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4-26 21:35
鄌郚总编

敌后抗日根据地行政区划晋察冀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粉碎日军对边区的二十五路围攻,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0年底八路军"百团大战"结束,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阶段. 1941年初到1943年底边区军民粉碎日军的"毁灭扫荡",为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和恢复发展阶段.从1944年初到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为根据地的局部反攻、全面反攻和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粉碎日军对边区的二十五路围攻,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阶段。
  七七事变后,1937年8月,八路军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和中共洛川会议决定,从陕西出发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发动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担负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9月下旬,八路军总部到达晋东北前线。以罗荣桓为首的一一五师工作团即往晋察冀三省交界区发动群众。9月24日,毛泽东指示:"山西地方党目前应以全力布置恒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脉之游击战争,而重点于五台山脉。……该处应设置军政委员会一类的领导机关,应选择能独立领导党政军各方面之干部"(《毛泽东对恒山、五台等地工作布置的指示》,1937年9月24日)开辟工作。此后9、10月间,八路军在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机场等地的一系列重大胜利,拉开了开辟华北敌后战场,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序幕。10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军分会在《关于冀察晋绥军事部署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平绥以南、同蒲以东、正太以北、平汉以西为晋察冀军区,以聂荣臻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聂荣臻[zhen]受命之后,率一一五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等约三千人分兵挺进敌后开辟工作。与此同时,中共北方局也派王平、李葆华、刘秀峰组成晋察冀临时省委,配合八路军部队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发动群众。11月17日,太原失守的前一天,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公开宣告成立,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委,唐延杰为参谋长,舒同为政治部主任,下设四个军分区。随后,中共晋察冀省委也在阜平正式成立,黄敬任省委书记。至此,在平绥、正太、同蒲、平汉四条铁路干线之间的晋察冀边区中心根据地初步形成。11月18日,晋察冀军区从山西五台移驻冀西阜[fu]平。11月24日至12月22日,晋察冀军区部队打退了日军二万余人对边区的八路围攻,歼敌千余人,使根据地在敌后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冀中平原根据地也开辟起来。石家庄沦陷后,原在冀中的中共平汉线省委奉命西迁阳泉与一二九师会合,下属保东、保南两特委合并为中共保属省委,继续坚持冀中。中共中央派红军团长孟庆山到冀中任保属省委军事委员,着手组建省委领导的抗日游击武装。10月14日,在国民党军败退的时候,吕正操(中共地下党员)率东北军五十三军六九一团回师北上抗日,改六九一团为"人民自卫军"。10月底,人民自卫军攻占了高阳城,与保属省委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会合,迅速打开了创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局面。12月,人民自卫军奉命赴平汉路西晋察冀军区整训。从此晋察冀边区山地和平原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保属省委领导的人民武装至此统编为"河北游击军",孟庆山为司令员。1938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河北平原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并肩战斗,收编和解决了冀中许多游杂武装和汉奸土匪武装,2月又北上开辟大清河以北平、津、保三角地带,4月粉碎了日军对冀中的第一次春季"扫荡",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第一次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召开,选举产生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即边区政府)。边区政府初设晋东北、冀西两政治主任公署(晋东北政治主任公署不久改为专署),4月1日又设立冀中政治主任公署(后改行署),从此边区行政趋于统一。
  1938年4月,北方局派彭真到晋察冀省委主持召开了边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4月21日至5月1日,冀中区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后冀中省委改为冀中区党委,黄敬为书记。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为三纵队和冀中军区司令员,孟庆山为副司令员,孙志远为政治部主任,下设四个军分区(后又增设第五军分区)。至此,边区党、政、军组织统一健全起来。
  为开辟冀热察边区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晋察冀军区派邓华支队进入平西,建立了四个抗日联合县政府和党的工作委员会,使平西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为挺进冀东、平北建立了前进基地。5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命令,活动在晋西北的宋时轮支队和在平西的邓华支队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于6月奉命挺进冀东。与之相配合,在中共冀热边特委的领导下,冀东人民抗日大起义于7月6日举行。起义迅猛发展到十七个县,组织起十万抗日联军,给冀东敌伪统治以沉重打击,为创建冀热察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1938年9月至10月,日军调集了五万兵力分二十五路向晋察冀边区腹地五台、阜平、涞源等地大举围攻。晋察冀边区军民在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指导下,经过四十八天激战,歼敌五千余人,粉碎了敌人的围攻,保卫了根据地。到1938年10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已发展到拥有两个政治主任公署、八个专署、七十二个抗日县政府和一千二百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

  第二阶段
  从1938年10月至1940年底八路军"百团大战"结束,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阶段。
  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时,日军为确保其主要占领区华北,不仅把驻华北兵力扩充到三十万人,而且从1939年初至1940年春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发动了三期大规模"治安肃正"讨伐战,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日军的主要作战方向。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开始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方针,不断制造事端,大搞"摩擦"。
  为了打退日军的围攻、"扫荡",1939年初中共中央命贺龙、关向应率一二○师部分主力开入冀中,并派程子华任冀中军区和三纵队政委,晋察冀军区各部队也加紧进行军事整训。这一年,晋察冀军区部队与一二○师协同作战,先后取得齐会、大龙华、上下细腰涧、陈庄和雁宿崖、黄土岭等战斗的重大胜利,打退了日军的"扫荡",并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进攻进行了必要的斗争和应有的回击,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建设环境。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成立,彭真任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后改为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在1941年彭真赴延安后,由聂荣臻任书记)。分局下设晋察冀边区、冀中和冀热察三个区党委。按照中共中央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的指示,晋察冀根据地自下而上进行了村、区、县、边区各级政权的民主改造和民主选举运动,使抗日统一战线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权体系和民主制度在边区更加完善起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也有了发展,使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为继续创造冀热察根据地,1939年初在成立冀热察区党委的同时,在平西建立了以萧克为首的冀热察挺进军,并确立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工作方针。到1940年初,平西发展为东北至平绥路,北至张家口,南至紫荆关,与晋察冀中心区连成一片,有三十万人口的巩固根据地,边区政府这年在平西设立了第六专署。冀东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到1940年底发展成为拥有一百余万人口的大片游击根据地。这年7月,边区在冀东设立十三专署。同时建立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副司令员包森、政委李楚离。1938年10月和1939年夏,宋、邓四纵队和冀热察挺进军曾两次派部队开辟平北。1940年初,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派苏梅、钟辉琨带一个主力连和平北游击支队进入平北,站住脚之后,又派白乙化率第十团开入平北,很快建立了数块游击根据地,到这年年底,平北发展为有五个抗日联合县政府和四十万人口的大块游击根据地,边区在平北设立了第十四专署。至此,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已发展成为包括晋察冀边区、冀中和冀热察三个战略区,拥有九十余个县政府和一千五百余万人口的广大区域、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
  1940年8至12月,晋察冀军区部队参加了八路军"百团大战",给华北敌人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巨大鼓舞。

  第三阶段
  1941年初到1943年底边区军民粉碎日军的"毁灭扫荡",为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和恢复发展阶段。
  1940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与德、意法西斯签定了军事同盟条约,把侵略矛头指向东南亚和太平洋广大区域。为了放手南进,日本急于解决中国战事,一面对国民党政府施以军事压力和外交诱降,一面以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日军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伪军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从1941年初到1942年底,日军先后集中五至七万余兵力对边区北岳(1941年1月1日,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改为北岳区党委,其所领导的晋东北、冀西五个地委范围的行政区域--"晋察冀区"改称为"北岳区")、冀中和冀东各战略区进行了空前残酷的"铁壁合围大扫荡"、"五一大扫荡"和大规模"肃正作战",还在边区内外修筑了数万里铁路、公路、封锁沟墙和数千个据点、碉堡,制造了千里"无人区",对根据地进行严密封锁和细碎分割,使边区巩固区大为缩小,财政经济发生严重困难,进入了艰苦斗争时期。
  为了扭转根据地的被动局面,边区按照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实行了"敌进我进"、"向敌后之敌后发展",将敌后活动与正面斗争相配合,平地与山地斗争相配合,地方军与主力部队相配合的正确的反"蚕食"斗争方针,将主力部队分散深入基层和敌后,协助地方大力发展地道战和地雷战等群众游击战争,并派出大批"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后负责恢复重建和发展我党在游击区的各项工作。与此同时,边区进行了全党整风运动,实行了党对军、政、民系统工作的一元化领导,厉行了"精兵简政",实行了调整各抗日阶级的关系的统一战线的各项政策。1943年1月,边区召开了第一届参议会,完善健全了边区"三三制"统一战线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政权体系,使边区各阶层人民的抗日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加强,从而团结广大群众渡过了难关。
  1943年9月至12月,边区军民粉碎了日军对北岳区为时最长、最野蛮、也是最后一次的"毁灭扫荡"。这次战后,北岳区非但未缩小反而开辟了新区,标志着日军"蚕食"、"扫荡"政策的彻底破产。从此日军再也组织不起对边区中心区的大规模"扫荡"进攻了。

  第四阶段
  从1944年初到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为根据地的局部反攻、全面反攻和大发展阶段。
  1944年,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都转入了战略反攻。为了支持太平洋战争,华北日军主力频繁南调,开始部分收缩据点。这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造成了局部反攻和向外发展的有利时机。
  为了迎接反攻,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进行了"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和大练兵运动,大大激发了根据地人民参战和支前的热情,提高了部队军事、政治素质,为全面反攻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1944年,北岳区和冀中区开始了局部反攻。1945年上半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扩大解放区的指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各战略区向敌伪发动了猛烈的春夏季攻势,到7月,冀晋、冀察部队收复了灵丘、涞源、怀安三县城,扫清了平绥路两侧敌据点,使冀晋、冀察两区连成一片,为向热西、察北挺进,解放张家口市奠定了基础。冀中部队收复了十二座县城,除赵县、雄县、高阳等部分县城外,我军控制了整个冀中平原,且向津南、平郊发展,与渤海、冀热辽区连成一片,为围困平、津打下基础。冀热辽部队收复了热中和辽西部分地区,为挺进东北开辟了通路。 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抗日战争全面反攻开始。在大反攻中,晋察冀边区部队歼灭日伪军七万余人,收复了张家口、承德、宣化、山海关等七十多座城市,正规军发展到三十二万余人,民兵发展到九十余万人,根据地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八年抗战中当地武装与日本军队及伪军作战3.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历史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