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8-10 23:26
鄌郚总编

浩然丨《潍坊泥土文学丛书》序

  《潍坊泥土文学丛书》序
  这套丛书,都出自山东潍坊那块地方的作者之手,而这些作者又都是从黄土地的庄稼院走出来的,作品所描所绘的,则是黄土地和庄稼院里甜酸苦辣的有趣故事。因此,冠以“泥土文学丛书”,应该说最合适不过了。
  当我完成一部反映农村改革时期生活的长篇小说之后,立即到冀东农村深入生活。其间,看到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生活奋斗在那里的农民们,物质生活方面有了极大变化,很需要表现农村真情实事的文艺作品,很希望有替他们说心里话的作家。农村是不是产生作家的土壤?在农民中间有没有产生有出息的作家的可能?回答当然是肯定的。鲁迅先生的不朽之作,绝大多数取材于农村,至今仍活在人们的心里。赵树理、柳青等大手笔,也都是农家后代。如今活跃在文坛上的老作家和新秀们,不少人或是来自农民,或是与农民有血缘关系,同时又受到农民影响和感化才成长起来的。这些确确凿凿的事实,给了我足够的信心。然而,在农村改革的大潮中,仿佛文学的发展远远落在经济发展的身后,显出了不平衡现象。不少地方,似乎还顾不上专门给农村的文学爱好者、追求者们创造生长的优越条件。多数写作者处于散兵游勇,以至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中,所以他们十分渴望扶植与支持。于是,我萌发了伸伸手,帮帮忙的念头。首先在我深入生活的地方倡议建立县文联,同时创办一个旨在培养新人、为幼嫩作者提供园地的文学季刊,给周围地区的文学发展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给生活在农民中间的作者开拓一条能够实现理想的路子。紧接着,动手编选《北京泥土文学丛书》,专给北京郊区那些有才华、有成绩、有发展前途,但没有机会出书的业余作者出版处女作。此书的编选工作刚刚告一段落,就又一次回到我的艺术生命的第二故乡——昌乐县生活与写作。这使我有机会接触到昌乐县和潍坊市文学作者中的新朋老友,并了解到了他们创作上的甘苦。在会见潍坊市的领导同志的时候,我趁机提出也在潍坊搞一套泥土文学丛书的要求,并喜出望外地得到市委和市文化局领导同志的赞同与支持,这不仅成全了首批入选的四位作者的结集愿望,对我也是个很大的鼓励。
  这套丛书的作者郭建华、郝湘榛、秦景林、王汝凯等同志,均为土生土长在鲁中平原的小说作者。郝湘榛百折不挠地埋头苦写了四十年;郭建华曾经写出过打出省界水平的好小说;秦景林和王汝凯一直勤奋笔耕在别人“休息”或“吃喝玩乐”的时间里,他们都写出了许多为农民喜闻乐见的好作品,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对他们“左
  邻右舍”的文学青年起到了带头和鼓励作用。此番,从他们多年创作的小说中,挑选出精彩的、能体现他们创作成果和艺术水平的篇章,分别编辑成集。这既是潍坊市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文学艺术也相伴繁荣的一个标志,也是潍坊市以及各区县写农村题材的小说家的阵容展示。我们应该为之高兴,为之祝贺。
  四位小说作家通过他们的这些作品,传达给读者,尤其是传达给正在找门寻路的文学青年们的信号,远远地超越了作品的本身。他们告诉我们,文学在农村大有可为,农民的生活中有许多许多应该写,也可以写出来的小说素材。他们告诉我们,文学的门坎儿不是轻易可以跨入的,但又不是不能够跨入的,关键在于保持与农民的密切关系,坚持不懈地进行艺术磨炼,还要有十足的信心。他们告诉我们,生活和工作在农村的作者,切不可追时髦、赶行情,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或通过努力能够熟悉的题材。他们告诉我们,文学创作贵在“创”字上,思想观念和艺术观念必须不断更新,并敢于直面现实,勇于写出对农民的真情实感和农民的心里话,使自己的脚步跟时代脚步同一节拍。他们告诉我们,文学作者要热爱农村生活,要有鲜明的爱憎观,不能含糊,更不能糊涂——歌颂真、善、美,唾弃假、恶、丑,是古往今来一切好的文学作品的主旋律。如此等等,可能是这四位作家的“成功秘诀”之所在。
  四位作家在潍坊市领导和出版社的支持下,以喜人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仅仅是他们创作攀登的起步。希望这四本书是他们艺术舞台上大戏的序幕,更有声有色更高水平的小说精品紧跟在后边。这四本书,是这套丛书的开端,潍坊市的文学青年中间的成功者,以及热爱文学的大队人马正追赶上来,甚至有人会跨越到前头。我们当拭目以待。
  1991年8月28日草于三河泥土巢
  (原载《潍坊泥土文学丛书》,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