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2-15 21:23
鄌郚总编

李建国丨猪肉情思

  猪肉情思
  李建国

  猪肉是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必备食材,它价格的忽上忽下牵动着每个家庭主妇的心,也撬动个着我的心,它时刻击起我与猪肉的情思……
  猪,一种家畜,身体肥,肉供食用,皮、鬃都可以做工业原料,粪可做肥料。说文解字中,家是由上面的“宀”与下面的“豕”组成,“宀”表示与室家有关,“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传统的中国文化延续下来,家中养有猪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家,这说明猪与每一个家庭都有着密不可分的生存关系,而猪肉是中国人饮食的最大民生,它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大猪的存栏、出栏和市场的有效供给,也影响人们吃猪肉的购买力。
  俗话说无肉不成席,猪肉是每家每户餐桌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菜肴,追忆吃猪肉的历史,它无时无刻不诉说着过去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卖 肉
  六十年代初期,我出生在沂蒙山区边缘留山后崖的一个丘陵小村。七十年代初,我刚刚上小学,当时还是大集体的人民公社时代,一切都是大而公的以生产队为单位模式,每个社员家庭养猪还是大力提倡的,养猪既可以积攒农家肥种庄稼,又可在猪养肥以后卖给国家,供应大城市满足工人老大哥吃肉的需求。
  农村家家户户养猪,每年春节过年,还在猪圈栏门上贴上“大养其猪”“六畜兴旺”“养猪积肥”的红幅,稍有点文化的人家还写上诸如“人逢盛世情无限、猪拱华门岁有余”的春联,也有只图简单在圈门上贴上一个“福”字,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怀。那时,养猪出栏一般要一年多,等来年把猪卖了,既完成国家生猪收购任务,又换了钱增加家庭收入,还积攒了不少农家肥,可谓一举多得。因而,每家每户都对养猪寄托了无限的希望,下足功夫尽心尽力作为一种重要营生来干。
  麦收过后,母亲就托人赊了两个小猪,起早贪黑,温猪食,碾猪料,细心呵护地喂养,一点也不敢马虎。转眼进入秋季,地瓜刨出来了,不能切瓜干、品质稍微低劣一点的地瓜成了猪的主食,这也是猪旺长的时期,精心饲养好来年一定会“过上”两个大肥猪,这是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也是全家人的翘首期盼。可这当儿,小猪病了,恹恹耷拉的,不吃食,不旺醒,这可急坏了母亲,急忙打发正在放秋假的我去找兽医。那个时候,给人看病的医生就少,缺医少药,何况给牲畜看病,倘若一个大夏坡公社,仅有一个兽医站就那么一两个人,就是阉猪这个活还忙不过来,哪有什么空给猪看病,况且技术还不怎么样,兽药更是缺的可怜。
  我只好找到多少有点兽医知识的一个远房二叔,他挺热心,赶忙跑到我家猪栏诊断,看了半天确定是猪得了猪瘟,需打消炎药。可药到哪儿去买?打听了半天还是没有着落,这东查查,西问问,终于打听到五里路外的邻村朱家埠一土兽医有这种药,我与二叔马不停蹄急急忙忙赶到朱家埠,好在这个土兽医人心肠好、挺热情,听说来意后,立即找出仅有的几支青霉素消炎药廉价卖给我们。
  我与二叔高高兴兴小跑赶回家,给病中的小猪打上针。可过了几个小时,小猪还是半昏睡状态,我与母亲又把小猪抱到正房的堂屋守着。母亲一直守候在小猪的旁边,疼得眼泪都出来了,直到后半夜还没去睡觉,边抹眼泪边自言自语地说:“就是你姥娘去世我也就这么个疼法。”第二天,小猪还是没有抵抗住病魔的侵袭,永远闭上了眼。母亲心疼,我们也跟着掉眼泪。
  那个年代物质极为贫乏,小死猪也舍不得扔掉。这不,母亲又让我叫来前旁住的的四爷爷,四爷爷是整理拾掇猪的老手,烧水、去毛、洗涤、切割、烧煮,熟练地把一头七八十斤的小死猪变成了一锅烧肉。这烧肉我们也捞不着吃,明天只有十五里外的凌河是大集,也只能去赶凌河集卖点钱了。
  这天一大早,四爷爷用小推车推着用泥瓦盆盛着的烧肉,我紧随其后跟着,沿着崎岖的小道就上路了。走了两个多小时才赶到凌河大集,集上已经熙熙攘攘,赶集的人已不少,我与四爷爷在卖肉摊点的区域边角找了一个地方,搬下泥瓦盆烧肉,四爷爷找了一块碎石坐下,就开始叫卖,我呆呆地站在旁边,感到卖东西很害羞,一句叫卖声也没喊出来。烧肉价钱虽然不贵,但真正买烧肉吃的却寥寥无几,一直靠到正午,烧肉也只卖了一大半,还剩余不少。
  由于起得早赶路,我们早饭都没来得及吃,我早已饿的肚子“咕噜咕噜”直叫,也确实想吃一块烧肉,四爷爷也看出我的心思,抬刀切下一小块猪肠递给我,我连忙塞到嘴里,还没有品出啥滋味就吞到肚子里。又卖了一段时间,集上的人也稀少了,但烧肉还有一点没有卖掉,看来也很难全部卖完,我和四爷爷收拾一下往回走,一路上又累又饥困,心中那个沮丧就别提了。
  回到家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好在母亲已从悲伤情绪中缓过来,赶忙给我们准备饭,母亲看着我和四爷爷又累又饿的样子说:“既然猪肉没卖掉,我们自己吃。”她边说边做,切下剩余的烧肉上锅加热,又给我们拿出了煎饼,我们吃了一顿又饱又香“煎饼卷烧肉”的美餐,这也是至今为止我吃得最好最有滋味的猪肉!
  买 肉
  七十年代初,农村家庭能有肉吃还是比较少见的,一般家庭也就在过年时吃上顿猪肉炒的菜,平常日子,一两斤猪肉割来,炼好锅,熬成猪大油,放在小盆里,既能长久存放,又能遇到重大节日或重大事件急用。
  转眼之间,入冬了,所有地里庄稼已经收割完入仓入库,农活也渐渐少了,人们已经进入冬闲。为了给猪生长提供一个好环境,需要备足够一个冬天甚至一年的垫圈用土,通常在河边、湾边、沟边,挖掘一年冲积的淤泥,这是一个力气活,每年入冬叫上几个亲朋邻居,把淤泥土拉到院子外墙边,准备随时方便垫圈。雇人虽然不用花钱出工钱,但管几顿饭吃还是必须的。
  早就打谱拉土的日子已经确定,但雇人吃饭炒菜的猪肉还没有着落,邻村夏坡也只有在五天一个大集时卖点,好在母亲早已告诉大爷家的叔伯大哥,到时去公社肉食点联系买点肉,大哥在公社驻地辉渠供销社干临时工。
  这天,去辉渠买肉的任务就安排给我,当时我只有十一岁,老家离辉渠有十二里地,下午,我请了半天假,吃过午饭就走着往辉渠赶,初冬的太阳,还有点暖洋洋的,我顺着公路走,脚踩沙土路的沙子“沙沙”直响,不时有汽车飞奔驶过,我边走边想:“赶到辉渠,见到大哥,买上新鲜的猪肉,拿回来,母亲就可以叫人挖淤泥拉土,一个冬天垫圈就不用愁了,小猪就会长得又肥又胖。”我渐渐有点自豪感,不由地加快了脚步。赶到辉渠,我已大汗淋漓,全然不顾这些,急忙与大哥一起向公社肉食店奔,到达肉食店时,卖肉的人正在收拾卖肉案板、称、刀具,当天的肉已经卖完,我们白跑一趟。
  这可怎么办?我急的眼泪都掉出来,着急的直跺脚,大哥只好上前与一位年轻相互熟悉的卖肉人员询问情况,那个人说:“明天一早排队来买吧。”我随大哥悻悻去了他的集体宿舍,大哥安慰我:“我已让那个熟人给留着肉,咱们明天一早买上肉,我送你去坐早上的客车,你坐到夏坡下车走回家,再去上学耽搁不了几节课。”我满脸的不高兴,但也只能这样了。
  晚上住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我与大哥一起赶到肉食店,卖肉点前已经排起长长的队伍,我们跟着排队慢慢向前挪,等轮到我们时肉早已卖完,好在大哥昨天已提前打过招呼,那位熟识的朋友给留了两斤猪肉,我们高兴极了,细心的用牛皮纸包好,又用纸捻线扎结实,急匆匆向客车点跑去。
  在我们快到达时,破旧的客车吐着一溜黑烟远去了,我们只能看着跑走的客车目瞪口呆。从公社驻地辉渠到安丘,每天只有一趟客车,大哥苦笑着说:“看来你又得走回去了!”我极不情愿地夺过大哥手中提着的猪肉,头也不回地上路了。
  一路上,自己又气又懊恼,心想“白白多住了一晚上,还没赶上一早的客车,害得再走这十里多地!”往回走,迎面的小北风吹着自己稚嫩的小脸,公路两边洋槐树上的麻雀欢快地跳来眺去,好像故意在嘲笑我,惹得我拾起路边的小石头向它们扔去,小鸟飞走了,我的怨气还没有消去,一口气走了一大半的路程,走着走着,心情也渐渐好了起来,一边走一边数路边的小杨树,一棵两棵三棵,数着数着又忘了数,又重新数,一次两次,一边走手中的猪肉也越来越重,身上的汗也越来越多,脚步也越来越沉重。
  大约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家了。回到家,我把猪肉向锅台上一扔,撅着嘴,就爬上炕去睡觉,母亲也无可奈何看着,知道孩子为买肉受苦了。中午我也没起来吃饭,下午也没去上学。事后,母亲用我买来的猪肉炒菜做饭,热情招待了运土干活的人,这次拉的土足够一冬天垫圈用,我去买肉的辛苦也值了!
  吃 肉
  进入八十年代,我们家随父亲搬到了外镇,母亲还把老家的两个小猪带着,喂养了大半年。后来,母亲上班,场所也不方便,就放弃了养猪这个营生,但与猪的感情一点也没有减少,与猪肉的情感与日俱增,吃猪肉的故事一直延续下来……
  八十年代中期,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在县计划部门上班,每年深入乡镇村庄,实地查看生猪的养殖情况,参与调查安排全县的生猪存栏、出栏年度计划,投入身心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逢年过节,单位还统一到肉联厂购买猪肉、猪蹄或猪头,搞一点福利,虽然不多,但能够吃上肉。
  九十年代中期,我到乡镇工作,这个镇是仔猪的集散地,我积极推动仔猪交易市场的扩建,不断提高交易量,为大力发展养猪业打下基础;同时,针对养猪规模的逐渐扩大,加大定点屠宰工作,实行集中统一屠宰、统一销售,确保猪肉健康卫生不注水,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这一时期,猪肉供应已大有改善,天天有肉、顿顿变花样,吃肉已是家常便饭。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在招商部门工作,积极筹划引进外资,尽自己所能,加快养殖基地建设,不断扩大生猪屠宰能力,生猪的出栏大幅度上升,猪肉的供应已经充足丰富,农贸市场、肉食店及大型超市,猪肉产品琳琅满目,想吃什么样的猪肉随便挑随便选。这一时期,不在满足有肉吃,而是提升生活品质和质量,挑选着吃,那样有利健康就选那样,少吃、精吃已成为时尚,再也不会为弄那一点猪肉流泪流汗跑腿绞尽脑汁!
  回想这四十年前的经历,看猪肉这一餐桌食材变化,从猪肉吃不上,到足够吃,再到吃得好,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心发感慨:这不缘于我们生长在国富民强的伟大祖国吗!这不缘于我们生活在前程远大的新时代吗!
  2021年12月于东海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坊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