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发言
绕不过的鲁西北……
——山东省历史学会山东家谱专委会四届二次会员大会上的发言 河北邱县潘永生
尊敬的谭会长、侯秘书长,各位家谱学会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叫潘永生,来自河北邯郸邱县,目前担任邱县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邱县作家协会主席、 邱县党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在此热烈祝贺山东省历史学会山东家谱专委会四届二次会员大会 胜利召开!
先说邱县,邱县地处鲁西北,前身是平恩侯国、平恩县。现在的邱县境域内,在汉代,有 曲周侯、南曲侯、平恩侯、斥丘侯、平利侯五个侯国,是为“汉封五侯地”。历史上有名的巨 桥发粟、破釜沉舟、康台略马和抗战史上有名的香城固诱伏战,就发生在邱县境内。
可能有的先生就问了,你一个河北人,怎么参加俺山东的家谱年会来了?下面,我就说说 我为啥要来参加咱们今天这个盛会。
境域上,脱不开的鲁西北。
过去的鲁西北地区,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临清州,夏武邱”,也就是说,历史上的临 清直隶州,统管夏津、武城、邱县。那么,邱县是何时属于山东管辖的呢?
元至元二年(1265年)割原平恩县地,遥属直隶中书省(腹里)东平路堂邑县。至元 二十六年(1289年)立邱县,这是邱县得名之始。
有明一朝,邱县一直统归东昌府或东昌府临清州管辖。清朝沿袭明制。雍正三年十二月 二十七日(1726年1月29日),为避孔丘之讳,改“丘”为邱。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五 月改属山东省临清直隶州。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属山东省济东泰武临道临清直隶州。民国 二年(1913年)2月,邱县属山东省济西道(济西观察使),民国三年(1914年)6月3日, 属东临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属东昌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2月28日直隶于山东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山东省第四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爆发后,邱境“三权”并立。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国民政府山东省重划政区,邱县属山东省鲁西行署第四行政督察专员 公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后属鲁西办事处(即第二办事处)。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2月12日,日军第二次侵占邱县城,日伪政权在城内建立,初属伪山东省公署鲁北道,1940年 7月改属伪东临道。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18日,中共领导的邱县抗日县政府正式成立。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25日属山东省鲁西北行政委员会。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 月15日,属鲁西行政主任公署;4月30日,属鲁西北行政委员会;5月24日,划归冀南区。 自此,邱县开始属于冀南行政序列。
第二,人文上,绕不过的鲁西北。
从本质上说,家谱、族谱就是人文的真实记录史料。正史、地方志书、谱牒是史学研究的 三大版块,正史、地方志书中没有记载的,往往会出现在谱牒中,所以谱牒研究可以发现很多 未知内容,可以作为地方志的拾遗补缺,或者成为资料记载的佐证。事实也正是如此,尤其是 在谱牒人物传的写作中,三者相辅相成,弥足珍贵。就邱县实际情况而言,明代成化、弘治、 正德三朝,在卫运河沿岸馆陶境内邱县属地设立“皇窑”,烧造贡砖,汇聚临清,运往北京。 不仅如此,广平府所属六县、东昌府所属冠县等,都在运河沿岸临清州属地、大名府属地建有 窑厂,今年春天,我在寻访途中,在馆陶县马栏厂村偶遇鸡泽县窑工后人,为研究区域移民、 谱牒提供了生动的例证。再有,山东淄博籍太极拳名师于化行,不仅是广平府杨氏太极拳嫡传 弟子,更在1937年受山东政府主席韩复架指派,到邱县担任县长,成为太极拳名师中唯一一位 担任过县长的人。还有,有着“山东马”之称、独创上海滩的马永贞,就是我们邱县陈村人。 就在我们家谱学会这次年会报名的过程中,滨州籍邱小晖先生与我取得联系,他说他是邱县移 民后裔,由此揭开了邱县邱氏宋代跟随宋高宗赵构南迁杭州、落籍绍兴、再迁无棣县的移民历程, 可以说是这次年会搭起了邱氏寻根之旅的桥梁。
还特别应该提到的是,1927年,邱县的三位学子,在有着“鲁西北革命策源地”的聊城三 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是共产主义火种在邱县的开始传播。1938年8月19日,鲁西 北地委派组织部长、禹城籍尉景平到邱县,主持召开工委转县委会议,中共邱县委员会正式建立。
第三,谱牒上,躲不了的鲁西北。
谱牒,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同样,一个合格的谱牒写作者,也一定是一位通览古今、 雅俗共鉴的“杂家”。同样,在修谱的过程中,谱系的叙述固然重要,但谱牒文化的研究不可 或缺。明清以来的邱县境内七大家族,有刘氏家族是淄博坊子区马司村迁民,目前我们两地已 交流多年,建立起谱牒研究联谊群,在研究刘氏由川到鲁的迁徙中取得初步成果。邱县唐氏也 是淄博迁民。所以,在研究区域移民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河北河间、枣强移民到山东,还是山 东淄博移民到河北,都有实际的意义,需要我们在座的各位专家、行家里手共同携起手来进行 区域性的“大合作”,也一定会为谱牒研究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综上所述,参加今天这次盛会,我是抱着“回家”的心态,秉持学习、交流、交友之心而来, 衷心地祝愿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肥城族谱普查的新进展
李武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向各位汇报一下我们最近在肥城全市范围内开展 族谱普查工作的情况。
我本人自上世纪80年代就收藏肥城文献,对族谱情有独钟,现建有私人藏书楼——肥城家 谱博物馆,已收藏肥城地区族谱600余部,对肥城族谱的分布与流传有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 多年以来,我就有一个愿望,就是对肥城全市范围内现存的族谱作一全面普查,搞清楚肥城地 区族谱的家底。
2023年4月,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谭景玉教授担任了山东省重大文化工程《齐鲁文库 ·史志编》 世家大族家谱小组的组长。他承担这一任务后,第一时间便与我协商在肥城市范围内对族谱作 一全面调研,为编纂《齐鲁文库 ·史志编 ·世家大族家谱》工作必须进行的家谱普查工作积累 经验。我们一拍即合,从2023年6月开始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共着录肥城族谱700 余部,其中1949年前的老谱200余部,新谱近400部。我们在工作中有这样几点做法,可能对 大家有所启发,现汇报如下。
一、组建志同道合、情怀与责任同在的志愿团队
我和谭景玉教授决定合作开展族谱普查工作后,在肥城乡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工作群下发 通知,让大家自愿报名,志愿参加族谱调研工作。很快,就有33人报名参与调研。我根据33 人的籍贯和个人意向,分配至14个镇街,同时组建“《山东家谱总目 ·肥城市卷》工作群”, 让大家随时沟通交流工作经验,分享收获。当然,尽管没有任何报酬,大家也都有自己的工作, 都是牺牲休息时间,利用节假日进行调研,但志同道合,工作热情都很高涨。随着工作开展, 还不断有志愿者加入。目前有40余人志愿参与普查工作。
肥城家谱调研团队具有素质高、人脉广、影响力大的特点,调研工作认真扎实,不断爆出 惊喜。随着族谱调研工作的进行和宣传力度的加大,不断有人加入到调研甚至是捐赠族谱的队 伍。肥城市建利水泥厂原董事长赵绪森先生,是当地着名企业家,个人捐资数千万元资助肥城 建设,人缘好、人脉广,德高望重,在族谱调研期间,赵董事长出车、出人、出钱,76岁高龄, 不避炎热与严寒,积极参与,为肥城家谱博物馆征集新老族谱20余部。肥城市王庄镇原中心中 学校长孔庆珍先生,不顾年迈,主动承担王庄镇的族谱调研工作,多次自费租车深入王庄镇各 个村庄,调研到族谱40余部。泰安市人大原副主任、原肥城县副县长袁明英先生,主动联系我, 捐赠其收藏的10部泰安地区家谱。肥城市新华书店原副经理秦永寅先生,逐一访问其同事,搜 集到族谱4部,并全部捐赠肥城家谱博物馆收藏。肥城二中原退休教师李广英先生,在捐赠了
其本家的族谱外,广泛联系其同学、学生,为肥城家谱博物馆捐献族谱,使得肥城族谱调研工 作收获不断。
我们还号召团队成员利用春节等亲友团聚的时刻,不忘族谱调研,先后挖掘出肥城稀见的 西氏族谱、轩辕氏族谱等。每一位参与普查的志愿者,对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都深深让人感动。 为弥补人手不足,我们还安排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假期帮助调研、着录。目前,团队还在坚持工作, 部分团队成员走村串巷,积极搜集散落于田野或祠堂的谱碑,通过各种关系挖掘没有调研着录 到的族谱,仅5月份以来就调研到了新发现的族谱和谱碑近百部。
二、明确着录体例,做好人员培训
工作热情不等于学术水平,族谱着录必须体例规范。虽然团队中有的志愿者编修过本族的 家谱,有的收藏有本家的族谱,对于家谱相对比较熟悉,但对家谱信息的采集、着录仍不能很 好地把握。为此,我们制作了家谱普查信息登记表,并对表格所列项目做了详细说明,同时挑 拣选有代表性的族谱进行示范性着录,为参与者提供样板。不少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不约而 同地来到我的肥城家谱博物馆,现场学习如何从族谱中寻找需要着录的有效信息。
开展工作一个月后,团队成员对族谱的着录工作有了一定的认知。接着,由山东大学中国 传统文化思想研究所和肥城乡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了“《山东家谱总目 ·肥城市卷》 编纂启动仪式暨第四届肥城历史文化研讨会”。会议邀请泰山学院的相关专家及肥城市社科联 领导参会指导,志愿者团队人人发言,汇报交流一个月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值得推广的经验 做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等。
三、抓住重点区域,逐村进行调研,力争没有遗漏
各乡镇街道历史文化传统差异很大,族谱保存情况差别也很大。我们利用熟悉各乡镇街道 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选择族谱保存数量较大的镇街,充分调动各种力量,逐村进行,力争没 有遗漏。
桃园镇号称中国佛桃之乡,自汉代就有村落形成,宋代以来的遗址遗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 团队通过私人关系,找到当地领导,向其讲清楚工作的缘起和重要性,恳请其给予支持。当地 主要领导认识到族谱普查工作有助于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乡村文化振兴,于 是立即召开部署会议,给予了大力支持。最终,我们调查组跑遍该镇40个行政村,共调研出族 谱200多部,其中1949年前的老谱近50部,除去家谱博物馆已收藏的,新调研出族谱70余部。
在桃园调研到的族谱还涉及肥城的安站、石横、新城等多个乡镇及东平县、平阴县的部分 地区,这意味着我们抓住了桃园镇这一重点区域,几乎等于完成了肥城市四分之一的调研工作。
肥城市王庄镇对族谱普查调研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文化站长赵春燕和我们工作小组一道 进行“铲地皮”式的逐村逐户调研,几乎每天都有新收获。新城街道领导也是全力配合族谱普 查工作,在社区、村居、片区微信群下发通知,制作以局部为单位的调研表格,实行干部包保 制度。截至目前,通知下发到了辖区的每一户。我在河西社区居住,社区书记知道我有收藏的 家谱,亲自给我打电话,要上门登记族谱信息。这在当地已成为了笑谈,可见这项族谱调研工
作的执行力有多么强大。
其他乡镇,如边院、潮泉、汶阳、石横、孙伯、安站、安庄、王瓜店等,均安排人员进行 登记上报。老城街道分管领导则集中汇总族谱原件,联系我们工作小组进行着录。肥城市的 十四个镇街都给予调研工作以大力支持和配合。
总之,在谭教授和肥城市文联(社科联)的鼓励支持下,在肥城全体调研团队的不懈努力 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肥城的家谱调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汇报如上,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 同仁批评指正。
2024年8月6日于济南