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19 11:30
鄌郚总编

王效民丨记忆中的“半门子”

    记忆中的“半门子”
    “半门子”就是挡在正房屋门下半部分的矮门,因为它只有正房门的一半高,所以农村人俗称“半门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庄户人家盖得土坯房又矮又窄,一敞屋门,迎头风直吹到北墙跟。春、夏、秋三季还好说,有人在家都是敞着屋门,任凭风吹雨灌。但一到冬天,就不是那回事了。人在家闭着屋门,屋里黑咕隆咚的,啥也看不清,就更别说女人们还要做针线活儿。但一敞开门,刺骨的寒风直往屋里灌,屋里一点暖和气也存不住。如果是吃饭时刻,一家人围在桌边吃饭,寒风吹来,舀在碗里的热粥,一会儿就被风吹的冰凉。有时扫地风吹来,风中夹杂着尘土,就会毫不留情地落到饭桌上的粥碗里,让人难以入口。为此,祖先们便发明创造了专门挡风阻雨的“半门子”。每年的入冬前,家家户户都会在正房门前按上“半门子”,以挡冬天的寒风冷雪。原先家里有旧“半门子”的,就拿出来翻新,没有旧的的家庭,就要找上几根茶碗口粗的圆木,拿到村里的木匠师傅家里,敬上烟,让给打造一个长方形木框,为了结实起见,再在木框中间加上一根横梁。拿回家后,找来谷桔草或割来山上的山杆草,再找来细麻绳,从下往上,将谷桔草或割来山上的山杆草,一小把一小把地横勒在木框上。草“半门子”勒好后,再找来一块砖头,在砖头的中间磨上一个圆圆的浅窝,将“半门子”一边的木棍放上,再用粗铁条将放在砖头上的“半门子”的一边,固定在屋门门框上,“半门子”能来回转动,也就是说能敞开闭上。这样到了冬天,不管是妇女干针线活儿,还是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就受用多了。当时的农村家庭,一般都是按草“半门子”,每年立冬前按上,到来年的清明节过后摘下,小心翼翼地放在闲屋里或天棚上,等到冬天再拿下来翻新。但当时村里日子过的好的家庭或有木匠手艺的户,他们一般不用草“半门子”,用的大都是木制的“半门子”,名字也不叫“半门子”,而是叫风门子,就是挡风用的门子。风门子一年四季都能使用。记得当年舅舅家就常年按着木制风门子,因为舅舅是村里手艺最好的木匠,他家的风门子是两扇的,一米半高,门子的上端雕刻着精美的牡丹花,两扇门中间有一道门拴。每次去舅舅家,总是先趴在风门子上,透过牡丹花的缝隙,边往里瞧边喊妗子。一会儿,妗子就会笑嘻嘻地过来开门,手里总忘不了拿着糖果或红枣等好吃的。舅舅家的风门子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家里翻盖旧房时才摘掉了。
    如今农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正房门上都装上了钢管玻璃防盗门,既防盗又耐用,草“半门子”和木制风门子,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每每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家户户都用的草“半门子”和木制风门子时,心里总有一种暖暖的感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