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59天前
鄌郚总编

儿时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
  林恒

  小时候可盼望过年了,过年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服穿。刚进腊月,我们小孩儿便掰着手指头,算算还有几天过年。这时母亲便会说:“孩啊孩,你甭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可过了腊八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啊,真正的年味儿是从小年开始的。?
  腊月二十三小年,是送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日子。晚上母亲把糖果摆在灶王爷像面前,嘴里念念有词:“灶王爷爷上西天,再有七天来过年。上天多多言好事,下界吉祥保平安。”小孩子高兴的是有糖果可以吃了,那种白白的“合塘"粘牙,让人张不开嘴。好吃的是“高粱饴”,软糯微甜,越嚼越有味儿。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年缓步来到了身边。?
  “扫屋"是最先紧要的事情,寓意着辞旧迎新。全家人齐上阵,把三间土房里的东西全搬到院里去,桌椅板凳、坛坛罐罐、锅碗瓢盆……父亲把笤帚绑在木棍上,用手巾盖住鼻孔,用力地清扫着墙面的灰尘。尘土簌簌而落,满屋灰尘飞扬,烟熏火燎了一年的老屋,逐渐清爽起来。把家把什该擦的擦,该洗的洗,干净放回原处。一天便在忙碌中过去了。?
  “赶年集”是重头戏。集上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商贩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父母按照提前定好的计划,先到菜市,割多少斤肉,买几条鱼,青菜买上几种,八角调料别忘记,碗筷儿要添新,瓜子糖块来两包。小孩儿要紧紧抓住父母的衣角儿,以免冲散。差不多了,便到衣裳市,在红红绿绿的摊位前走来逛去,每人买上一身称心的衣服。年画也是必不可少的,伟人像和蔼可亲,抱红鲤鱼的娃娃喜庆,还有岳飞传、聊斋画,挂在墙上可以看故事。再到鞭炮市买上几挂红红的鞭炮。那时便会缠着父亲买上一挂最小的,可以拆开单个放,那是过年的乐趣之一。?
  “蒸饽饽”也是年前的大事。母亲把面板搬到炕上,把发酵好的面团放面板上,全家上阵揉面团。面越揉越劲道,饽饽越好吃。做好的饽饽摆放在炕头的油纸上,上面盖层被子,慢慢发酵着。大锅里添上水,灶里木柴正旺。白白胖胖的饽饽接连出锅,一天可连续蒸上五六锅,可以一直吃到年后十五。母亲还会做造型各异的面食,胖胖的鲤鱼象征年年有余,盘卧的“寿虫”长长久久,红红的“枣山”财源茂盛……那是属于母亲的艺术品。只是晚上过热的土炕上会让人翻来覆去地“烙饼”,烫人又很舒服。
  “蒸鸡白菜”是必备的年菜。鸡是自家养的公鸡,宰杀时总有些于心不忍。父亲一边杀鸡一边会念叨着:“鸡呀鸡你别怪,你是人间的一道菜,今年去了明年还会来。”豆油炼锅,整只鸡放进锅里,白菜划上几刀,大块儿入锅,加上八角、葱姜,蒸上半天,香喷喷的蒸鸡白菜便出锅了。“炸年货”也是必备的菜品。把鸡肉、鱼肉剁成小块儿,用盐腌一下,裹上面粉、鸡蛋液,放在油锅里炸至金黄色。还可以炸藕盒,炸肉丸子,炸山药片,喷喷的油香在屋里弥漫,久久不散。小孩儿可以做“火头军”烧火,炸出锅便可优先享受几块美食。
  “贴春联”在除夕上午进行。自己熬浆糊,铁锅里加入清水,生火慢慢加热,加入面粉,不一会儿便熬成糊糊。红彤彤的对联贴满院子,五彩斑斓的过门钱儿随风轻轻飘扬,浓浓的年味儿充溢着小院。大门“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屋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粮囤“五谷丰登”,猪圈“六畜兴旺”,“福”字满院,横批“四季平安”、“招财进宝”、“吉祥如意”等等,祈愿日子红红火火,平平安安。
  院里再清扫一遍,夜幕降临。母亲包好饺子,一家人围在电视机旁,收看欢庆的春节联欢晚会。“守岁”的父亲只眯一会儿,待时钟敲过零点,立刻起来下水饺,敬天。随后我也会被父亲轻声喊起来打下手。先是“挑鞭”,举起长长的木杆,父亲点燃长长的鞭炮,电光闪闪,照亮整个院落。尔后把备好的木棍挡在各个门口。大年夜要少讲话,要讲吉利话。父亲炒菜,我在小灶前当“火头军”。炸鸡,炸鱼,各类小炒,十道菜陆陆续续端上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父亲喝酒,我们喝饮料,品尝美味佳肴,吃水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迎接新年的到来。
  饭后穿上新衣裳,外出拜年。天刚放亮,街上便一簇簇的人群在流动,以家庭为单位,多是一二十人,到长辈家去拜年。小孩子欢快地跟在大人后面,进门便喊:“过年好,过年好”,便会得到一把糖块儿或是几毛钱的馈赠,心里乐开了花儿。
  年初二开始出门走亲戚,菀子里放上饽饽、饼干等。路上人来人往,大多是骑自行车,热闹起来。每到一家,好菜上桌,把酒言欢,共话桑麻。
  都说现在年味儿淡了,不是淡了,是日子好了,天天都像过年,对吃喝没有了渴望。这正是小时候盼望的情景啊。
  ——2024.2.5《潍坊广播电视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