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51天前
鄌郚总编

亓玉英丨闲话过年

  闲话过年
  亓玉英
  “卖糖蘸子来!”“卖果子来!”
  小时候,只要听到这两种吆喝声,就是到了过年的时候了。那时候,我们真是盼着过年啊。
  我们村(高庄镇劝礼村)地处丘陵,地里多以地瓜和玉米为主。山楂和花生都是稀罕物。这些东西只有集上才有卖的。那时候家家都不富裕,没有要紧的事,谁去赶集去?就是赶集也只是买些急需的,有几个能有闲钱买这些可有可无的?
  所以平时我们这里也没有下乡来卖这些东西的,因为没有人舍得买。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才有人挑着担子:一头放着一箢子炒熟了的花生,我们叫果子;一头放着一个瓦罐瓷盆,瓷盆里就是叫我们这些小孩垂诞三尺的糖蘸子,也就是现在的糖葫芦。果子我们小孩一般不买,都是大人听见吆喝以后,出来买个一两斤,就够我们打馋虫的了。过年了,我们小孩子手里都有了几毛钱的磕头钱,大人们管的也不那么严了,我们拿着一毛钱,就能买三根糖蘸子,还得再找回一分钱来,糖蘸子三分钱一根。
  那时候的糖蘸子是每根上面有五个山楂,一串一串码放在瓷盆里,上面都粘着黑乎乎黏糊糊的汤汁。我们买的时候,如果哪个山楂上没有粘到那层黑乎乎的东西,我们总是叫卖的那人再从盆底给沾满,那层黑乎乎黏糊糊的汤汁真甜啊,还有一种淡淡的焦糊的味道,伴着酸酸的山楂,直教人回味无穷。我们吃完糖蘸子以后,每个人嘴上都像熊猫眼一样,黑黑的一圈,可我们都不舍得一气舔没,我们要留着慢慢舔,让甜味多在嘴上待一霎。听大人们说,那黑乎乎的东西是用地瓜熬出来的地瓜油,也有人说是用柿子熬出来的柿子油,甭管用什么熬的了,反正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就地取材,自制糖稀,给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送上一份实实在在的甜。现在是吃不到那种甜味了。也许是那个甜味占据了整个记忆,现在五块钱一串的糖葫芦,从来不眼馋,光看那层透明的像玻璃似的糖层,就没法和我们那时的糖蘸子相提并论,看见就觉得咯的牙疼。
  过年,对于我们来说,不光是吃糖蘸子和果子,到了年三十,下午每一家的年长的要点上三根香,来到村子的外面,朝着西南老林地的方向举三下,为的是把故去的祖先们请到自家的家堂桌子上,桌子上都有他们的牌位。我们小孩子跟在大人后面看着请完了家堂,然后再看着大人们贴对联,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完了对联,我们这些小孩子就抱着板凳、搬着杌子,去到大队场院里占窝,去的越早,占得位置越好。等着吃了团年饭,就出门看戏去。
  那时,每年我们村一到了拾掇完了:就是秋后,收了棒槌子,刨完了地瓜,种上冬小麦,天也冷了,地里也就没有活了。村里几个热心人,就开始把那些有才艺的,喜欢表演的,组织起来,有时也会从学校里找几个小学生来。他们自己编辑节目,成立文艺宣传队,在村里找间闲屋就开始排练节目。排练好了,就从大年三十晚上一直演到初六晚上,并且,每晚的节目都不重样。
  整个冬天,我们村几乎每天都能时不时地听到敲锣打鼓的声音,只要不是上学时间,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凑到他们排练的门口去看他们排练,等到年三十我们也跟着学了个差不多了,一些节目至今还记得几句台词,像四个人表演的三句半:
  敲锣打鼓台上站,
  我们四人来表演。
  啥节目啊?
  三句半!
  两个人表演的小品,女主我本家大姑的台词:
  王建得(dei),有个病,
  如今犯得很严重,
  眼里有块半头砖,
  就是看不见俺半边天!
  还有一个小学生扮演的老头,把参观大寨回来的高兴劲,用夸张的动作和稚嫩的声音唱了出来:
  我参观大寨回家乡啊,
  说不完的高兴话心里装啊。
  我到了这个样的好地方啊,
  怎能不叫我把歌唱啊?
  啦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啦
  那时,演员们在台上表演,我们也在台下跟着说,跟着唱,乱哄哄地,周围的大人也不制止:“过年嘛,不就是图个热闹,谁叫他们跟着学会了呢,要不你也跟着唱唱?”大人们总是这么互相说着,我们也听不出好赖话,依旧我行我素,乐此不疲,只是我们周围有了一个大空,就是刚才说话的这个人,不大霎也不在我们跟前了。
  年三十看完戏回家,大人们就开始炸菜,有炸肉,炸鱼,炸丸子,干完这些,就到了发纸马(不知道是哪两个字)的环节了,发纸马是很隆重的,每年我家里都是我母亲和我父亲在年三十十二点以后,正儿八经的在天井中央摆上桌子,点上香,把刚炸好的菜一样一样的放在碗里摆在桌上,倒上酒,倒上茶,还得再下点水饺,我娘就开始分发纸钱,各路神仙都得有份,叫上名的神仙就直接发一份放在一边,叫不上名的,就叫分均老爷给分分,意思就是叫传说中的众位神仙保佑全家老小平平安安,无灾无难。
  等收拾完这些,天也就快亮了,母亲又忙着准备初一一家人吃得饭菜,还要把家里收拾利索,一会就有人来磕头了。我们这里是只要家里有家堂桌子的,初一这天,村里人会三五成群的来磕头的,我们也去别人家磕头,这是从早先流传下来的风俗,是对祖先的一种祭奠和尊重吧。
  初二下午送了家堂,那些年前闺女刚结婚的和定了亲还没结婚的人家,又得准备明天伺候新女婿的酒席了。
  初三是新女婿上门的日子。我们小孩子也是盼着这一天了,闹新女婿也是我们这的习俗。再就是新女婿来了我们就有喜糖吃了。初三哪一家有新女婿,我们小孩子是最有数的了。到了初三,我们几个小孩(不管男女),就去有新女婿的人家门口守着,准备闹新女婿。新女婿来了,有会来事的新女婿,老远看着我们这些小孩在门口围着,就紧走几步到我们跟前,给我们每人几块喜糖,我们有了喜糖也就不闹他了,吃着喜糖上一边玩去了,让他们利索利索。有那不会来事的,无视我们的存在,我们中的男孩子们,就开始发威了:你不是没看到我们吗?那就叫你见识见识:有的抱住腿,有的抱住胳膊,另一个人再问他,有糖吗?有红包吗?不快拿出来你就吃不成水饺。
  其实吃水饺也是新女婿的一个关口。这天在给新女婿包的水饺里面,其中有一个是放上一枚硬币的,或者是放上猪大油的,当新女婿不留意硌了牙或是烫了嘴,流露出痛苦表情时,在座的人便都哈哈大笑,这种恶搞只是为了娱乐,并没有恶意,新女婿也是不会生气的。
  一直到正月十五,在我们这里都叫过年,天天都比平时吃的好点,亲戚多的,几乎每天都来客人,或者每天都出去串门,到了十六,学生开了学,大人们也开始忙着往地里推粪刨地,年味才渐渐的变淡,不过,也有那些沉浸在“年”里的,就说麦子不开镰,还没过完年。
  闲话过年,说着说着就到了今天。我觉得今年的“年”更有意义了:咱莱芜区作协在孟主席、李主席的领导,和所有老师们的努力下,2023年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这个就不用我多说了。我现在正期待着腊月二十的年会,看着群里各位老师们报出的才艺节目,脑子里已经想象出了各位老师们在台上的风采和欢乐的场景。这个年会,像一道美丽的风景,会永远存在我的记忆里,多少年后回忆起来,也是很“年”的,我想。
  -
  作者简介:亓玉英,女,汉族,方下供销社退休,莱芜区作协会员。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精品妙文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