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6-25 16:48
鄌郚总编

张素兰丨也读《千秋人物》中的林则徐

  
  整个假期,梁衡的《千秋人物》是最让我走心的。精选的50篇人物散文,篇篇精彩,每每让我心灵震撼,给人一种惊颤美。我知道自己笔拙心钝,无法勾勒梁衡散文万分之一之妙处。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评价说:“梁衡总能将对国家民族的满怀忧心,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尚无第二人。”读梁衡的散文,尤其是读到那些与命运抗争从而引发我们自身命运思考的文章,特别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感觉他像一位洞悉万物的智者,总能在轻轻拂去历史尘埃的同时,娓娓向我们讲述他那独到的发现。
  梁衡写人物,最善解人意,最洞悉其内心世界并多角度审视。梁衡笔下的人物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如林则徐、辛弃疾、张闻天、李清照等。同时又具有不得不使人敬佩的精神和风范,感觉他(她)们在梁衡的笔下都鲜活起来,一点一点向我们展示自己的人生。而这些人物中,一次次牵动我心灵的莫过于林则徐了。“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也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一位功臣。”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了......作为历史老师,我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是民族英雄。然而,虎门销烟背后带给林则徐的是什么?
  1839年林则徐在南海点燃销烟烈火,1840年就被革职贬到镇江,1941年又被“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就在林赴疆就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半年后治水完毕,当所有的人都论功行赏,唯独他得到的是“仍往伊犁”的谕旨。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泪眼婆娑......文中说,须发皆白的王鼎伤心得泪如滂沱。尤其在读到林则徐在面临恶劣环境的折磨时,当他从乌鲁木齐出发取道果子沟进伊犁时,徒步踏雪而行,陪他进疆的两个儿子,泪流满面跪于天下对天祈告时,我的泪也是潸然而下,我想梁衡先生在敲击这些文字时,也该是怎样的心潮难平呢?而脱离战场的寂寞对林则徐来说比环境的折磨更让他痛心疾首。他多么想为国家民族做一点事,而现在剥夺了这个他的生命,就是用刀子慢慢地割他的肉。虎落平川,马方南山,让他在痛苦和寂寞中毁灭。就是在这种境遇下,当他的家人和朋友为他筹措银两为他赎罪时,林则徐断然拒绝,他在给家人的信中明确表示,我没有任何过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伊犁纪念馆的这些手稿,依然翰墨淋漓、正气凛然。梁衡先生说,当他以十二分的虔诚拜读手稿时,顿生一种仰望泰山、遥对长城的肃然之敬。所以,我们很自然想起林公那句座右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没有一点私欲,不必向任何人低头,为了自己的主义,他能容得下一切不公。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继续为国效忠。
  我想每一个用心读本文的读者,都会被梁衡先生散文的精神内涵所折服,他是真正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流露出一种博大的人文主义情怀,包含着对祖国、人民的一种求真的热爱,他笔下的林公忧国忧民,为民请命,为朝廷请命,林公身上发掘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真是被林公为国效忠的精神所折服,他被贬伊犁途中,他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不管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身去堵,事后别人论功行赏,他依然要发配伊犁。然而让人最震撼人心灵的就是他不会因朝廷不重用就不关心国事,他依然为国效力,像一只老黄牛,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在伊犁他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捐出自己的私银承修了“林公渠”。抵南疆去勘察荒地,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即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打仗。是呀!你就是一戍边的罪臣,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的这种精神?他文中这样写道:“羁臣奉使原非分”,“头衔笑被旁人问”,这是何等的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然而,他不计较,在他看来,只要能工作,只要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他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是什么让他忍受了身体和心灵的折磨,一次次为国建功而不上褒奖名单?是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爱国爱民,心系天下苍生,以天下为己任。
  有人说,读梁衡的散文,不仅能让人在跳跃中快乐地阅读,还可抑扬顿挫地浅吟低唱。我读林则徐,却想到了很多。林则徐作为一名罪臣还要求属下“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是否做到了“上可对学校,下可对学生,中可对同事”。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义务,我们能做到爱校爱生,心系每一名学生,以学校发展为己任了吗?读了林则徐,我在下一步的工作和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向做一名好教师努力。亲爱的老师们,你们能做到吗?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