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1-05 21:45
鄌郚总编

“乐器小镇”奏新章,鄌郚吉他在消费升级中显魅力

  “乐器小镇”奏新章,鄌郚吉他在消费升级中显魅力
  2022
  -
  霜降后,天高气爽,潍坊市昌乐县西南部演绎着秋色最后的斑斓,一幅幅、一帧帧神奇生动的东方田园风景,背景音乐无一例外都是若隐若现的吉他电音。这里,是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鄌郚镇。
  经过50多年的发展,这个以乐器为特色而闻名的小镇,乐器年产值达10亿元,电吉他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的名头蜚声海内外。
  新形势下,花团锦簇的老牌乐器企业不可避免得遭遇消费升级的浪潮。传统乐器企业如何参与这场消费升级盛宴,手握市场份额头把交椅的乐器小镇如何谋定而后动,又将作出怎样的破局之举?
  发展: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上世纪70年代,昌乐第一家民族乐器厂由鄌郚公社创办,那时尝试制造乐器的产业先驱者们可能没有想到,他们栽下的这棵“树苗”,在数十年后成长为一片葳蕤茂盛的树林,造福一方。
  鄌郚镇辖163.25平方公里,8.3万人。一不是原材料产地,二无前沿城市销售渠道,鄌郚的乐器产业犹如一颗神奇的“魔豆”,从一家集体企业“破土而出”,到90年代中韩合资企业山东缪斯乐器有限公司落户小镇,挺身站到市场经济大潮的风口之上。
  但合资之后,问题层出不穷。因为工人没接触过吉他,技术成为最大的难题。于是,鄌郚乐器厂先后派4批近30人去韩国学习吉他制造技术。学成归来,30名工人很快成为一线的熟练技术工人,缪斯乐器公司也开始进入盛产期。1990年到1993年,鄌郚乐器厂与韩国缪斯乐器的通讯交往堪比“马拉松”。
  “那时鄌郚没有传真机,再加上韩方发过来的是韩文,所以一封传真,无论是收还是发,至少去潍坊两趟,两年多下来,鄌郚乐器厂跑烂了一辆车。”鄌郚镇赵家岭村村民李庆锋是鄌郚乐器厂较早的一批技术工人,他用8年时间写成一部纪实文学《琴弦上的歌——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发展纪实》,最初三十年,鄌郚人骨子里不服输的拼劲儿和闯劲儿,可从中可窥见一二。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鄌郚镇创办了第一家专业生产木吉他、电吉他的镇办企业百灵乐器厂。花生并蒂,一家合资、一家镇办,两家乐器厂成为孵育乐器人才的最初摇篮。随着市场经济的东风愈吹愈烈,两家企业的技术骨干、营销骨干纷纷出走,“自立山头”。 一时间,小型乐器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开枝散叶。
  “可以说,现在鄌郚七成以上的乐器企业厂长经理,都是从这两个企业走出去的。”鄌郚镇镇长吕东方说,这部分新生力量,不到三年就打破了以往单纯生产乐器的格局,建立起配件公司和加工企业,围绕乐器的横纵向产业链不断延伸,民营乐器企业逐步崛起,蓬勃发展。
  据中国乐器协会电吉他技术研究会会长赵卫国介绍,目前鄌郚共有乐器生产及配套企业108家,年产能在200万把左右。“根据乐器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鄌郚镇的电吉他单品产量,目前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赵卫国告诉记者,这就意味着,全国10把电吉他,就有4把是鄌郚生产,是电吉他生产行业的“隐形冠军”。
  提升:从规模生产到高端定制
  从一枝独秀到花开并蒂,再到满园春色,鄌郚镇走了五十年。作为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实验区的辐射区域,鄌郚乐器最繁华的时候,当地俗语说,“扛起锄头种地,放下锄头制琴”。 一双双粗粝的手,在锄头和琴身之间来回切换,玩转自如。
  不过,单纯的规模化生产,随之带来诸多问题: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内恶性竞争、贴牌生产销售等,既影响了鄌郚乐器形象,又因为激烈竞争导致部分企业经营惨淡。而鄌郚镇乐器企业,之前基本都是给国外品牌做贴牌代工。昌乐东方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华涛说,做代工利润都是透明的,我们的利润最多能达到品牌商的十分之一。
  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更好应对国际国内消费升级,昌乐县整合资源优势,成立研发机构,建立自主品牌,乐器行业协会应运而生,推动产品向更高层次跨越。当时,“雅特”“feeling”“德鲁拉”“ZLG”等一大批自主知名品牌纷纷出现。雅特乐器就是其中一家。
  巴掌大小的琴颈,要打磨上千遍,这把售价10万元的电贝司,是雅特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卫国为日本的一位著名音乐人量身定制的。“客人非常满意。”赵卫国表示,演奏者自己的个性,个人的手感,要表现的音乐风格,都是通过定制来完成的。
  “我们自己的产品品质能够跟世界一线品牌相提并论,为什么不做自己的品牌呢?”赵卫国介绍说,国内的一线乐手和后起之秀都比较看重国产自主品牌,回头客越来越多,郑钧乐队、黄贯中等专业乐手也成为鄌郚吉他的拥趸。
  正是瞄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多年来赵卫国一直通过互联网走私人订制的路子。凭着品质好、信誉佳,他在乐器圈里的名气越来越大,雅特乐器产值连年攀升。
  售价上万乃至几万元,在以前,对大部分搞批发、贴牌生产的乐器企业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天文数字。在赵卫国的带动下,当地走“高端路线”的企业已有十几家。鄌郚镇为帮助更多企业实现“品牌突围”和供给模式的创新,组织当地40多家乐器厂抱团,以“鄌郚牌”吉他区域公用品牌面向全国推广。
  在鄌郚,除了吉他,其它几种细分的弹拨乐器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磨精品,以质取胜,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曼陀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鄌郚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厅,秦继铎在自己的工坊里专心打磨着一把琴身。有着27年制琴生涯的他,曾是一家知名曼陀铃品牌生产商的资深员工。在外多年,最终选择回到老家,建起了弹拨乐器曼陀铃高端定制工坊。
  “作坊产量小,可以精心打磨,满足个性化需求。”秦继铎坚信自己的选择。他说,乐器是一个精细活,高端定制更是如此,现在一个月最多做四五把,都在2万元左右的价位。
  奋进:转型升级 迎战电商风口
  见微知著,面对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和国民消费的深厚潜力,如何引领乐器消费新潮流,更好满足消费多元化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带来更优质的使用体验,成为一道鄌郚乐器面临的“必答题”。
  记者来到迪生乐器时,他们正在赶工一批订单。迪生乐器的老板刘迪来自内蒙古,十年前是北京的一名职业乐手,那时候他就知道鄌郚镇有好吉他,也经常来这里淘几把好琴。“鄌郚镇,别看小,在我们吉他圈里名声很大。”刘迪说。2014年底,他只身一人从北漂成为一名零基础的乐器创业者,成立了潍坊迪生乐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我们的产品以电吉他为主,年产量能达到7万把。”
  通过亚马逊网、阿里巴巴国际站,他将电吉他等鄌郚乐器销往国外,月销量6000余把,年产值3000余万元,连续多年蝉联天猫电声乐器销售单品冠军。“产品已经收到,音质很好,满意。”“国货崛起!品质一点也不输我另一把国外品牌的吉他,会继续支持!”一条条充满肯定和鼓励的产品评价,让刘迪继续走下去信心愈发坚定。
  作为“后浪”加入鄌郚乐器大军的,还有昌韵达乐器负责人张隆纲。走进昌韵达乐器生产车间,一个个生产单元忙碌而有序。张隆纲正用流利的英语跟英国曼彻斯特的客商对接业务。
  “一件吉他成品需要80%的手工。一般情况下,做一把吉他有八大工序,每个大工序都有二十几、三十几个小工序。”90后的张隆纲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他告诉记者,过硬的品质和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成为鄌郚吉他成名的根基,“这些工序全部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促使我们的电吉他、贝斯等年产量超过12万把。”
  受疫情等国际形势影响,全球经济疲软,鄌郚吉他订单量却“逆势”上涨,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2020年订单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同2019年疫情前相比,同比增长30%,达到130余万把;2021年订单数量呈现连续增长态势,同比继续增长10%,达到140余万把。
  五十年砥砺打磨,鄌郚乐器几度沉浮,曾经各自为战,如今在区域公用品牌“鄌郚牌”的加持下,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各个企业开始“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真正握指成拳,形成合力,致力于打造民族乐器品牌。
  产业正在转型,消费正在升级。如今的鄌郚乐器,紧紧抓住国家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内外市场相通、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消费升级、消费回流的重要契机,政府当好“店小二”,投资2000万元,建成乐器产业发展中心;推广“互联网+体验式”立体营销模式,线上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合作;借力“网红”深度营销,成立自媒体工作室,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达到1100余人;抓住跨境电商试点扩围机遇,中国(潍坊)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昌乐园区落户鄌郚,培育电商企业53家,进一步扩大了电商供应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今年3月,山东明确提出着力推动“山东手造”全面起势。连接历史与未来,统筹保护与发展,鄌郚乐器乘着此股东风,再次踏上新的征途。
  记者在鄌郚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看到,这里设有免费的音乐培训机构,政府专门请来音乐教师,与当地乐器企业人才一起,每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免费教附近的孩子弹吉他。在政府看来,乐器产业对当地人的影响,不应仅仅是看得见的生活,还应有别样的精彩和更广阔的远方,而这些精彩和远方,要“后浪”继续奋进,才能抵达。
  接下来,鄌郚镇将继续筹办新时代文明实践吉他小镇乡村振兴音乐会、全国电吉他大赛、“产学研”一体化高峰论坛等各类吉他盛会,持续推动增加鄌郚吉他在市场话语权。
  “如果把鄌郚乐器比作一片树林,每个企业是林中的一棵树,那么我们党委政府负责阳光雨露,大树负责茁壮成长。”在鄌郚镇党委书记孟红看来,大树看似是个体,根系实则已经抱团,从细微处着手,在关键处用功,鄌郚乐器产业未来可期!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鹏 通讯员 孙欢欢 报道)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