰富,有羁旅类、咏物类、怀古咏史类、题画类、赠别类,情感上多渗透着自己的身世之悲,透出一种忧愤之气,如《岁除立春,示儿子、孙子》:
  维扬客舍若浮槎,北渡南游事可嗟。
  未见梅花吟水部,空随芳草梦天涯。
  十年娄者并州别,九点齐烟绝域赊。
  底事东风吹解,看予两制沐霜华。
  此诗是诗人年所作,格调悲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念。一别家乡十载,一直飘游在他乡,只有在梦中才可能与家乡相遇,此情此景无人解,“空随”二字足见作者的苦闷。
  再如《九里山》:
  楚汉纷争地,苍茫九里山。
  旌旗何处没,草木至今闲。
  梦鹿时时走,瞻鸟故故远。
  成名嗤广武,醉语似无关。
  九里山位于徐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曾是楚汉战争的战场。作者借九里山抒发了对历史胜败的感慨,昔日叱咤风云的英雄都消失在了岁月的长河中,只有大自然是无穷的。
  历史记载觚道人传略
  道人饶学问,善诗歌。闯寇陷青州,变姓名南游。造次必持一觚,因自号大觚道人。已而复原名,终于扬州。诗多散逸云。《渔洋居易录》云:明宗室诸藩生子,例由礼部制名。主者索贿,不满意则制恶字与之。如崇祯壬午举人朱慈僽,衡藩裔孙,字火西。诗文有盛名。“僽”字,盖取愁人二字牵合之。据此则制名索贿,亦怪诞所从出也。宋彦卫云《丽漫诗抄》云:宗籍凡袒免亲以上赐名受官,或寓不典之言于其间,如令鲧、令诛等不可概举。乃知此风宋已有之。《青社遗闻》云:国变后,青州藩衡诸宗室以次被逮。骈首都门火西遁迹江淮间。窜易姓名,因而得免。按《纪城文稿?李小将军传》:闯寇平后,有其余党赵应元突入青州云云,知闯寇固未尝陷青州也。
  又火西之子名和睦,字昆叔,清康熙丙寅复姓,为益都诸生。己巳,任鹤峰学宪。经义之后,试以诗赋。昆叔《青州怀古》云:“桐叶当年赐此州,荒苔古瓦晚烟收。王孙去后怜芳草,宫监归来尽白头。关厂穆陵山北拱,城空广固水东流。试看百堵各安宅,雨露欣沾四十秋。”拔擢第一,虽时移事异,文采风流尚足标映一时也。(节选自《赵东甫《青州明诗抄》)
  -
  灼灼其华诗韵浓
  ——读张广仁作品有感
  张远 临朐
  广仁兄,临朐县桃花村诗人。桃花村因漫山遍野密植桃林而得名,桃花河,因村中有一批爱好诗词的农夫而流韵,广仁兄便是桃花村农民诗人中的佼佼者。
  说到“佼佼”二字,来形容山岭上的桃花—春风徐来,云蒸霞蔚—比较好理解,来赞美桃花村的女人——勤劳朴实,美丽端庄—也恰如其分,而送给广仁兄,这位有着古铜色肌肤,憨厚的脸膛,朴素的装扮,说话爽朗的农村汉子,似乎不雅,我想起了一个词送给这位诗人:铁中铮铮!
  “不许流俗近我身,华章妙句养精神”,这是广仁兄微信上的签名档,看似粗人的内心里,却蕴藏着细腻的文采,凝聚着执着的情感,漾溢着火热的诗韵。
  他的一首《七夕赠妻》曾深深打动了我:
  七夕赠妻
  曾是芳华娇嫩身,半生苦乐入凡尘。
  朴实忠厚良家女,贤惠温柔梦里人。
  一片孝心尊父母,十分爱意育儿孙。
  今生有幸牵君手,修炼千年情更真。
  嫂夫人我见过,因为几次到广仁兄家聚会。嫂夫人是那种“朱唇未启笑先闻”的温婉女子,礼貌地和每一位客人打过招呼后,一直忙碌在厨屋里,款款地端上每一道菜,都伴随着笑容可掬的亲切,客人怎么让也不上桌,谦逊略带羞涩地独自忙着,这样一位贤良贤惠的夫人,无怪乎广仁兄说是修炼千年的梦里人!
  赞美出自赞赏,诗韵得自心韵。日常的生活中,嫂夫人的举手投足,都是广仁兄笔下的美丽诗句,这首《七律? 冬至观妻包饺子》,我想这是诗人灵感袭来的佳作:
  朔风一夜过天涯,室内腾腾暖似纱。
  剁碎青春圆旧梦,揉开往事忆芳华。
  指尖捏起弯弯月,素手擀成片片霞。
  包入人间甘与苦,感恩贤内善持家。
  面皮擀成片片霞,饺子包成弯弯月,那是神仙般的感受!馅子是青春圆梦,面团是芳华倩影,诗人有着张敞抚笔画眉的惬意,夫人有着孟光举案齐眉的温柔。红袖添香是传说中的奢求,但素手调羹更是一种现实里享受。琴瑟在御,岁月静好,诗人更是把一份份美好的记忆溶于笔下,墨描彩笺,用深情的诗句赞美如初见的恩爱。《鹧鸪天?元夕》一词,正是诗人的心声:
  几朵烟花映半天,浮云难掩月儿圆。
  微风吹动纱巾舞,素手轻理秀发旋。
  情缱绻,爱缠绵,山盟海誓小村前。
  如烟往事成追忆,一夜相思应未眠。
  如果说夫妻恩爱是诗人的练笔的主题,那么父母恩情又是广仁兄难以割舍的思绪。两位老人都是在90多岁的相继离去,作为孝子的诗人,常常把对父母的思念,吟哦于诗词,一首《七律?清明有忆》,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风雨凄凄不忍闻,清明时节忆娘亲。
  在生从未争名利,到死何曾怨苦贫。
  冷灶淘粥熬日月,孤灯引线补晨昏。
  深深母爱岂能报,长使为儿泪满襟。
  是啊!母爱对于任何一个良心未泯的人来说,都是无私的、伟大的、包容的,为人子,为人女,都应该感恩父母,孝敬爹娘,传承孝道。诗人用一首七绝,朴素的二十八个字,就写出了他的心思和劝诫:
  母亲节感怀
  省吃简用养儿成,已是黄昏瑟瑟风。
  奉劝当今贤子女,多陪父母说曾经。
  身在农家当自强,头擎明月脚踏霜。
  耕耘大地心无悔,汗水铸成五谷香。
  诗人从来不避讳自己是一位庄户人,他深爱自己的家乡,深爱这片土地,深爱相伴自己的一草一木,玉米,酸枣、野菊等都是广仁兄心中的灵动之物。这里不妨摘录三首小诗,就能看出作者安于自然、荷锄东篱的心态和颖悟。
  浇玉米感怀
  碧绿一身娇气生,清香缕缕更多情。
  秋来远嫁他乡后,多少甘霖滋润成?
  咏酸枣
  本是小家碧玉身,悬崖峭壁受清贫。
  酸甜不负童年梦,多少乡愁说到今。
  野菊
  粉黛略施淡淡妆,不跟众艳抢风光。
  千红万紫终开尽,再教人间处处香。
  广仁兄又是一位非常重情友谊、善交文友的诗人,他对文友不喜奉承,敢于直言,不耻下问,不掩瑕疵,这种坦诚相待的作风,赢得了很多文友尊重,青州的,潍坊的,临沂的……各地文友都不舍远近来到桃花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青州海岱诗社还在桃花村设立创作基地,中华诗词学会也曾来桃花村参观诗社建设成就。他每每读到好的诗句,好的文章,都以诗词的形式,都留下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他读王会英老师的现代诗写下了《七律?读王会英诗书感怀》:
  婉妙超伦香气生,感恩有幸探芳丛。
  倾心描尽三更月,为爱涂来一夜风。
  涩涩芳华存梦里,悠悠岁月入诗中。
  柔情作骨黄花瘦,多少工夫写得成?
  还有一首《七律?读诗并赠诗友》:
  仰慕婵娟才艺精,人间万物赋诗中。
  风霜雨雪皆为韵,竹菊梅兰总是情。
  玉手纤纤描日月,丽声朗朗咏人生。
  有缘今日与君识,多彩青春定不空。
  我和广仁兄都是丹河流域的农民,也忘记了是哪一年认识的,但一见如故,惺惺相惜,我经常不分时候发微信请教于他,他从来不吝赐教,在写作方面给我很大帮助。他一直不让我称呼他为老师,以大哥相称,也许是这种淳朴的叫法,更让我们没有隔阂。前年,广仁兄赠我一个横匾,一直挂在我的书房里,上书他赠给我这位小弟一首诗:
  文学界里遇高朋,原是本家骨肉情,
  今夜思君不见君,抬头望月月长明。
  -
  《弥水》杂志编委会
  -
  主    办: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
  协    办:青州弥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
  青州古城管理委员会
  -
  特邀顾问:
  王耀东 孙贵颂 有令峻
  -
  顾    问:
  耿春元 樊光湘
  葛怀圣 李龙岗
  曹光炬 赵立双
  王华庆 陈洪彪
  王春山 闫加友
  郇志侠 沈志海
  闫玉新 高贵荣
  -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子秀 王月梅
  王洪明 王效民
  冯伟山 吕绳端
  刘 芳 刘文安
  刘丙学 刘爱萍
  刘洪森 朱素荣
  孙祥亭 孙桂玉
  邹国庆 李金玉
  李焕来 李守忠
  李瑞成 杨 杰
  杨凤臣 杨忠明
  肖希华 时会来
  吴玉堂 张广仁
  张玉民 张立红
  张世义 张永贵
  张全胜 张志海
  张秀英 张金祥
  张素臻 范冬云
  林长青 杜崇友
  郑云生 郑武文
  房永江 居思兴
  赵 云 赵    颖
  赵玉章 赵寿祥
  赵振邦 侯伟烈
  袁荣爱 袁重兴
  袁庆第 柴翠香
  高长青 高传广
  高传岗 高梓洲
  高曙光 徐一波
  董海梅 郭笃学
  郭麟书 崔怀明
  崔安正 翟长立
  傅荣常 曾庆波
  燕汝泮 冀恒春
  魏在光
  -
  名誉主编:冯伟山 高传广 房永江
  -
  统筹策划:赵振邦
  -
  主    编:
  魏在光
  -
  常务副主编:
  时会来 李瑞成
  郭麟书 吕绳端
  张秀英 高梓洲
  崔怀明 燕汝泮
  刘文安 杨 杰
  孙祥亭 杜崇友
  张金祥
  -
  副主编:
  张永贵 张素臻
  肖希华 范冬云
  侯伟烈 柴翠香
  刘洪森 王洪明
  刘 芳 高传岗
  冀恒春 傅荣常
  林长青 张全胜
  居思兴
  -
  总编室主任:郇志侠
  总编室副主任:
  范冬云 张素臻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