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1-14 09:31
鄌郚总编

山东近代史上的农民起义

  太平军北伐(农民起义战争之一)
  
  一、北伐军阜城待援
  1853年(清咸丰三年)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市),5月, 天王洪秀全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率太平军2万余人, 从浦口出发北上,连下安徽滁州(今滁县)、临淮关、凤阳、怀远、蒙城、亳州( 今亳县),于6月13日攻克河南归德(今商丘),逼近山东。
  为遏制太平军进入山东,3月间, 山东巡抚李 确定了“扼守黄河”的方略,将官、私渡船归并曹县刘家口、单县董家口统管,严禁私渡。并分三路设防:郯城红花埠为东南路,由游击王凤祥、知县卢朝安等率部设防;峄县(今枣庄市峄城区)、韩庄、阴平为中路,由兖州镇总兵百胜、兖沂道道员厉恩官、滕县知县黄良楷率部防守;曹县刘家口、单县董家口为西路,派前兖州镇总兵三星保、道员刘庆凯、寿张营游击张遇祥等部驻守。为加强山东防御,清廷调山西、陕西、甘肃兵7000名,交山东巡抚调遣。李 为弥补兵力不足,着山东在籍曾任京外官员,上自督抚,下至州县,皆督办民团(团练),协助防守。
  6月7日,当林凤祥、李开芳从归德赶到刘家口试图抢渡黄河时,曹县知县姚景崇已将收泊北岸船只全部焚毁。北伐军渡河受阻,乃沿河西进,绕道北上,于10月29日占领静海县城和独流镇。在优势清军阻击下,北伐军孤军奋战,处境艰难。林凤祥、李开芳一面向天京求援,一面向南退却。1854年3月9日,北伐军攻占阜城,固守待援。
  二、北伐援军临清之战
  洪秀全、杨秀清得知北伐军于天津附近被围后,派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夏官副丞相陈仕保、冬官副丞相许宗扬等,率7500人北援。1854年2月4日( 咸丰四年正月初七),援军从安庆出发,经桐城、六安、蒙城、永城、夏邑, 由肖县西北之包家楼一带渡过黄河,于3月18日挺进山东。北伐援军出师后,连战皆捷,声威大震,皖北、豫东捻军,苏北、鲁南饥民及清军溃勇纷纷加入,及至入鲁,人数不下三四万。
  时,山东巡抚张亮基率兵赴德州,山东清军主力集结鲁北地区,防堵太平天国北伐军南下,鲁南、鲁西兵力薄弱。北伐援军乘虚直进,3月19日克金乡, 知县杨郑白自杀;22日克巨野,斩知县朱运昌等;23日克郓城;27日占阳谷,擒斩知县文颖;28日过莘县;当日下冠县,斩知县傅士珍;后经清水镇、李官庄,于4月2日包围临清。
  临清知州张积功飞书乞援。山东布政使崇恩于3月30日率兵抵临清。 绥远城将军善禄、副都统魁福率清兵尾随北伐援军而至。山东巡抚张亮基亦于4月2日到达。内阁学士、帮办河北军务胜保由阜城统兵经故城,于4日到达临清。13日, 太平军用地雷炸开临清西南城墙,攻入城内,击毙清军副将庆德、参将吉兴阿等。张积功在城破时,派兵将弹药粮秣悉数焚毁。北伐援军劳师费时,苦战半月,丧失了与北伐军会师的时机,仅仅得到一座空城。
  清军、团练二三万人麇集临清城周围,不时用重炮轰击北伐援军营垒及城垣。北伐援军内无粮弹补充,外有重兵围困,屡战不利,乃于4月23 日弃城突围至李官庄、清水镇一带。临清失守,北伐援军军心不稳,士兵逃亡严重。曾立昌趁清军屡战疲惫、屡胜而骄之机,于25日夜乘风放炮,火烧清营,大败清军。援军获胜后,主帅之间对尔后行动方向争执不决。曾立昌力主“乘势趋阜城,僧营不虞后路之变,此转败为胜事也”,而陈仕保、许宗扬则借口“众心欲南趋,北行恐多逃亡,我则深入不如南行”(《山东军兴纪略》卷1,第9页。)。曾立昌遂迁就陈、许等人的畏敌惧战情绪,置北援任务于不顾,于26日拔队南行,沿途遭清军追击和团练袭击,伤亡千余,4月28日退至冠县附近,又为清军胜保部及团练所败,伤亡2000 余人,新附之众多逃亡。北伐援军余部经莘县、阳谷、寿张、汶上、巨野、金乡,退至江苏丰县境,拟在此渡过黄河。援军沿途屡遭清军袭击,加之团练督民坚壁清野,无法就食,极度疲劳。5月2日,援军一部在金乡县李家庄被清军包围,近千人遇难,4日,援军攻占丰县城,旋即陷入胜保、善禄、山东巡抚崇恩等部清军重围。 翌日夜,援军突围南走,清军分三路追击。6日,曾立昌在蟠龙集附近指挥援军余抢
  渡黄河时,清军掩至,曾立昌溺水遇难。陈仕保、许宗扬率过河残军二三千人继续南返。14日,陈仕保在安徽省凤台县(今寿县)阵亡,许宗扬只身回到天京,被杨秀清投入大牢。
  三、北伐军高唐、冯官屯之战
  困守阜城的林凤祥、李开芳不知援军已到临清,于1854年5月5日( 咸丰四年四月初九)夜突围,翌日攻占东光县之东、西连镇,跨运河组织防守。 僧格林沁率军追至,复将连镇包围。为分散清军力量,5月28日,由李开芳率队从连镇突围南下,经吴桥进入山东。29日袭占高唐州(今高唐县),斩知州魏文翰。清军亦相应变更部署,僧格林沁攻连镇,胜保、崇恩、善禄等部围高唐。
  李开芳在南下途中,始知援军已在临清败退,乃守高唐州与胜保相抗。为防北伐军南突,胜保在茌平、清平、铜城、博平、潘店等要地及运河、大清河各渡口,均派重兵把守;令善禄及土默特贝子、帮办胜保军务德勒克色楞部攻城。后清廷又增拨天津直隶兵、东三省骑兵助战,将高唐围得水泄不通。清兵构筑炮台,日夜向城中轰击,阖城无一完舍。北伐军粮食将尽,“日宰骡马杂豆 食之”。为改善被动态势,李开芳以攻为守,不断以骑兵出城袭击清军,并暗中掘地道多处,远出六七里外,至清军背后,夺马匹、烧军粮、捣毁寨栅、袭击运粮的士兵。清军担惊受怕,昼夜不安,纵枪炮以自守。太平军凭借坚固防御工事,利用夜暗出击凡30余次,毙伤不少清军。11月24日夜,北伐军一部突入清军营寨,毙其300余人, 缴获大批枪炮器械。从5月底到翌年2月,胜保糜饷劳师,久围不克,清廷责其“迁延观望,日久无功”,将其革职拿问,“解京治罪”(《山东军兴纪略》卷1下,第6~7页。)
  。
  1855年2月17日西连镇失守,3月7日东连镇失陷,林凤祥受伤被俘,解送北京,慷慨就义。11日,僧格林沁移师高唐,指挥2万清军攻城,李开芳料连镇已破, 孤军难继,决计突围南返。17日午夜,率部由南门突出,至茌平之冯官屯,见该处寨栅牢固,粮食充盈,僧格林沁骑兵又将至,遂入据之。僧格林沁督崇恩、德勒克色楞、都统西凌阿等部围村筑炮台,挖壕沟,昼夜向村内轰击。北伐军在村中挖地道、地窖、交通壕,以躲避清军炮火,待清军进至鸟枪射程之内再开枪射击。前后相持1个多月,清军无法攻入村内;僧格林沁令崇恩征调大批民工,开挖一条长60 公里的水渠,引运河水至冯官屯。4月20日,清军放水浸灌,村内水深三四尺, 粮草火药尽被淹没。清军一面加紧进攻,一面派人诱降。李开芳拟诈降突围,被僧格林沁识破,诈降部卒全部遇害。5月31日,李开芳率余部突围,被清军俘虏解京,6月11日惨遭杀害。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23-01-14 09:31
鄌郚总编
  捻军入鲁(农民起义战争之二)
  山东近代史上的战事
  1852年11月(咸丰二年十月),在苏鲁豫皖交界的12州府,以雉河集( 今属安徽省涡阳县)为中心,爆发了大规模的捻军起义。1855年秋, 各路捻军首领举行“雉河集会盟”,公推张乐行为盟主,并决定建立五军旗制,推举各色旗的总首领:黄旗张乐行,白旗龚得树,红旗侯士维,黑旗苏天福,蓝旗韩奇峰。会后发布告示,制定条例,严明军纪。以会盟为转机,捻军由互不统属、各自为战的原始“部落”状态,开始走上联合作战的新阶段。
  1857年春,捻军与太平军在霍丘、六安交界处会师,经协商,捻军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联合作战。1860年9月(咸丰十年八月)至1868年8月(同治七年七月),捻军主力多次深入山东,重创清军。
  一、羊山集、杨柳集之战
  1860年9月24日(咸丰十年八月初十),张敏行、姜台凌等率捻军万余, 由安徽宿州进抵峄县、兰山(今临沂),10月中旬进至鱼台、金乡、嘉祥、巨野,26日进逼济宁,大败清军。旋即兵分三路:东路经滋阳(今兖州),克宁阳,围攻泰安府城,月余不克,遂转曲阜;北路经汶上至东平戴庙、寿张黑虎庙,复趋梁山,南下攻占巨野,经定陶、曹县入河南;东北路经泗水、费县、新泰,攻占蒙阴,继由沂水、莒州(今莒县)、日照、赣榆入郯城,后转峄城返江苏。捻军此次入鲁,历时两月,转战26州县,缴获众多粮食牲畜,胜利返回淮北。在捻军影响和推动下,山东的幅军(兰山、费县、峄县一带)、文贤教军(邹县、曲阜、泗水一带)、长枪会( 鲁西南曹州一带)以及鲁西宋景诗、淄川刘德培等揭竿而起,反清武装斗争遍及半个山东。
  清政府惧怕捻军由山东进入直隶,危及京畿,于11月5 日命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文渊阁大学士瑞麟以侍郎衔帮办军务,赴山东剿捻。12月17日,僧格林沁率步骑兵万余(内八旗兵马队3500人、步队2000人,绿营兵5000人)进驻济宁。
  时,捻军著名首领刘玉渊率众4万余,进入鱼台、金乡境, 僧格林沁督骑兵追击。时值大雪,道路泥泞,清军不熟路径,疲于奔命。26日,捻军与僧军在巨野、金乡间之羊山集接战,僧格林沁率主力从东面进攻,瑞麟率部从西南攻击。捻军分兵以迎,首先将僧部击退,继而包围瑞麟部。经激战,歼清军骑兵数百,击毙副都统格绷额等,瑞麟突围,落荒而逃。僧格林沁把羊山集败绩的责任全部推给瑞麟,参劾他突围后“不在巨野扎营,复越过嘉祥、济宁退至汶上……以致后路官兵涣散,实属怯弱无能”(《平捻方略》卷90第3~4页。)。清廷革瑞麟职,改由西凌阿、工部右侍郎国瑞帮办僧格林沁军务。
  羊山集之战后,僧格林沁亲至黄河旧堤勘察,部署战守:从河南考城至山东鱼台南阳湖浚壕筑垒,修筑起一条西连黄河东接运河,长达235公里的防线, 令沿线之曹县、单县、菏泽、成武4县民团分段把守;郓城、巨野、济宁、金乡、 嘉祥、鱼台6州县民团闻警协守。1861年(咸丰十一年)1月中旬,捻军首领赵浩然、张敏行、李成等率黑、蓝、白三旗4万余人,由砀山、虞城逼近单县, 随之分兵两路:一路在曹、单一带游击,一路进至羊山集。2月2日,僧格林沁及副都统舒通额、营总富和分率骑兵,包抄羊山集捻军。捻军跳出清军包围,北上嘉祥纸坊,继又南下金乡、成武、单县间,后至菏泽东北关李家庄,筑垒布阵,以待清军。20日,清军南、北两路,分由沙土集、安兴寨攻击捻军。捻军步队居中迎敌,骑兵由两翼抄袭,清军大败,伤亡近千。捻军缴获枪械马匹甚多,后经东明折回河南。
  3月11日,数万捻军再入山东曹、巨、郓境,从东平州(今东平县)之戴庙、 安山渡过黄河。僧格林沁饬令副都统伊兴额、徐州镇总兵滕家胜,率2000余人追击。捻军在东平、汶上间之杨柳集预设伏兵,相机制敌。17日,双方在卧虎山接仗,捻军佯装不支,退至杨柳集。当清军追至预伏地区时,捻军伏兵齐出,伊兴额、滕家胜突围不成,均被击毙,清军伤亡殆尽。
  二、高楼寨之战
  1863年3月(同治二年二月),捻军大本营雉河集失守,张乐行被俘遇害, 刘玉渊、苏天福、苏天才等许多重要首领及两万多将士死难。从蒙、亳地区突围而出之捻军张宗禹部进入河南,李成、任化邦部则在鲁南幅军、文贤教军配合下,转战于鲁中南一带。1864年7月,天京失守,11月下旬, 捻军和太平军余部在豫皖边境按照太平军兵制进行了合并和改编,组成新捻军。新捻军在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领导下,根据北方地势平坦的特点和捻军骑兵较多的实际,决定增加骑兵,减少步兵,开始以奇袭为特点的流动作战。
  12月,新捻军在河南邓州(今邓县)、鲁山两败僧格林沁军。1865年4月初, 由考城入山东。僧军尾随新捻军之后,穷追不舍,从湖北而河南,而山东,历时4月,行程数千里,被拖得精疲力竭,“将士死亡者数百,军中多怨言”。僧格林沁本人也“寝食俱废,偶憩道左,引火酒两巨觥,辄上马。”( 《山东通志·兵防志》,第3328页。)
  捻军进入山东后,继续牵着清军长途奔波,从曹县趋成武、定陶、嘉祥、汶上、宁阳、曲阜,再北上东平,在宁阳将兖州镇署理总兵范正坦部击败,继奔东阿( 今平阴县东阿镇)、平阴、肥城,威胁济南。当时,僧军追至东平, 山东布政使丁宝桢部追至济南、泰安间之张夏镇。捻军见清军有备,遂回军南下,经宁阳、兖州、邹县、滕县、峄县,从兰山、郯城入江苏。5月3日,新捻军又从苏北邳州(今邳县)进入山东郯城、兰山,西上峄县,北进宁阳、汶上。5月10日, 从汶上以西袁家口渡过运河,到达范县、濮州(今范县西南濮城镇)、郓城、菏泽间的水套地区。清政府担心捻军与当地农民军联合起来北进直隶,威胁京畿,严令曾国藩、僧格林沁南北夹击,扑灭捻军。僧军经过5个月连续奔波,饥疲交加,已成强弩之末。 新捻军
  见决战时机已经成熟,遂下歼灭僧格林沁部之决心。17日,僧军追至菏泽以西解元集。新捻军派一支小部队迎战,诱使清军追至高楼寨一带。高楼寨座落于菏泽与黄河间的河套地区,村北有多道河堰,柳林密布,捻军主力埋伏于此。18日正午,僧军进入高楼寨,捻军佯败,且战且走,向村北撤退,待僧军进入伏击圈,伏兵四起,僧军遂分兵三路:翼长诺林丕勒、副都统托伦布、总兵陈国瑞(黄国瑞)、何建鳌在西;副都统成保、乌尔图那逊和总兵郭宝昌在东;副都统常星阿、温德勒克西等居中;僧格林沁在后督队。新捻军亦分三路迎战:西路捻军与敌短兵相接,激战时许,稍却;适中路捻军已将清军常星阿部击溃,随即转兵西向,支援西路捻军夹击清军,清军不支,纷纷溃败;东路清军亦被捻军击败。僧格林沁左冲右突不得脱,率残部
  退守高楼寨以南的郝胡同(一作葭密寨),负隅顽抗,捻军追至,并在圩外挖掘长壕,防敌突围。当夜三更,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冲出,逃至菏泽西北吴家店时,被捻军一青年士兵砍死在麦田中,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亦被击毙。僧格林沁统率的蒙古马队全部被歼。
  三、东捻军弥河、北洋河之战
  1866年10月(同治五年九月),赖文光在开封附近决定将捻军分为东西两支:张宗禹、张禹爵、邱远才率一部进军鄂陕甘,联络回众,为西捻军;赖文光、任化邦、李允率一部留中原坚持斗争,为东捻军。两支捻军互为犄角,遥相应援。
  当月下旬,东捻军拟进入运河以东较为富庶的地区,扩兵筹粮,然两次渡河均未成功。赖文光、任化邦遂放弃此议,于12月初进河南,下旬抵湖北,试图派主力入川,并与西捻军取得联系。1867年1月,李鸿章调集10万清军云集鄂豫, 兵分“堵击之师”和“兜击之师”,企图消灭东捻军于鄂东地区。东捻军在天门县罗家集、德安府(今安陆)杨家河两败清军,但在安陆府尹隆河(今永隆河)一役损失甚重,伤亡万余,被俘万余,元气大伤,东捻军入川计划受挫,入陕会合西捻军又为清军所阻,赖、任率部由鄂及豫,辗转入鲁,6月初至曹县,12日到达戴庙、沈口。 翌日晨,击败山东清军总兵王心安部,杀死东阿县令周毓南、民团团总刘鸿宾,突破运河防线,进入河东地区,尔后直插山东纵深,18日逼近济南,19日抵章丘,再经邹平、青州,趋莱州、登州。
  李鸿章急由河南移军山东,30日抵济宁,提出“扼地兜剿”的方略,上奏清廷,认为捻军“已成流寇,逼之不流诚为殄贼上策”,“应将捻军逼入胶莱绝地,扼之于胶莱河,使不得复出”(《山东通志·兵防志》第3331页。),聚而歼之。李鸿章按照“先固守局而后进兵”的次序,首先设了两道防线:以运河、黄河及苏北六塘河为外圈防线,直隶总督刘长佑、通商大臣崇厚分军布防黄河,豫、皖、苏、鄂、直五省分兵防守运河,漕运总督张之万及浙江援兵守御六塘河;以胶莱河为内圈防线,加大兵力密度,重兵御守,以淮军刘铭传、潘鼎新、董凤高、沈宏富、王永胜,豫军提督宋庆,山东巡抚丁宝桢等部百营兵力,部署在不足150公里正面上。 两线防御部署完毕,李鸿章即指挥清军三路追击:提督刘铭传为中路,由泰安、莱芜、青州向胶东;潘鼎新为北路,由潍县、昌邑趋莱州;总兵董凤高、沈宏富为南路,由郯城、兰山、莒州赴胶东。三路清军连同山东巡抚丁宝桢所辖之地方清军,兜地而前。
  6月下旬,东捻军进至较为富庶的莱州、登州,30日至烟台。 登莱青道道员潘
  ,勾结占领烟台之英法军共同对付义军。崇厚派参将邓启元率洋枪队1营, 携大小开花炮,由天津海运烟台助守。7月中旬,东捻军得知清军聚兵胶莱河, 修墙筑垒,分段扼守,察觉了清军企图,急忙西撤,企图跳出包围圈。31日,赖、任率捻军三四万人至胶莱河南部的麻湾口,山东清军王成谦部防守甚严,突破未成,乃沿河北上;8月15日,由潘鼎新驻防之新河觅渡,再次受挫; 后侦知胶莱河入海处尚未设防,潍河北段自下营至海口20余公里,仅有王心安部4营清军驻守, 渔而堡、海神庙等处河水最浅,于19日趁海水落潮之机,从海神庙以北越过潍河,进入潍县,李鸿章消灭捻军于登莱一隅的企图顿成泡影。
  赖、任率部渡河后,经景芝镇、诸城南下,26日围攻莒州,丁宝桢所部尾随捻军南下,驻守沂州(今临沂);刘铭传、潘鼎新、总兵周盛波等部追击入江苏。李鸿章将防守胶莱河的其余清军撤至运河防线,重新调整部署:自戴庙至江苏宿迁,依次由豫、鄂、淮、皖四军防守;宿迁以南由湘、淮两部水师及漕、浙诸军防守;运河沿线兵力增至150营。为加强机动作战力量,李鸿章令丁宝桢驻兰陵(今苍山属),藩司刘秉璋、沈宏富,副都统温德勒克西等驻守台儿庄,李则将大营由济宁移至台儿庄,居中指挥。鲁苏两省清军时达10万。
  东捻军进入江苏后,试图渡过运河、六塘河,9月11日至14日在刘老涧、 鲍河头上下抢渡,为总兵姚广武步军、副将黄中理水军所败。下旬,赖、任率主力再返山东,经郯城、兰山趋峄县、滕县、邹县、曲阜、滋阳、宁阳,东转新泰,南下青驼寺,再北折沂水,由穆陵关扑章丘。11月3日,从桑家庄、韩家庄北渡黄河, 为副将莫祖绅、张德魁步兵和赵三元水师所阻,半渡而回,旋即东向长山、临淄、寿光。李鸿章急令刘铭传、潘鼎新和提督唐仁廉、福建提督郭松林、湖南提督杨鼎勋等部,由鲁南北上追堵。12日,东捻军与淮军刘铭传部、山东王心安、王正起部战于潍县、安丘交界之松树山,受挫损失惨重,赖文光、任化邦率部南移,经诸城、日照,再入江苏。19日,东捻军与刘铭传部清军战于赣榆,先胜后败,任化邦被叛徒潘贵升枪杀。
  赣榆一战,东捻军元气又伤。清军重兵围裹,赖文光率部跳出包围,复奔山东。11月下旬,在潍县东南杞城与清军接触,遂分兵为二:任三厌(化邦弟)趋昌邑一带,李允向寿光一带,游弋于潍河、弥河之间。12月5日,李允、 牛遂所部被刘铭传部清军合围,损失惨重。翌日,两部捻军合兵一处,西奔青州方向,又为清军所败,再回军东向,清军围追堵截,捻军十分被动。24日,在北洋河、弥河间陷于清军重围。刘铭传部在西,郭松林、杨鼎勋两部在东,捻军分头迎敌,背水决战,苦战竟日,终不得脱,伤亡两万余,被俘近万,主力丧失殆尽,首王范汝增、烈王徐昌先及任三厌等壮烈牺牲,赖文光、李允率少数骑兵突围,经昌乐、诸城、日照,入江苏赣榆。赖文光率余部企图由宿迁渡运河未成,旋即转向沭阳,于1868年( 同治七年)1月2日从张家湾突破浙军防御,渡过六塘河,5日,在扬州东北瓦窑铺,被道员吴毓兰部所灭,赖文光被执,10日在扬州就义。李允在安徽降清,后被巡抚英翰所杀。
  四、西捻军鲁北之战
  1866年11月9日(同治五年十月初三),张宗禹、张禹爵、 邱远才率西捻军入陕西华阴境,向华州(今华县)、渭南发展进攻。1867年1月,在西安与临潼间之灞桥、十里坡大败清军。之后,与陕西回民起义军取得联系,并肩作战。7月,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率湘、皖、楚诸军入陕,使在陕清军增至4万。号称3万余人的西捻军,除老弱妇孺外,能战者仅万余,活动于渭水、泾水、洛水间的蒲城、万年、三原、泾阳一带。10月下旬,西捻军突破清军防线进入陕北,主力活动于宜川、延长间。11月下旬,正当西捻军与回民军紧密配合,革命形势高涨之时,张宗禹收到了东捻军被围山东的求援信,遂率部东进,入鲁救援。
  12月上旬,西捻军从陕西出发,经山西、河南,于1868年1月底进入直隶。 张宗禹试图以“围魏救赵”之计,威迫京津,调动山东清军,以减轻清军对东捻军的压力。然而,这时东捻军已经失利,西捻军却又成为深入清廷畿辅重地的孤军。清政府下令京师戒严,各路“勤王之师”急趋京都,20万大军云集直隶中、南部。西捻军孤军作战,部队伤亡颇重,张禹爵战殁。为摆脱困境,西捻军再度南走入豫,4月上旬由豫北经直南进入莘县,17日从聊城李海务东渡运河,经茌平、齐河、 陵县、德州、沧州直扑天津。清大将军恭亲王奕 令崇厚率洋枪队加强天津防卫,命绥远城将军安定、副都统富和、提督郑士魁分率所部增援,饬侍郎恩承、副都统玉亮所部赶赴武清(今杨村)设防,并乞求英国、法国炮船协守天津。天津布防严密,左宗棠统带的湘军及豫军、东军紧追不舍,使西捻军无法前进,遂于5 月上旬返回山东武定府(今惠民)一带。
  海丰(今无棣)、阳信、武定,东濒渤海,南界黄河,西邻运河,易被封锁围困。西捻军刚到,10万清兵便跟踪而至。李鸿章为前线总指挥,坐镇德州,运筹各军,左宗棠、崇厚、丁宝桢、英翰、直隶总督官文,皆临前敌围剿西捻军。北面,将沧州以南的捷地坝掘开,引运河水入捷地碱河,沿河修筑长墙,由崇厚、潘鼎新、杨鼎勋等部防守;西部,从张秋(今属阳谷县)引黄河水入运河,自张秋至捷地沿运河西岸修长墙,自北向南由直、京、陕、皖、东、淮诸军分段防守,地方民团协守;南面,从张秋到利津,各州县专力防黄,沿河各渡口船只尽收南岸,一律禁渡,水路由游击杨长林率炮船巡逻;东面,控制利津、大山(今无棣属),禁止渔船下海。同时,令楚军总兵丁长春水师,豫军张曜、宋庆部,湘军刘松山部及淮军等机动作战,跟踪追击。
  5月12日,西捻军由宁津北上沧州,企图强渡捷地碱河。这时,该河水深丈余,且有潘鼎新、杨鼎勋重兵把守,西捻军受阻而回。张宗禹率部在狭长的地带时而北上,时而南下,飘忽不定地游动作战,无法摆脱四面被围、处处被动的窘境。再后,雨季来临,河水猛涨,道路泥泞,越发不利于捻军骑兵行动。清军进一步“缩地合围”,将捻军压迫在徒骇河以北、马颊河以南的狭长地带。7月16日, 西捻军由乐陵奔吴桥,遭周盛波、周盛传部清军伏击。下旬,捻军与王心安、郭松林、潘鼎新部战于惠民、商河,两战皆挫,张宗禹负伤。30日,在黄河、徒骇河间济阳之黄河崖、鄢家渡、曲里店附近,西捻军与潘鼎新、吴长庆、张曜、宋庆、郭松林、王心安等部激战失利,溺水、降清者5000多人,战场形势极度恶化。当地地主豪绅、民团实行坚壁清野,捻军食宿困难,无法休整补充,士气低落。这时,清廷又施展招抚手段,捻军逃亡、投敌事件接连发生。31日,捻军在济阳玉林镇、鸿福寺与张曜、宋庆、潘鼎新部再战,伤亡六七千人,损失战马万余,军械粮草丢失殆尽。张宗禹率部突围,8月4日先后从桑园镇(今河北吴桥属)、第二屯、老君堂抢渡运河,均为清军所阻,盘旋于宁津、商河、临邑间。12日,捻军由平原奔高唐、聊城方向。15日,张宗禹率部退往茌平西南广平镇,16日至高阜。清军刘铭传部自北而南,郭松林部由西而东,夹击捻军,袁保恒骑兵外围截击,张宗禹之子张葵儿等捻军将士阵亡。张宗禹率十余骑隐于高粱丛中,向东走10余里,水深无法行走,折向东北,至徒骇河边之王家桥(今禹城属),后“不知所终”(张宗禹结局, 说法不一:《山东通志·兵防志》载:张宗禹“自沉于河”,溺水自杀;《涡阳县志》载:张“穿秫凫水,不知所终。”文从后者。)。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2楼] 发表于:2023-01-14 09:32
鄌郚总编
  幅军起义(农民起义战争之三)
  山东近代史上的战事
  山东南部兖、沂二府所属各县,山地连绵,土地瘠薄,又常遭自然灾害的侵袭,连年荒歉,农民苦不堪言。运河两岸的郯城、兰山、滕县、峄县一带丧失土地的农民,向以挽舟、搬运或做小生意为业,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并派军北伐后,清军切断了运河航路,清政府的漕粮改为折价或由海道北运,使运河两岸几十万饥民失去生活依靠。这些生活无着的劳动群众及对抗清政府官盐政策而组织起来贩运私盐的贫苦农民(官府称“盐枭”),不仅受到天灾的威胁,还遭到官府的欺压和地主的盘剥。于是,在太平军和捻军的影响下,于咸丰初年,以滕、峄、费、兰、郯为中心,爆发了大规模的幅军起义。
  起义初期,活动于鲁苏交界地区,规模小,股数多,互不统属,各自为战;作战方法主要是分散游击,打了就走,避免与清军正面交战;打击目标多是地主豪绅,没收其钱财粮食分给穷苦百姓,深得群众拥戴,参加者日益增多。至1862年( 同治元年),进行过数以百计的大小战斗,严重打击了清地方政府的统治。
  时,清政府正忙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对规模尚小、武器落后、威胁不大的幅军“视如疥癣,无暇搔抑”,并未引起重视。1854年(咸丰四年)春,陈玉标、朱广田、刘雪得率幅军千余人由江苏入山东,活跃于莒州、沂水、郯城一带,清政府预感到事情的严重性,急调重兵镇压。山东臬司厉恩官令台儿庄营参将郝上庠、署沂州协都司姜长清、沂州知府李维醇、兰山知县陈纪勋、郯城知县凌泰磐、青驼寺巡检吴肇元与户部员外郎丁守存等,率清兵、民团驰欢墩会剿。幅军先后于吉利埠 (今临沭属)、欢墩埠(今赣榆属)失利,朱广田、刘雪得、乔凤来等首领死难, 陈玉标负伤。其后,刘潮河、靳豹先后遇难。幅军活动逐步减少,斗争暂时处于低潮。
  1859年(咸丰九年)夏初,捻军刘天福部深入苏北,逼近鲁南,幅军乘机再起,到1861年达到高潮。幅军接受初期斗争的经验教训,逐渐走向成熟。他们在山区“择险筑圩”,建立根据地,站稳脚跟;注意发展壮大力量,从高度分散走向集中,由数十人、数百人一股,发展到数千人乃至上万人一伙;各部之间也建立了联系,并开始注意与捻军、太平军配合。
  刘平部发展近万余,活跃在峄县、铜山(今徐州)境内,以汴塘、齐村周围十数村寨相犄角。刘平接受太平天国“北汉王”封号,附近幅军皆受其指挥。1862年 1月上旬,太平天国召刘平率军南下,刘双印、孙葆珠、牛闺女(牛际堂)等分率各部会于汴塘。署漕运总督吴棠、德楞额南北对进,会攻汴塘。此役幅军损失甚重,刘平率数百人突围投捻军,刘双印退云谷山。
  刘双印与孙葆珠、牛闺女、刘兆灿以云谷山为中心,以龟山、黄山为犄角,北联邹县文贤教军,南依捻军,互为声援。1861年春,刘双印部攻占齐村等十数村寨,后袭破西暨、马头、两岔河等处。文王峪民团是峄县最强的地主武装,团总韩培厚一贯与幅军为敌。12月26日,刘双印率部万余,将文王峪团团围困,激战7 昼夜,因雨而退。从此,峄县民团不敢与幅军作对,乞清军支援。1862年(同治元年),德楞额派副都统倭和,会同峄县知县张振荣等进攻云谷山,刘双印部凭险据守,与清军周旋,从2月至9月,数次接仗,互有胜负,然云谷山周围屏障尽失,陷于孤立。11月24日,清军会攻,张振荣、游击李其昌、千总刘振元攻其东,李景孟、张凤岗扼其西,德楞额部正面主攻。这时,张守义、王广继率长枪会众驰援云谷山,邹县文贤教军亦配合作战。双方激战两昼夜,仍不分胜负,后义军乘清军纵兵抢掠之机发动进攻,大败清军,击毙清将罗高升、张振荣,李其昌只身逃命。云谷山一役,刘双印部扭转了不利态势。
  孙化祥部于1861年7月(咸丰十一年六月),攻取费县旗山(又名岐山、箕山) 、旺山为根基,以武德、棠棣、单家庄诸处村寨为犄角。在耿家寨起事的廪生李宗棠、进士刘淑愈投奔孙化祥,被委为军师,辅佐孙化祥训练队伍,布置战守,成为费县一带的领袖人物。1862年(同治元年)1月25日,孙化祥率万余人袭破南尹村, 消灭了地主民团。署沂州知府桂芳、蒙阴令王成谦,督清军及周围民团围南尹。孙化祥防守甚力,与清军大战7昼夜。10月,应淄川起义军首领刘德培之请, 孙化祥会同宋三岗北援淄川,击败青州知府高镇所部清兵堵截,与济南知府吴载勋部战于淄川城外,终击溃清军,解淄川之围。费县东 民团极反动且有战斗力,团首王殿麟屡与幅军为敌,孙化祥决心除之。11月26日,率部夜袭东 ,攻入圩内纵火,与团丁展开巷战,民团伤亡甚众,眼见要活捉王殿麟,因后援不继,退出战斗。1863年,孙化祥移驻仲村,李宗棠、刘淑愈守旗山、旺山,并与邹县、泗水一带文贤教军联络。时文贤教军称西营,孙化祥幅军称东营,互约为援。
  万甲申、赵二麻部数百人,于1860年3月(咸丰十年二月)起事于兰、费间。 费县知县周 率清军、民团镇压。21日战于新庄,幅军大败清军,击杀千总王寿椿、外委段继先,周 仅以身免。幅军趁势包围费县城。德楞额、郝上庠、济东道道员黄良楷驰援,泰安知府博文进蒙阴策应,万甲申率部转入蒙山,继续坚持斗争。
  周韭部于1859年(咸丰九年)起事,1861年4月,以青山为根基, 不断向四周出击。27日,沂州知府成善、兖州游击范正坦、候补县令程绳武部与周韭兵搦战,无法取胜。僧格林沁令道员李麟遇率兵2000助战。5月中旬,周韭部与清军战于卞庄、成全山、抱犊崮、梁邱,先后四仗,于梁邱北设伏大败费县知县赵惟峄部。此后,周韭踞青山,万甲申跨成全山,邱春、于洛踞黎墟,张蛀踞黄崖头,王周踞层山,冯牛仔踞姑娘山,孙葆贞踞大属山,宋三岗踞车辋崮,互相策应。周韭号称“九山王”,张贴告示,严明号令,统一了周围幅军的领导。
  程四虎、毕四虎于1861年11月(咸丰十一年十月)起事,联络新泰、蒙阴一带幅军,转战蒙阴、新泰、沂水、博山、临朐、兰山间。1862年4月(同治元年三月) ,程四虎联合岳湘林、马传山攻占南泉,并击退署沂州知府奎芳部清军进攻。谭廷襄调副将范正坦、费县知县王成谦、游击绪纶、蒙阴知县林赞图及刘志和、谢炳等部会攻南泉,由奎芳新练炮队助战。南泉幅军顽强坚守。5月14、15两日, 清军四面轮番进攻,仍不能拔。后来,由于岳湘林部妥协降清,马传山又为叛徒杀害,程四虎孤军难御,退往水寨。6月24日,奎芳、王成谦、 千总郭大胜及地方民团七八千人攻水寨,程四虎突围而出。次日,程联合文贤教军回军再战,大败清军。
  面对如火如荼的幅军起义,清地方官吏束手无策,加之鲁西宋景诗、淄川刘德培接连起义,更兼太平军、捻军入鲁,使山东清军捉襟见肘,狼狈不堪。12月,清廷令署漕运总督吴棠,由江苏进兵山东,吴则命总兵陈国瑞率装备洋枪的清军2000人,进驻郯城重坊。同时,令山东各州县加办团练,以辅兵力不足。陈部入鲁,给山东清军和地方官吏壮了胆。他们抓住幅军互不统属、各自为战的弱点,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法,首先从郯城徐圩、芦塘两处开刀,尔后向兰、峄一带进击,幅军接连失利。
  长城之役长城  (今苍山属)是幅军刘兆青部的重要据点。刘兆青外联友军,内修工事,以抗清军。1863年(同治二年)2月上旬,陈国瑞驱兵包围长城, 捻军赵开元、幅军宋三岗率众驰援,与陈国瑞战于杜家堡、南桥,失利,陈军再围长城。 3月8日,捻军李成部相助,内外夹击清军。清军凭借优势火力,将李成部援军击退。陈国瑞调郯、邳数千民夫围圩掘壕,使长城成为孤寨。14日,清军发起总攻,参将张从龙、吴凤柱攻其西,骆得胜、千总张学圣攻其南,陈国瑞亲督守备邵法国、王正标筑垒逼寨,向上攻击。幅军炮石如雨,毙伤清军无数,邵法国、千总陈学金、刘继广均死于非命。刘兆青率部顽强坚守七昼夜,陈国瑞智穷力竭,只得再求援兵。清廷一面为陈“嘉奖”打气,一面严令僧格林沁督饬德楞额、副都统富和火速进兵,赶往会剿。清军再添生力,重兵围困,长城寨内民心沸动,有的翻墙逃命,引起军心不稳。清军乘风纵火,趁乱攻击,3月25日破长城。刘兆青率部左冲右突, 终因寡不敌众,被俘遇害。宋三岗、宋斌、万甲申等降清。
  仲村之役  宋三岗等投降后,车辋、尚岩、贾庄、卧石山、磊石山等幅军据点为清军所占。宋三岗又引导清军攻朱留、矿疃、薛南、苍山、武德、棠棣等处,仲村、旗山外围屏障尽失,益形孤立。3月25日,陈国瑞驱兵围岐山, 孙化祥率兵坚守,捻军李成、幅军邱春率军支援,孙化祥从山中冲出,夹击清军。清军炮火猛烈,幅军却而复聚,列阵甚整,鏖战甚力。奈因清军多而火力猛,幅军不支,岐山失守,李宗棠、刘淑愈被俘。4月18日,旺山不守,清军全力围攻仲村。 陈国瑞派叛徒宋三岗、宋斌潜入仲村为内应。22日子夜,清军四面攻击,幅军坚韧如初。宋三岗在圩内到处放火,引起惊乱,清军乘势攻入。孙化祥率众向西突围,壕外清军伏兵突起,火力甚密,化祥负伤,壮烈战死。
  云谷山之役  德楞额于云谷山挫败之后,移部邹县攻打文贤教军,张振荣指挥20多个民团围困云谷。4月25日,孙葆珠率部夜袭清军,不幸阵亡。 张振荣趁势攻占云谷山屏障斗山、龟山、黄山,封锁交通要道。刘双印部幅军万余面临粮尽水竭的厄运。5月2日,张振荣与陈国瑞部吴凤军合兵一处,从骑马岭攻入西圩门,被张振荣收买的叛徒王峥、李满乘机放火,山中大乱,刘双印率队死战,突出重围,投邹县文贤教军,云谷山陷落。
  长城、仲村、云谷山三战失利,幅军主力丧失殆尽,其他或被歼,或投降,或隐匿,前后奋战十余年的幅军,在清朝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下归于失败。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3楼] 发表于:2023-01-14 09:33
鄌郚总编
  黑旗军鲁西之战(农民起义战争之四)
  山东近代史上的战事
  1861年(咸丰十一年)春,在山东黄河、运河、卫河之间,以东昌府属之丘县、冠县、堂邑(今聊城西)、莘县为中心,爆发了以宗教形式出现的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以白、黄、绿、红、蓝、黑、花旗为帜,组成起义军,在鲁西地区进行了频繁的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清地方政府的统治。
  1861年3月21日(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一日),黄旗孙全仁等首举义旗, 攻入丘县城,揭开了起义序幕。28日,蓝旗左临明、大绿旗杨泰、杨福龄攻占冠县,黄旗张玉怀等围莘县。4月2日,黑旗宋景诗自沙镇以南刘家河一带突起,直逼东昌( 今聊城)。9日,花旗杨朋岭等攻入馆陶。不到两个月,起义军达5000余人。
  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起义军转战鲁西平原,先后攻克观城(今莘县属)、阳谷、堂邑、濮州、朝城(今莘县属)、范县等城,影响所及,远至郓城、巨野、清丰( 河南省属)、威县(河北省属)等处,“四五百里以内烽烟钲鼓不绝, 土教诸匪多不可辨”(《山东通志·兵防志》,卷12上,第2页。)。
  署山东巡抚清盛、东昌知府秦际隆、临清知州张延龄及东昌府、临清州所属各州、县,分率清军、民团镇压。起义军以临清、丘县交界处的邵家庄、侯家集、下堡寺、王家庄、张三寨五处为基地,与冠、馆、莘、堂、朝、观6县起义军相呼应,同清军展开激战。
  沙镇之役  5月1日,黑旗军宋景诗部联合红、白旗义军从堂邑梁家浅东渡运河,进攻博平(今茌平属),后撤回运河西,分驻沙镇左右数十里间,军众逾万,遂以部分兵力向莘县、寿张、阳谷出击,主力集结于沙镇。9日, 清道员明新和营总乌尔贡札布、秦际隆督队,由堂邑进兵沙镇,晨抵镇北,乌尔贡札布骑兵在前,明新、秦际隆步军继后。黑旗军骑兵首先向清步兵冲击,经激战,秦、明受伤落马,所部兵勇伤亡溃散。秦际隆败回东昌府养伤,明新、乌尔贡札布退避堂邑二十里铺。
  围攻东昌  5月17日,起义军五六千人分南北两路围攻东昌府城, 一路由北堤直扑城下,一路由南堤攻入东关米市街,激战通宵,火光不息,清军不支,乌尔贡札布军败退八里庙,明新军败至王垫铺,起义军盘旋围攻三昼夜。21日,义军2000余人再次由西南堤突入双关街、漕工街。24日,义军四五千人分三路攻城,后因清军援至而撤退。
  5月30日,大名道道员王榕吉、副将成禄率步骑2000人, 副将徐廷楷率陕甘、直隶兵1000人,贵西道道员文桂持令督战,由威县向起义军根据地邵家庄、侯家寨、下堡寺一带进击。起义军万余人退到临清西南幞头附近,浚壕筑垒,准备再战。 6月7日黎明,胜保挥军至尖冢,义军一部与清军稍战即渡过卫河,主动撤回幞头。9日,清军分由尖冢、大云集渡过卫河,两面夹击幞头,义军以村舍作掩护,分三路迎战,一度将清军击退。清军乘风纵火,房屋尽燃,义军暂退大名之小滩。11日,起义军万余人由冯家圈等地北渡卫河,进攻清军占领的尖冢,激战半日,义军主动撤回卫河以南,集中兵力击退追击之清军。13日,胜保亲临尖冢前线指挥。翌日拂晓,清军分道过河,骑兵在左右两翼,步兵居中,三路扑向馆陶(今北馆陶)。起义军且战且走,退入馆陶城,清军追至,城上义军发炮轰击,城外义军万余由西北绕东南,将清军中路步兵团团围住,激战6小时,义军吹螺击鼓,越战越勇, 愈围愈密,毙伤清军数百。清左右骑兵东西对进增援,义军被分割为二,会合不得,入城无望,遂向东南撤退,馆陶失陷。清水镇义军五六千人,继续抵抗清军,酣战之际,清骑兵援至,义军弃清水镇,退向冠县。21日,冠县再失。
  25日,黑旗宋景诗、曹三敦子鼓,绿旗黄学文、黄兰枝,黄旗杨洛显、黄芳玉、李德等,率军渡运河而东,遭清平、博平两县民团堵截,经激战,民团死伤殆尽。后乌尔贡札布骑兵驰援,宋景诗等撤回河西堠固、戴家湾等处。27日,宋景诗率众在土桥闸与清骑兵大战,不利,主动撤退,活动于沙镇、堂邑、柳林、堠固地区。7月3日,谭廷襄指挥乌尔贡札布、都统西陵阿合军取堂邑,义军主动撤出。
  7月9日,胜保率军追至莘县西关。 万余起义军从莘县东北方向杀至, 与城内8000义军内外夹击,将徐廷楷步军包围,清军援兵到,始解徐部之围。12日,胜保步军围大李王庄义军据点,以正定、河州兵攻其西,山东、河南两省兵攻其东,大沽、景州兵攻其北,围三缺一,南面设伏,骑兵机动兜裹,直隶督标为后应。万余起义军旗帜林立,鼓角喧天,列阵拒清军。一番激战,义军不支,大李王庄失陷。清军三路麇集莘城外,发喊仰攻,义军发炮轰击,势如连珠,清军诸多被伤,及至逼到城下,城上木石如雨,义军头领率先登城指挥守御,冷枪暗孔一齐射击,击退清军,然起义军火药渐少,木石将尽,只得撤退,大绿旗杨泰拼力闯南门,左冲右突,身中十数刀矛牺牲,莘城陷落。
  宋景诗鉴于清军重兵压境,起义军屡战失利,于7月16日率部暂降胜保, 被编为靖东营,其他降军编为诚顺、禧顺、庆凯营。自此,各色旗帜义军均改为黑旗,而以原色作边、月,以示区别。
  1862年2月(同治元年正月),胜保率军赴安徽与捻军作战。 清政府恐宋景诗等留在鲁西东山再起,决计“调虎离山”,着胜保督靖东、诚顺、禧顺、庆凯4 营一同赴皖。8月14日,胜保奉命督军陕西,与太平军作战,宋部随行。12月23日, 宋景诗所部步骑兵2000人,从陕西韩城、山西荣河间渡过黄河,分两路返山东。北路宋景诗先抵临清,南路雷风鸣也于1863年1月27日抵临清。
  清政府对宋景诗部除军事镇压、政治瓦解外,还指使当地民团与之掣肘,其中以柳林团为甚,数次发难。5月11日,宋趁其无备,突袭柳林、范寨,击败柳林团,击杀团首杨鸣谦。7月11日,刘长佑督直隶提督恒龄、山东臬司丁宝桢在馆、 堂一带会剿黑旗军。清军三路合击宋军驻守的甘官屯一带,宋军分头迎击,清军不支,收军后退,义军伏兵四起,清军中伏,伤亡颇众。7月18日,恒龄指挥天津、 大名等处兵马抵黎儿庄,时值盛夏,青纱帐起,大雨滂沱,道路泥泞,起义军隐蔽在青纱帐中,等恒龄军至,突发而起,清步军大乱,向北溃逃,兵勇多伤亡,溃不成军。及至丁宝桢率部赶到,宋已率部转移。清军屡剿不靖,迭次失利,清廷大伤脑筋,遂调僧格林沁军前往镇压,9月,僧移军东昌。僧军自东而西,刘长佑军自北而南,向宋军根据地兜裹。21日,舒通额、苏克金、恒龄分三路进攻柳林。赵家塔头、张官寨等六处宋军迎战不利,撤向甘官屯、刘贯庄。22日,再失甘、刘两处,分两路向西退却,清军尾随至大厂,义军伏兵蜂起,毙伤清军百余,副都统成保负伤被俘。26日,起义军在冠县东南赵辛庄一带陷入僧格林沁、刘长佑军重围,折伤千余,继续向西南撤退。宋景诗率军长途奔驰,自莘县、观城、濮州入直隶开州( 今河南濮阳市),再进河南内黄,渡卫河向西北,经直隶广平、顺德、冀州、 河间诸府入德州,分两路返回东昌府。宋景诗在运河西,杨殿乙在运河东,夹河列阵,互相策应。僧格林沁的八旗军、山东巡抚阎敬铭的东军、刘长佑的直军接踵而至,起义军活动日趋艰难,遂化整为零,或数十骑,或数百骑一股,东击则西逝,南截则北跳。10月18日,杨殿乙阵亡,宋景诗率部南奔开州,又从开州东弃马乘船沿金堤河顺流而下,从张秋入黄河,20日由平阴境于家庄庞家口弃舟登岸,遁入山中。( 对宋景诗结局说法不一。《山东军兴纪略》说捻军失败后,景诗化名许连升,在归德、徐州、亳州、隐州一带卖技授徒,为人治病,后被清军识破,被俘遇害;《宋景诗起义档案史料汇编》中说许连升并非宋景诗,宋后来回到山东老家,病死。)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4楼] 发表于:2023-01-14 09:33
鄌郚总编
  文贤教军抗击清军围剿(农民起义战争之五)
  山东南部,邹、滕、费、泗水、曲阜五县间,丛山之中,座落百余个村庄,地瘠民贫,1860年(咸丰十年),以宋继鹏为首的文贤教,在捻军、幅军的影响下,以邹东白龙池(白莲池)为中心,发动了抗清武装起义。
  早在1853年(咸丰三年),宋继鹏、冯开疆、郭凤冈等,在李捌(李太)、李玖帮助下,以文贤教发展会众,借办团练制办兵器,以自卫为名编练会众习武。1860年秋,捻军活动至曲阜、泗水、费县间,宋继鹏等加紧起义准备,在内部分设官职,建“天纵”年号,对外与幅、捻军联络,互为应援。
  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宋继鹏等探知邹县知县林士琦率勇役2000 人进剿白龙池,遂率众打出文贤教军旗帜,组织精干武装整队出西北山口准备迎击。10日在黄土崖、赵家村、龙泉一举击溃林士琦勇役,首战告捷,接着击败山东巡抚文煜增派的署兖州知府张鹏志率领进剿的绿营兵300人。16日,教军出南山口, 在城前击败滕县民团,进至官庄与兖州镇总兵富新军接战,击毙清军守备姜长清、把总李佐清,迫使清军退守兖州,教军声威大振,周围群众纷起响应,队伍迅速发展至两万余人。
  打破清军第一次围剿  驻济宁清钦差大臣僧格林沁闻文贤教军起义,命都统西凌阿、侍郎国瑞分率八旗兵主力马、步兵4000人进剿。1861年1月22日(咸丰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清军分南、北两路向白龙池围剿,文贤教军接连失利, 一面收拢坚守要隘,一面派人洽谈,表示愿降。清军连日激战,强攻难下,鲁西南又急于用兵,遂允降。31日,清军主力撤回济宁,留兖州镇总兵富新、参将吴应龙率军驻土旺监视教军。3月3日,富新率军趁大雪偷袭白龙池,教军侦知,预有准备,以大队阻击清军,另派精锐偷袭清军在土旺的辎重,获胜,回军夹击清军,大获全胜。富新率残军败退兖州,教军乘胜向山外进军。3月13日,教军以步队4000人、马队400人包围邹县城,激战一日未下,闻僧格林沁派副都统舒通额率援兵将至,主动撤围,向东攻占红山圩,建立山外第一个据点。
  打破清军第二次围剿  僧格林沁对文教迅速发展极为不安,征调泗水、曲阜、滋阳、宁阳4县民团配合邹县民团进剿。5月7日, 僧格林沁又亲率八旗兵主力进驻邹县督战。18日,宋继鹏率教军出田黄迎战八旗兵,激战一昼夜,因大雨,回守云蒙山。20日,清军进抵云蒙山,教军派精兵千余人,出鹿山后抄清军后路,击溃四县民团,攻山清军急忙回援,教军两面夹击,重创清军。23日,清军调整部署,再度逼近云蒙山下,教军居高临下,纵放火器、飞石,战至26日,清军无计可施,撤回土旺,僧格林沁命沂州知府来秀率民团助剿,并调集重炮,于6月2日分三路向教军发起攻击。教军固守的山寨多次被清军炮火击中,又缺粮,眼看山外麦熟不能收割,便向清军诈降。僧格林沁因旷日持久不能取胜,鲁西南长枪会又发展迅速,急于抽兵西去,遂再次允降。11日,僧格林沁率军回济宁,教军出山收麦,屯积粮草,修整山寨,顺山外沿建长墙,山隘险处立寨门,以加强防卫,并主动出击,先后两次围攻泗水,两次围攻曲阜,攻占泗水的老山、商山、普救山,邹县柯娄山,建立山外据点。
  打破清军第三次围剿  文贤教军多次与幅、捻军配合作战,四出打击清军,引起清政府严重不安,命山东巡抚谭廷襄亲至兖州指挥清剿。1862年9月下旬(同治元年八月底),谭廷襄调东军勇营10营4000人,分四路围剿教军。 教军利用各路清军之间的矛盾,以小股兵力袭扰清军,在邹县杨家峪、田黄和曲阜元町、王家庄、曼山连连得手。谭廷襄进剿无功,受到清政府申斥,遂调整部署,增加兵力,加紧对教军包围。教军在鲁源以西山峪中遭到清军围攻,损失千余人,退回山寨,清军进至寨墙。12月20日黎明,教军趁大雾,以马队1000人为先导,突破西路清军防线,马、步军5000人随后紧逼,清军退至峄山西两下店设伏,企图诱歼教军。教军以一支步队阻清军步队于峄山北,以马、步协同包抄两下店清总兵保德马队,全歼清兵,保德只率数骑逃脱。次日夜,教军乘胜围攻邹县城,兖州知府孙家珏率兵勇来援,教军向北横扫至曲阜,胜利回山。邹县董乾儒趁机聚众占领峄山八寨,与教军联络防守。
  1863年3月18日(同治二年正月二十九日), 文贤教军与峄山董乾儒军联合攻打邹县城,因清军预有准备未得手。30日,文贤教军与捻军黑旗李成部在曲阜、泗水联合作战,向北进至泰莱山区。4月9日,教军会捻军、长枪会军张守义部在邹、滕县境活动,给当地官府以沉重打击。4月, 僧格林沁在皖北镇压捻军后回军济宁,26日派道员赵康侯、副将何建鳌配合漕标总兵黄国瑞对文贤教军用兵。5月2日,幅军重要据点云谷山失守,刘双印率余部进入白龙池;次日峄山八寨相继失守,董乾儒亦进入白龙池。清军加强了对白龙池的围困,黄国瑞从南,都统舒通额、副都统德楞额从北,兖州镇总兵扎隆武从西,副将滕自新从东北,向文贤教军步步紧逼,山外村庄、据点多为清军攻占,教军向山内收缩。7月14日, 驻白龙池捻军黑旗李帛部脱离教军突围南下。8月2日,文贤教军南、北围寨门同时被清军突破,教军奋勇抵抗,激战一昼夜,寨墙内村寨均为清军攻占。教军焚毁村内辎重,全部撤至平山顶、杨家峪、凤凰山、西底圩据守。同时,教军与幅军共守的山外最大据点宝泉崮,因幅军程四虎率部投降清军而失守。18日,僧格林沁在镇压淄川刘德培起义军得逞后,集中全部兵力清剿文贤教军。帮办军务、侍郎国瑞命各军环山扎营,重炮轰击教军固守的山头。教军缺粮断水,日夜苦战,靠大刀、长矛顶住清军大炮1 个月的轰击,战死、饿死、渴死、累死者遍山皆是。9月5日,清军发起总攻,教军逐个山头抵抗,宋继鹏等大部将士英勇战死或跳崖,少数突围南去灵山、岗山八顶崮。清军进山两日,教军、群众惨死者3万余人,仅收葬尸骨即达2万余具。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5楼] 发表于:2023-01-14 09:34
鄌郚总编
  刘德培率部坚守淄川城(农民起义战争之六)
  清咸丰年间,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影响下,山东境内捻军、幅军、文贤教军都在进行反清斗争。清政府为镇压各地农民起义,饬令各州县举办团练。1861年( 咸丰十一年)2月,捻军曾到淄川地区活动,淄川县令多仁“即谕回乡团练,谋于耆老保守城池,以御外患”。淄川县城东纸坊庄秀才刘德培,在两次领导农民抗粮闹漕斗争失败后,于1862年(同治元年)春借县令号召举办团练之机,联合蒲人芷、司冠平、孙作云、王建阳等人,在淄川东坪村建立“信和团”,捐资觅勇,聘请练师,练军习武,同时在乡伸张正义,争取民众,团局设于博山西南常庄。时值幅军与博山民团发生冲突,信和团表示愿率众堵御幅军,由此取得给养和活动基地,暗里却与幅军取得秘密联系,互相策应。当年8月,信和团进驻淄川城, 在“堵御南匪”的名义下,治械召勇,训练士卒,队伍很快发展至数千人。刘德培又派出骨干赴淄川以东解庄至博山东南之福山一带,发动农民组成民团,扩大活动基地。9月27日,刘德培命翟雷率部攻打太和民团,击毙团总陈知本,公开举起反清斗争旗帜。后又击毙淄川县令李凤韶、清军千总李鸿图。起义军的胜利,使山东官府大为震惊。巡抚谭廷襄急命济南知府吴载勋、青州知府高镇率军前往会剿。吴载勋驻兵周村,博山县令樊文达率兵驻西河。10月9日,义军进攻西河,樊文达兵败。 谭廷襄派游击马秉阿率军驰援。刘德培指挥义军夜袭马营,获大胜,乘势占领西河周围数十村庄,并派兵围攻博山县城。谭廷襄再派兖州镇副将谢炳率兵千余前往增援,与济南知府吴载勋兵分两路,对义军实施南北夹击,义军受挫,蒲人芷、王廷扬、刘德源等先后战死,余部撤回淄川。谭廷襄调兵遣将围攻淄川。10月28日,吴载勋、谢炳军到达西河,高镇军进驻下册,青州八旗营副都统阿善、兖州镇都司姜顺率部会剿义军,进至夏庄、三里沟一线,淄川城形势危急。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刘德培派员前往鲁南向幅军求援。幅军首领宋三岗、孙化祥率军万余北上,11月4 日抵淄境与刘德培军会师。两军并肩战斗,连续多次袭击清军,毙伤其800余, 粉碎了清军的围剿。幅军援淄获胜,宋三岗、孙化祥率主力南返,留300人协助刘德培守城。
  1863年(同治二年)2月,捻军首领李帛应司冠平之邀,率众万余北上援淄, 清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率军跟踪尾追。黉山一役,捻军小挫,李帛率余部7000人转入淄川城。从此,刘德培起义军与这支捻军合兵一处,共同抗击僧格林沁、阎敬铭、吴台朗等部清军的联合进攻,坚守孤城。
  3月19日,僧格林沁率军围困淄川城,强拉民夫,环城掘壕, 沿城修筑炮台,发炮向城内轰击,义军毫不畏惧,在刘德培、李帛等指挥下,多次乘夜晚出击,给清军以杀伤。僧格林沁组织官兵多次架云梯攻城,均被义军击退。义军在内缺粮械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坚守到6月,城内弹尽粮绝,刘德培率众三次突围未果。22日,起义军冒死填壕向东北方向猛突,清军随后紧追不舍。 起义军退至蓼坞, 只剩下200余众,经血战,杨训、纪奎等被俘,刘德培自刎未成,被俘遇害。至此, 英勇斗争达一年之久的淄川农民起义军,在清军残酷镇压下,以失败告终。
  -
  义和团平原之战(农民起义战争之七)
  平原杠子李庄是平原义和拳最早的据点之一。该村教民地主李金榜,荒年屯粮不借,且借故欺压拳民首领李长水、杨传文等,引起民教冲突,李金榜诬指李长水等抢掠财物。1899年9月21日(光绪二十五年八月十七日), 署理县令蒋楷派总役陈德和率一哨骑兵前往捕拿,李长水率众抗拒,邱被子等6人被执,李长水幸免, 求助于义和团著名首领朱红灯。朱率长清、茌平、高唐等县拳众千余至平原。
  10月11日,蒋楷率兵弹压,双方战于杠子李庄,朱红灯、李长水重创清军,蒋楷仓慌逃窜。杠子李一战告捷,朱红灯率众向恩县方向出击,18日晨,抵马颊河东岸大芝坊村东头的森罗殿。
  蒋楷飞书向山东巡抚毓贤告急,乞派马步队各一哨会剿。毓贤是屠杀大刀会的郐子手,升任巡抚后又曾八次下令严禁义和团活动,但是,他目睹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外国教会气焰嚣张,群众积怨不平,逐步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基本上沿用了前任巡抚张汝梅“以抚为主”的政策。毓贤接到蒋楷禀报后,即委派济南知府卢昌诒、管带袁世敦率马步各一哨赴平原,令其以“开导解散为主”,“相机要胁”,“不得专以匪论”。然而袁世敦到达平原后,违令追击义和团。18日,清军追至森罗殿,义和团向清军勇猛冲击,朱红灯率先冲入敌阵,将清军逼退六七里,打破了清军包围,沿马颊河向南,转回茌平。清军二番包围大芝坊,村民为避免遭劫,推廪生裴秀亭的父亲裴锦才等出迎,但清军却把他们当成义和团民,开炮击伤数人,裴锦才当场殒命。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