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0-31 06:46
鄌郚总编

李瑞之丨探寻龙门

  探寻龙门
  李瑞之
  据《青州镇村志》之《王府街道卷》记载,“衡康王墓位于王府街道张尹村西北。衡康王朱载圭墓志合一,20世纪60年代出土,今藏青州市博物馆。志石为青石质,长宽各74.5厘米、厚14.5厘米。四边饰线刻云龙纹图案,宽8厘米。志盖书阴刻‘大明庄王第二子衡王圹志’,字径约13厘米,直书3行,行4字,第三行空第一字,共11字。志石右下角残。志铭楷书阴文,直书16行,满行20字,残存共计202字。志铭全文抄录并标点于下:
  衡王圹志。王讳载圭,庄王之子,母妃于氏,母继妃王氏,生母□□。王生于嘉靖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万历□□□月二十一日册封为衡王,万历七年四月十九日薨逝,享年四□有六妃赵氏、内助蒋氏无出。第一妾孙氏,生一女,卒。次妃郭氏生一女,卒,俱无嗣。上闻,辍朝三日,遗官谕祭,仍命有司治丧如制,仁圣懿安皇太后、慈圣宣文皇太后及在京文武衙门,皆制祭焉以万历七年十二月十九日葬于龙门峪之原。鸣呼!王以宗室至亲,享有大国,允为藩辅,贵富兼隆,宜享寿年,溘焉长逝,岂非命耶。爰述其概,纳诸幽圹,永垂不朽云。”
  明历代衡王在选择自己的万年吉地上都颇费了一番工夫,康王朱载圭作为明衡王府第三代衡王,把自己的墓地选在龙门峪之原,这龙门峪必定有其独特之处。很久以来,都想实地走访一下,但是一直未果。
  在一次与好友李继武闲先生谈时,又谈到了这一话题。李继武诧异地说,龙门峪在九回山之阴,在他们家乡温庄村之南。
  考虑到衡康王墓在王府街道张尹村之北,九回山之阳,会不会张尹村的龙门峪和温庄村的龙门峪正好南北相对,只是中隔九回山呢?这样的话,南北两个龙门峪之间的山岭可能就有一处叫作龙门的地方。
  但是,从卫星地图上看,李继武先生所说温庄村龙门峪的大体位置,与张尹村的龙门峪却并非南北相邻,这确实令人疑惑。
  要想搞清楚龙门峪得名的原委,必须得实地考察。
  2022年10月27日上午,与李继武先生一拍即合,接上陈银光先生后便直奔温庄村而去。
  温庄村位于黑山路南侧,距离仰天山路约11华里。李继武先生的家位于温庄村西南角,拜访过李先生的父母之后,我们便从其家西南,沿山坡而上。
  第一座山称南凤凰山,因其与邵庄镇山头村西的凤凰山相对应,而有南北之分,又因其上遍植松柏而称为万松山。万松山上原有观音庙,今已不见踪影。
  万松山往南是“大子山”,这只是谐音之记,究竟是哪两个字,李继武先生说没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大子山”往东南,地势一路起起伏伏逐渐抬升,又翻过一个个无名山头,来到枣花峪顶,一座尖顶高山耸峙在我们眼前。这便是温庄村人口中的尖尖山了。
  然而,此尖尖山在山南观音沟溜一带村庄中却没有什么正式的称谓,其西南远处还有一做更高的尖顶山,在王府街道杨家山村西北,那才是有名的尖尖山。
  我想,为了区别这两座尖尖山,最好还是把温庄村的尖尖山称作“小尖尖山”吧。
  从小尖尖山顶峰顺着山脊往东,直线距离约750米处,有两座废弃的石灰石矿坑。矿坑所在山体,张尹村人称之为三回山,温庄村人称为南山,南山之北有一道长长的山岭,称为“长脸子”,实际上是“长岭子”的音转。(见下图)
  从南山往东南,直线距离约300米处有一山峰,唤作鏊子顶,因其顶部平阔如鏊子而得名。
  鏊子顶北侧与南侧都是悬崖峭壁,东侧也是断崖,手脚并用下到底部,东南去约四五米,又是一道崖壁,攀援而上便是又一高峰。此峰与鏊子顶东西而立,是这一带山体的最高处,中间有一豁口恰似一道“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门”东侧山峰又东北,又西北,又东北,一路下行,翻过卧蟾山、试剑峰、龟背峰、狐仙峰等便下到了山脚下,来到了黑山路的南侧。
  下图为卧蟾山之卧蟾
  下图为狐仙峰之狐仙
  从手机记步软件上看,这一路行程约15华里。
  这一带山体围成了一个半圆,温庄村位于该半圆直径的中偏西部,半圆中间是一个巨大的谷地,环谷地有十三道较大山脊,形成了十二条主要山溜。每一条较大山溜,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名称。其中,“门”以北的山溜,便是温庄村人所称的龙门峪。
  无疑,这样的称谓是从其地形特征上命名的。龙门峪的上端便是东西两座高峰中间的豁口,高高挂在天上,恰似一道“天门”。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上将这样的“门”称之为“龙门”。
  东侧山体由狐仙峰向南向西,经龟背峰、试剑峰、卧蟾山等至“龙门”东侧,地势一路起伏上扬,恰似一条巨龙盘卧;而西侧山体由万松山向南向东,经大子山、枣花峪顶、小尖尖山、南山、鏊子顶等至“龙门”西侧,地势也是一路起伏上扬,也似一条巨龙。
  两龙相对处便是“龙门”,“龙门”之南的山谷,正是张尹村人们所称龙门峪的所在。
  “龙门”北的龙门峪发育出了一条季节性小河,接纳东侧诸山溜里的山泉,顺势北流,至温庄村中南部,与西南来的、发源于小尖尖山东北的季节性小河相会,然后东北流,穿越黑山路,又东北,注入北阳河北源。
  此河称作(小)青龙河。
  这青龙河之名,必定是来源于温庄村的龙门峪。温庄村的龙门峪之名,必定是来源于鏊子顶东侧的“龙门”。而张尹村的龙门峪之名,也同样是来自于鏊子顶东侧的“龙门”。
  也就是说,我们要寻找的“龙门”就在鏊子顶东侧。
  前些年,温庄村民在他们的龙门峪周边山坡上种植了大量的黄栌。每当深秋时节,黄栌的朱红便与衰草的金黄和松柏的翠绿交相辉映,编织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