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11-08 16:21
鄌郚总编

王景科丨苦涩的父亲

  苦涩的父亲
  王景科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双眼已饱含热泪,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过和酸楚。这主要是为了我的那既当爹又当娘辛苦一辈子却没过上一天好日子的父亲,为我那可怜的父亲!
  父亲是在1985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因病去世的。他那强壮的身体在去世时瘦得只有几十斤重。在人世间他尝尽了艰辛和痛苦,伴着贫困默默无闻地走完了六十六个寒暑春秋。
  我仔细算了算,我们父女相处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五年的光景。
  我是姥娘一手养大的。在姥娘家,姥娘、姥爷疼我、爱我,舅舅、妗子可怜我、宠惯我。他们供我上小学,升中学,我在当了五年半民办教师之后,又被村里推荐为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还是姥娘一家省吃俭用让我上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每年学校放假我总是先回姥娘家。
  我三岁时,狠心的母亲因为一件事竟抛下父亲和我们姐妹二人跳井而死。看着眼前三岁的我和刚刚会爬的妹妹,父亲一夜之间就愁白了头。好心的邻居看我父亲愁坏了,便提议这姐妹二人养一个算了,将另一个卖掉或送人吧!权衡再三,父亲决定将我以一麻袋粮食的代价卖给南村王庄的一户人家。当我姥爷、姥娘听了这事之后,把父亲连推加赶轰出了家门,并骂父亲心太狠。姥娘表示:“没了眼珠子(她失去了女儿),我也要留住眼眶子(收养我)。我要把这苦命的孩子养大成人。”从此以后,我便寄养在外祖母家。于是,我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我们父女之间便失去了那份人间的天伦之乐。姥娘时常提起父亲要卖我的事,不谙世事的我对父亲也产生了恨意。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父亲对我既不亲也不爱。
  特别是在姥娘哄我睡觉时唱的那首童谣,更增加了与父亲之间的隔膜。我每晚睡觉时姥娘便轻声唱起那首儿歌:“小白菜,黄又黄,从小三岁没有娘。只想跟着爹爹睡,又怕爹爹寻晚娘!”姥娘常常是一边唱,一边流泪,她那冰凉得泪滴落在我的脸上,我也在被窝里无声地任泪水流淌,于是,我便在泪水洗面中睡去。第二天早上起床时,我便成了肿眼泡。因此,“晚娘”(继母)一词便牢牢记在我幼小心灵的深处,有时夜里做梦也哭喊着不要晚娘。每当父亲到外祖母家看望我时,我就大吵大闹地告诉他:“我不要晚娘!我不要晚娘!不让你再给我娶个晚娘!”
  当我上中学时,热心人还真给我父亲找了一个女人,我还从姥娘家回家去看了一趟。那女人看见我也不冷不热的,吃了她做的一顿饭之后我马上又回到了姥娘家。当时父亲问我:“那女人留在咱家里给我做饭行不行?”我不假思索地对父亲说:“不行!她对我不冷不热!”果然,那女人第二天便离开了父亲。
  父亲仍然孤苦伶仃地带着妹妹生活,过着既当爹又当娘的苦日子。
  现在想来,我感到万分的愧疚和难过,觉得非常对不起父亲。自从母亲去世之后,他一把屎一把尿地将我刚会爬的妹妹一天天带大,这对一个大老爷们儿来讲要经受多大的艰辛和不易呀!可是,直到他去世,也没有对我讲他这一辈子的酸甜苦辣。父亲心里难过时是什么样子?父亲心里有话要讲时没有人诉说又是什么样子?这些我全然不知。只是在病重期间,妹妹回家去借钱而没借着时,他老人家便一手揽着妹妹,一手揽着我,爷儿仨抱头痛痛快快地哭了半个上午……
  父亲一辈子老实巴交地过日子,将自己满腔的父爱默默地倾注到我们姐俩儿身上。
  记得我上小学时的一个冬天,我的脚冻肿了,恰好父亲拿着一双黑平绒的棉鞋来看我。
  放学后回到家我一眼看到父亲正坐在屋里,脸上带着一丝的笑意喊我:“大妮儿,过来!试试这棉鞋合适不?这是我托在东北的邻居买了捎来的!”我走到父亲跟前,他帮我脱掉脚上的单鞋,又把那双崭新的棉鞋给我穿上。顿时,我感到暖意充满了全身,更有那份父爱,使我感到那时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当我穿着新棉鞋上学去,又蹦又跳地向父亲道别时我分明看到父亲的双眼中闪着泪花。直到现在,那满含热泪的双眼仍深深地印在我心中。
  父亲的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可他对女儿的那份爱是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的。尽管父亲带着妹妹生活,可是,他仍没有忘记对我的关怀和父爱。为了维持他和妹妹的生活,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将不满十岁的妹妹舍在家中,竟然起早贪黑去界河采石场砸石子挣钱,并将剩余的钱买了花布给我做衣服穿。记得有一次,他拿着新买的花布去看我,因我不喜欢那花布的颜色,当我接过花布往桌上一扔,并表示出极大的不满时,我看到当时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他既没有数落我,也没有再说一句话,坐了一会儿便起身走了。自那以后,父亲再也没有给我买过新花布和新衣服。现在想来,是我对那布的不满意态度伤透了父亲那颗慈爱的心。他虽然没有当着我的面说出来,可是,他心里一定会万分难过。快过年了,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穿新衣服,他也给我这个没娘的孩子——自己的女儿买了新布,哪想到不懂事的我却不理解他的心情,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后来听别人告诉我姥娘,说那次我爹是哭着走出姥娘的家门的。当姥娘对我说起这事时,我哇的一声哭了,并对姥娘说是我把爹气走的,也是我把他气哭的!
  如果父亲现在还活着,我会双膝跪地大声地告诉他:“爹!您老人家能原谅您不懂事的女儿吗?女儿对不起您呀!不该惹您生气,更不该阻拦您再为我找个后妈!您为了自己的两个女儿苦了自己一辈子呀!”
  当我慢慢长大懂事之后,我再也不敢惹我可怜的父亲生气了。我知道父亲不容易。他含辛茹苦将妹妹拉扯大,笨手笨脚地为妹妹补衣,套被子。当他眼睛花了,妹妹长大了,便让妹妹干起了家中的针线活。妹妹考上中学他没让她去,为此我问他为什么不让妹妹去上中学?他只是淡淡地说:“我从心里也想让她上,哪有钱?”是的,那时父亲和妹妹的生活一贫如洗,只好让妹妹在家挣工分,爷儿俩相依为命,苦度光景。
  当我在姥娘家村里被推荐上大学时,父亲竟分文也拿不出,是舅舅借了邻居家卖姜的二十元钱给了我,我带着这二十元钱走进了大学。为了让我能好好学习,就在我上大学第一年的夏天,父亲让妹妹在信封里装了四元钱寄给我。妹妹在信中说:“这是咱爹让寄的,是我跟别人到界河去送公粮挣的四元钱,回家交给父亲时,父亲说:‘你姐上大学需要钱,咱别花了,你去寄给她吧!’”当我看完信后,已是泪水满面,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激。
  当我大学毕业留校后,正打算把他老人家接到济南好好孝敬他,让他过过好日子,他却得了不治之症。在给他看病的日子里,我千方百计尽一切能力给他治病,为他拿药、熬药,给他做他喜欢吃的东西。可是,一切都晚了!
  父亲到死也没有给我们找个晚娘,他在孤独、寂寞中伴着贫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却将全部的父爱都给了他的两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女儿。别人都说父爱是甜蜜的,而我体味到的父爱却是苦涩的。作为女儿,父亲生前所给予我的哪怕是无言的爱,现在回想起来都令我心中倍感温暖,更令我眼中充满泪花……倘若父亲九泉有知,一定能听到我从内心发出的对他的愧疚:是我的无知害得父亲没能找一个陪他说话的女人,是我的不懂事害得父亲没能找一个给他做饭缝衣的女人,更是我的任性害得父亲没能再找一个他心中理想的老伴,致使他独自一人饮完了人生的苦酒,是心中的苦与愁伴他走完了人生之路。至今想起来我仍深深感到对不起他老人家!听到我这些话,父亲,您会原谅这个不懂事的女儿吗?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精品妙文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23-11-08 16:21
鄌郚总编
  读 后 感
  张国钟
  这不是单纯的怀旧、思亲,也不是要为卑微的生命树碑,也不仅是一位心怀愧疚的女儿的倾诉,它是一个点,要传达的是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对以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为背景的人性所受压抑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剖析!
  这是怎样的一个男人、一位父亲!生活的艰辛,精神的痛苦,伴随着他走完短短六十六个寒暑春秋。“贫贱夫妻百事哀”,我们无法猜想当初是什么样的生活艰难,让他的妻子想到了走绝路,然而妻子的突然亡故,无疑使这个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大女儿三岁,小女儿刚刚会爬,贫穷、累赘、痛苦,让这个老实巴交的男人如何面对?他“一夜之间就愁白了头”!然而,接下来以“一麻袋粮食”的代价卖掉大女儿以求两全的打算、准备续娶的念头,让父女之间又平添了一道无形的鸿沟——爱,从此错位。岳母的猜疑、女儿的抱怨、生活的拮据与困顿,让这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语”的男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散文中多次提到他的流泪,然而,最让人心酸的,要数他用自己的血汗钱给女儿买花布却遭到埋怨的那次!他就是这样默默地承受,默默地硬挺,终生没再续娶,把自己全部的爱,毫无怨言地给了儿女们。
  假如,生活中只有贫穷、劳累,而家庭的温馨尚存,我们依旧会觉得幸福。
  可是,假如连这一点也被剥夺,有谁还会对生活充满信心?
  然而,就是在这种景况下,这个卑微的男人,这位饱受委屈的父亲,在这片坚硬的土地上苦熬过短短的一生,去世前被病折磨得体重只有几十斤。
  因此,他也成为一个真实的典型,一个在茫茫人海之中,生活在最底层,最弱小却又最坚强者中的一个。
  中国有一个传统,叫做“为长者讳”,“为亲者讳”,讳来讳去,就成了为长者、亲人镀金粉,为自己掩过错,所以很多忆亲、怀旧的文章往往给人虚伪的感觉,那就没什么价值和感染力了。鲁迅先生所揭露的“杀人”,难道仅仅发生在社会对个体以及陌生人之间吗?很多人,其实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已经被“谋杀”在亲人的手中!做人难,做个生活底层的人尤其难,做个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人尤其难,落后的、非人道的观念对人的折磨,远甚于生活的拮据!
  写这样的散文,不仅需要思想,更需要勇气,需要一种无畏和坦诚!抨击社会、指责别人,固然能显出自己品格的高尚和思想的敏锐,但勇于剖析自己,则是一种人性的高贵!面对作者这样的真诚,有谁不会激动、不会肃然起敬呢?
  艺术,崇尚那种可遇不可求的浑然天成,譬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譬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本文的可贵,也在于此。当生活的积累经过了感情的发酵,作品自然会喷薄而出的。
  本文虽然没有刻意追求,但依然展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力。全文紧扣“苦涩”一词来立意,使散文开合自如而不蔓不枝,而“苦涩”一词本身既可理解为作者的感受,也可理解为父亲的感受,增强了散文的内涵;散文第一段,既是感情的铺垫,又是行文的一条线索,显得散文法度严谨;细节不多,描写也没有浓墨重彩,但是每一个细节,都相当有情感的冲击力,显露出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能力。
  (作者单位:潍坊中小学读写中心)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