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4-12 09:11
鄌郚总编

巨洋水 微刊(第七期)

  巨洋水 微刊(第七期)
  -
  【非遗之窗】
  赵兴堂:让世界听到挫琴的声音
  石如宽 王君 孙楠 (青州)
  【神州游记】
  游洛阳龙门石窟      郑云生(青州)
  【会员之家】
  巨洋水之赞          高曙光(青州)
  早春心语——写在巨洋文化学会成立之际
  周全美(青州)
  春                    秦广富 (昌乐)
  淡淡的情 淡淡的爱    王秋娟(青州)
  我的写作之路         袁庆第(滨海)
  【文化长廊】
  也说“淡水井” 的故事 杨杰 滨海
  浅谈仓颉之“鸟迹书” 李瑞成 寿光
  趣谈寿光村名        隋顺令 寿光
  百家姓氏及图腾简说连载(之一)
  曹光炬 青州
  -
  【非遗之窗】
  -
  赵兴堂:让世界听到挫琴的声音
  石如宽 王君 孙楠 青州
  “挫琴是流传在青州的一种古老的乐器,半圆弧形的琴面形似半边水井上的辘轳,所以我们当地人也叫它‘半边辘轳头’。”冬至时节,在潍坊青州市益都街道北城社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挫琴传承人赵兴堂对记者娓娓道来,“挫琴的形制很独特,由琴面、琴底、琴头、琴尾、琴岳、琴码、琴轴、琴弦以及琴弓构成,琴弓一般都用高粱杆儿制作,但是只能用高粱杆儿顶端的两节,这都是我后来慢慢摸索出来的……”
  挫琴斜靠在手臂上,右手执弓寻弦,左手带动琴身送弦迎弓,一曲《茉莉花》随琴弦流淌,优美婉转,耐人寻味。“这是我第一次表演时唱的曲儿。”今年已经75岁的赵兴堂回忆起小时候学艺的情景,感慨万千:“7岁时我就跟着祖父赵彩云,当他的琴童,那时琴法还是隔代相传,传男不传女。”1960年,赵彩云去世,留下了一把挫琴和一本琴谱。凭着小时候看祖父制作挫琴的记忆和祖父拉琴的照片,15岁的赵兴堂担负起继续传承的重担,开始研究制作挫琴。
  裁剪、烤制、反复打磨……赵兴堂在自家院子开辟了一间约50平方米的“工作室”,墙上挂满了他手工制作的成品挫琴。 “挫琴的制作非常讲究,选料很难,梧桐树经常受风吹,肩骨木经常活动木质硬,做出来的琴声才优美。”赵兴堂告诉记者,1984年,他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挫琴,让这个乐器中的“活化石”在沉寂后重生。为了让挫琴的音域更广,赵兴堂将原本12组弦、五声音阶改为14组共28根弦,对应着常用音域的14个音,同时改良了琴面上的漆,以提高稳定性。
  “低音粗犷,中音柔静,高音清脆,这琴拉什么曲子都好听呐。”赵兴堂笑着说。
  2009年9月,青州挫琴正式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保护。2012年5月,青州市采取“政府买单,百姓受益”的形式,成立了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团,在青州古城内推出挫琴等40多项非遗的免费展演和传承。“青州每年财政拨付1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非遗艺术团常态化展示展演,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压力,给他们提供舞台、场地、机会,让非遗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得到保护。”青州市文旅局党组成员、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爱娟说。这样的模式,对于赵兴堂来说,也存在着特殊意义,在保障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表演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挫琴,走近挫琴艺术。如今,赵兴堂的挫琴技艺已经注册商标、申请了专利,累计向百余名学徒免费传授挫琴制作和演奏技艺。“挫琴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传承不能死脑筋,必须要创新,要想办法让年轻人喜欢,只要身体挺得住,我就能坚持。有活动就参加,有课就去教,有人问我就解答,不然心里不安。”赵兴堂说。
  古老的挫琴依旧年轻着,《鸳鸯扣》《四大景》《满江红》……依然在青州古街的上空回旋,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倾听。为了让青州挫琴“走出去”,2018年年底,赵兴堂在孙子赵禹铭的帮助下,注册了抖音账号“青州挫琴老赵”。“我希望挫琴这门技艺可以得到传承,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希望在我这里断了。”赵兴堂说,“演琴、教琴和制琴,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做这三件事,希望百年后,还有人继续拉挫琴。”
  -
  【神州游记】
  -
  游洛阳龙门石窟
  郑云生 青州
  洛阳有两大宝景,一个是自然之神赐予洛阳始于盛唐,光大于今朝的牡丹花,唐代诗人刘禹锡描写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景,据说时至今日比之盛唐有过而不及,不仅规模大,品种也是前朝往代所沒有的,可惜的是美中不足,花开有时不待人,一年之中,就那么短短20天的时间,不是有机会到洛阳都能有缘相见的。如我们这次洛阳出行与花期仅仅只差半月左右时间,还是失之交臂了。五月下旬的洛阳牡丹已经开过,只可惜没有看到洛阳牡丹甲天下,似蓝球大的牡丹花,只有近两米高的枝杆和蓖麻叶大的叶子茂嫩翠绿,盈盈生机。摇曳着迎接我们的到来。
  另一个宝景,毫无疑问就是龙门石窟了,那是凝聚了古代智慧的中原精华,洋溢着我们先人信仰情感的文化遗存,是遗响千载的人文景观。所以,到洛阳没有得到自然女神的垂青是运气欠佳,而不到龙门石窟观瞻,只能说是十分遗憾了。
  导游给每个人配备一付耳麦,耳麦有两个功能,一是人多如流,渲声混杂,预防掉队。二是便于导游讲解,避免相互干扰。
  从踏进石窟的第一步,内心重复的两个字“震撼”。就被古人的天工开物所震撼,就被古人的巧夺天工所震撼。
  在洛阳市南郊不远,伊河东西两岸边有两座不算高的山,东边的香山,西边叫龙门山,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在东西两山开凿石窟以后,便名扬天下,正应了刘禹锡的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历经数个朝代的开凿,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石窟群,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为中国四大石窟。
  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洛河的支流一一伊河,但见河面宽阔,两山峡峙,景色如画,岸边垂柳成行,天上祥云飘飞,水面云雾缭绕。
  跟着导游,随着人流,忙着听,忙着看,忙着照相。龙门石窟历经北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近500年的营造,形成了南北长达一公里,具有2300余座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蔚为壮观,充分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中原的传播和兴盛。
  一路从北向南,沿栈道、石梯一路观赏,最先看到的较大的石窟为潜溪寺,它开凿于唐高宗年间,本尊为阿弥陀佛,慈态静穆自若,左边为观世音菩萨,表情文静,右侧是大势至菩萨,三像合称为"西方三圣”,虽然石窟己有1300多年岁月的侵蚀,色彩暗淡,面貌模糊,但仍有一种沧桑质朴的美感。
  往南行,又有一更大的洞窟一一宾阳三洞,这尊佛像的表情有些夸张,但很接地气,嘴角上扬,喜笑颜开,双目圆睁而威怒。因当时我没听清讲解,己记不清他是那方神圣了。
  一侧不远处是万佛洞,开始只注意到正面的几尊佛像,不明白为何叫万佛洞,听了耳麦语音介绍后,仔细观看,才发现洞内两侧石壁上密密麻麻雕刻有排列整齐的小佛像,一共有一万五千尊小佛,每个小佛高4厘米左右。这个佛窟是由两位女主持负责修建的,她以女性持有的细腻精心雕刻了数以万计的佛像,表现的是西方极乐世界,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
  正面石壁上雕刻的翩翩起舞的伎乐人,手持各种乐器,营造出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万心向佛的场景。
  洞窟南北两壁全部雕刻排列有序的小佛像,只是表面磨损严重,己看不出面容细节,但是我们可以想象雕刻完成后,每一尊小佛都应是栩栩如生的。凝视着整面石壁由一个个仅4厘米高的小像组成的庞大群像,敬佩之心油然而生,那是需要具备何等的耐心、恒心、信心才能完成的佛教艺术作品呀!
  一路上,都可见到石壁上雕刻着大大小小的石龛,每个龛里以前都有佛像,现在绝大部分都不在了;被盗?被毁?相信大家都会扼腕叹息!还有一些石壁上石窟不算大,却错落有致,塑造了不计其数的佛像,只是造像损坏太严重,难以欣赏到工匠们精湛的雕刻技艺,我想他们在虔诚雕刻时,一定不会想到呕心沥血雕刻的精美造像,会变成这样。
  继续往前走,就到了龙门石窟最富盛名的奉先寺,这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佛龛,是依山就势在露天崖壁上雕刻的南北宽36米,东西进深41米的巨型摩崖式佛龛,卢舍那大佛。从伊河东岸可以清楚地观看全貌。
  在奉先寺看到卢舍那大佛的一瞬间,抖然被大佛的博大壮美所震撼。它是唐高宗为 他父亲太宗李世民建造的,以雍容华贵,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周围围绕持重的迦叶、温顺的阿难两弟子,盛装艳服的二菩萨、雄伟的二天王以及勇猛的二力士共九尊大像。其高度逐渐降低,造成一种众星捧月的效果,整组雕刻的设计独具匠心,居高临下。
  卢舍那大佛高17米,头部高4米,耳长1、9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微露笑意,表情含蓄而神秘,面容慈祥而又透着威严,威严中又闪耀着神圣的光彩,双眼微合,以看透世间万物的大智慧俯视芸芸众生,大佛端坐在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装简洁流畅而飘逸,肤光华美,更烘托出佛像的圆润秀美的面容庄严神圣。历经1500年,大佛双手及腿部以下部分因地质结构以及气温的变化而塌毁,但仍可以想象,大佛雕刻完后粉饰一新时是多么华美。
  据导游讲解员讲,史载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武则天当皇后时25岁,佛像就是依照她当时的形象与仪表雕刻的。为建这座佛像,武则天一人就捐了两万贯的脂粉钱,佛像共雕凿了25年,直到她50岁时完工,但大佛建成后,她身边一些高僧,已经开始积极地做一些宗教活动,为日后登基打下基础了,十年后武则天正式称帝。最终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石窟造像内容丰富,美不胜收,让人眼花缭乱。前来瞻仰的人们从平而上,步步仰视,增添了人们对佛像的崇敬之感,佛窟宏大的场面,精美生动的雕刻充分展现了盛唐的强大,体现了唐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瞻仰结束,站在伊河桥上远朓龙门石窟,除感叹这精美的艺术佳作外,让人叹息的这些创造了世界上伟大的雕塑大师们没有留下一位名贯古今的名字,唯有千年前的河水如今仍滔滔向前奔流。
  -
  【会员之家】
  -
  巨洋水之赞
  高曙光 青州
  水深方捉鳖,海阔任鱼跃。壬寅早春来临之际,巨洋文化学会隆重成立,这是发生在齐鲁大地上的一件文化盛事,可喜可贺!
  关于巨洋水,伟大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详细记载,我们溯本求源,让其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抖抖历史的尘埃,依旧光彩夺目,依旧清澈,浪花飞溅,永远奔流不息……
  巨洋之水,从天而来,从远古而来,从遥远的山涧而来,从千壑万川中来,挟风带雨,化雾布云。它流经古老的东夷大地,蕴一方灵秀,育万千俊英。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造福于斯,一草一木总关情,一水一露润心田,它是我们的母亲河,它默默无言,历经沧海桑田,历经朝代更迭,历经战火熏陶。物是人非,却依旧一路欢歌,奔流到海,它知道,只有大海才是这最后的归宿,它一路千辛万苦,“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诗句),它在奔流中实现自我价值,它在运动中延申自己不老的生命……
  我们借巨洋之水,腾万丈波涛,弄时代之浪潮,朵朵浪花,是美丽的诗词歌赋,是摄魂的水墨丹青。
  一群热爱文学,痴迷书画艺术的师友,为了共同的爱好,为了扬巨洋之波,我们相聚一起,同舟共济,奋力划桨,奋力向前,巨洋之舟,定能乘风远航,志在胜利的彼岸。
  巨洋之水,清且涟漪,巨洋之水,万古流芳。
  -
  早春心语
  ——写在巨洋文化学会成立之际
  周全美 青州
  牛耕牧野兆丰年,虎踞盛世尧舜天。
  期盼疫情西天去,春回大地扮人间。
  新春伊始,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夜不能眠……而今,巨洋文化学会顺应人心,悄然屹立于齐鲁大地,带来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春风送暖,阳光灿烂,巨洋崛起之日,即文友欢欣鼓舞之时。巨洋文化学会占天时、得地利、又人和,一呼百应,八方贤士如约而至。一个非常有生机、有活力的民间文化组织应运而生,必将为齐鲁大地带来一股文化繁荣的清新之风。
  我们尽情欢呼巨洋文化学会的成立,我们从郦道元的《水经注》里了解了它,我们从家乡的今昔变化中了解了它,我们从乡亲父老对它的喜爱中了解了它。它的碧波,它的溪流,它泛起的浪花,它荡起的涟漪,河边的一草一木,对我们都是那么亲切,那么美好。巨洋之水,从我们家乡流过,日夜不息,带走了我无数个梦,无数个远方的召唤……
  巨洋之水从我心中流过,我把朵朵浪花,化作一行行诗句,是我最诚挚的心声……
  我热爱巨洋,我赞美巨洋,我情不自禁地又吟诗一首:
  九曲巨洋十八弯,巢父许由隐其间。
  而今一夜春风至,文友纷纷诵诗篇。
  -
  春
  秦广富 昌乐
  久违的春天再度如约莅临,壬寅年的春天重访美好的家园。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万里沐春光。阳春有脚,所到之处,吹得万紫千红,惹得春心荡漾,撩得心旷神怡,闹得鸟儿歌唱。为之欢惬鼓舞,为之欣喜若狂,为之赏心悦目。怎不令人为之作颂,写下优美的篇章。
  春天是一幅恬然的水彩画,任你尽情勾勒,随意点厾,可白描,可渲染,可烘托,丹青一片,情愫无限。春天是吉祥鸟,鸟儿催春,飞到哪里,哪里就有欢乐、祥和。春天是幸福泉,潺潺流淌,流到哪里,哪里就遍地生金。春天是万花筒,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鹅黄的迎春,呢喃的燕子,雪白的梨花,鲜艳的桃花……繁花似锦,花的世界,花的海洋,万花争相开放。春天是流动的绝妙的音乐,听鸟儿歌唱,心情激荡。听流水潺潺,素心无限,听春雷滚滚,气壮山河。
  春天是恋爱的季节,爱在春天,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男子不钟情,爱情如几何直线上升,感情伴桃红柳绿升华。春天是读书的黄金时段,春宵一刻值千金,春读渐入佳境,美不胜收。 春天是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字,春天是唱不完的歌。春天是外出踏青和旅游的好时节,最是一年春好处,草色遥看近却无,走进春天,大有收获。春天是播种和耕耘的季节,四季春作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没有耕耘,哪有收获。春天是一系列的养颜护肤的化妆品,随意涂抹,尽态极妍,妙不可言。春天是一壶浓郁芳香的美酒,一饮而下,豪情倍增,辉煌事业在我手。春天是块价值连城的宝石翡翠,稀世之宝,无处可寻。春天是一条龙服务到家的客栈,宾至如归,满堂生辉。 春天多姿多彩,绚丽灿烂,春风煦煦,春雨蒙蒙,春光似画,春声如涛,春笛悠扬,春气浩然。春天是嵌字联,别有情趣,春天是藏头诗,诗意盎然,春雨润畅,春风缠绵, 春是诗品,是哲学,是母亲,是载体,有天皆丽日,无地不春风。春天是一首回味无穷的锦心绣口的回文诗。有道是:笼堤绿柳弄春晴晓月明。 我爱春天,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男男女女韵韵,美美滋滋,香香郁郁人人。啊!春天永驻人们的心间。
  -
  淡淡的情 淡淡的爱
  王秋娟 青州
  有一种情,我想那是一种介乎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感情。偶尔的不经意间会默默的想念,想起时心里暖暖的,有一份美好,有一份感动。在忧愁和烦恼的时候,亦会想起,希望这份情能在你身边,给你安慰与理解。而你却从未向任何人倾诉过,你怕属于自己的那份忧伤会妨碍他人的生活。
  或许一首歌,一种颜色,会让你想起那份真挚,那份执着,想起曾经一起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因为有了这样一份情,你的生活更加慷慨激昂,色彩斑斓。
  那些世俗的观念,在你的心中,也不会因这份情而变的苍白无力,你只是在心底深处悄悄设置了一处小小的空间,静静的固守着那份美好的回忆。或许从一开始你就知道,在你们之间不会有什么爱情,似乎谈起爱情就亵渎了这份情感,这只能是一种友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你想了许多年,却始终没有头绪。
  在这长长的一生中,你们相聚的时光也常只有几万分之一,但在彼此的心中都保留了一份惦念,一份嘱咐。就算各自远隔天涯海角,就算过了许多年,就算未曾再见面,虽早已是人非物亦非,但你仍然那样深刻的记着这样一个人,记着这样一份情。这,已经足够了。生活有时候平静地会象一口枯井,也许你会掉进这口枯井里去,也许你没有什么天荒地老、海枯石栏的爱情,也许你已华发早生、满鬓苍白,但是有了这份情,在你的生命中就会多些许涟漪,添些色彩。       你会想着这一份情,并一直保留,此生此世永不忘记。
  你很感激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一个人,即使不在你的身边,也并 没有为你做些什么,你却希望,那人过得很好,长命百岁,幸福安康 ……
  你也很高兴有过那样的一份感情,纯净而又绵长,在这纷繁复杂 的人事中,值得你去祝福,去思念……
  -
  我的写作之路
  袁庆第 滨海
  谈写作,按说我是不够格的,因为敢于讲写作的人,一般都是大家,往往都有很多经典的作品,被大家熟知,我呢,充其量也就是个文学爱好者。
  虽然仅是个文学爱好者,但我也有作家梦呢,而且这个梦也有很多很多年了,大约在童年时期,就想着将来能写一些东西,但事实是如今已过中年,也没有像样的东西可以拿得出。
  虽然作品少,但是因为从小喜欢阅读,喜欢写点小东西,也算是经常倘佯在文学的海洋中,乐于享受文字的魅力,喜欢欣赏别人的作品,而且阅读如阅人,也结识了一些热爱文学的朋友,算是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口。
  周末听了郭笃学老师的写作分享,由衷感叹郭老师笔耕不辍的文学追求,回来后,我不由也对我这么多年的写作做了个大致总结。
  我真正的写作,应该从刚参加工作那时起。那些年,我先后负责车间和厂里的共青团、宣传工作,因为有学校里的那点作文功底,又看书自学了点新闻通讯的写作,就每每报道一下厂里的事情,在厂报、厂电视台也经常发些宣传稿。那时期的写作引路人,就是郭笃学老师。我会在不忙的时候,拿着方格稿纸写就的稿子,来羊盐报社找郭老师送稿,或者是听他的修改意见,每每有文字见诸小报,感觉小有成就,后来,也尝试着给潍坊日报邮寄过稿件,小豆腐块的文章也发了几篇。那时期,我仰慕的人是王象庆、袁崇和等等的人物。
  大约是1995年,郭老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来报社参加一个颁奖会,也没说是啥奖。到了才知道,原来我的作品《海化的路》,获得了滨海开发区成立十周年征文大赛的一等奖。很是欣喜!奖品是一个刷着铜漆古色古香触摸开关的台灯,到现在还摆在我的床头。
  曾经有一段时期,我对写作有点排斥,虽然喜欢读书的习惯没有改变,但创作的欲望极低,很少有作品了。这是因为,当时有一种奇怪的想法,认为写作不能创造价值,所以就专注于业务知识,研究了一些在当时看起来很流行的管理理论,象余世维、曾仕强等人的讲座视频和书籍,找来看了很多。这时期,我的好几篇论文先后参加全国性的行业协会论文评选,虽然没有拿到终极大奖,却也是获奖不断,二、三等奖拿了好几个。写论文并不轻松,查过的资料,读过的业务书籍,往往要数倍于论文,没有像样的主题,没有创新性,就不是一篇拿得出手的作品。工作按部就班,创作却是无究无尽。有感而发的几次下笔、灵感突显时电脑端的随心敲打,让我重拾创作的乐趣。漫漫人生路,我发现,那个写作的梦想始终萦绕心头。回想这些年来,虽然不断被生活改变,但是对文学、文字的喜好,的确是未曾丢失。
  这些年,我逐渐体会到写作的好处。得益于写作,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身边几个同事干工作很有激情,可是要写个申请、报告、总结啥的,就悚了头。我却不然,让我帮个小忙,也乐于在所不辞。得益于写作,个人修养有所提高,一些名人的思维和胸怀会对我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对事物的认识经常有理论性的升华。一日一念、每天进步一点点,写作对我个人的提升确实帮助不小。还有,得益于写作,使我交了一些知心朋友,扩大了朋友圈,特别是很多人充满了正能量,也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小毛病、坏习惯也少了。写作还可以锻炼自己的理论归纳能力,静心沉思,还有另外的收获;写作还是一个永不满足的过程,他激励我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今天的一点想法,可能在明天又是一种思路,这大概也是一种乐趣吧!或许,写作的路上,有更多的未知在前方呢。
  -
  【文化长廊】
  -
  也说“淡水井”的故事
  杨杰 滨海
  题记:
  近日,有幸参观了“淡水井”党建主题展厅,一直被一种精神所鼓舞,更深深体会到了一份责任和担当。对于“淡水井”的讲述很多,我根据相关资料也对“淡水井”记之。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农村,在小城镇,都有许多井,是人们利用地下水的标志。我国民间长期习用的是圆形筒井。直径多为1~2米﹐深度一般为数米到20~30米﹐施工时人可直接下入井筒中挖掘土石。
  井内之水,多喝能消热解毒,利于小便赤热,过涩不畅,除此之外,如果没有什么不适,多喝也会对身体有好处。常年饮用,有益身心健康,泡茶尤为香甜甘醇。
  在山东省潍坊市山东海化集团羊口盐场有一口特别的井——“淡水井”,被誉为“生命之泉”。当年,方圆百里荒凉的盐碱滩被海水环绕,只有这里有一眼神奇的淡水井。它从诞生开始就是一个地标性的水井,不管是羊口盐场职工还是周边村庄居民,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来到淡水井,你会发现周围树木碧绿参天,花花草草长势茂盛,会让人感觉阳气十足,到处充斥蓬勃向上的力量,自然心旷神怡、气畅神清。
  说起“淡水井”的名字,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传说。据说盛唐时期,为大唐开疆拓土的大将薛仁贵东征,当来到濒海临河的茫茫荒原时,军中粮草尽绝,疲惫不堪,饥渴难耐。为保住士兵的性命和大军实力,薛仁贵就和饥寒交迫的士兵一起,用这里俯首皆拾的黄须菜充饥喂马。可因周围一片盐碱滩,却没有可饮用的水。薛仁贵手打凉棚四周探望,发现一处植被异常茂盛。于是,薛仁贵就命令士兵在此处挖土,当挖掘到离地一米左右时,渗出的水水质呈现淡水色状态,不象海水状,一会儿渗出许多。人们感到新奇,急忙捧水品尝,水质清澈甘甜,尤如雨中伞来,薛仁贵马上叫人进行深挖,一直挖到3米多深,清泉喷出。大军在此休整后,士气大振,胜利克敌。后来人们用砖石四周护垒,形成了一个圆型水井,这便成了奇特的“淡水井”。
  这口水井的奇特之处,一是水质清凉甘甜,尽管附近的海水是浑的,但井中的水是清透的, 从来都未浊过。这里曾一度被老百姓誉为阳气十足的福地,喝了淡水井的水就会浑身充满力量。二是不管天旱多久,井泉流水一千多年来不断,流量充盈。在交通工具极度落后的年代,当地渔民赶海只能用小推车运载渔货,“淡水井”成了当地渔民歇歇脚、讨口水喝的“驿站”。在此不远,有一处地势高的地段,海水上潮时不易被淹没,成为跑海人们存放物品的地方,被俗称为“袜子鞋”。三是海水潮高时,水井淹没在海水中。潮水一退又露出来可供使用,且水流、水质不变,非常奇特。每每说起这口井,总会让人心中泛起一份浓浓的乡情和深深的敬意。
  在“淡水井”附近,现大家洼老河口西侧,偏西南走向的灰棒河上有一段区域,每当极端天气来临前,河面先是像蒸馒头一样,水蒸气从河面开始上升,再过一会,河面上空就会升起似龙尾旋转式的水气柱,不断升向高空,下方水汽从地面升起呈竖线状连接“龙尾”,先人们将这一景观称为“龙尾吊线”。每次出现这样景观都会有大风或降水天气,非常准确,所以,这条河也被称作“汇报河”。虽然现在这一景观随着灰棒河截流已经消失,但他的神奇预警和“淡水井”的神奇一样给人们留下了美好传说。
  另外,“淡水井”位置正好处于红色渤海走廊的核心地段。 抗战时期,日寇顽敌逞凶。为开通清河与胶东军区的联系,开辟了一条连接东西根据地的红色通道—“渤海走廊”。这条红色走廊作为胶东根据地与其他根据地及延安联系的唯一通道,除了保护参与跨区调动的部队外,还要秘密保护2400多位党政军干部以和数百份情报,并通过其运输黄金、医药等物资支援前线,成为我党我军的生命线和黄金通道,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神奇之泉流淌着神奇之水,必定助力神奇之功。这期间秘密穿梭于这条生命线上的人员、牲畜都曾在 “淡水井”休整过,也曾饮用过“淡水井”清澈的甘泉。
  对于海上淡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家杂货店,院子一角放着一个奇特的东西。说它像大缸,可是没有底;说它似烟囱,却又太粗大。再仔细一看,发现它非竹也非木,非金属也非砖石。店主也叫不出它的名字,不晓得它的用途,因此一直将它丢在墙角。有一天,一名海船商人路过此地到杂货店选购物品,偶然发现这一奇物。他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舍不得离开。店主好奇地走来,问商人买不买此物。海商忙说:“买!你要多少银子?”店主想敲这海商的竹杠,于是说:“这是我店祖传的物品,非10两银子不卖。”海商二话没说,付了10两银子,就叫人将奇物抬走。店主纳闷地问道:“你花那么多银子买此物何用?”海商告之:“这是一件宝贝,名字叫海井,是一口专门造淡水的井。在海上只要将它放到海里,就不愁没有淡水喝。”说完,海商又取出100两银子赠给店主。这个故事虽不可信,但也说明了海边人对淡水的渴望。
  海滩上之所以会出现泉眼,是因为地下水从陆地向海区径流,并向海区排泄,由于陆上地下水的水位标高高于海滩面,在海区地下水隔水层缺失的地方,地下水通过含水层出露的“天窗”溢出地表,形成泉眼。涨潮时,海水会把井口淹没,这时海水可能会补给井水,可以会形成咸水;退潮时,地下水又会继续涌出来,因此又变成淡水。
  西沙群岛甘泉岛,因岛上有甘泉井水而著名,是西沙群岛中唯一有淡水井的岛屿。上世纪七十年代,专家先后两次在岛西北端发现唐、宋时期的居住遗址,并出土多件陶瓷器,1994年成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不怒,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千百年来“淡水井”如同辛劳的母亲,默默滋养着这片广漠的土地。
  1958年9月1日,来自昌潍行署12个县的13000名民工,浩浩荡荡开进渤海莱州湾西南岸的茫茫滩涂,大军浩荡,征尘滚滚,百里盐滩开始了战天斗地的大会战。这口不起眼的淡水井,为羊口盐场基建立下了汗马功劳。1959年制卤场成立,办公地点就设在“淡水井”,如今这里已是,树木葱郁,瓜果飘香。这也是制卤场在盐碱滩涂能够打造成花园式单位的先决条件。
  行走在这美丽的院内,树木长势茂盛、碧绿参天,微风一吹沙沙作响,好像在讲述着羊盐人不懈奋斗的故事。一棵棵高大的树木向下深植根茎,向上伸展枝叶,夏顶酷暑、冬迎傲雪,就像战士一样,与战斗在这里的盐工一起日夜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如今的羊口盐场已成为广大员工心中的“绿洲”。气象预报精细化、雷电预警精准化、原盐收捞机械化、结晶管理塑苫化、滩田作业机械化、机井提卤程控化、扬水监控自动化的数字化进一步诠释了羊盐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敬业精神。未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现代化制盐等前进的旗帜正在高高飘扬。
  -
  浅谈仓颉之“鸟迹书”
  寿光 李瑞成
  “鸟迹书”,是指仓颉造字之原形,亦称“仓颉书”。
  世传“仓颉书”之28字的出处,早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出土于古北海仓颉石室,一说出土于陕西阳虚山石室。但从已知的资料来看,《水经注》《史记》《金陵新志》《通志》《衍极》《中国通史》等均有记载,证实“北海仓颉墓中”之说更为可信。
  从考古发现的角度来看,仓颉是东夷人。山东是东夷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历经距今约7300年的北辛文化、距今约6500年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4500年的龙山文化,这些时期陶器上的数十种刻画符号都彰显着东夷人的智慧。在以山东为中心的东夷文化区内,1992年邹平丁公遗址发现了“龙山陶书”,寿光出土的陶器、骨器、铜器中也存在着刻画纹、图腾、文字等元素,刘凤君先生著《寿光骨刻文》书中看到,寿光、昌乐一带也发现“早期文字”的真实性。可以证明,黄帝时代已经有文字雏形,当时文字发展具备了一定条件。
  从文字的演变历史来看,距今四千多年的黄帝时代,应该有“东夷文字”存在。东夷人在中华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长期在山东地区活动,他们以鸟为图腾,创造了同期最先进的文化。东夷文化对后来的商周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尚书?多士》记:“唯殷先人,有典有册。”“殷先人”在时间上约相当于夏代(见王国维《殷ト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吕氏春秋?先识》:“桀将亡,太史令终古执其图书而奔于商。”古代先人在经历了堆石记事、结绳记事以及图画、符号记事的漫长时期,夏代之时,既然有“典”“册”“图书”,则必有文字。透过现存的甲骨文可见,夏以前,至少我们的文字已经很发展了。为适应人类的生产生活,仓颉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搜集、加工、推广重要作用。
  从“鸟迹书”的流传影响来看,有些字几乎与甲骨文相同或相似,可见,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等一脉相承。汉字的“六书”也充分体现着造字规律与演变。只不过当时可能“好书者众”,而最后则只有“仓颉独传”。进入宋代后,徽宗大观三年,蔡京又奉命据内府墨迹重新进行勒刻印成《大观帖》,并附注“鸟迹书”28字释文。人们对金石文化的研究日渐兴盛,此时“搜罗古器、征求墨本”的浓厚研究氛围已经形成,金石文物对研究古文字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古文字的研究,对于“字”的认知,因历史的久远,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认知差异,自然有不同的看法及解读,出现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今人所见鸟迹书,就是人们常说的仓颉造字。目前资料显示,其来源于北宋初年的《淳化阁帖》。公元992年(宋代淳化三年),宋太宗命侍书学士王著选内府所藏历代法书刻于枣木板上,拓赐大臣,即28字被纳于著名的《淳化阁帖》,遂得以公之于世。公元1109年(徽宗大观三年),蔡京奉皇帝之命,据内府墨迹重新勒刻印成《大观帖》,并附注“鸟迹书”28字释文: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既然其它文字没有流传,唯独这28字作为“法书”收入《淳化阁帖》及《大观帖》,自然有其道理,至少收录者认为它们不是图腾或符号,而是真实的“字”。
  总而言之,“鸟迹书”是黄帝史官仓颉所造,有着时代、地理、背景等多方向的理论依据,对东夷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后人自然尊仓颉为“文字鼻祖”。
  -
  趣谈寿光村名
  隋顺令 寿光
  寿光市面积1990平方公里,人口多达116.34万,就全国县级市而言,称得上大,在9镇5街道1个生态经济发展中心中分布着975个行政村,众多的村庄大小、密度分布很是不匀。南有平原沃土,村庄密集,普遍较小;北有盐碱海滩,村庄稀疏,普遍较大。有些村庄的名字十分有趣,现分述如下:
  寿光西部有一条重要的河流,叫跃龙河,因了这条河沿岸村庄名字多带有“桥”,自上游至下游依次有:南官桥、北官桥、朱桥、东罗桥、西罗桥、桥子(曾用名:牟司务桥)、苗家桥、洼底桥、袁家桥、刘家桥,被称作“一溜十桥”。另一条河王钦河,沿岸也多有名中带“桥”字的村庄如:板桥、白家桥、信家桥。
  古城街道西南部还有“一溜九官”之说:具体这些村名是:常治官、太平官、久安官(分为一、二、三三个行政村)、兴旺官、袁家官、桑家官、刘官庄。当然在其他乡镇也还有一些带“官”字的村名,如化龙镇钦西官庄、乐业官庄、务本官庄等;侯镇的李家官庄、刘家官庄等;纪台镇的李家官庄、魏家官庄,孟家官庄、曹家官庄、尹家官庄等。
  “一溜五坨、一溜五茅坨”在台头镇也很有名气。一溜五坨分别是:大坨、葛家坨(早已合并于大坨)、后坨(早已更名为小坨)、柴家坨(与后坨并称小坨)、肖家坨(早已合并于一座楼村)。一溜茅坨分别指:马家茅坨、夏家茅坨、傅家茅坨、刘家茅坨、邢家茅坨(分为邢东和邢西两个行政村),当地人又常简称为马茅、夏茅、傅茅、刘茅、邢茅。1940年3月14日,张景月部冒充八路军进入邢茅村,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骗出杀害,殉难者52人,手段极其残忍,令人发指,后被称作“邢茅二月惨案”(这里二月是指农历)。
  稻田镇有“一溜九营”之说,分别是指:张家营前、张家营后、李营、杨家营、高家营、常家营、西刘营、东刘营、蒋家营。洛城街道则有“一堆尧水”;康家尧水、李家尧水前、李家尧水后、王家尧水东、王家尧水西、张家尧水、梁家尧水、黄家尧水八尧水。
  圣城街道东北部弥河左岸有“一溜六个仕庄”,分别是:赵家仕庄、桑家仕庄、李家仕庄、杨家仕庄、韩家仕庄、张家仕庄。洛城街道有“一溜五牟城”,分别是韩家牟城、中心牟城、安全牟城、后牟城东、后牟城西。上口镇有“一溜六下口”,分别是:林家下口(分为三个行政村)、韩家下口、郭家下口、吴家下口、齐家下口、任家下口。
  在洛城街道西南部和纪台镇东北部有“一溜九尧河”,其中刘家尧河、冯家尧河、杨家尧河、于(尉)家尧河(村碑上刻的是“尉”而地图和市志上则印的是“于”)、段家尧河、吕家尧河(以上六尧河为洛城街道),丁家尧河、陈家尧河、赵家尧河三个尧河归纪台镇。
  寿光历史上有很多大庄,但最大的莫过于侯镇和央上,寿光人都知道一个说法,“寿光三大庄,先数侯镇后数央”(央上现属广饶县大码头镇,1945年前曾属寿光县第六区),央上村分为五个行政村,总人口上万(中共清河地委旧址也称央上会议旧址,就在央一与央五交界处,1939年12月清河地委在此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有关精神)。第三个是什么村呢?至今无定论。还有一个说法叫做“一溜五坨加上埝,不如央上丁末点”,也说明“央”之大。
  另外在我们寿光西部还流传着一些与村庄有关的歇后语,比如:“坨上的闺女嫁了埝上——郑(正)事郑(正)办”,台头镇大坨和郑埝村都是两个人口过三千的大村,且绝大多数人家姓郑,此歇后语使人感到有趣,意思也很明确,就是说某件事办的正正规规、认认真真;另一侧“埠西上楼——恣了孙”,位于化龙镇埠子顶遗址西侧的村子叫埠西,村人绝大多数姓孙,这个歇后语并非贬义,多少有点玩笑取乐之意,形容某个人或某个团体某件事办得很漂亮而得意之情形;最后一则是:“高家庄上坟——朝冢(嘲种)”,化龙镇高家村东和村南有两个大冢,寿光方言“嘲”为傻之意,引用这则歇后语评价一个人就有些贬人骂人的意味了。
  最后来一段奇特的村名大串烧(以下括号内为村名),(父子侯)踏(牛头),掰(牛角),来到了(堠子坡),穿越(桃园、椒园、梨园)爬上了(斗鸡台),嘎伙上(铁匠),从(小官庄)走(小官道),终于登上(三座楼),看见了(凤凰庄子)和(诸葛庄)。
  -
  百家姓氏及图腾简说连载(之一)
  曹光炬 青州
  -
  曹姓渊源
  姓氏图腾简介:
  姓氏来自图腾,图腾乃上古先人之崇拜物。后被帝王、酋长等上人因功绩、特长、封邑、国号、贡献等赐为姓或随国而姓,逐渐演变成为今天他们后人的姓,也是历代后人认为“最亲近的人”和冥冥之中他们最敬畏的“保护神”。各自姓氏的图腾画像,古今富贵人家均供之……
  曹姓是中国第二十七姓,总人口约为七百三十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九五。
  曹姓图腾是两个“东”立于灵台之上,有日出东方之意,曹姓是指日出东方之时,审判官让原告与被告同时站在东边答辩,审判官用嘴做出宣判,曹姓祖先是最早出现的法官之一,有“正大光明”之意。
  曹姓始祖:曹振铎。周武王灭商后,把弟弟振铎封在了曹邑(今鲁西南定陶),世称曹伯,并建立了曹国,公元前487年,曹国被宋景公所灭,其王族子孙因怀念故国,便以旧国为姓,称曹氏。
  曹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姬姓,是为黄帝的后裔。帝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名为安,安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大禹就赐其曹姓,封在曹国,j即今河南灵宝市曹水,安被尊称为最早曹姓始祖,安的后人曹挟在周武王时被改封在邾国,邾国被楚国灭掉后,邾国人有恢复祖姓曹姓的,也有的去邑字旁为朱姓。
  二、出自姬姓,以封国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弟弟振铎被封在曹国,建都于陶丘。后来,姬姓曹国被宋国灭掉,曹君一部分后人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三、出自少数民族的曹姓,以国名为姓氏,据《隋书》记载,古之曹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古代曹国在《北史》、《隋书》、《新唐书》等史书上颇有记载。在历史上,一度是唐王朝的藩地。《新唐书?西域列传》将其称为“昭武九胜”之一。
  曹姓历代名人有:春秋时鲁国名将曹刿,西汉丞相曹参,三国时魏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文学家曹植、唐画家曹霸,清文学巨匠曹雪芹,北洋军阀曹锟等。
  曹姓繁衍变迁
  曹姓发源于今山东,山东曹姓人是后世曹姓人繁衍播迁的主要源头,秦汉时期,今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北部成为曹姓人的主要聚居点,今陕西、湖北、甘肃、浙江也有曹姓人散居。魏晋南北朝之际,曹姓人开始南迁,而北方曹魏政权的建立,使得曹姓人在北方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是后世曹姓人在黄淮流域分布最为集中的主要原因。隋唐时期,曹姓人在数量上又有大的发展,今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始有曹姓人入居。宋元至明清时期,曹姓人已广布我国各地。清雍正年间,有今福建境内的曹姓人入居台湾,进而迁徙海外,如今,曹姓以黄淮流域分布最为集中,尤以四川、河北、河南、湖北等省人口为多。
  曹姓名人故事
  八斗之才话曹植。中国山水诗鼻祖,南朝大文豪谢灵运说:“自古至今天下有才一石,曹植独占八斗(才高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三国时期,魏王曹操去世后,长子曹丕继位,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中政事更是滔滔不绝,且很有管治的手段,并且曾是曹丕继承王位中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在妒忌和猜疑之下,曹丕一直都把曹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而为了讨好曹丕,有奸臣也常常妖言惑众,劝他先下手为强,以免曹植造反。于是,曹丕决定立即动手。正巧朝中又赶上一桩造反事件,曹丕认定曹植是主谋,便传曹植到池厅边相见。结果曹植一到,便被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曹丕质问曹植说:宫中造反一事,恐怕是因你怀恨在心而主使的吧?”曹植长叹一声,说道:“这种十恶不赦的大罪我可不敢担当,请兄长明察秋毫。”曹丕想想便说:“即使是真的,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上,我也要想法放你一条生路。都说你才华了得,尤其擅长作诗,现在我就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不然,休怪我大义灭亲!”听得此话,曹植挺直了腰板,胸有成竹地说:“一言为定,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说完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远处飘来阵阵煮豆的香气,于是忽来灵感,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短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吟罢,曹植悲从中来,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亲,你何必苦苦相逼,非要手足相残,先父在九泉之下也不能瞑目呀!何况我本无意与你权力相争,你却如此猜忌于我,而你要杀我,实为轻而易举之事,又何必大费周折!”曹丕听得瞠目结舌,只好放过了弟弟。
  -
  魏姓渊源
  魏姓是中国第四十四姓,总人口约为五百七十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五。
  魏姓图腾左边指魏姓母性的祖先,右边是一头双身龙象征鬼,中间的禾苗代表了魏姓的农业发明。在西北古代氏族中为了祈求神明保佑五谷丰登,一群巫女头顶一串高高的禾草扎的高帽,在巫师的率领下狂跳,这种习俗称为魏。周文王裔孙毕万受封魏邑,子孙以国为姓。
  魏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四百四十五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二百二十五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二、由他姓改姓而来,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亲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浦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三、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魏姓历代名人有:战国时“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唐代名相魏征,明代魏忠贤,清代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现代作家魏巍等。
  魏姓发源于陕西、山西境内,早期主要在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中原地区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西汉时,魏无忌的六世孙任巨鹿(今河北)太守,使巨鹿称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魏姓大举南迁至四川、江苏、福建等地。唐时,部分魏姓族人进入福建,后又徙至广东等地。宋末,魏姓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元、明、清时期。魏姓族人远播海外。
  千古忠谏话魏征
  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重要老臣,太宗喜欢他,也有些怕他,一天唐太宗得到了一只很漂亮的鹦鹉,正在玩赏当中,魏征来了,太宗怕他说自己玩物丧志,赶紧把鹦鹉藏在怀中,魏征看出了端倪,就故意拖延时间,滔滔不绝的谈起了国家大事。太宗生怕鹦鹉给闷死了,表现的非常着急,魏征见了,却说得更加的起劲,直到觉得时间差不多了,才离开。结果鹦鹉果然被闷死了,太宗非常生气,也很是无奈,只好苦笑起来。
  -
  《巨洋水》杂志编委会
  主    管:山东盛世花开科技传媒有限公司
  主    办:巨洋文化学会
  -
  特邀顾问:
  樊光湘 赵立双
  曹光炬 王华庆
  郭笃学 陈洪彪
  王春山 闫加友
  徐建成 王建明
  -
  文学顾问:
  张国贤 韩会勇
  王  蓉 杨奎伦
  毕义星 耿春元
  陈  沛 高  琳
  闫玉新 张国新
  =
  艺术顾问:
  陈 铸 王延林
  韩其源 孙光儒
  马忠辉 张诗杰
  张爱民 王振霖
  房显坤 张星义
  褚学民 黄加祯
  冯传禄 杨春山
  陈凤祥 石福利
  -
  总 编:魏在光
  -
  常务副总编:
  时会来 李瑞成
  郭麟书 崔怀明
  高梓洲 杜崇友
  刘文安 杨 杰
  郇志侠 杨忠明
  孙祥亭 张金祥
  高贵荣 高曙光
  -
  副 总 编:
  张秀英 吕绳端
  范冬云 李守忠
  邹国庆 徐一波
  沈志海 翟长立
  郑云生 王 丽
  杨凤臣 王子秀
  张广仁 崔安正
  -
  编 辑:(排名不分先后)
  马新林 王玉梅
  王梓枫 王立刚
  王洪明 王晓文
  赵 颖 赵 海
  吴玉堂 田道明
  袁重兴 袁荣爱
  袁庆第 刘 芳
  刘丙学 刘洪森
  刘增强 刘振平
  刘文涛 刘爱萍
  孙道德 张文瑞
  张玉民 张全胜
  张永成 张连庆
  白耀杰 陈凤民
  陈德平 杨景智
  柴翠香 李 玲
  李卫东 李金玉
  李焕来 李艳华
  周全美 梁仲胜
  曾庆波 单保强
  单海波 孟祥杰
  姜玉莲 祝永庆
  隋顺令 傅荣常
  冀国栋 魏凤婷
  -
  总编室主任:郇志侠
  -
  总编室副主任:
  沈志海 范冬云
  编辑部地址:
  青州市玲珑山南路3229号
  电子邮箱:wzg570811@163.com
  联系电话:15094996905 13001537118
  13386462650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