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4-01-16 22:50
昌乐 刘文安

文明之花 璀璨绽放 —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文明之花 璀璨绽放 —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新闻作者:本报记者 吴瑞萍 李启航 
  昌乐,作为齐文化发源地,孝德之风在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2011年,我县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县城”称号,这是我国县城综合评比类中的最高荣誉,是最有价值的城市品牌之一。
  随着经济列车的飞速前进,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幸福指数这些词从未像今天这样令人关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构筑我们的心灵家园,实现城市人文气质和市民素质的综合提升?
  2013年以来,我县全面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县城建设,大力倡树“孝顺、诚实、实在、实干”的新风正气,开展孝德、诚德、爱德、仁德教育,开创孝实昌乐、厚德宝都新局面,使特色独具,亮点纷呈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开出一朵朵鲜艳夺目、绚丽无比的文明之花。
  文明,因一个个 模范榜样而彰显
  从5岁开始便独自照顾高位截瘫爸爸的最美孝心少年毛金鹏,15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妻子的退休教师张爱春,捐资20多万元用于家乡公益事业建设的86岁老人王文正……
  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昌乐人,树起一座座道德丰碑。他们用积极向上的追求,充实和丰富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
  这些汇聚的无言大爱,既刷新着我县精神坐标,更将成为最值得收藏的宝贵财富。
  自开展“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以来,我县选树了133名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典型。其中,有十几人先后当选“中国好人”“中国好人候选人”“山东好人·每周之星”“山东好人”。从2008年开始,我县先后组织开展了“身边好人”“昌乐好人”“十大孝星”、文明标兵、“感动昌乐人物”、昌乐县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同时,还在全县大力推进“道德讲堂”和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道德讲堂96处,开展活动900余次。大力推进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争创全省四德建设先进县,使道德讲堂和善行义举“四德”榜成为传播“道德楷模”先进事迹、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平台。
  在全县广泛开展全民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为推动“修身律己做文明人”活动的有效开展,县文明委组织编印了《文明礼仪读本》,从个人形象礼仪、社会公共礼仪、日常交往礼仪等九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市民应具备的文明礼仪知识和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同时,还编选了有关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修身律己方面的经典诗文。以《文明礼仪读本》为教材,以网上礼仪学校为平台,县文明委在全县组织开展了全民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将文明礼仪知识普及到机关、学校、农村,有效提升全县群众的文明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进一步发挥榜样的力量,我县注重发挥文明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了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创建评选活动。县里专门成立了由县文明委主任任组长的文明村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昌乐县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通过不断健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和长效管理措施,实现了组织领导、人员机构、资金投入、管理协调、监督激励“五到位”,确保了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全县先后有13个村镇(社区)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镇(社区);17个村镇(社区)被评为市级文明村镇(社区)。同时,县文明委每年还从全县农村中评选出在勤劳致富、遵纪守法、环境卫生、孝老爱亲等方面有着突出成绩的50个文明村,100个文明户,500个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使其在引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
  文明,因一项项 文化活动而广播
  如今,第二届《幸福昌乐大家乐》已圆满结束,这档栏目带来的全民参与效应不容小觑,街头巷尾的群众吊嗓子、练乐器,讨论谁晋级谁淘汰,掀起了全民参与的热潮。但这也只是我县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
  我县连续29年组织开展了“元宵节民间文艺表演大赛”,全县各镇(街、区)的农民群众广泛参与,自编自演舞龙、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等民俗表演节目,极大丰富了群众节日文化生活。
  从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举办新农村文艺汇演和社区文化艺术节,精心创作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文艺节目,每年演出20余场,培养了一大批农村文艺骨干,帮助、带动了一大批乡村文艺创作队伍和业余演出队伍。连续十几年组织开展“文明之夏”广场文艺演出活动,每年举行20余场演出,极大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连续22年举办了乡村桃花年会,每年都有数百名诗友、画友、琴友、票友们齐聚乡村桃花园中,或借花吟赋,或挥毫泼墨,或京剧、吕剧演唱,让周围群众零距离享受文化大餐。
  2013年4月份启动了全县首届广场舞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县各镇(街、区)和城区共计72支队伍参加,参演人员涵盖了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和社区群众,参演人数达到2000余人,观众20000余人。
  此外,还加强了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传承,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俗表演和民俗旅游项目。截至目前,全县已申报包括昌乐民歌、大葛狮子舞、手工地毯制作技艺、木版烙画、白塔泥塑等在内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0余项,市级名录17项。
  不断拓宽农村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筹资渠道,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赞助、挂钩单位共建等多元资金投入格局,社区文化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宣传栏等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目前,全县各镇(街、区)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覆盖率达到70%以上,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50余个,建成农家书屋299家,配备农业技术、生活科技类书籍40多万册,所有的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累计投入735万元。同时,全县所有村(社区)还配建了农民健身工程,投入健身器材2800件,投资700万元。
  定期组织群众开展学习活动。大规模组织开展了“新农村、新生活”农村群众培训活动,围绕孝老爱亲、文明礼仪、文化娱乐、就业创业等8项重点内容展开培训。每年组织举办培训班300余起,培训农民群众6万余人次。培训中,围绕“四德”工程,以“四德榜”建设为载体,突出抓好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使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融入千家万户,有力地促进了乡村道德建设。朱刘街道魏家庄社区先后组织各类培训100多次,受益党员群众达6000多人次;宝都街道三和社区,每年都开展“红色读书周”活动,社区居民饱受红色经典熏陶。
  文明,因一位位 公民参与而收获
  几十位学生齐刷刷站立鞠躬,大声问候“阿姨好”,没有一丝矫揉造作,只有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习以为常的恭敬。两排教室,六个年级,管庄小学坐落在村子中间,并不起眼。50岁的刘书红老师就是在这里落实“孝”的教育,她传授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一颗能够感知和播撒善与美的心灵。
  42个孩子,自刘书红推行《弟子规》教育以来,他们以此为言行准则,用爱去对待身边每一个人,他们见了长辈鞠躬问好,见了老师恭恭敬敬,回到家中拜谢父母,给父母洗脚……
  11岁的王洪涛,原先在患老年痴呆的爷爷大小便时,捂鼻而逃,现在只要放学在家,照料爷爷大小便都是小洪涛的任务;原先爱打架不学习的刘君,现在谦恭有礼,明白“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原先娇小姐般的李妍宇现在正学着给父母洗衣做饭……他们开始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不折不扣饱含爱意地去做这些事情。
  家长们纷纷回信谈感受,一封封书信饱含感激之情,犹如一朵朵娇艳美丽的花朵,盛开在心灵深处。“从教30年,我第一次如此受人尊敬。”这也是刘书红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管庄小学只是昌乐学校的一个侧影,我县在中小学生中广泛组织开展了“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洒扫应对”“日行一善”、“童心向党”优秀童谣征集传唱等学习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用实践养成道德心,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组织编印了《中华经典文选》《文明楷模》,免费发放到全县各村(社区)、各学校,在青少年中掀起了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再造文明的热潮;积极推进“社区儿童俱乐部”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在城市社区,建成了社区儿童俱乐部22个,满足了青少年学生的校外教育需求。在农村社区,依托乡镇中心学校现有场地、教室和设施,依靠教师和志愿者进行管理,建成了乡村学校少年宫68个,充分利用乡村少年宫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文体科普活动。
  除了学校,我县企业也开始将孝文化与企业管理对接。
  梦金园推行《弟子规》,员工上班前必须读一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也是董事长王忠善的良苦用心,很多员工因为这个孝悌教育发生很大变化,工作更加积极,家庭更加和谐。梦金园设立孝心基金,单位以员工父母名义开卡,每月单位存100元,员工工资存100元,这样到年底员工父母就有2400元孝心基金。
  不止梦金园。比德文、英轩集团都是孝心基金的推动者。
  比德文拿出巨资推行孝文化,每年评选50名孝子,每人2万元奖金;员工身故,单位代为尽孝和抚养子女;员工可以带薪陪护生病住院的父母;每日给员工父母发放孝金;员工生日时为父母送礼金;中秋时为家人寄送感恩月饼……
  2013年6月16日是父亲节,这一天,英轩实业和英轩重工的4000多名员工的父母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孝金卡,英轩集团每天往每张孝金卡里存入5元孝金。
  如今,孝金已不是昌乐哪家企业的特有福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入到这一充满中国管理智慧的行动中来,他们把员工的道德品质与工作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建设。
  如果说十岁的孩子鞠躬致敬尚能接受,当那些大爷大妈也弯下腰时,你是不是会惊诧万分?
  90度深鞠躬,干净的脸庞上自然绽放着谦和真诚的微笑,这不是在日韩,这是慈光孝廉传统文化教育中心昌乐分校(以下简称教育中心)的一个小小“见面礼”,惊诧了许多外人。但短暂的慌乱后,受恭敬的人也本能地升起恭敬心,略带僵硬地报以这古老的鞠躬。
  学员之间的交谈,还时不时地引经据典,且大多出自《弟子规》。一本一千零八十字的清代童蒙养正读物,而今,连学员中的大爷大妈都奉为为人处世的准则。沉睡多年的传统,藉一本简明教材,由此开始唤醒。
  老家是红河镇的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张义宾多年来一直倡导传统文化教育,此次更是亲自和两位热心传统文化的人士闫金兰、李俊瑶奔赴淄博,邀请慈光孝廉传统教育中心在昌乐开设分校。
  “传统文化不是抽象的,它是可以入心的,不仅对昌乐,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张院长强调传统文化对社会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教学至此凭借东风在昌乐生根发芽!
  “听了几天课后,心灵受到洗礼,我明白了小孝、大孝的区别,原先总想自己的得,现在更多的是想到舍,有舍才有得!”家住雅居园小区刚刚大学毕业的24岁女生姜海红则代表了年轻一代的心声,“我希望更多的人来学习传统文化,希望老师、家长都能静下心来学习传统文化,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教育学生和孩子,比说一百遍‘你应该怎样做’都管用,这就是古语说的‘身教者从,言教者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现在心情很急切,希望自己能尽快充实自己,以后能做一个传播传统文化的人。”
  教育中心的落成应是昌乐人民的福气。它的落成与政府长时间的推动,与人民意识形态的提升不无关系,民风淳厚、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自然感召向善的力量。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孝”的内涵不止是赡养父母、尊敬老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最大的孝就是要让百姓享受到文化繁荣的成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德孝为先,其乐融融,其风淳淳。上至昌乐县委、县政府领导,下至市民百姓,昌乐上下齐心协力弘扬道德文化,开创孝实昌乐、厚德宝都新局面。学校、企业、民间无一例外致力于道德文化的落实与唤醒。一个个模范、一项项活动、一位位公民筑起文明的长城,绽放着璀璨的文明之花,释放着无穷的活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