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1-25 21:33
鄌郚总编

赵凤虎丨辞灶

    辞 灶
    赵凤虎
    腊月二十三, 这一天最主要的风俗就是祭灶。我国过年一般是从祭灶拉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即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记得小时候看见家里的大人祭灶神,是在锅灶一侧的墙上贴一张灶神,然后摆上糖瓜、水饺,还要上三炷香。据说灶神和灶神娘娘在享受过供奉后,于袅袅上升的香烟之中奔赴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也就是总结一下他管辖下的这家人一年来的功过是非。
    汇报的时间一般是腊月二十三。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一算为一百天,一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减寿十二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所以在祭灶时,人们总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香烛、糖瓜,燃放鞭炮,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关于祭灶,民间还有个有趣的传说。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瓦匠,弟弟是画师。哥哥的拿手活是盘锅台,他垒的锅台既美观牢固,又好烧火。年长日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称他为“张灶王”。他不但活干得好,还善于助人,每到谁家干活,还顺便调解了不少家庭和邻里矛盾和纠纷。因此,深受百姓尊敬。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在腊月二十三夜间去世。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就乱了套,几房儿媳妇都吵嚷着要分家。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离开了人世,弟弟只会舞文弄墨,虽也岁数不小,但管不了这个家务。画师在无奈之下终于想出一个好点子。就在,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全家老少领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隐隐约约出现张灶王和他已故妻子的容貌,全家都惊呆了。画师趁机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还要闹着分家,大哥知道了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磕头,并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侄兄弟和媳妇们一改前非,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
    这事被街坊邻居知道后,都赶来张家打听。其实,腊月二十三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然灵验。当乡邻们来探听情况时,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以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墙上都贴上灶王像,并形成祭灶的风俗。
    我们老家一带有“灶王老爷本姓张,骑着马,扛着枪,拿着糖瓜当干粮”的童谣。还有供一碗杂面汤的习俗。
    至于为什么供一碗杂面汤,这就和传说有关。较为普遍的传说是,过去有一家张姓富裕之家,娶了郭丁香为妻。虽然丁香贤惠能干,但毕竟一天天年老色衰,张郎就把她休了,另娶了年轻美貌但好吃懒做的李海棠。后来张郎坐吃山空沦为乞丐,眼睛也瞎了,只有以要饭为生。有一次要饭到了郭丁香家,丁香善意相待,并做了一碗杂面汤。张郎通过听口音,吃着只有丁香才能做的杂面汤,知道施主竟是丁香,而自惭形秽,痛不欲生,即一头撞进锅门口。丁香连忙扯拽张郎的腿,竟扯下一根腿来,就变成了后来的“掏灰筢”。张郎死了,善良的丁香不久也离开了人世。玉皇大帝知道这件事情以后,感念郭丁香的贤惠和张郎的知错悔改,于是封张郎为灶神,封丁香为灶婆,而李海棠也被安排陪伴张郎。因此,在灶马上就有了一个灶王两个灶奶奶的形象。
    辞灶是过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年的预演,因而叫过小年。这一天晚上,出门在外的人,凡有条件能赶回家的都尽力赶回家与家人团聚,说什么“不能辞在外面”。过去过“辞灶”就是吃杂面汤、小孩子们分糖瓜吃、烧香纸、放鞭炮,现在仍沿袭这一风俗,只不过不少人家把吃面汤改成吃饺子,但仍然不会忘了给灶王爷供上一碗杂面汤。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春节特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